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类学(一)

 乔良 2015-04-25


    什么是心类学?心类学讲的是有关我们的心的学问,这是非常重要的学问,因为佛法是完全建立在心上,如果没有心的话,就没有佛法可言。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就一定要了解这个心,因为有这个心,我们就可以一直延续。心是一种相续,往前可以推不断,往后也可以延续不断;以我们现在为单位,往前推到父精母血,肉体的部份就仅止于此,无法再推上去。但是心呢?心是从另一个他方世界、前世的心相续不断而来的,我们的心和父母的心一样,所以肉体是来自父精母血,父母也是来自他父母的父精母血,心是没有办法从这样推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心推出有前世。有前世建立后,因前世有造善恶业,来世就有安乐与痛苦的果,就可以有业果的建立。就像稻和麦,它是种类不同的东西,稻的种子不会跨越产生麦,稻的种子一直往前推都是只有稻而已;心相续也一样,每个人的心相续都是延续不断的,一直推推到前世、前前世,推到无始,所以心可以一直往前推。既然心可以一直往前推,当然也可以往后推,也就是来世,也就因为这样就有前后世的安立。
   心跟识是同义词,我们要了解这个心,透过了解它才能成办佛法的离苦得乐,了解以后把我们心内的颠倒、不正确的心把它断除,成办清净正确的心,因为有这样的成办,就有办法追求离苦得乐,所以心类学的这个心了知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在座的各位以及格西讲者来说,都要看我们来上课的动机。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就离苦得乐这件事,它是周遍的,所有的众生都要离苦得乐,无一例外,乃至小虫都要快乐不要痛苦;既然要成办离苦得乐,依着佛法就要在这个心中成办。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安乐,都是由这相续的心而来的,既然了知这样,那我们就要在心中造好因,也就是把动机掌握好,掌握好的话就能将心不断的净化,乃至将来成办无上的空性慧,也都是在心上成办的。所以听法、所有的佛法全看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是执着来世好,那就是下士,所有的法都成为下士道法类;如果你所执着是个人自我解脱,那你所修所听的法,都会成为中士自我解脱之法;如果你所执着的心是为了利他所有众生的心而来听法,那我们所听的法,就会归类为上士道,上士夫的法类。所以听闻的动机非常重要,同样在听这一堂法,结果却不一样,既然如此,那我们的动机要匡正好。佛法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利他所有一切众生的原故,而成就佛道,所以我们的动机一定要掌握好,以这利他的动机来听闻。我们必须了解法的内容,特别是来听这心类学,讲心这方面,我们的过失要断也是这心,功德要证也是这心,了知这心是为了众生的原故,所以我要成就佛道,为了成就佛道,所以我来听法,包括格西来讲法都是如此。所以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它匡正好、掌握好,否则不成为法。
   佛法跟科学不一样,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不研究心的,它忽略了心。我们刚刚一直强调动机,动机就是心,科学是不管心的,他们是从物质上研究,从物质上给人类谋福利,却忽略了动机、心,所以它所谋的福利就只有短暂的。所以看科学的那些发展,不能说没有利益,只有短暂的利益,到头来是会反扑的,它主要忽略了心,它的心是一种贪欲状,依着这贪欲去研究发展,去利益众生。这贪欲虽然有短暂利益,最后还是伤害众生自己本身,这就跟佛法大大不同,以佛法来说,不管世间的一切包括医药、军事、社会、政治,各方面一切事业都要看动机-这个心。就拿医药来说,如果我们是以利他的心,医药就会有它的功用,如果没有利他心,只缘于自我的贪欲的话,最后到头来都会伤害众生,这是动机、心上面的差别。