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大跨越--看玉屏交通建设的历史之变

 JNLZ 2015-04-20

跨越一:从无路可走到黔东门户

打开贵州省交通地图,一眼就看出贵州省的交通大动脉属于“十”字型构造,而玉屏正处于湘黔两省交界东出西进的隘口,可见战略位置之重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的战略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玉屏第一次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热潮。据1985年的统计数字,全县共有公路236.75公里,其中通过县境的上海至瑞丽320国道线27公里,有大龙至铜仁201省道线36公里,由养护工区养护的42.9公里,乡村公路114.55公里,专用线路16.3公里,经过县境的湘黔铁路24.5公里,全县通车里程为179.19公里,连接全县各乡镇的公路骨架基本形成,“黔东门户”的地位基本确立。

跨越二:从公路骨架到村村通达

1984年11月,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从此,玉屏掀起了第二次公路建设热潮。

作为成立自治县后第一件公路“见面礼”就是修筑县城通往红花的北门大桥。1984年12月,省发展办、省民委、省交通厅三家筹集资金220万元,立项修建北门大桥,至1987年11月5日竣工,两岸群众从此告别了车船渡运的历史,县城实现了南北合一。三年后,七眼桥新桥也竣工通车,古老的七眼桥作为历史古迹保存下来。

从1984年至2003年的20年时间里,玉屏的交通建设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接力赛”,“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真理。

特别是九十年代,群众为修通公路,由于通村公路不减农业税,为此付出了很大牺牲,均是内部调剂,造成越是偏远的农村农业税越重,这种局面直至中央全面免除农业税。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群众选人大代表、村干部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矩:谁带领他们修通路、修好活动室、引来自来水就选举谁。这也无疑成了农村版的“三种代表”的真实写照。

如今,哪里修几条通组公路已算不上什么新闻,然而在当时,群众修路的事迹经常成为重要新闻来报道。作为行政村,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断头路”比比皆是。

1984年至2003年,玉屏自治县利用国家实施“粮、棉、布”扶贫项目和“5181”扶贫项目的机遇,先后对玉屏至朱家场、玉屏至黄雷、卓岭至洋合塘、大龙至桐木寨、田坪至洞坡、田坪至万山、三家桥至丙溪、丙溪至朝阳大湾、玉屏至九龙、长岭至彰寨、李家坪至丫垅口、亚鱼至井湾等100余公里的县乡公路进行建设和改造,修建各类桥梁68座,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桥梁14座,中小型桥梁54座。

20年磨一剑。玉屏的通村公路从史无前例地实现了从靠国道、省道、县道的30余个村增加到84个,通达率达到100%,通组公路率达到90%。

在此期间,在交通大动脉建设上,玉屏更是占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门户优势,先后完成了株六复线建设,玉铜高等级公路改造,沪昆高速公路过境建设任务。至此,玉屏至省城贵阳仅需4个小时,玉屏至铜仁不到1小时,玉屏铁路运输能力比2000年翻两翻,黔东门户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

跨越三:从通达到通畅

2005年12月07日,贵州日报刊登《八年争一路》的长篇通讯,报道了岑巩、江口、玉屏三县争取岑江油路上马的曲折过程,是玉屏人矢志不渝改善交通环境的生动事例。预示着玉屏人谋求公路建设从通达向通畅转变。

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之际,贵州公路建设赢来了“加速度”。路不好走,客人怎么来?作为贵州来说,“黔东门户”玉屏的交通既是“门面”,更是一张“名片”。它的“名片”效应等于告诉世人,如果玉屏的交通不能摆上桌面,贵州其余县市的交通也将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油路改造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在玉屏,这一波改造是从320国道开始的。2001年,320国道玉屏段改造完工。

玉九公路全长7.4公里,在玉屏,这条路建设带来的效应极具代表性。1998年以前,沿线2万余群众一直靠肩挑背驮过日子,在安坪村,过河靠渡船,马拉车曾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效率十分低下,群众热切盼望能修通此路。1998年玉九公路修通后,改变了那里上千年的交通局面,渡船光荣地“下岗”了,在八十年代兴起的马拉车也不得不“退役”了,交通工具进入机动车时代。但是,由于车流里大,加上公路缺乏保养,坑坑洼洼的路面靠村们自发地修修补补,“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让村民们苦不堪言,这样的日子伴随了沿线群众近10年。

2000年以来,玉屏县着手实施了公路提级改造的大手笔:2004年底,田坪至万山三级油路改造工程投入使用;为打通田坪镇与湖南省的通道,2007年,田坪至洞坡油路提级改造工程全面完工;2007年底,岑巩至江口油路玉屏段贯通,玉屏至朱家场、大龙至朱家场油路全线贯通;2008年,玉屏至黄雷油路玉屏段开通; 2010年10月,大朱油路支线玉九公路油路建设正式完工。至此,玉屏县县公路全部提级为三级油路。

“十一五”期间,在玉屏,除玉铜高等级公路、320国道外,对80多公里乡村公路实施了提级改造并开通农村客运,直接把客运班车开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实现了公路从通达到通畅的转变。与此同时,投资680万元,建设桥梁16座,修缮码头17个。

跨越四:启动“建管养运”一体化

2003年,在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后,玉屏交通人并没有就此歇脚,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决心把农用车载客现象“淘汰出局”。

农用车载客一直是难根治的“顽症”,而治疗“顽症”的方法从来不是采取简单的“切除法”,更不是一句“取缔”口号就能达到的效果,更需要一种标本兼治“中医疗法”。为此,我们开出的“处方”是:借风乘船,争取挤进全省首批“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盘子。

从2007年起,玉屏加快农村客运站场的力度,当年就已建成朱家场 、田坪2个农村客运站。2008年,又建设新店、大龙两个农村客运站。

2010年,玉屏率先在田坪镇实施了“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总投资1152万元。至2010年底,共建成镶边公路50.3公里,改造路段16公里,油路与混凝土路18.3公里,通达工程12公里,农村综合客运站1个,17个候车亭,开通5条农村客运班线循环线,投入客运车辆53台,该镇20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

“建是前提,管是手段,养是方法,运是目的”。为促使它规范化,玉屏于2006年、2008年相继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乡村公路条例》和《玉屏侗族自治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把“县人民政府按不少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预算安排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经费”赫然载入《条例》。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6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84个建制村全部通公路,82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7.61%,86.9%的建制村通了客运班车,全县通车总里程1535公里,公路密度为296.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覆盖率与桥梁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县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好路率均在85%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