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报平安

 雪小石 2015-04-21
摘要:国画墨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国画墨竹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国画墨竹

    国画墨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国画墨竹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国画墨竹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
    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在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的美好的寓意。
    梅兰竹菊在国画中合称“四君子”。

 

明 唐寅《风竹图》 唐伯虎

明 唐寅《风竹图》 唐伯虎

        此作取文同画竹法“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写意象之竹融以书法用笔,其飞白效果颇具文人趣味。竹叶的粗细,长短,浓淡,干湿的描绘自然天成生机盎然,展示了唐寅绘画的天赋与才能。自题书法端庄秀美笔画劲挺,也成为构图的一部分。

 

 

清 郑板桥 花鸟画 写意竹子《风竹图》

清 郑板桥 花鸟画 写意竹子《风竹图》

        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清 王武《花竹栖禽图》

清 王武《花竹栖禽图》华丽瑰伟

        《花竹栖禽图》底部一奇古巨石,一朵盛开的牡丹从石左侧斜出,枝头一雀鸟面向花朵,鸟目圆睁,似在欣赏花的美丽,又像陶醉在花香中。花鸟的颜色艳而不俗,用笔工而不板,名快醒目。巨石以浓墨绘出,见有皴(cūn)染。石隙空洞处可见枝叶,错落雅致。墨竹疏落有致,用墨浅淡,与底部的花、鸟、石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整幅画面虚实相间,构图奇巧,设色浓淡适宜,笔墨兼工带写,形成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可见,作者跋中所言“学古而步泥其迹”不虚。

 

        皴(cūn)染中国画的一种的画法。皴,画中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染,用墨水或淡彩润刷画面,不露笔痕(或少露笔痕),以分阴阳向背,加强物象的立体感。

 

宋人《翠竹翎毛图轴》

宋人《翠竹翎毛图轴》莹润细腻

    宋人翠竹翎毛图轴:作花鸟画,彷佛在为花鸟画肖像,故亦和画人物一样,不但要求形态上的相似,也要能传达其神韵,这是宋代绘画所谓“写生”的精义。此画幅对生态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是一幅形神皆兼的写实作品;在构图上以近景为主,各景物均匀地分布在画面中,具有前后的空间感。这幅画的笔墨质朴,除了部分细枝外,都以先钩轮廓线再填染颜色的“双钩填彩法”画成,行笔有很多起伏提顿的地方,其中以坡石和竹叶的轮廓线最为明显。而竹叶部份,采用特别的颤动式的线条,整体用笔方面,起伏变化较明显,偏向于南宋的风格。

 

    《翠竹翎毛》记录了鸟类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片段。寒天积雪未深,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于是鸟儿们便出来活动了。丛竹下的石坡上,安静的蹲踞着一对雉鸡,但它们上方的竹林间,却不是那麼安静了。四只黑脸噪(鶥)中,三只停栖在竹枝上,其中一只张口欲言,似是在和正飞离的那只相呼应,好像有什麼事发生,这让寂静的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可见画家安排之巧。此帧的笔墨朴拙,除部份细枝外,俱以双钩填彩法画出,行笔多起伏提顿之处,尤以坡石和竹叶的轮廓线表现得最为显著。其中竹叶的用笔颤动有神,收笔时抛锋直落,就如同手握灵蛇在左右挣动一般。对这种特殊的颤笔,有谓可代表南唐李后主“金错刀”笔法一说。宋《宣和画谱》对李氏的记载云:“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然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而李氏又复能为墨竹,此互相取备也”,因知李后主金错刀法,是其书画之特色,并为后人所宗法。惜金错刀的颤笔画,至今已无作品传世,然该幅的笔法和记载中所言相类,故以其为例,从中略窥蹊径,以期对金错刀法有所体认。

 

北宋 赵佶《竹禽图》

北宋 赵佶《竹禽图》御笔瑰丽

        宋徽宗最擅长写生书法,精心描绘鹦鹉的侧身英姿,此鸟正栖止于盛开的杏花枝头,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徽宗此种画法,与南宋花鸟画不同之处在于徽宗无意凭仗夸张性的构图,或刻意制造画面的装饰性与动态来取胜,反而是不假造作,纯任天真,如实画出杏花,鹦鹉自然具有的神姿风采。
        这张画在表现技巧上很高,不论宋徽宗的早期作品也好,晚期作品也好,这幅《五色鹦鹉图》是比较高的。这张画是一幅重彩,重彩画画成浓重是方便的,但画得很清灵、透明是不容易的。这张画的颜色设计很调和,技巧上厚薄把握得很好。在墨的底子上用石绿,因石绿为矿物质颜料,画上容易出现粉气,但它没有这种粉气。(指鹦鹉背部)这一块很淡很薄,笔法显得很生动。树枝的勾线很结实,用笔富有变化。下笔较重,微露钉头,从上往下勾,如果笔法一样是很死板的,但太不相类又不能成为贯通的一枝,而此画树杆中的钉子头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很随意,有一种自然变化之妙在其中。

 

明 钱榖《竹亭对棋图》

明 钱榖《竹亭对棋图》妙逸赏珍

        本图题示:“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中秋四日,钱。”画家对于画中的松针、竹叶、细草都一一刻划交代,毫发不爽,但却细而不碎。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另外,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画翠波渺渺中的一茅亭,亭内二老者围桌对弈,二书僮一旁侍候,桥上一僮子双手捧物而来。整幅画以墨缘点钩树叶,浅绛施染树石,笔法细密秀美,深得文氏之风范。

 

元 李衎《竹石图轴》 写意画竹子

元 李衎《竹石图轴》 写意画竹子

        元李衎竹石图轴为元代李衎所绘,绢本,设色。纵185.5厘米,横153.7厘米。藏故宫博物院。该幅图未署名 元李衎竹石图轴款,钤印两方,已残缺,可见“李”、“息”字。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也为此画增色不少。该幅“竹石图”是李衎的名作之一。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而又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色,有二杆新竹已与老竹并肩齐趋,让人联想到雨后春笋猛发的情景。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黑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

 

明 沈贞《竹炉山房图》清新雅致

明 沈贞《竹炉山房图》清新雅致

        竹炉山房原为惠山寺的弥陀殿。因明初诗僧普真竹炉煮茶的逸事,明万历年间改成现名。 惠山寺高僧普真晚年住在听松庵。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形状如同道家的乾坤壶,以谓天圆地方之说。竹炉制成后,汲二泉水,煮阳羡茶。当时无锡著名画家王绂,因患目疾,正在听松庵秋涛轩静养,专门为竹炉绘图,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成为了明代惠山一件盛事。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邑人邹迪光修愚公谷园林时,将惠山寺弥陀殿更名为“竹炉山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