所以我们今天身为佛弟子、佛教徒,世尊开示我们离苦得乐的道理,这与科学的抉择是不一样的,是要重视我们的内心、相续的心,而去抉择。佛告诉我们内心有那些东西?像贪、瞋、痴、嫉妒、我慢等,名为贪瞋痴三毒,为什么要名为三毒?因为这些在世人看来是不行没有的,可是这些是来毒害我们的,是黑业,就佛法来说视为过患,这些众生爱不释手的东西,都是过患。从这里就可以和科学分开了,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相续的这个心,这个心混杂了大小不同层次的贪瞋痴、我慢等,这些要看得出来。我们必须认清佛法所讲的过患到底是不是过患?如果抉择好了后,把心掌握好,那此世的安乐、来世的安乐、生生世世的安乐、乃至于究竟的安乐,就都可以掌握好。既然佛法强调内心,那我们就必须去了解我们的内心有那些?什么是颠倒的心?什么是量?量是不错乱、不颠倒的心。如何把我们颠倒的心去除掉,成为量?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心了解。
   所谓心、识、了知这三者同义,这个心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因为它是佛法的根本,讲心世间上的学问也有讲,但世间上的学问没有去证成前后世,也不承认有前后世,讲的是心理学的层面,这与佛法讲的不一样。佛法讲的是整个通达究竟实义、有前后世,所讲的、所建立、安立的心,它是最根本、究竟的,所以我们大家来学习,有关心的学问,小心慢慢的学。
  心类学的版本很多,格西的是很厚的一本,心类不是很短的,我介绍给格西的是很薄的一本,这本书的作者,格西也认识,是洛色林哲蚌寺堪布强巴桑沛所造,作者已往生。这是当时从西藏流亡到印度,为了教育僧众,用最清楚扼要的方式,把摄类学归摄成几页来介绍,格西觉得这刚好对初学者很容易入门,所以就用此版本作为心类学的入门。接着看文--
「慧藏文殊自性游戏化 洛桑札巴吉祥我礼敬 为除劣心增长智能先 故造此论名精要总摄」
此颂文是恭赞文,每一本论都会有恭赞,这恭赞是由强巴桑沛所造。
   慧藏文殊是指文殊菩萨,洛桑札巴指宗喀巴大师、先解释此二句。文殊菩萨,格西说不要误以为有一尊叫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智慧化现而成的本尊所化,祂是代表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慧,祂化身在我们这世间所代表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不是有一尊佛菩萨叫文殊菩萨,不是这意思。十方三世诸佛所化现智慧的本尊,以慧藏、慧-藏文为心,此处译为慧,心与慧是可以相通的,心就像藏,不管是海藏水藏或矿藏都有绵延不竭的意思,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深不见底的意思。我们的心、智慧可以源源不竭而来,就像代表者-三世诸佛化现的本尊文殊菩萨。以文殊菩萨为本性、自性游戏人间而化现的洛桑札巴,洛桑札巴就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诸佛智慧本尊化现的文殊菩萨,祂所化现的凡夫相就是洛桑札巴,那祂的本质就是文殊,祂的自性就是慧藏。吉祥是尊称洛桑札巴。
前二颂是恭赞,下二颂是造论者自己的立誓,造论的宗旨自己的誓言,「为除劣心增长智慧光故造此论名精要总摄」,精要总摄即是心类学的精要总摄,有关心、识、了知的详细内涵是很复杂的,但作者把这复杂的内涵,用简单扼要、精要地总摄起来,介绍给大家了解,去除我们的愚痴,增长我们的智慧。下文:
此中心类学之建立分三大科判:甲一、性相(定义)甲二、分类 甲三、各各分类之解说。
