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改造课堂教学?

 pai派 2015-04-15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这话是宋承昊老师对我说的。以前加厚老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但当时我没有听进去,主要是我对那种试图用技术改造课堂教学的模式不以为然。宋老师说可以用新建构主义理念来改造课堂教学,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承认这句话描述的是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事实,既然如此,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他们的研究与工作重心就不能不放在课堂教学上,如何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就是他们无时不在思考的问题。


以往我们信奉的课改思路是,将信息技术及产品、以及围绕这些技术和产品衍生出来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或结构,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例如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的出现,带来以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微视频(微课)的出现,又激起了研究微课课堂应用和翻转课堂的热潮,等等,都是这种思路的表现。但实践下来并不理想。不仅成本高、要花不少钱添置设备,劳神费力、还难以推广。


如果按照宋老师的设想,将新建构主义的理念引入课堂,会怎样呢?说实话,以前我没太敢往这方面想,医学教育背景带来的谨慎个性使我在理论推导过程中格外小心翼翼,生怕也被人讥为”忽悠“。


但胡适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今天我们也不妨大胆假设一番。如果将新建构主义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该将网络引入课堂教学中,另一个是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

将网络引入课堂,就意味着应该允许学生在学校上网,甚至在课堂上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我到很多中小学调研时发现,这个问题一直是纠缠学校和老师的难题。很多学校已经开通了网络,甚至网线也连通到每间教室,但宁肯关闭不用,也不肯开放给学生,因为怕影响老师上课和学生听讲。很多学校还不准学生带手机,更别说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了。一些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向学生提供IPAD和平板电脑,但只允许他们使用里面或学校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一般不允许他们自由连通互联网。理由很简单,怕学生聊天、玩游戏、不专心学习,甚至接触不良信息。这是老师和家长们共同的担忧。


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呢?我主张学校与其堵,不如疏。在学校留出一些专门的课时给学生上网。比如,每天学生都有一两节网络学习课,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开展交流(不只是在本班或本校交流,而是与别的班别的学校甚至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学习),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通过网络收集到的信息、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开展网络探究性学习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上网的愿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习惯。这种课靠每周一两节的信息技术课是不够的,应该每天都有,也可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开展网络学习活动。

将生活引入课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只是书本知识,应超出教科书范围,直接从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与内容,允许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网络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就会因人因时而异,充分体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引导、示范、监督。以往那种信息技术课内整合模式实际上还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还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比如很多这类文章都会附有考试成绩提高的指标,就能说明这一点。网络时代、学习与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试图将学校与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分开,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是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对这种大胆的设想,再小心求证一番,有多大的可行性?我觉得最大的障碍在于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以往学者们认为技术之所以没能改变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是因为教师的观念不能适应我不赞同,为什么自己又把新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困难归于人的观念呢?这两者是不同的,引进新技术及其产品要花很多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如果教学内容不变、评价方式不变,意义不大,还会给教师带来很多麻烦与工作量。引进新建构主义理念无需花钱,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网络校校通班班通,大多数孩子也有过上网的经验和条件,只不过他们主要用于娱乐而不是学习。让孩子们在学校的一个专门时间段上网,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不存在什么技术上的障碍,只需转变观念就可以了。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无需对老师进行过多的专门培训,老师只要适当组织与管理一下就可以了,就像组织一次班级活动。老师不要成为专家,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内容可以不一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主题式的研讨,也可开展个性化的自学,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只要大家通过网络学到知识、提高了信息素养、建立了个性化知识结构就可以了。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作用只是引导、示范、监督(不准玩游戏,除非与学习有关的游戏,或者通过游戏能说出学到了什么;不能接触不良信息等)。就是新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五大职责:教会学生如何搜索、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学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这就够了!

但,观念的转变,实在太难了呀!转自王竹立老师博客,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