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自己

 小新绘本馆 2015-04-14

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自己

——教师自我改变系列之四

任光升

前几天与几位校长座谈交流,其中一位仁兄说了这么一句话,耐人寻味,他说:“现在有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有文化无品位”。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教书育人这么多年,我们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吗?即使算是一个文化人,我们算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吗?细细想来,我们应该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期待,于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或许我们还是把教师的“专业化”理解得狭隘了一点。把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看成了“专业化”的全部,教师渐渐成为有知识而缺少文化的“知识分子”。北宋教育家胡安定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主张选择“性明志通德隆之士,掌教化之事,兴庠序,招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以广教化之施”。学校是培养人材的地方,培养人材的人首先要成为人材。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而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要成为有文化品位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浩若烟海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的生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阳光雨露,让我们的精神不断得到滋养。传统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文明不断积淀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作为教育者理当成为中华灿烂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承继者,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我们思想的源泉、工作的指南。学校是文化传播之地,教师是文化传播之人,而要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则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文化,就等于没有的生命,那么可不可以说,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则是一个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根本?在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无不闪耀着先贤们思想的光辉和智慧的精华,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理应读之解之,应作为我们教师的必读书。从老庄到孔孟,从胡(胡安定王(王阳明)到朱熹,到近代的陶行知、叶圣陶……他们的教育智慧,经过了历史的淘洗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思想的精华,对指导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无启迪和裨益。我们把“天人合一”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文化中,虽然不同派别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与描述,但其核心的思想都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老子说:“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孔子说:“天何言焉?四时行焉,百物生矣”(《论语》),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等诸多论述无一不是鼓励人们要志存高远、刻苦坚韧、逆境奋斗、乐观进取、革故鼎新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都表达了“人是万物之灵”的人本思想;古人的法天效地和天行健、和合、仁爱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一种“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中国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由于人的过度掠夺导致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问题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解决现代人的精神问题也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摧毁了传统信仰,生存竞争导致生活紧张乏味,物欲横流导致功利思想严重,可以说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使人们从世俗的功利中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参”的境地,实现生命的自由,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传统文化当中,还特别强调“为人省己”。“为人”则首先强调忠孝为先,所谓忠君报国实为爱国之心,所谓孝悌则为百善之首,人之为人,则必“爱家、爱人、爱国”。“爱家”则以孝为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以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爱人”则十分注重贵和尚中,将不同的事物尽力做平衡,主张和而不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爱国”则重点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同时崇尚“修己安人,以国为本;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等高尚品质。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当今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这同时也是我们目前和今后学校所必须进行的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压力的增加、学生亲情的淡漠……使得当今学校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人本管理,而这些教育的进行不正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吗?“省己”则首先要修养品行,立志自强。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部中国教育史实则为修身养性史,孔子的“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子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无不与修身息息相关。其次是注重人格,崇尚气节。孔子的“杀身成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孟子的“养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形成了中华民族为追求真理而崇尚气节、崇尚操守的精神。再次是诚信笃实,知行合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有这些都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知行和一。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志存高远、报效国家、舍己为人的人;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操守高尚、正气浩然、诚实守信、知行和一的人不正是新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吗?而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吗?而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作为每一个老师,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能胜任吗?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从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读书成为支撑起人格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诵读文化经典吧!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要勤学不辍、善于读书

读书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教师读书应不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应自觉博览群书,无论科普读物还是人文图书都应纳入视野,读教育名著、唐诗宋词、世界名著、学术精品等。教师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高层次的经典之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无不具有独特的气质精神,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吸取经典之作中的文化营养,在丰富的知识殿堂里滋养情感。

