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德州

 方圆儒人 2015-04-27
5月25日至29日,市委书记雷建国、市长吴翠云率领我市党政考察团,先后到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无锡市、江阴市和浙江省嘉善县、义乌市,考察学习两省六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重点学习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资本运作以及他们接受上海辐射带动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市领导史好泉、李希信、兰忠良、郭宗治、李保海、陈建国,市政府秘书长尚泓海以及各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行40余人参加了学习考察。

  这次学习考察,是我市近8年来组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行程最远的一次活动。大家亲眼目睹了这些地方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辉煌的发展成就,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整个考察活动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江浙两省六地,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经济和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态势。主要特点为:

  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成就大。这次参观学习的六地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还是城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遥遥领先。苏州、无锡、昆山、江阴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苏州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江苏的四分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0.26亿元,是我市的近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是我市的5倍;完成财政总收入1206亿元,是我市的18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0.23亿元,是我市的11倍。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300亿元,是我市的3倍多;实现财政总收入517.35亿元,是我市的8倍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0.89亿元,是我市的6倍多。昆山、江阴、嘉善、义乌都是县级市,但综合实力却超过了许多地级市。其中昆山市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932亿元,比我市略少,财政总收入15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是我市的近2倍。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连续两年蝉联第一。江阴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0亿元,人均达到1.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为140.0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48亿元,比我市多25亿元。江阴市连续四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居第一位,在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中蝉联第三。

  二是发展速度快、发展变化快。这几个地方在经济总量底盘大、基数高的情况下,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速度,财政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速度,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今年1至4月份,昆山市实现生产总值363.2亿元,同比增长23.8%,完成财政总收入76.4亿元,增长4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3亿元,增长35.4%,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增长23%。苏州市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3%,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  26.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2.7%。无锡市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10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幅均超过了20%。有的同志几年前曾经到过这些地方,但这次再来都非常惊讶他们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昆山的开发区、苏州的工业园,江阴的沿江开发、临港开发都干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江阴市的临港新城码头仅9个月的时间吞吐量就达到12万标箱,中央商务区建设仅用500天的时间就从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崛起了十几座高楼大厦。

  三是外资项目多、外贸出口多。外向型经济是这几个地方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第一性经济”。苏州去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743亿美元,是我市的212倍;其中出口总额947亿美元,是我市的115倍。实际利用外资61.7亿美元,是我市的62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投资兴办企业349家。昆山聚集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台商,已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848个,到账外资超过110亿美元。据统计,昆山每天引进境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无锡新区外资项目已累计达到1151个,总投资153亿美元,60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在新区投资了80个项目。嘉善县是浙江省台商投资最聚集的地区之一,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3亿美元,外贸出口10.64亿美元。义乌市市场外向度高达55%,年出口商品超过40万只标准集装箱,辐射到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产业层次高、城建档次高。目前,六地均已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以高科技、新产业、大品牌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比较典型的如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在IC、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口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无锡新区聚集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形成了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昆山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民生用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现在以液晶显示器为主的光电产业渐成规模,仅笔记本电脑产量就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几个市的城市建设起点之高、标准之高、档次之高,也令大家赞叹不已。苏州环古城保护工程投资达47亿元,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无锡蠡湖整治投入30亿元,不到4年的时间就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水清景美的新景观。考察团所到之处,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现代的楼房、宽阔整洁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名不虚传。特别是苏州市的城市建设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城市气息,达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高度融合、和谐发展。

  五是城乡统筹好、群众生活好。这一点给考察团的同志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们以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逐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的目标。六地城市化率都在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苏州是1.99∶1,昆山是1.81∶1,嘉善是1.99∶1。昆山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江阴提出了建设“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江阴”工程,2006年为全市65万农民在社保、医疗保健、教育、文体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净投入达到15亿元。义乌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400多个村的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安居小区建设,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水工程,农村生活面貌大大改善。