   先分三类来解说,先解释性相,性相就是定义,我们常译成法相或性相,性相白话是定义的意思,另一名词-本质、自性,都是指性相之义。在他们的辩经中常会有杯子、瓶子、柱子等的性相,性相是什么?譬如柱子,柱子有它的定义,定义就是能撑横梁、造作功能者,它有这种功能,能把横梁支撑,这就是柱子的定义。所以任何东西它都有定义,如柱子,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了知、识也有它的定义,甲一就是来讨论它的定义、性相是什么?定义好了我们的心、识,就来分类,分类方式有七种分类、三种分类、二种分类的方式,复杂的心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分类好后进一步再将各各分类相继解说。
   甲一、性相(定义):心之性相→了知。什么是了知?要作进一步解释,不管是颠倒识或不颠倒识,都是属于了知,心中显现这东西-喔有这东西,这就是了知。了知有显现的意思,显现有可能是颠倒的,有可能是不颠倒的,譬如:在傍晚昏暗的时候,路边有一条绳子,当我们远远望过去的时候,以为是一条蛇,这也是了知,如我们刚讲的,了知是一种显现,以为有蛇在那边,这就是一种颠倒的了知,但也是了知,走近前一看,原来是绳子不是蛇,这也是了知,这时的了知已含有了悟了-原来是绳不是蛇。这了知的范围很大,包括颠倒、不颠倒,它的内涵就是一显现,显现有可能是错乱识显现的,了知只有显现,它不含有了悟,譬如桌上的马克杯,这马克杯可以是了知又了悟,我们的心显现这马克杯,这马克杯可以拿来装水喝,这就不只是了知,又是了悟了,这都是属于心,心的含摄。心-了知也,了知本质是显现,它含有颠倒和不颠倒二种,有这样了解后,我们可以进一歩延伸,举一反三;譬如;当我们的心被贪欲所控制住的时候,这时对境所显现的也是一种了知,可是是颠倒的,对境它本身不是如此,但我们被贪欲控制住时,这时也是一种心的显现,可是是颠倒的了知、是不悟的了知。同样瞋的时候,被瞋控制住的时候,对境也是如此,这都是一种颠倒的了知,这是属于心的范围。再看-知(识)之定义→清楚且了知。我刚与格西讨论这「清楚」有没有特别的涵意,事实上,这清楚并没有了悟的意思,它只是加强、强调而已,所以下面才会有心与了知与知(识)三者同义。它也含有颠倒和不颠倒,所以就请格西解释这清楚的意思,比如;贪一个对境,如果是贪一悦意境,爱不释手,如果真的那么好,那别人来看也应该是那么好,可是只有你看来是那么的好,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里的清楚只是一种强调,以种种理由加强它的好,好到无以复加,不是像当局者从迷中清楚起来,而是种强调。所以清楚且了知并没有从迷中了悟的意思,只是加强的意思,同样地,瞋-生气时也一样,显现对境是那么地可恶,到无以复加,所以「清楚」只是一种强调。
   讲七种心识之前,要补充说明知(识),之前对知的定义:清楚且了知。这识有六种识,那六种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识只有这六种,不管科学或佛法都承许这六种,以第六意识来说,科学只指是我们的头脑,它一定要指一点,科学认为是脑袋而不是心。在佛法来讲,意识是无形的,所以意识不见得是科学家所指的脑袋,它是种无形的东西。这六识眼、、鼻、舌、身、意都有它特别的用意,如耳朵只能听不能看,舌只能尝不能闻,所以每一识有每一识它独特的功用,它感知的功用,但前五识一定要与第六者意识结合、合作,以第六识为上首、首脑。我们所看到好的、尝到好的,判别者都要靠意识,所以只有第六识才是最重要的,前五识都有与第六识产生密切的关系。讲完六识讲六根,六根与六识一样,六识是无形的是心,五根是有形的是色,所以我们讲五根要加个字,叫俱色根。五根有那些呢?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五根既然是俱色的、有外形,那这形状就有不同,譬如说眼根的形状,在经论中说像花朵的形状,耳鼻舌耳各有它的形状,这些形状与科学讲法不同些形状无法用肉眼看到,科学是要肉眼能看到,而六根不是肉眼可见,必须心眼才能看得到,所以它是极隐蔽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状都不一样,不是我们的肉眼看得到的,眼根的形状像花,其它的形状会再补充。
