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寺与庙

 wps0321 2015-04-22

寺与庙

连 航

寺最早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秦代以后将寺人(宫廷侍卫)所在的官署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太常寺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中央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的官署称为“府”,而九卿的官署则称为“寺”,所以后世也用“三府九寺”来代指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官府中的九卿中有鸿胪卿,其主要职能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鸿胪寺就是我国第一处佛教高僧居住的宾馆。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传佛,最初被皇帝安排居住在洛阳鸿胪寺,以表示对高僧的尊敬。后来鸿胪寺改建,更名“白马寺”。随后“寺”便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就越来越少。此外,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也叫“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如清真寺,礼拜寺等。

庙原指祭祀祖先之处,即所谓的宗庙。后来周人根据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对庙制作了严格的等级区分。《礼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祠堂)。汉代以后庙与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后来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孔子庙,关帝庙(武侯祠)。

佛教建筑除了称寺、庙以外,还被称作“阿兰若”、“招提”、“精舍”。杜甫有诗“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兰若即指规模较小的佛寺。“招提”即四方,北魏太武帝修建的佛寺以“招提”命名。“精舍”本意比喻人心,“息心所栖,可以为精舍”后专指僧众修行居住的地方。

佛教宗教场所不仅可以称为寺或庙,还有其他称呼。开凿在山崖上的为“石窟”;尼姑住的叫“庵”;蒙古语称寺为“召”,如五当召;藏传佛教称作“宫”,如布达拉宫,雍和宫。

道教关于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活动场所皆称为“治”,又称为“庐”、“靖”或“静宝”。南北朝时称“仙馆”,北周武帝时始称“观”。到了唐朝,因刘氏皇帝认老子为祖宗,皇帝的居所称宫,道教建筑就也称作“宫”,如泰山上的泰山行宫、许昌长葛的天宝宫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