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泉桥

 梦蝶翁 2015-04-28

天泉桥地址(王阳明与弟子天泉论道的地方)

2010-04-11 15:40孛而帖赤那 | 分类:地理 | 浏览2771次
王阳明著名的良知四句就是在哪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不知道这个天泉桥在哪个省,什么地方?
2010-04-11 22:08提问者采纳
钱明写过了一本书《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第二章便是关于天泉桥的考证,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过没有找到电子版的,需要的话,可以去买一本。
在网上找到了钱明写的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里面有些许涉及天泉桥。
据《传习录》、《阳明年谱》等文献记载,嘉靖六年九月王阳明由绍兴起征广西思、田前夕,曾使钱德洪、王畿二人“侍坐天泉桥”(或称“移席天泉桥上”),为之解难,史称“天泉证道”。“天泉证道”不仅反映了阳明晚年的思想风貌,而且由于钱德洪、王畿二人对其“四句教”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王门著名的“四无”、“四有”之争。所以“天泉证道”在阳明学中,犹如朱子学中的“鹅湖之会”。但“鹅湖书院”至今尚存,而“天泉桥”不仅早就销声匿迹,而且从未见史志(如万历、康熙《绍兴府志》、康熙《山阴县志》、万历《会稽县志》等)作过记载,致使中外学者在解读“天泉证道”时,大都对“天泉桥”的确切处所采取回避的态度。据笔者考证,天泉桥就建在王府内的碧霞池上,故钱德洪常用“夜坐碧霞池”、“设席于碧霞池”代而述之。

知道点中国哲学 -- 天泉桥之辩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已经56岁,奉命出征广西恩田。他的得意弟子钱绪山(又名德洪)、王龙溪(又名汝中)赶来饯行。俩人同住舟中,相与论学,因意见不一,要求老师王守仁裁决。王守仁欣然答应。随后他们移席天泉桥,于是哲学史上一场有名的论辩开始了。
  钱绪山说:“无善无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钱绪山说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自以为深得老师真传,一定会使龙溪就范。
  王龙溪也知这是老师的观点,可是,他不以为然,还是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反驳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心,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王龙溪认为,心、意、知、物是一回事,若心无善恶,则意、知、物当中亦无所谓善恶。所以他不主张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王守仁此时已经重病在身,他大概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不得不彻底开导这两位执迷不悟的幼稚弟子一番,他最后裁决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两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已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列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王守仁吐露了他的真言:什么这个理,那个理,能够把更多的人引入“道”,多“拯救”几个灵魂,多欺骗一些“群众”的,便是最完善的“理”。理学的“善”和“美”的标准就是这个,其诀窍也在这里。王守仁的两个弟子不知其中的奥妙,所以争论不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