   我们的眼球、眼眶是眼根的房子,这房子会退化、衰老,眼根和眼识不会衰老,它的精密度、灵敏度都一样,是一直维持着,没有高低可分,都是一样,是很强的,小孩子时因眼球这房子还很好,住在里面的眼根就可以发挥很好的功能,小孩子的眼睛连细毛掉在地上都可以看得到,可是到老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眼根衰退,而是房子变差了,这眼球机器变坏了。像格西戴眼镜,为什么?它不是根变坏,我们是个有漏身,它产生有漏的眼球,就会衰老,这是有漏业,造成我们老花眼,必须戴眼镜了,近视也是一样。所以根与识的关系是这样,根既然是俱色根,举墙为例,一旦俱色的话,就有阻碍的本质,我们就没有办法看到墙以外的东西,因为墙也是有色的东西,有色碰到有色就会阻碍了,没有办法通畅了。
   如前说;六根有不同的形状,眼根的形状像花朵,鼻根像针眼,耳根像海螺,由这些根、识及微细的风带着我们从前世到后世,我们一世一世的投胎并不是只有意识的投胎,前五根及识都一样跟随着我们投胎往每一世,只是住的房子不同,而且会衰老;其次,六根中毎一根都会搭配一识,前五根就像手电筒,都只有照的功能,我们以手电筒去照,之后看清这是什么东西;同样地,眼耳鼻舌身所对的境,色声香味触都只有照的功能,有时会有看没有到,它只有照不一定会了解,了解只有第六意识,前五识只有照的作用,第六意识才有了解的作用。
甲二、分类:
其分类方法有三种:乙一、七种心识分法 乙二、三种心识的分法 乙三、二种心识的分法。
乙一、七种心识 :1.现前识 2.比度识 3.再决识 4.伺察识 5.犹豫(疑)6.现而不定 7.颠倒识。
乙二、三种心识的分法;格西说这三种名相很深、很复杂,我们先以心、了知、识作为三种分法。
乙三、二种心识分法;有心王、心所,境、有境,量、非量等,就以心、了知这二种分法,先了解这些简单的就好。
甲三、各各分类之解说:
乙一、七种心识之分别解说:
丙一、现前识之性相与分类:
丁一、现前识之性相: 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
  其中先解释分别,我们有分别心,在座各位每个人的心中思绪纷飞,这些都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一种义共相、一种错乱心。所谓义共相,比如你现在想起家中的杯子、电视等,有模糊的杯子、电视的影像在你心中显现,这就是义共相,就像一种观念浮现在脑海中,就是在我们心中显现的样子,就是义共相,分别心本身是错乱的,这就是分别心。所以在我们的内心中,有现前识在我们心中,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到现前识。那我们现在有没有现前识呢?格西说有,但是现而不定,就是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懂,就是现而不定。 
   我们现在有根现前识、意现前识,虽然意现前识一直在我们心中流过,但我们都不知道,何时会知道呢?我们现在只有分别心,知道的也只有分别心,不知道现前识,当我们止观双修、禅定、证到空性慧的时候、证成圣者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现前识了。我们的第六识所看到的杯子等,都是由分别心显现的,这都是错乱的识,圣人所看的杯子就不一样,他们就是一种现前识。刚讲的根现前识和意现前识,现而不定是指意现前识,我们的心除了圣者时才可看到意现前识外,我们现在的意现前识都是现而不定,有是有,但自己无法看到。而根现前识是我们现在有,而且也在利用它,利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根现前识看到的东西,通达我们的内心、意识,使我们了解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其好坏等。
又现前量(现量)之性相:离分别且不错乱之新生又不欺诳之心识。
量的定义就是新生又不欺诳。把现前和量结合就是现前量的定义。量的定义中新生是指第一剎那之意,第二剎那之后都叫再决识了。
   丁二、现前识之分类有四:1.根现前识:眼等五根 2.意现前识 3.自证分现前识 4.瑜伽现前识。
1.根现前识:从自之不共增上缘“具色根"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
