分享

何奇耶徒----临帖-

 隨风飘逝 2015-03-31

号琴书斋主,朔漠人,蒙古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网第一届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所谓临帖,有摹写、对临、背临之说,还有写实性临写,印象性临写和表现性临习等等。我认为忠实地临写古人法帖是证实你有无艺术天赋和真实书写功力的试金石。“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乱真有什么不好呢?古人讲:“临古须是无我”,“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吾辈学书,不能驾古人而上之,亦必有一副思齐古人之意见。”


书界常常挂在嘴边,写在书里的所谓“入帖”、“出帖”,其实就是学习传统和艺术创新。

“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入帖”即深入古人之书法之中,掌握古人书写技巧,了解、认识、贴近、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出帖”即是完成了“入帖”的巨大工程之后,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的独特的个人风格。

妥木斯先生曾经讲过:“艺术风格都是有意追求,不懈努力才形成的。”“艺术体系之间存在差别而不存在先进落后,那些认为凡讲艺术技巧的艺术都属于过时的保守落后的,显然是文化白痴。”

艺术风格的形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风格既不能速成,也不是简单的合成。一味地追求速成,恐怕是短命的、幼稚的,而简单的合成肯定会是浅薄和庸俗的。但一生一帖,生硬、僵化地入帖,只会是复制古人,既不会有“生气”和“灵性”,也不会有创新和发展,更不会成为经典。所谓:“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是学书者的追求,而“寻正门而入”难,破框框而出更是难上加难。


正确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是引导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正确的法宝,其实这一法宝在其他领域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临习中应当关注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强调笔与墨的关系

笔墨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统一的。孤立地讲笔或者讲墨都是片面的,不能成立的。笔是墨的心骨,墨是笔的神采,骨是执笔者的心骨,神是施墨者的神采。

“凡用笔有五种,曰椎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拆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要知有中锋、侧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还要会掌握运用八面出锋。

在临习中,要识别墨法和运用墨法,要识别笔峰和控制笔锋,还要会控制“笔速”。“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而识墨法,讲笔锋,还能控制笔速是一个优秀书家的基本功和必备的才能。

在临习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体会古人所总结的笔法、章法和墨法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如董其昌的墨法,王觉斯的章法和徐清藤的笔法。

二是统筹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孙过庭在《书谱》里讲:“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针对书家在创作上的一个指导性的原则。从初学平正到务追险绝,再到复归平正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提高了的“平正”,是一个升华了的“平正”,是一个反璞归真的“平正”。

在临习中,要分析古人的经典之作,找到这个“提高”、“升华”和“返璞归真”的“平正”的范本,这样的学习方法,要比自己在创作失败中,运用以上“原则”指导更实惠和更实际得多。

在临习中,既要注意每个字的点画精到,又要注意一个字与整幅作品的关系。“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法,还要注意墨法,更要注意它的章法。章法即形式,相对固定的形式即规律,掌握经典的形式,就是掌握经典的规律。在临习中要注意古人在经典中的“形式”,在名家名作的“形式”中,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即是规律而不同点就是个性。对于临书者,还是以认识和掌握共同点为主,对个性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寻找出在名家名作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这样才会保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既能保证局部的精彩,又能兼顾全局的周到,只有这样才会有局部的精彩和全局的完美。


三是强调“字内功”与“字外功”的关系

所谓“字内功”即与书法的技巧有直接关系和作用的,而“字外功”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着潜移默化功能的。“字外功”包括除“字内功”以外的很多因素。如先天才能与后天修养,知识结构和个人性情……以字外修养取意,以字内修养取法。“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论者也。”

在世上,任何事情要想做得好或做得完美,把握什么样的“度”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从来不主张绝对,总是用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来调节主客观关系”。过分地把“字外功”和“字内功”生硬地“结合”或简单地“分离”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效果的。过分地强调“字内功”,而忽视“字外功”会成为缺少艺术内涵的“书匠”,而过多地强调“字外功”,而轻视“字内功”同样只会是一个爱好写字,而没有准确书法技巧的空顶“花翎”的“书法家”。

四是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亦称质量互变规律。它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是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显著的质的飞跃。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所以重视量的积累非常重要。量变和质变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交叉。

训练到一定的数量才会有质的变化的可能。量的变化是质的变化的准备和基础,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量”不会促使发生“质”的飞跃。同样,没有产生飞跃的“质”,“量”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积累。科学地把握“量”与“质”的辩证关系,皆因个人的学识和才能而定,决不是一个定式。光有“量”而没有 “质”,所谓的“量”就是一堆“废纸”。只追求“质”而没有“量”的保证,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墨;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版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序》;智永禅师,居永欣寺三十年,临逸少《真草千字文》八百通……”


读好书,见高人,行万里路。

人类文化遗产的可贵处,不在于留下多少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而在于艺术品是人类发挥潜能,超越自我的记号,在于它的生命律动的印记与精神的特征性流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