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汇评 《批点唐诗正声》 亦有作者,无此声调。此飘逸。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郭云:“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点入猿声,妙,妙。 《升庵诗话》 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诗训解》 笔势迅如下峡。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脱洒流利,非实历此境说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其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风怀》 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唐诗归》 谭云:忽然,写得出。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大云:只为第二句下注脚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唐诗摘钞》 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增订唐诗摘钞》 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诗别裁》 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唐宋诗醇》 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网师园唐诗笺》 一片化机(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 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札朴》 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 《岘傭说诗》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诗式》 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诗境浅说续编》 四渎之水,惟蜀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诵其诗,若身在三峡舟中,峰峦城郭,皆掠舰飞驰,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李诗亦言两岸猿声。今之蜀江,猿声绝少,闻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盖今昔之不同也。 《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如在目前。而“两岸猿声”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忽入一二闲笔,更令全篇生动有味。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急语仍缓”,乃用笔之妙。
○ 汇评 《幽闲鼓吹》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箸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苕溪渔隐丛话》 《复斋漫录》云: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 《唐诗解》 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之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唐律消夏录》 三、四的是佳句,但“一岁一枯荣”虽是起下,而语太显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虽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实是合掌。结句呆用王孙,更庸弱。香山诸体颇称大手笔,此作独枯率窄狭,不能展动,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雨航杂录》 《续古诗》:“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麹尘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希初唐乎? 《古欢堂集杂著》 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唐诗成法》 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別。 《而庵说唐诗》 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近体秋阳》 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唐诗别裁》 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网师园唐诗笺》 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岁一枯荣”句紧接上,方更精神。试置他处,当亦索然。纪昀:此犹是未放笔时,后乃愈老愈颓唐矣。许印芳:“又”字复。 《历代诗法》 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唐诗三百首》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唐宋诗举要》 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 《诗境浅说》 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未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汇评 《批点唐音》 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王孟诗评》 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唐诗直解》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唐诗解》 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虛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唐诗笺要》 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农冠,其所养者深矣。 《唐诗别裁》 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絸斋诗谈》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网师园唐诗笺》 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唐诗真趣编》 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虛法。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 《诗式》 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 《碛砂唐诗》 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诗境浅说续编》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 汇评 《古今诗话》 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诗薮》 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唐诗解》 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唐诗选》 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训解》 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诗摘钞》 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增订唐诗摘钞》 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而庵说唐诗》 作诗最要眼界开阔。鹳雀楼,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唐诗别裁》 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唐诗笺注》 通直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沈存中曰:“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以虚笔托之。 《诗法易简录》 先写登楼,再写形胜、便嫌平衍,虽有名句,总是卑格。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 《唐诗近体》 王尧衝曰:首二句已尽目力所穷矣,下作转语,言若欲穷目力之胜,庶此楼上再上得一层更好。