现前识与前面之定义相同,根为不共增上缘「具色根」,以眼根来说明,这花朵状的眼根即是不共增上缘的具色根,依此而产生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
其又可分为(1)执色根现前识 (2)执声根现前识 (3)执香根现前识 (4)执味根现前识(5)执所触根现前识等五种。从自之不共增上缘“眼根"及所缘缘“色"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为执色根现前识之性相。不共增上缘「眼根」即前面所讲花朵形状之眼根,再加上所缘,所缘缘为所缘之对境,指外在的对境,可分为形色及显色二种,即外形及颜色二种。这二者加起来所产生的离分别且不错乱的心识,即为执色根现前识的定义。其后之执声…等根现前识,依此类推。也就是执色根现前识改为执声即可,如:从自之不共增上缘“耳根"及所缘缘“声"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为执声根现前识。乃至执所触根现前识。
2.意现前识:从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
   其中谈到「意根」,意根的范围很大,包括六识眼耳鼻舌耳意,六识又可区分为眼识与意识之关系,如执杯子的眼识,眼识本身没办法辨别,必须搭配意识才能辨别-这是杯子、可以用来喝水等。同样耳朵听到声音,执声的耳识须再加上意识作辨别,鼻、舌、身也是一样,整个的辨别都是属于意根,所以意根的范围非常大。
其又可分为(1)此际显现之意现前识 (2)非此际显现之意现前识 二种。
   (1)之定义:从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此际显现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为初者性相。即在意现前识上加此际显现就是它的定义。
   其分类有从执色意现前识…到执所触意现前识五种。以上所讲,不管是执色意现识、执声意现前识、执香意现前识、执味意现前识、执所触意现前识,在我们心中都有,但现而不定。以上所讲的有些很艰涩,心类学未来还很多,如果这些都不能了解,那未来的地道、宗义就不会懂,更不用谈释量论了。这么深有必要学吗?格西认为有必要,你也可以只学广论道次,但如果你没学这些作为搭配,就无法深入思惟了解,根本的道次是一定要学,我们要深入、心要增长、要了知自己生死是如何相状,这些不学也就没路可走,所以要学、慢慢学。今天就到此。
心类学是很重要的基础,如果心类不是很清楚、读不通,将来的地道、现观等更深的就无法理解。所以心类是很重要的基础,讲心类时会有很多名相,大家都不清楚,先慢慢以点、线、面的方式累积,来慢慢的理解;因为是基础很重要,如果不了懂那更深的也就无法作深层的思惟。
  我们的进度在介绍七种心识的现前识,现前识分有1.根现前识2.意现前识3.自证分现前识4.瑜伽现前识。
   1. 根现前识-其又可分为(1)执色根现前识(2)执声根现前识(3)执香根现前识(4)执味根现前识(5)执所触根现前识等五种。依这五个现前识会产生意现前识。
   2. 意现前识-定义:从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其中格西持别挑出“增上缘"上次也有出现,怕大家不了解所以来解说。要介绍增上缘就必须了解四缘,我们今天看到一样东西会产生这是青色、黄色、白色,看到这些东西就必须要有四缘:第一所缘缘第二增上缘第三等无间缘第四因缘。假如要产生执青色的眼识,就必须要有这四缘;其中所谓增上缘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因为有六根这个增上缘,我们才能看到青色或听到有人讲青色这声音。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根,才能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外境,增上缘就是指我们的六根,六根的前五个就是眼、耳、鼻、舌、身-是倶色根,最后一个是意根,所以六根就是增上缘。所缘缘-既然增上缘是六根,那所缘缘就是六尘,其范围比较大,是色、声、香、味、所触、法六尘。心类学都以眼睛当譬喻,所以常用红色、青色、黄色这些颜色,持别是用青色来比喻。在六尘、六根之后是六识,执青色的眼识-所缘缘是青色,外境要有青色的东西,等无间缘就是六识,为什么叫等无间缘?就字面上的解释“无间"就是立即、没有间隔的意思,就是立即生起之意。翻译上有“等"字,这个等字其实没什么意思,等无间就是指下一刻、立即之意,不是同时是下一刻,那一刻时间非常短,这是等无间。等无间缘就是六识,从六尘、六根、到六识,以执青色的眼识来说,它的等无间缘是眼识,因为唯有识与识才是同类,等无间缘必须是同类,不能以色法来当同类。
