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浅识“掤劲”与“掤法”

 ahcxzc 2015-04-13
    “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 是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亦称技法。就劲力的性质而言,有位前辈说:掤劲是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之首,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再有太极拳中之“掤劲”可与任何技法融合配套,确切的说,离开掤劲的任何技法都不是真太极的技法。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认识掤劲、体悟掤劲和练出掤劲功夫,是较为重要的功课。

    “掤”劲的说法
    圈内人对“掤劲”有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球劲”即似皮球一样具有弹性的劲,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皮球。另有一种说法是弓劲,把自己的身躯、两臂、两腿想象成五张弓,也是具有弹性的劲。还有说是像波浪一样的劲,等等。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说:“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里面说:“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如果这段话的意思与洪均生先生那句话的意思合起来,我认为对“掤劲”的表述就“掤劲”更加完整、准确了。用语言讲解就“掤劲”,难以准确表述;最准确的讲解,还是言传身教为好。

    掤劲的属性
    综合以上说法整理得知:一是对于较快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弹性的劲。二是对于较慢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似水般的外向浮力。三是对于方位角度而言,“掤劲”具有似水般的势能和多向渗透性。四是对于运动轨迹而言,“掤劲”走螺旋较好。五是“掤劲”具有“阴阳相济”的思想观念,富于变化,是有灵性的劲。

    “掤”的技法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里面谈到 “掤”的技法时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此掤……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太极前辈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指出:既 是“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说:要模仿水性浪势的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李亦畲、王壮弘所说之话都含有“掤”的技法内涵,体现了运用掤劲的方法。洪老先生的“动作走螺旋”,在“掤”的技法中,是手、腰胯、脚步的走圆走弧,符合现代力学原理。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运用掤劲的方法时说:“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定的实地可用劲。”,值得好好体悟啊!

    “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
    体悟和练习掤劲之前,首先宜搞清楚对“掤劲”的有关认识,比如说“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一些人认为掤劲体现在手上,手上练出掤劲就行了。这样练法的掤劲是局部劲,不是真太极所需要的掤劲。太极拳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的修炼,太极劲是高度协调的整体劲,掤劲自然是排在前头的整体劲哦!再有掤劲何止体现在手上啊?胸、肩、腰背、臀、腿、脚等部位都能化能发,化对方之前先用掤劲接住了才化,发对方之前也是先用掤劲摸底后才发,能化能发的肢体部位都能运用掤劲。有位太极明师说:要练到周身都有掤劲时才能化发自如。洪老先生把“掤劲”放在 “太极是掤劲”的高度来说,确实言之有理。

    松功是掤劲的基础
    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是掤劲的基础。倘若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尤其是松沉功夫,说什么掤劲是有弹性的劲、是有外向浮力的劲、是走螺旋的劲、是灵活变化的劲,都会使掤劲大打折扣。真传一句话:只有在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中长出来的掤劲,才是真太极的掤劲。好像“沉中轻”一样,没在“松沉”中长出来的“轻”,是假轻;只有“轻沉兼备”的“轻”,才是真轻。掤劲亦同理。

    水中“起势”体悟掤劲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水中练太极》的文章,里面介绍在水中以练“起势”来体悟掤劲的趣事。前几年有几个徒弟跟我说过在游泳池体悟了一下太极拳的东西,颇有收获。有兴趣的太极拳初学者不妨利用到游泳池、江河、海滩游泳、洗澡的机会,顺便在水中以练“起势”来体悟掤劲。注意的是,水的深度要合适,水底所站的位置相对较平。在水中练“起势”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先在水中放松直立,双脚并拢,双臂自然下垂,微微含胸,然后头顶百会穴微微往上松,颈部自然,和尾闾对直就行了。接着微微抬起左脚,注意的是,因为水的浮力,你就要比较小心重心的移动,每动一下都要保持身体的重心在中线上,只有这样你才会在水里站稳。左脚几乎贴着着水底但不要接触,慢慢的与右脚分开,到与肩同宽的地方落下,先落脚尖,再慢慢踩实。双脚脚尖宜朝正前方,双脚平行。再用双手借着水的浮力开始往正前方平举,此时一定要用心体会水的浮力和阻力,这样才能感觉到所谓的掤劲。松肩的使双手中指尖领劲,肘尖微微下垂,手臂的每个部位都放松,想象没有用力,而是水的浮力把你的手托起来的。手掌到达与胸口平齐的处不再上举。两臂之距与肩同宽。再接下来就开始放松,呼吸要平稳,从头顶百会穴开始,用意念感受放松。头放松,颈放松,肩放松,腰背放松,大臂放松,肘放松,小臂放松,腕放松,手掌、手指放松。接着肘尖下垂,感觉在水中下沉,这就是沉肘、塌腕,动作宜缓慢,感觉水的阻力。然后继续胸椎、腰椎、尾闾骨的依次放松,胸肌,腹肌,小腹也同时放松。胯放松,慢慢感觉盆骨在撑开,髋关节放松。然后臀部放松,慢慢下坐。这是体验水的浮力,重心应保持在中线。双脚踩实,不可移动。继续大腿放松,膝盖放松微弯。膝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然后松开裆部,再微微提裆撑圆,这样的站桩具有弹性又推不动。接下去是小腿放松,踝关节放松,脚掌放松,脚尖微微上翘后踩实,五指自然微分松开,感觉脚下涌泉穴吸住水底。

    掤劲的练法
    作为太极爱好者来说,重要的是掤劲怎么练,然而对于这个关键问题,许多拳书都是“水分多,干货少。”没有看到含金量较高的练法。其中涉及到内外传授有别的问题,也有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准确的问题。
    一、练法指南
    前辈说:“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可见掤劲不是手上的东西。掤劲的练习,
各师各法,明了练法方向才能有功效。掤劲是源自松沉到脚底而起,掤劲的层次与松沉功夫有密切关系,这就是掤劲练法的方向。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闾下垂、开胯圆裆等等既是太极拳身法的技术要求,也是松沉基础的保障。站桩、松腰、松胯、松肩、吐纳丹田的功夫都是掤劲的重要基础。倘若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要么效果不好,要么是拙力蛮劲的“掤手”。
    二、练法方式
    1、单练。在专门的单练功法和拳架中练出掤劲。
    2、对练。在专门的对练练功法和推手中练出掤劲,还可练出“掤”的用劲方法。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粘沾连随”是通过掤来实现的。
    三、单练功法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察,我认为恩师林墨根先生传授的“根劲功”和“滚手功”对初级阶段的掤劲练习较好。“根劲功”由杨氏太极拳门内的“松腰沉提功”加上两手掤臂往上弧滚的动作,“滚手功” 由 “松腰沉提功”加上单手掤臂往上往外侧弧滚的动作,是桩功、腰功、胯功、掤劲相合为一的功法。在练时身体自然站立,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闾下坠的从上往下松沉,实腿松沉一点,手臂就相应掤滚一点;腿再沉一点,手再掤滚一点;腿沉多少,手就掤滚多少;沉到脚底地面是行程的终点,手臂掤滚同时终止。这种“掤劲从脚底起”的练法,是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和腰胯之力整合一起推动手臂的掤滚。更为详细的练法和要领,在我的有关教学视频中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