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中,以胆囊切除和保胆取石为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并不能单纯的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其实保胆取石的目的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胆囊也是人体的器官。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保胆取石的适用范围也将更广泛。胆囊切除法也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法。很多患者朋友也担心胆囊切除后,可能带来很多后遗症。胆结石怎么治疗,那么?下面听听深圳友谊医院结石专家的介绍。
1、造成人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如果胆囊被切除,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当进食美味佳肴时,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胆囊切除患者不宜进食油腻食物,特别容易恶心、拉肚子之类的,主要以素食为主,所以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大多消瘦、面黄,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
3、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结石,却很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但可能性较小。
4、结肠癌发病率可能升高近年来,欧洲学者临床调研后得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切除者高45倍。?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有所了解。胆囊切除后并不一定出现以上症状,但第一点是普遍存在的。其它几点较为少见,但也许引起注意。
胆囊切除对人体有影响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有严重症状的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等疾病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胆囊切除术, 包括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两种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 总会给患者留下一些心理顾虑,“ 切除了胆囊, 对吃东西影响大吗”,“胆都没了,如何消化食物”,临床上肝胆外科医生面临的患者针对性解惑不少,那么,胆囊切除后, 对身体的影响有多大呢?

评 价一种治疗方法对身体的影响不外乎从近期和远期影响两种角度来说明, 那么胆囊切除对近期的影响有哪些?拿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来说,临床一线医生对此有较深的认识, 因为患者术后有不舒服多半会找回手术医生治疗, 据我们观察, 一般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两周之内餐后有些许胀感,但这些症状基本在一个月左右会逐步消失。当然也有少数的患者反映甚至术后几个月都会出 现右上腹部的偶尔的针刺样感觉, 我认为这可能和胆囊床和腹壁或肠管的轻微粘连牵拉有关, 无伤大体的事情, 不需要吃药打针, 毕竟肚子里动过手术, 术后感觉可能和正常人不太一样, 要逐步适应手术后的生活。
胆囊的作用有哪些?这是患者在切胆之前最关心的,他们认为胆囊有消化食物和分泌 胆汁的功能,自然无胆就是消化功能比较别人矮了半截。 实际上, 打个比方吧, 胆囊就相当于水库旁边的一个小池塘, 库容增加了也可以让池塘灌满水缓冲一下水库的容量压力, 用土把池塘填了也不会对水库产生明显影响的。 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胆囊只是起到暂时储存胆汁的作用, 反过来胆囊起到调节胆汁分泌的作用, 胆囊切除以后, 它的作用就由胆总管代替了, 不存在作用缺失的问题。

那 么胆囊切除对身体的远期影响在哪里呢?有专家指出, 可能会产生消化性溃疡,或者结肠癌的患病率提高了, 其实学术界对此无统一的结论, 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严格的统计学资料表明这一观点的成立, 世界上恐怕没有谁能对大宗病例完整寻访几十年的,自然这结论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不是吗?
你具体是什么原因需要切除胆囊?
胆囊切除术在近代医学术上作为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一个金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目前在县级及部分乡镇医院己能熟练开展胆囊切除术,从而使接受胆囊切除的患者空前增多,大部分临床医师向患者解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没有影响”,为很多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吃了定心丸”.现在大部分的医院采用的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胆囊切除后患者并不能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它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消化不良、消化液返流、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增加、胆管损伤率增加、结肠癌发生率增加、胆囊切除术后心理障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等。针对在肝胆外科普遍存在的“一切了之”的观点,肝胆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就曾多次呼吁“刀下留胆”。胆囊切除术本身的副损伤和切除胆囊后的近远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 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引起。美国每年要做胆囊切除约50万例,如此算来美国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我国人口众多,胆囊结石病例应在美国之上。国内黄晓强统计2566例CBD(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又是胆道外科非常疑难的课题,与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这一点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考虑到胆囊切除带来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响,草率选择胆囊切除之举措就应该慎重考虑了。
2 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说成“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
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脏分泌胆汁浓缩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胆汁的产生、流向及胆囊的作用还可以有这样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胆汁好比长江的水、肝内外胆管好比长江、胆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阳湖、Oddi’s括约肌好比吴淞口、十二指肠好比东海。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过各种支流汇入长江上游,奔滕不息的流向吴淞口并汇入东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长江储存了约40%水量,如果没有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畜洪能力就差了。同样没有了胆囊,胆汁仍会象青藏高原的水一样继续溶化。但是,如果没有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胆管就会扩张。因此,去掉胆囊后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象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而人类是集中进餐的哺乳类动物,我们在进餐时需要大量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消瘦、面黄等。
2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而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我想上述两点就是因为没有胆囊后所产生的所谓“洪水泛滥”吧。
3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囊结石,却很有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一般人认为,没有胆囊了,结石无处可长而只好在胆管内生存。其实,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胆管结石成因是不同的。但胆囊的存在直接影响胆管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盐明显减少,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讲是: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而旋涡或涡流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4 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动物实验也表明,次级胆汁酸能直接增高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对照研究发现胆囊切除能增加肠黏膜的增殖活动,从而促使癌变的发生。胆囊切除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肝脏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而成为次级胆酸量的增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从而产生大量次级胆酸。升高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明显增高,故胆囊切除术后癌种好发于右半结肠。因此,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发生的机制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而产生胆汁酸盐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这种调节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而这一综合征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
坊间不同声音;
*因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发现其生活质量是明显提高的, 从长远来说, 切除的受益远远高过不切除的收益。因胆囊结石切胆可以免除胆囊结石转化为胆管结石的后患, 因胆囊多发性息肉或大息肉切除胆囊可以去除转化为胆囊癌的风险及隐忧。
*我微创手术切掉胆囊5年了,感觉就是如果饭吃得少就会轻度腹泻,尤其早餐不吃,其他没有什么问题,肥肉什么的消化一点问题也没有,主要是胆汁直接排入肠道,如果里面食物少大概就会引起轻度腹泻,知道这个习惯平时注意就好,毕竟不疼了,不切掉的时候像个定时炸弹
* 别相信外科医生的话,能不切除的尽量保留!我三年前患胆囊息肉,也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内科医生叫可以不切除,但外科医生说要切除。最后切了,结果这两年消化不良,经常腹胀腹泻便秘,很多东西都不能吃,后悔死了!
*胆囊切除20年,今年初又做了胆囊 残余结石手术 ,近期检查为左肝内胆管近肝门段胆管囊肿伴结石可能性大。胆总管下段小结石。医生切除左肝。现在不知道何去何从。请高人指点。叩谢!
*事实上,胆囊结石切除胆囊后,由于结石体质,还会引起胆总管结石的机会更高了,如果取石保胆手术后,结石体质患者就算再形成结石,也还是在胆总管内,不会构成胆管结石伴胆管炎或胰腺炎的危险,取石保胆术的确损伤更少,而且有利于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患者的福音!
胆囊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