此诗人题外深一层作此虚想也。 《诗境浅说续编》 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馀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 汇评 《批点唐音》 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唐诗广选》 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 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唐诗归》 此等作,取其气完而不碎,真律成之始也。其工拙自不必论,然诗文有创有修,不可靠定此一派,不复求变也。 《唐诗矩》 前后两截格。前二句实,后六句悉虚,恐笔力不到则易疏弱,此体固不足多尚。 《唐诗意》 慰安其情,开广其急,可作正小雅。 《唐诗三百首》 陈婉俊补注云: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古唐诗合解》 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唐诗近体》 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唐宋诗举要》 吴北江曰:壮阔精整(首二句下)。又曰: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海内”二句下)。姚曰:用陈思《赠白马王彪》诗意,实自浑转。 《诗境浅说》 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通首质序,未免起率易之嫌。顾尔时开拓此境,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陈伯玉之近调,高达夫之先驱也。五六直作腐语,气旺笔婉,不同学究。结强言耳,黯然之意,弥复神伤。
○ 汇评 《王孟诗评》 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 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 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 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 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馀,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 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 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 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 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 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 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 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 汇评 《归田诗话》 予为童子时,十月朝从诸长上拜南山先垅,行石磴间,红叶交坠。先伯元范诵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至今每见红叶与飞落,辄思之。 《唐诗归折衷》 唐云:妙在冷落中寻出佳景。 《唐三体诗评》 “白云”即是炊烟,已起“晚”字;“白”、“红”二字,又相映发。“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车”,“爱”字方有力。 《碛砂唐诗》 敏曰:味此诗,似与“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之语同义。 《唐诗摘钞》 次句承上“远”字说,此未上时所见。三四则既上之景。诗中有画,此秋山行旅图也。 《唐诗笺注》 “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写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荡。 《历代诗法》 结句写得秋光绚烂。 《唐绝诗钞注略》 敖(英)云:次句与卢纶“几家松火隔秋云”同意。 《诗境浅说续编》 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词坛,播诸图画。唯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唐人绝句精华》 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致。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汇评 《唐诗品汇》 刘云:此其自负经济者,军中常存此人。 《唐诗归》 钟云:此四句与下四句非两层,擒斩中正寓不欲多杀之意,所谓“歼其渠魁,胁从罔治”也(前四句下)。谭云:仁义节制之师(后四句下)。 《唐诗镜》 语语筋力。前四语不知何自?或是成语,或自己出,用得合拍,总为妙境。 《杜诗说》 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杜诗详注》 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中明不必滥杀之故。 《载酒园诗话又编》 此军中自励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诗》“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来威”之旨。 《唐宋诗醇》 黄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汉,此诗托讽良深。 《唐诗别裁》 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读杜心解》 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适如是。 《杜诗镜铨》 六章忽作闲评论一首,复提醒本意。大识议,非诗人语(末四句下)。
○ 汇评 《王孟诗评》 顾云:一时清兴,适与景会。 《唐诗广选》 人不知而月相照,正应首句“独坐”二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 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唐诗笺注》 《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毋乃有傲意。 《诗境浅说续编》 《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怍,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坊本《唐诗三百首》特录此首者,殆以其质直易晓,便于初学也。 《唐人绝句精华》 以上四诗(指《鹿柴》、《栾家漱》、《竹里馆》及《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景入情之作。
○ 汇评 《漫叟诗话》 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若……子美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是也。 《高斋诗话》 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艇斋诗话》 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升庵诗话》 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诗薮》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夷白斋诗话》 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臆》 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唐宋诗醇》 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 汇评 《唐诗训解》 李攀龙曰:中唐音律柔弱,此独高健,得意之作。此见边威之壮,守备之整,而惜士卒寒苦也。允言语素卑弱,独此绝雄健,堪入盛唐乐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中唐高调,句句挺拔。顾璘曰:健。所谓古乐府者,此篇可参。 《诗源辨体》 纶五言绝“月黑雁飞高”一首,气魄音调,中唐所无。 《唐风定》 音节最古,与《哥舒歌》相似。 《唐诗摘钞》 言虽雪满弓刀,犹欲轻骑相逐。一顺看,即似畏寒不出矣,相去何啻天渊!“夜”字一本作“远”,不惟句法不健,且惟乘月黑而夜遁,方见单于久在围中,若远而后逐,则无及矣。止争一字,语意悬远若此,甚矣,书贵善本也! 《诗法易简录》 上二句言匈奴畏威远遁。下二句不肯邀开边之功,而托言大雪,便觉委婉,而边地之苦亦自见。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首仅闲叙军中之事,此首始及战事。言兵威所震,强虏远逃,月黑雁飞,写足昏夜潜遁之状。追奔逐北者,宜发轻骑蹑之,而弓刀雪满,未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 《诗式》 首句对景兴起。次句入正意。三句追进一层,承次句意。四句确是逐时情景,“雪”字映上“月”字。[品]壮健。 别董大 (唐·高适) ○ 汇评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适律诗:“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即此意。 《唐诗直解》 慷慨悲壮。落句太直。 《唐诗解》 云有将雪之色,雁起离群之思,于此分别,殆难为情,故以莫愁慰之。言君才易知,所如必有合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上联具景物凄惨,分别难以为情。下联见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满天下,何必依依尔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赠别至情。妙,妙。 《唐风定》 雄快(末句下)。 《而庵说唐诗》 此诗妙在粗豪。 《葵青居七绝诗三百纂释》 身分占得高,眼界放得阔:“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