读过犹太民族的生存发展史后,你会深深感到了读书的责任与沉重。犹太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智慧来自于读书,来自于全民族共同读书的自觉性与延续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为世界之最。鲁宾斯坦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人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站台边、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据说,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就会让孩子去舔一下粘上蜂蜜的《圣经》,从小让孩子感觉到“书甜如蜜”,可见犹太人为了营造一个书香家庭用心良苦。学者约翰生说过:“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屋子没有窗子。” 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首席者的老师们,我们更应该倡导和实践教师的读书人生。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书香能浸染校园的每个角落,文化能充盈校园的每个角落。因为唯有书香浸染,才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为老师们的成长充电、为学校的发展积蓄力量!唯有文化充盈,增长我们的才干、改善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每个人的品位,才能提高我们的办学品位。”

教师想成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必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建议大家既读古代教育经典、文学名著,又读儿童文学、文化杂书。贯穿人的一生的阅读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博”,广泛阅读各类读物;二是“精”,就是对一两部、三五部名著进行反复的阅读,经常读,一辈子读。“如果能够将一两部名著读通了,读精了,名著精神将会化为一个人自己的精神血脉,甚至改变其一生的行为方式。”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于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前辈“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因而阅读名著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时代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更应读名著,不仅从中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更要从其蕴涵的时代精神的价值、文化智慧的精华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这是作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必不可少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要使人生真正受惠于知识,广博的阅读积累是非常关键的,读励志类书,读专业书的效果是有形的,读其它文化书籍的效果是无形的。因为在读文化书籍的积累中会形成控制人的举止行为的内部文化品质,对人生更有决定意义。所以读书要广要杂,尤其教师更要博览群书,做个杂家。教师广泛涉猎历史人物书籍的同时也要阅读科普读物,因为科学训练思辩,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涵育情感,着眼于人内心世界,二者的统一才能在重视科学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书是人类的文化积淀。读书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领略。让我们每位教师不仅从读书中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更从蕴涵的时代精神价值、文化智慧精华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使读书的积累形成控制人举止行为的内部文化品质。有文化品位的教师总是对客观知识怀有孜孜以求的态度,保持对学术的景仰,对真理的崇尚。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老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智慧

李政道博士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它是指教师经过较长时间培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专门需要的涵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通常就是一个文化素养高的老师。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灵动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你去听好教师的课,他都有许多人性的闪光和教育智慧的火花。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的。而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其长势就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
  一个缺少文化积淀的老师会在今天的课堂上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不妨看看教师由于文化缺失而面临的危机与尴尬: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化不开,教不活,死记硬背;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要质疑,一问三不知,无法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人未老心先衰,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教师文化的缺失将导致课堂的僵化,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才有可能企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引用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话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一辈子”和“15分钟”?我们通常是鼓励把这15分钟延长为150分钟甚至更多,而不大看重这日积月累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当我们都来关注我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时候,也许新课程就离我们很近了。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迪智慧。是让学生感悟人类智慧的高妙,体会伟大心灵的美好。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有文化品位的教师,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懂得引导学生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激起智慧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体会山穷水尽后的豁然开朗,使教学异彩纷呈。这样的教师会通过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文化的气息。课堂因此变成了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变成了挑战智力、提升心智、涵养气质的乐土。所以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教师更应以一种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对待学习。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为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即使默默无语,也能让身旁的人感受到博大与深厚的师者。

作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会使教育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的目的。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满口讽刺挖苦,而是举止文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女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充满了高雅的气质;一个有文化品位的男教师,可以不潇洒,但一定具有儒雅的风采。这种文化品位或许就是吴非的愤世与傲骨,于漪的执着与奋斗,魏书生的哲学与超脱。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修养,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表现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着良好、温和而优雅性格的人,礼貌而懂得关照别人。这样的教师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有信念和理想,可以不依赖现实而生存。灯红酒绿的地方与之无缘,生活看似简单,却真正远离喧嚣,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着宁静而精神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教师一定有自主意识,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去行动,会因此获得一种挺立的人格,保持着内心的澄静与清明。

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雅的文化气质、儒雅的学者风范、潇洒的君子风度”的人,那么,请读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