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只看到这棵树吗?

 一面两面 2015-04-18


如果现在让你做一下对比,你更喜欢以下哪幅画中的“树”,你会做何抉择?


(图/凉鱼am 的LOFTER)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左边的树看起来更舒服。


如今的我们似乎对审美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追求。

极简主义(Minimalism)正在大行其道。



1.


大量的摄影作品带有极简的风格。


(图/小召拍 的LOFTER)


(图/am 的LOFTER)


有人会说:“我X,这有什么好看的?”

还别说,这画面的确让你看着异常的舒服。

极简主义的作品往往带来的是极端准确的信息量,其摄影作品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一人,一物。一目了然的同时,能准确的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Less is More.”




2.


但是Less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了信息量,在某种程度上却最大程度上的制造了信息。


看这幅图,你能体会到什么?




作者的本意是:'goodbye.'(再见)


但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是这么理解的。


孤独痛苦的人体会到了挣扎,那只手似乎是临死前的抓狂。


开朗明媚的人体会到了雀跃,那只手似乎是在欢呼。


更多人体会到了一种悲伤,一黑一白似乎意味着阴阳两隔的悲痛。


极简主义很大程度上又重构了信息,但其所带来的信息是隐形的。是你所能主动获取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3.



(图/燮·LoFoTo的LOFTER)


同样,这张照片你能看出什么?

是喜悦?还是忧伤?


黑白的摄影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极简主义的体现,因为有时候色彩所带来的信息是巨量并且冗余的。而去掉色彩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分清主体和客体。




4.



(图/Last ╋ Sum mer 的LOFTER)


这幅作品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世界”。


解读方式似乎有千万种,也有人觉得“呵呵,这就是在故弄玄虚”。


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把极简主义当做现代的“禅”。我们之所以说一件事物有“禅意”,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无限可以遐想的空间,如“一花一世界”等。




5.


有时候“极简”并不意味着“极少”,它更多涉及的是一个整体的形态。



(图/SONG TSE 鬆 的LOFTER)


大面积的采用白色降低主体本身的冗余感。


而主体本身复杂却规则有序,也能很大程度上的减少多余的信息量。


极简不是“极少”也不是“极多”,是将可直接感知的信息进行精简和压缩,同时去掉大量的无用信息。



6.



(图/MT 的LOFTER)


人像摄影和影片目前也大量采用极简的风格来拍摄。


其目的是最大程度上的减少画面本身的情感诉求,让人们专注于欣赏艺术本身。


我们看到任何东西,首先一定会下意识的做出价值以及情感上的判断。而为了消除情感因素对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画面的情感信息。




7.



(图/大隐隐于精神病院? 的LOFTER)


因为对信息量的精简,极简风格的画面经常需要用到一些脸谱化的“符号”。


比如……类似于影片《V字仇杀队》中的面具。


而这面具本身背后的内涵(自由、平等等)极大地延伸了画面的表现力。


极简主义本身就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的产物,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8.


(图/忻 力的LOFTER)


(图/灰朦雨霁 的LOFTER)


而在工具平民化的今天,极简的风格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制造过程中来,促成一场艺术民主化的盛宴。你相信吗?善于观察,拿着你的相机,或许下一个艺术家就是你



想看更多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

下载LOFTER客户端,搜索“极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