  我们常讲近取因和倶作缘,译成主因和助缘,所谓主因、近取因-指稻种子产生稻、豆种子产生豆,稻不会产生豆、豆不会产生稻,同类因即近取因。所以等无间缘必须是近取因、同类的因。所以要产生执青色的眼识,必须靠同类的东西,就是眼识,这二者都是识,有同类的因和这个缘,才能产生执青色的眼识,所以等无间是这个意思。第四个是因缘-这因缘的范围更大,今天要看到青色,而在你的脑海中产生一个执青色的眼识,还是要第四个因缘;前三个几乎已包括、是主要的,其余没有想到的都在这因缘里。譬如:我们有六根、六尘产生六识,例如有青色,有眼根、眼识才能产生执青色的眼识,产生执青色的眼识还要观待其它的因缘,例如脑细胞、神经等零零总总。如果刚好有一部车经过挡住了,你也看不见,必须排除一些因缘,所以主要的三个缘外,其余的都在第四个因缘里。
  增上缘已解释完,再来解释“意根",前面所讲的根现前识的增上缘是眼根,这里讲意现前识,所以增上缘是意根。什么是意根?它必须是无形的、非色法,前面的根现前识俱色根是色法,包括声也是色法,上回有讲过,我们有眼根的话就会有色的东西阻碍,有阻碍的特性。譬如那面墙之外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相对于现在我们讲的,意根就不是色法,它是无形的、非色法,意根里含有六识,前面的俱色根-眼根像花朵、鼻根像针、耳根像海螺、舌根像马蹄形、身根周遍全身是不定形,五根都有它的形状,因为它是色法,但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意根就没有形状,它含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都含摄在意根里。
  意现前识定义:从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其中“分别"在上次有讲过,它是义共相。所谓义共相是指我们脑海中的观念,它有可能是错的,“分别"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顚倒的,但我们的现前识必须不是分别的、没有错乱的、不是义共相的。把意和现前识合起来定义就是意现前识的定义。
其又可分为二:(1)此际显现之意现前识(2)非此际显现之意现前识。
   “此际"是指释量论里所解释的意现前识,及“非此际"在释量论之外的很多的解释,譬如现观庄严论所解释的意现前识。所以此际及非此际是指释量论及不是释量论的解释,释量论所解释的意现前识是由眼识及意识所成的,不是释量论所讲的就在这以外添加的。所以“从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之此际显现之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心识"是指在释量论里所说意现前识的定义。这里有些名相要作区分,此中的「心识」在藏文是耽着识,藏文有误文稿己改为心识。格西要在此介绍什么是耽着识,执青色的眼识不含理解,但耽着识则具有分辨的能力,是了知这就是青色,耽着识它有外加判别,例如这是青色不是黄色。所以,执青色的眼识生起时,判断它就是青色-这就是耽着识。