二、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六地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起点高、手笔大。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思维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六地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在他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承载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1985年昆山市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自己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列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作思路上,他们措施多、办法活,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江阴市在培植骨干企业上大胆开辟资本运作的路子,目前全市已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国内上市公司15家,海外上市公司5家,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去年企业上市融资120亿元,今年融资可达150亿元,撬动民营创业资金1000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使企业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在发展定位上,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和宏大气魄,瞄准国际一流的水准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义乌市以建设“国际商品城”为目标,打造专业市场,做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市场经营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商位5万多个,从业人员20万,汇集1900个大类、40万种产品,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批发城”。

  (二)始终坚持借力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实现借力发展的历史。一直以来,他们都在探索和寻求自己在“大上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加快接轨上海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他们瞄准上海的人才、技术、物资资源,把上海大量的技术人员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请过来搞横向协作,搞联营,推动了与上海的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六地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上海相呼应,与浦东相配套,推动“一区两沿”(工业园区和沿路、沿江)开发。特别是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招商引资,承接项目,推销产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昆山市依托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成了由乡镇集体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彻底转型,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中的一个耀眼亮点。苏州高新区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2006年当年引进项目163个,利用外资近10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本80亿元。嘉善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九十年代初,他们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积极打“上海牌”,把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一号工程”,引进外资呈跳跃式发展。截止到2006年底,共引进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861个外资项目,总投资50.7亿美元。可以说,接轨上海是六地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三)始终坚持工业主导,突出发展园区经济。这次我们所考察的六地,工业兴市的意识都非常强烈,无论是启动民间资本,还是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都放在兴办工业上,以此带动相关行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以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化园区对工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在园区内普遍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一个市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区,县乡办的各类园区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义乌市1992年建立了6.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成为义乌市工业企业的摇篮。在目前开发建设的“一区十二园”中,已引进企业1249家,集聚了服装、针织袜业、饰品、拉链、毛纺等优势行业。他们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上有四个共同特点:一是规划先行。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指导园区规划,精心打造园区特色,以长远发展与短期产出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分区。江阴以沿江优势,建设沿江产业带;昆山以临沪优势,建设临沪产业带。无锡新区每年都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规划建设,先后投入12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九通一平”,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二是市场化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组织机构等方面,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怎么灵活、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设置。嘉善开发区实行公司和政府双轨运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人员构成上由行政、事业和企业三部分编制构成,实行严格的公司化考核奖惩制度。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工业园管委会下设8个职能局,承担了园区27万人的党政司法等各项管理职能,而将开发经营权完全交给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加快了建设步伐。三是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无锡市强力推进企业招商引资,规定凡企业不与外资对接一律不准进高新园区、不享受优惠政策。嘉善县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实行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优秀干部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并围绕每年确定的招商目标任务,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不断调整考核激励政策,推动了招商引资不断实现新突破。他们在招商引资中,都注重建立一个同国别、同地区投资者的“群落”,发挥示范和集聚效应,昆山、嘉善主攻台资,苏州主攻欧美,无锡主攻日韩,形成了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四是努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苏州工业园多年来始终在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单位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上下功夫,开创了“清淤、沉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节约耕地1.5万亩。昆山明确提出了集约用地的“八个度”,其中每亩投资强度外企、民企分别不低于58万美元和325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进入标准厂房。

  (四)始终坚持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目前,江浙发达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第一次创业、发展开放型经济第二次创业之后,已进入到了第三次财富革命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昆山市以落实“六个一批”专项计划为抓手,加快培植光电、太阳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推进“昆山加工”走向“昆山制造”,并向“昆山创造”转变。江阴抓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两个重点,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做优做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二是鼓励自主创新。无锡新区着力建设国际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其孵化的尚德太阳能已从光热技术实现了向光伏发电技术的跨越,短短6年的时间,从16万美元创业的小企业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跻身世界太阳能行业前三强。新区的创新创意园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设有芯天地、梦工厂、数码阁等,每年投入5000万元扶持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其创作的动漫作品《吉娃娃》被中央电视台评为金奖。江阴有90多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企业正在由卖技术向卖标准转变。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苏州工业园累计投入130亿元,建成了软件、汽车零部件等6个高新技术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昆山全市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230多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200多家,设有3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拥有省级、市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21家。