○ 汇评 《鹤林玉露》 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 《艺苑卮言》 谢茂榛论诗,五言绝以少陵“日出篱东水”作诗法。又宋人以“迟日江山丽”为法。此皆学究教小儿号嗄者。 《杜诗详注》 扬慎曰: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今按此诗,一章而四时皆备。杜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似之。(五言绝句)大约散起散结者,一气流注,自成首尾,此正法也。若四句皆对,似律诗中联,则不见首尾呼应之妙。必如王勃《赠李十四》诗:“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皆语对而意流,四句自成起讫,真佳作也。……莫谓“迟日”一首,但似学堂对句也。 《读杜心解》 只写春景,未出意。 《唐诗笺注》 有惜春之意,有感物之情,却含在二十字中,妙甚。
○ 汇评 《唐诗归》 钟云:奇露语开却中晚。 《唐诗快》 尖巧语,却非由雕琢而得。 《唐诗笺注》 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汇评 《唐人绝句精华》 此写儿童情态亦自生动。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汇评 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上 此玄真子张志和《渔父词》也。颜鲁公为湖州刺史时,志和客于鲁公,多在平望震泽间。今东震泽村有泊宅村,野人犹指为志和尝所居。后人因取其“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语以为名。此两间湖水平阔,望之渺然澄澈空旷,四旁无甚山,遇景物明霁,见风帆往来如飞鸟,天水上下一色。余每过之,辄为徘徊不忍去。常意西塞,在其近处,求之久不得。后观张芸叟《南行录》,始知在池州磁湖县界孙策破黄射处也。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緑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 张志和歌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按《武昌记》曰:西陵县,对黄公九矶,谓之西塞。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徐师川云:张志和《渔父词》云(词略)。顾况《渔父词》:“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东坡云:“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取张、顾二词合为《浣溪沙》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东坡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而今更有诗。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邪?”师川乃作《浣溪沙》、《鹧鸪天》各二阕,盖因坡、谷异同而作。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二云:“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里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船轻。”其三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恒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其四云:“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玄真子,不在江边即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传播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池塘生春草”,则谢康乐也;“澄江静如练”,则谢宣城也;……“西塞山前白鹭飞(略)”,此玄真子也。 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八《跋李晋明所藏东坡书渔父词》 玄真子生为鲁公客,后又为坡、谷所称,至隐括其诗篇,大书之,其与屈灵均答问于江滨者何异耶?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 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案《唐书·张志和传》谓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在武昌乃曹武成王用师之城。洪内翰作《西塞渔社图》,亦尝辨此。而《漫录》(吴曾《能改斋漫录》)乃谓志和“西塞”在武昌,所见亦误矣。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一卷 玄真子《渔歌》,世止传颂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尝得其一时倡和诸贤之辞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赋,通为若干章。因以颜鲁公《碑述》、《唐书》本传以至近世用其词入乐府者,集为一编,以备吴兴故事。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苏、黄各因玄真子《渔父词》增为长短句,而径相讥评。山谷又取船子和尚诗为《诉衷情》,而《冷斋》亦载之。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 又:山谷词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自谓以山色水光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东坡谓其“太澜浪”,可谓善谑。盖渔父身上,自不宜及此事也。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 唐仙家能诗者,许宣平“隐居三十载”,及“负薪朝出郭”一绝,是初唐语;张志和“八月九月芦花飞”,又“西塞山”一绝,是中唐语。 许昂霄《词综偶评》 涪翁称其“有远韵”,信然。 黄苏《蓼园词选》 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刘熙载《艺概》卷四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张子同《碧虚篇》有云:“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故自称“玄真子”。所制《渔歌子》词,凡五阕,“西塞山前”一阕,世尤称之。其时子同弟松龄及南卓、柳宗元、颜真卿、陆鸿渐、徐士衡、陆成矩并有和章。 张德瀛《词徵》卷一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汉家陵阙”,《兔爰》伤时也。张子同“西塞山前”,《考槃》乐志也。王仲初“昭阳路断”,《小星》安命也。温飞卿“小山重叠”,《柏舟》寄意也。李后主“花明月暗”,《行露》思也。韦端己“红楼别夜”,《匪风》怨也。张子澄“浣花溪上”,《绸缪》之缔好也。冯正中“庭院深深”,《苌楚》之悯乱也。 吴瑞荣《唐诗笺要》后集卷八附词 作者浮家泛宅,品格最髙,宜其吐属潇洒乃尔。黄山谷增“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于“青篛”句上,语气不伦,徒为蛇足。 吴梅《词学通论》第六章 此词为七绝之变,第三句作六字折腰句。……唐人歌曲皆五七言,此《渔歌子》既与七绝异。或就绝句变化歌之耳。 夏承焘《翟髯论词绝句·张志和》 羊裘老子不能诗,苕霅风谣和竹枝。谁唱箫韶横海去,扶桑千载一竿丝。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中唐时代的文人词》 这首词里所写的感情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原有距离,实际上是描写士大夫爱自然、爱闲适、爱自由的心情。它虽然美化了渔夫生活,也是对仕途不满的一种表示。 又:这首词主要是描写人的心境,头两句用美好的自然景物来烘托。他描绘了一幅青山前面白鹭飞翔的、色彩鲜明的画,在桃花流水中,又游着肥肥的鳜鱼,这是多么优美的境界。这样用景物衬托人物心情,比直接点明主题好得多。这可见它的艺术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