  意现前识其分类也有五种:执色、声、香、味、所触五种意现前识。我们的意现前识是现而未定,每一个意现前识不管是执色、执声、执香、执味、执所触都是现而未定,凡夫有现而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我们的分别心非常炽盛。每一剎那都非常短,一剎那有多短呢?一弹指有65 剎那,所以一剎那是非常短的,意现前识它是有现起来,但凡夫有现起自己都不知道,有现没有到的原理是什么呢?这种非常精确、不欺、短暂的意现前识在我们心中现起,但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非常炽盛,分别心就是我们的杂念,各种思绪纷飞又粗又杂,所以根本就是有现没有看到。如果透过修行将杂念的心慢慢降伏,清明的心、智慧的心愈来愈高的时候,那就能每一念都看的清清楚楚。这意现前识因为我们的杂念太强,所以意现前识就现而不定,什么时候能定呢?透过修行,当你清明的心愈高时,像圣者的心,那就会愈看得清楚。譬如在法上的名词,像修忍辱与慈悲,我们有没有忍辱的意现前识和慈悲的意现前识?有,可是这种现前识都是非常短暂,没有很稳定、确定。我们在法上讲那么多忍辱、慈悲,可是一有逆境来,有人捶你或怎样,马上这些就都忘光了,圣者就不会忘光,圣者的忍辱、慈悲现前不会因此就没了。
我们为什么就会抛诸脑后忘光,那是因为分别心,就像贪瞋…等,别人欺侮我,就火冒三丈,这些都是外来的分别心;我们本来清明的智慧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些外来染污的东西,我们在这方面串习的很强,所以现而不定。譬如忍辱慈悲的例子,我们都是现而不定,我们很容易被分别心如贪瞋等驾驭了,要把分别心去除,像圣者清明的智慧,不是那么简单、立即,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强列,读了这些像慈悲、智慧、忍辱都是字面的意思。那我们的意现前识有没有?有,但非常的短,根本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透过修行,闻、思、修听闻、思惟、修正,慢慢把我们不好的贪瞋等分别心降伏,智能就会一直增长。这是很慢长的修行之路,不可能立即可成,只要透过不断地闻思熏修,假以时日,意现前识就会愈来愈清楚,自己就会证悟、体悟到。
   此中有关此际显现之意现前识的生起方式说法有三:a. 交替生起 b. 三行生起 c. 相续边际生起。有这三种说法。其中初者交替生起-指执色根现前识初剎那生起之后,执色意现前识初剎那亦跟着生起,接着执根现前识第二剎那…又生起等,在每剎那的根现前识之后,安插每剎那之意现前识。交替生起是指第一剎那之根现前识生起后,搭配第一那剎之意现前识生起,第二剎那根现前识搭配第二剎那意现前识,第三剎那根现前识搭配第三剎那意现前识,就是每一剎那的根现前识之后安插每剎那之意现前识,交替的生起。第一种交替生起比较好理解,可是不合理;理由是就每一剎那根现前识来说,它是不可切开的,那有可能等一下让意现前识插入,根现前识是一气呵成的,为了好理解而把根现前识和意现前识如此搭配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根现前识第一剎那就一直下去了,不会停一剎那夹一其它的,所以交替生起法只是为了好理解而已,根本上是不合理的。
  b. 三行生起-乃指执色根现前识第二剎那与执色意现前识第一剎那和此二者同时领略之自证分现前识,此三者同时生;亦即向外看之二者与向内看之一者,同时生起。指有三个东西同时生起,那三个?执色根现前识第二剎那与执色意现前识第一剎那,和此二者同时领略之自证分现前识,此三行生起就是指这三者同时生起。第二种说法还是不合理,可能是为了修正第一种说法,既然根现前识不可分是一直下去,那根现前识第二剎那搭配意现前识第一剎那,这样就没有分了。可是还是不合理,因执色根现前识是指眼识部份,与执色意现前识是指意识部份,眼识与意识是不一样的;此二者同时领略之自证分现前识,而自证分又有二种:领略眼识的自证分及领略意识的自证分,那就变成四者,而不是三者,此处说是三者,就矛盾了,应该是四者才对了。
  「亦即向外看之二者与向内看之一者,同时生起。」向外看指的是前二者-执色根现前识和执色意现前识。以心为一个单位来说,心向外看外在的色,意识是向外看之眼识,所以意识不是看它本身,而是向外看,所以这二者向外是这样子,另一向内是意识向内看自己,那就是自证分,自证分是自己看自己,这三者其中前二者是向外看的,自证分是向内看的,这里的向内向外是这个意思。

 根敦却沛格西讲     作者:圆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