  (五)始终坚持美化环境,着力打造靓丽优美的城市。六地都致力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每年投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求以完备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客商前来投资。所到之处,高楼大厦造型各异、错落有致,处处是鲜花绿草、碧水蓝天,每个城市都是一座花园式、园林化绿色生态城市。昆山市突出“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全面加快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步伐,近年来投入上百亿元,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工程以及体育中心、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城市的承载力大大增强。江阴市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城市建设,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四化”工程,整个城市靓丽多姿、景致美不胜收。

  三、我们的差距

  与江浙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

  一是精气神上的差距。江浙两省六地,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地的干部绝没有盲目乐观,没有自吹自夸,更没有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睡大觉,相反,“危机”、“紧迫”、“严峻”、“忧患”这样的词汇倒是经常听到。在他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做敢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好区位不如好干部,好政策、好服务更要看好作风”。考察期间,我们所接触的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无不体现出把握全局、精通本职的素质,雷厉风行、勤奋敬业的精神,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干劲,他们那种永不停歇的创业精神着实令人叹服。苏州在未来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了在经济转型上学习韩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学习台湾、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学习新加坡,真正体现了高定位、大气魄。我们德州曾有过值得称道的思想大解放的历程,但我们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承认,现在我们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不仅赶不上南方的同志,和我们前些年比也有较大差距。不少同志小成即满、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思想很严重,缺乏江浙人那种敢拼、敢闯、敢冒的胆气,缺乏他们那种永不满足、勇争一流的心气,更缺乏他们那种善抓机遇、善于应变的灵气。可以说,这差距、那差距,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激情缺失、精气神不足是我们与人家最根本的差距。

  二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体现在加快发展方面,江浙人真正吃透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是统筹发展、全面发展,他们始终把核心定位在加快发展方面,围绕“加快”二字做文章。体现在发展思路方面,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驾驭和把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研究市场规律、推进产业升级、进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显得游刃有余。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牢牢扎根,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文章做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体现在发展目的方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追求数字政绩向追求为民谋利的政绩转变。江阴的同志就明确讲到,能通过上级对小康指标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没有水分的、人民群众认可的、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小康”。

  三是服务环境上的差距。这次学习考察的六地“三乱”现象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对企业无处不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江阴市的同志讲,政府与企业是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关系,“江阴的企业有多好,江阴的政府就有多好;江阴的企业有多强,江阴的政府就有多强;江阴的企业有多大,江阴的政府就有多大”。昆山的同志讲,机关干部到企业搞“三乱”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他们想丢掉自己的饭碗。他们每年也搞“下评上”活动,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的评议是直接评议到每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而不是笼统地评议部门。相比之下,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上做得很不够,只收费不服务、以罚款代管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喊得多、做得少,安商、亲商、富商、护商做得还远远不够,与建设“法制型、服务型、高效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是抢抓机遇上的差距。讲南方的干部素质高、本事大,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他们善抓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抓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促进了乡镇企业大发展,实现了“由农转工”的第一次飞跃:90年代,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由内转外”的第二次飞跃;进入新世纪,又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力促产业全面升级,又初步实现了“由低转高、由大变强”的第三次飞跃。可以讲,在每一次机遇面前,他们都看得准、抓得巧、用得好,把国家每一次大的政策调整都变成了促进经济大发展的动力。而我们在机遇面前往往是看得不准、抓得不牢、行动迟缓。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后,在资金和土地日益紧张、项目建设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们不少同志萎靡不振、怨天尤人,在畏难发愁情绪的笼罩下放慢了发展速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江浙人是国家政策的创造者,我们是总也吃不透上级精神的执行者,他们往往在国家决策出台之前抢三拍,我们是决策出台之后慢三拍。

