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

 南宫藏文 2015-04-19
 《世说新语》介绍的贤人所表现出的“魏晋风度”的精神气质,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士大夫精神,也是禅道精神的精髓。任诞-就是异类的贤人。

    (8)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 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译文】

    阮籍邻居的主妇,容貌漂亮,在酒庐旁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常到 这家主妇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那家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探察他的行为,发现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别的意图。


   这是关于男“闺蜜”的第一次记录。

   阮籍是关于“不为女色动”的有记录的第二人。第一人自然是孔子的好朋友柳下惠,他在宴席上坐怀不乱。古人认为这也不算,在众目睽睽下,柳下惠同学忍住自己的荷尔蒙,只是一次偶然的行为,不算。而阮籍这是经常的行为,而且经这女子丈夫考证,一时成为魏晋名士之楷模!名曰:崇尚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不动色心(5)


   狭义的“欲”,一般来说,都是指向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的需求。

   儒家不排斥性需求。孔子强调“食、色,性也”。但很显然地,他把“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中的“欲”字,干脆了当地归到男女饮食的范围。人的生命的存在,除了吃饱喝足之外,跟着而来的,便是男女两性的关系了。孔子并不讳言男女饮食,只是强调在男女饮食之际,须要建立人伦的伦理秩序,要“发乎情,止乎礼”。

   只是到后代,儒道两家的著述,才有厌薄色欲,畏惧色欲攫人的可怕说法,多到不胜枚举。宋代五大儒中,程明道的“座中有妓,心中无妓”的名言,一直是后世儒者所赞扬的至高修养境界。乃至朱熹的“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等等。
  
   而道家只是要求修道之人减少欲望。儒道两家,并没有叫人做到绝对的“无欲”,彻底无欲,简直不可能,假使做到了,那就超凡入圣了。只有佛家修行,先要无欲,因此被儒家批评为陈义太高,难以企及。儒道二家认为“少私寡欲”,已经是了不起之事。“少私寡欲”可以近乎道,但尚未完全合于道

   随着佛家学说的输入,非常明显地,“欲”的涵义,扩充到广义的范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认为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不过,它把欲剖析为善与恶的层次。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佛家的小乘戒律,视色欲、物欲如毒蛇猛兽,足以妨碍生命与道业,避之唯恐不及。

   阮籍所在的西晋时期,佛教尚没有进入中国,所以阮籍的行为成为“一个高不可企”的标杆。后来宋明以后,以程朱为代表的新儒家,吸收唐代禅宗的思想,创立新儒家,才有座中有妓,心中无妓”的名言。

   但是程朱理学的信徒,从来也没有认真执行过“禁欲”,纳妾、纵欲基本上是儒家门徒的常态。

阮咸追婢
(15)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①。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 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②。曰:“人种不可失③。”即遥集之母也。 
【注释】
①鲜卑:古代住在东北、内蒙一带的一个民族。
②重服:最重的孝服,即为父母丧而穿的孝服。累骑:重骑,这里指同乘一驴。
③人种:这里指鲜卑婢已怀孕。
【译文】
    阮仲容早就宠爱着姑姑家那个鲜卑族的婢女。在给母亲守孝期间,他姑 姑要迁到远处,起初说要留下这个婢女,起程以后,终于把她带走了。仲容知道了,借了客人的驴,穿着孝服亲自去追她,两人一起骑着驴回来。仲容 说:“人种不能丢掉。”这个婢女就是阮遥集的母亲。

    这是中国关于不顾门第观念,自由娶妻、自由恋爱的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在魏晋南北朝,注重世俗门第观念的婚恋背景下,也算骇人听闻的奇事!所以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将此事写入"任诞"篇。

   这个阮仲容,是阮籍的侄儿,竹林七贤之一。他娶了一个婢女,幸福地过了一辈子。不过这个婢女也有“奉子成婚”的嫌疑。

   前一段,有一位朋友的朋友,从国外回来,也算是个商业成功人士,与前妻已经离婚,有一个女儿跟着前妻。他自己一人回到北京,孤苦伶仃。他回到北京后,自己到保姆市场转悠了三个月,最后找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来自农村的保姆。后经过一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保姆人非常好。于是,他向这个保姆求婚,这个小姑娘同意后,二人结婚。

    结婚后,他请他几乎所有的好朋友到家为他祝贺!这位先生也算是与阮仲容一样,彻底想开了。

   其实,每人的结婚都是满足生理、心理、生活还有传宗接代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男人娶妻找一个性格温顺的女人,应该比找一个学历高高在上,强势的,能挣钱的女人幸福得多。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不动色心(5)


   《红楼梦》里写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个圆房后,生了个儿子叫贾桂。有了儿子后,薛宝钗,就如贾宝玉骂薛宝钗一样“如此混账起来!”。后可怜的贾宝玉同志看破红尘,最后出家当了和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