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查阅下载资料时看到早年下载的几张插图绘画, 那是在一本介绍法国老杂志《画报》(L'ILLUSTRATION)中有关介绍清末民初旧中国观感的综合文章,介绍文中也附上当时画报中的一些精美插图。我选择下载了几张和北京有关的画图,并依据原注和我自己的判断加了注释)(图01- 图07 )。 图01
图08
图中的城门依据规制和前、后城门洞开在一条轴线上的格局,可以肯定是北京外城的城门之一。(图09) 北京的外城有七座,每座门都有设有城楼,瓮城和箭楼。除东便门和西边门的箭楼朝外的墙面设有“四孔箭窗”之外(图10),其余五座门的箭楼的朝外墙面都是两层“七孔箭窗”(图11)。 图09
根据图中当地人的穿着和骑马人的装束,以及光线的方向:可以判断这座城门是朝南,时间可能是初夏的下午三、四点以后。 在外城的城门中,只有南垣墙上的三座门朝南(图12),从东到西依次是左安门(将檫门)(图13),永定门(图14)和右安门(南西门)(图15)。箭楼的外形基本差不多,如果是照片还有多个参照物加以鉴别,如是绘图,稍有增减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从城门的箭楼是无法断定。 图12
老北京外城的城门外侧都有护城河(图16),河上建有正对城门口的单孔石板护城河桥,桥沿设有砖砌护栏,护栏外河边有八字形燕尾砖石护岸。桥头离箭楼门洞很近,最多十来米。(图17) 图16 老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外侧都有护城河
在外城的南垣墙的外侧是否有连续的“两座桥”呢? 图12是一张1907年绘制的“北京城郊图”中的“外城”,在南垣墙的左安门,永定门和右安门的城门外直通大道上,只有“右安门”(南西门)外有两座桥:一座是护城河桥,一座是分水河桥。它是跨越一条分水河上的桥。分水河与护城河平行,两端分别于护城河桥两边的护城河相接(图18)。 图18
这道分水河桥在瑞典人喜仁龙的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的一书中有记载: “狭窄的(右安门)护城河上跨有一座古老石桥,但桥两侧的河道却较宽阔,形成一处浅塘,雨後尤其如此。向南不远有一道沟渠,上面有一座较小的石桥。” 从老照片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图19 从右安门西侧,护城河的南岸拍摄。图左是护城河,护城河在瓮城墙前向南,穿过箭楼前的护城河桥,再沿墙向东流去。图中可见瓮城上城楼(图左)和箭楼(图右)。 图19 图20 在右安门西侧拍摄箭楼。 图20 图21 在右安门东侧拍摄右安门的箭楼和瓮城。图中可见护城河。 图21 图22右安门护城河单孔桥,砖石桥护栏,八字形燕尾砖石护岸。 图22 图23 由右安门的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箭楼。图左下是分水河两孔石条平桥,图下是分水河分水河水西流,向北呈弧形流入护城河。分水河河底高 于护城河,平时水少时河里无水。(图08中可见当地人站的地方就是分水河的河床) 图23 图24由右安门的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箭楼。可以清楚地看到分水河的流向和分水桥。 图24 图25 右安门外分水河,分水河桥,外城南垣墙。 图25 图26 右安门分水河,两孔分水河桥。图左可见外城南垣墙。 图26 (图19 至图26均为喜仁龙1921年—1923年间拍摄) 图27 由右安门箭楼向南俯拍,可见护城河桥和分水河桥。 由此可以推定图08骑马洋女子后面的城楼就是北京外城的右安门(南西门)。骑马所在的位置是分水河桥上,图中表现的景物非常接近当时的真实场景。唯一不同的是:分水河桥的桥面是石条而不是石板。 为什么洋人喜欢到右安门来游玩? 二十世纪初生活在城市的西方中产阶级在高度消费的刺激下,追求一种富于异国情调,贴近自然的休闲生活方式。骑马郊游无论在本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很多洋人追寻的一种生活方式。(图28, 图29)。 图28
右安门一带有的“玩”: 右安门城里有法源寺,牛街清真寺,圣安寺,崇效寺。还有陶然亭一带的园林风光,沿墙内侧靠西一带是皇家的两处之一的菜园子,即“南菜园”(北菜园就是“官园”)。 右安门外一带远离居住区,远离火车道,那里地下水充沛,河汊较多,树木繁茂,绿草茵茵,出了城门往西就是一派田园风光。周末闲暇邀请一二好友同事策马远足,踏青赏绿,观花闻香也是很惬意的事。如果沿着南墙向西不远,即是干枯的护城河河床,也是策马扬鞭,狂奔撒野之地(图30)。 图30 右安门的优美对于生活在今天都市的人是很难想象的,最后还是借用喜仁龙先生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年)一书中以亲眼所见,有感而发真实感受的文字,借助那些真实的老照片,去体会右安门内外的曾经的美景: 右安门的动人之处,主要不在于它的建筑特色,而在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从此门始,自然风景便渐入佳境,这里没有铁路、汽车等现代化设施的骚扰,保持着田野般的静谧。参观这座门,无非是领略一下老北京生活中的令人陶醉的田园情趣。到此门,中间须经过一片犹如老式村庄的城区,还要穿过燕麦地和高粱地。这种旅行会使你感觉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远离中国首都已有的现代化区域。所谓‘门楼’,是一座低矮的单层建筑,墙涂成粉红色,四周有回廊,保存完好,显系近代重建。城楼台座为明代建筑,饱经日晒雨淋,部分已颓圮,还有几处被树根撑裂。高大的椿树从裂缝中横生而出,浓密的树叶形成一道屏帷,遮蔽在回廊前面。在黑黝黝的拱门和券洞前,椿柳葱郁,日影斑驳。向瓮城内望去,或登箭楼远眺田畴,景致极佳,美景天然,环境清幽,无行人往来之喧扰,大车和人力车也罕至此处。夏天,偶有个别农夫,肩挑长扁担,两头挂着装满新鲜蔬菜的筐子,从此门经过,却更浓化了这世外桃源的梦境般情调。…… 这幅风景画的魅力和特色,随着季节和时辰的交替而变幻无穷,但毫无疑问,芦苇丛生与荷花盛开的仲夏时分,景色最为绚丽,最为迷人。那时,高高柳树的绿色帷帘,几乎低垂到土道上,椿树的枝叶浓密,拂掠着城墙。零零落落的行客,昏昏欲睡地骑着驴从城门穿过。空气令人窒息,土道和石桥热可炙手。凡走动的人,谁都无法躲避这暑热,只有晒的黝黑的儿童例外,他们与白鸭为伍,在护城河的浊水中扑腾、嬉闹。眼前正是一幅北京之夏的缩影。在这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环境中,古朴的城门把圮颓的城市和恬静的乡村浑然一体的联系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