  五是人的方面的差距。人的方面的差距是一个地方发展快与慢、好与坏的决定性因素。上述四个方面的差距,根子也是在人上。与江浙地区的同志比,我们观念上有差距,那里的干部群众都是世界眼光,一干就是国际标准,而我们都很难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学识方面有差距,他们的干部学识高,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对上上下下的政策和情况摸得透、拿得准;人才方面有差距,由于他们那里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好,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使他们的一些科技产业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四化”建设搞得好,个人素质和层次都很高,讲政治、懂经济、活力足、有激情。这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我们应该从能做的事情抓起,在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经营人才等方面把功夫下足。

  四、几点建议

  (一)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大学习、深反思、快发展”的热潮。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宣传两省六市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大学习、深反思、快发展”的舆论氛围,将这次考察学习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加快德州发展的具体行动。要正视发展的差距,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彻底破除小成则满、小富即安的观念,进一步树立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彻底破除畏难发愁、妄自菲薄的观念,进一步树立自强不息、奋起直追的发展意识;彻底破除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观念,进一步树立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彻底破除不求大进、四平八稳的观念,进一步树立强市富民、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用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去谋划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坚定不移地在推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两大动力上寻创新、求突破。招商引资要更加注重招商对象的选择性,找准定位,确立以港台及日韩为主、兼顾欧美的引资目标,同时要瞄准长三角、珠三角,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更加注重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外资向我市本土产业的融入,在引进外资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更加注重招商手段的实效性,加快专业招商队伍建设,今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100人以上的专业招商队伍。在招商的形式和策略上,紧贴地方、单位、产业、企业以及客商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区别对待,提高成功率。民营经济要大力实施好创新工程,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提升发展层次;大力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通过调整政策杠杆、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鼓励民企上市融资、对外合资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企迅速发展壮大;大力实施配套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和大企业发展配套加工业,拉伸产业链条,发展规模经济。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当前,要下大气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大”的文章。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举全市之力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以此快速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把企业上市作为培植骨干企业的重要手段,尽快建立企业上市办公室,对有意向的2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辅导,积极向新加坡、香港等地推介,力争今明两年有8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二是做“特”的文章。以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三大国字号城市品牌为核心,以汽车零部件、木制家具、工艺地毯等“国字号”产业品牌为重点,以食品加工、纺织、化工、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建设产业特色更明、科技含量更高、配套能力更强的产业带。三是做“强”的文章。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力度,在我市建成一批科研基地和研究中心。今年每个县市区开发区都要建立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或科技创新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四)坚定不移地推动园区建设。一要抓好园区优化升级。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进行高起点定位规划,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推动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园区功能,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二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园区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起政府引导、开发商为主体、区内自行平衡的投资开发管理体制。制定实施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措施,力争使工业园区做到区位优越、政策优惠、土地优价、服务优质、设施优良,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三要突出园区特色定位。按照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要求,通过细分市场、细分产业,科学定位园区特色,增强园区吸引力,避免发展方向不明、产业结构雷同、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都要按区域或产业建立园中园,力争今年分别建成2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韩国工业园,明年创造条件建成日本工业园、欧美工业园。

  (五)坚定不移地搞好“南融北接”,实现借力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启动滨海新区和省委、省政府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做好“南融北接”的各项工作。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要在发展规划、产业调整、体制机制、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交通网络对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向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当按照“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对口联姻”的原则,扎扎实实落实好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我市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地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六)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让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服务融入每一位干部职工的思维,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宽松、高效的服务环境。二是优化执法环境。加快建立起以服务为核心的优化环境长效机制,变治标为治本。对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严厉查处,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加快政府信用建设,以落实招商引资践约、部门服务践诺、优惠政策践行为重点,塑造守时、守约、守信的政府形象,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