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6 10:28:10)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基本要点: 第一, 蚩尤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 第二, 蚩尤所处的年代是否就是良渚文化时代。 当代某些学者提出一个创新的观点,认为蚩尤以及黄帝、炎帝不是个体,而是一个延续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一个群,一个族的总称。在漫长的有文字历史的长河中,从《山海经》到当代的编年史;从民间到官方;从平民百姓到专家学者,一直都把炎黄二帝和蚩尤当成远古的领袖人物。族或群的提法着实让人感到突然。 自早期古籍中就有形容族群的专有名词,比如“蛮”,“夷”,“戎”,“凶奴”,“九黎”等等,何必又将三位始祖当成族群呢?我相信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和学者,不可能集体弱智。 另一个可疑之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提供不出任何这方面的证据,而都是为证明自己的其他观点而主观臆断而已。因此,相比较而言,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蚩尤只是一个体——远古时期的一方领袖。 还有一个必须要明确的就是时间问题。 如果不能证明蚩尤生活于良渚文化时期内,这个讨论也就没有意义。近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一个距今6400多年母系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阶段的古墓葬,遗骨在墓葬中间,两边用河蚌壳堆了两种动物造型。有学者认为死者就是蚩尤。(战败者入葬当不会有此排场.) 良渚文化距今5200__4100年之间。如果这具遗骨真是蚩尤,说明他和良渚文化毫不相干。但持此观点的人也拿不出任何证据,也是为证明自己的其他学术观点进行的猜想,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对五帝时代的考量,随着现代更为科学的环境考古和天文考古学的进展,加之“断代工程”的最新成果,综合更全面的历史文献,都指向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300—4000年之间。这一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而蚩尤和五帝是同时代人,所以也应该生活在良渚文化末期。 良渚文化地域内的地名会不会和蚩尤有关呢?浮玉山,苕水,罗刹江,具区,震泽,钱塘......翻阅大量古籍,几乎未见蚩尤在这些良渚文化区古地名出现的记载。甚至极少有蚩尤的传说和遗迹。只有浙江缙云和江苏沛县与蚩尤似乎有些曲折联系。 缙云是因古籍中多处提及缙云氏,由此辗转到蚩尤身上;沛县蚩尤祠是因沛县是刘邦的故乡,起兵时曾在老家礼祠过蚩尤,因此有蚩尤祠。至于传说,只有现浙江德清防风古国遗址,传说国王防风氏是蚩尤部下,曾一同转战南北,兵败后返回故土等等。也有学者考证,说防风氏就是史料记载的羽人国,和蚩尤确有干系。 最有力度的文物证据要属“蚩尤环”。元代的朱德润在《古玉图》最早对这种玉器做了归纳。开始人们对这种玉器及上面的纹饰出处一无所知,一头雾水。良渚文化于20世纪30年代才初始发掘,从此以后,良渚文化的面纱才慢慢被揭开。 当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展现在人们面前时,风格特点毫无疑问与《古玉图》所描绘的蚩尤环如出一辙。这说明在元代甚至更早之前的学者,尽管那时候还不知道良渚文化是什么,但实际已经把良渚文化和蚩尤联系在一起了。 宋代罗泌在其《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的纹饰就是。古代学人认为饕餮纹就是蚩尤像。现在学者研究发现,饕餮纹源于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神徽),这样以来,又把蚩尤和良渚文化联系在一起。 考古方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蚩尤和良渚文化有关,也不可能提供确凿的证据,即便蚩尤的遗体躺在良渚遗址的大墓里,我们仍然没有手段肯定,因为当时还没出现文字,不会存在指定性材料。只有综合考古,史料,遗迹和传说,通过科学的逻辑推理来证明。 我们知道,玉琮是良渚文化特有的,带有图腾性质,至高无上的神器,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琮出现在哪里,说明良渚文化的强大势力控制到哪里,而此地的自主权利和信仰或者没有,或者被剥夺,处于主动或被动服从状态。(注意,长江中上游的江汉、洞庭乃至四川都出土了琮.) 在同期文化中,除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大量出土玉琮外,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广西都有出土,即在当时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都受到良渚文化巨大的影响。巧合的是在史料或传说中,除太湖流域外,这些地方或多或少都与蚩尤有关,前几年竟然出现争抢蚩尤生卒地的情况。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都列举了详尽的史料记载,同时这些地方也伴有遗迹与传说。(朝鲜的先民也尊蚩尤为军神.) 这至少可以说明蚩尤影响之大,契合文献记载“九黎”,“三苗”人口众多,势力范围宽广的观点。尽管官方和部分学者认可湖南——洞庭湖与鄱阳湖流域为蚩尤的发祥地。也不能否认蚩尤和山西,河北,山东,江西,广西等地的关系,不能否认他曾经统治过那些出现过玉琮的地方,更不能否认蚩尤与玉琮以及其产地良渚文化的关联。 另一处值得关注的考古遗址是江苏北部新沂花厅文化。在这个遗址中,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同生共存。从墓葬级别可以认定,两种文化经历过激烈碰撞,良渚人最终取得这一带的控制权。而史籍记载蚩尤“登九淖,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就发生在这一带以北一点。(一说在河北张家口地区)空桑是鲁南曲阜附近,青丘有学者考证为苏北日照市,九淖很可能是两省交界的微山湖等湿地。蚩尤进入鲁南作战,必然要经过这里的良渚领地,并肯定要以此为后方。这至少可以说明,蚩尤要么是良渚首领,要么占领统治了良渚,要么和良渚结成同盟,和良渚的重要关系显而易见。 说到蚩尤,离不开“九黎”“三苗”,史籍中凡提及蚩尤处,多半都牵扯到这两个词。研究九黎之君蚩尤,不可能弃九黎三苗于不顾。从古到今,多数学者都认为九黎是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黎”字本意为众,众多之意,同时含贬意。假借为“齐”;又通“黧”“犁”字。黧意是黑并有毒。先秦时期也称秦淮以南为百越,贬称蛮。蛮含虫字,蚩尤二字都含虫,虫字古为毒蛇。所以,蚩尤及九黎应该是南方的部落民族。 如今的考古已经证实,良渚文化前期的菘泽文化已经发明了分体石犁,古良渚人用黑色的石头发明耘田器,石镰,也是耕犁的普及和推广者,是黑陶文明的真正主人,同时也是新石器晚期势力范围最大,人口众多,神权王权军权高度统一,号令严明,整齐化一的酋邦。因此,九黎中心非良渚文化莫属。至于“三苗”《吕刑》中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苗民,即九黎之后。”,《国语·楚语》: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可见,三苗是九黎的后裔, 湖南和海南等地的蚩尤遗迹,应该是三苗为纪念祖先而建的。现在生活在我国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都不是当地土著,而是在遥远的古代迁徙而至。他们同祖同宗,多奉蚩尤为祖先。专家们研究发现,他们的很多习俗和生活在长江下游古老的百越民族非常类似,很可能是从此地迁出的。 吊脚楼源于河姆渡和良渚文化的干阑式建筑;傩文化的脸谱来自良渚文化的饕餮;盛行的巫文化和鬼神崇拜是良渚文化发达的原始宗教延续;如古良渚神徽领袖一般高起的发式和头饰,昭示着九黎人当时的风尚(苗女头饰上的“月亮”实为蚩尤头上的牛角);黎族同胞依古训坚守的纹满身,和古良渚神徽领袖的纹身异曲同工(被发文身的古越人);良渚文化古老精湛的纺织工艺在黎族同胞手里得以传承发扬,启发了元代的黄道婆革新了织机,从此我国的纺织进入新的时代。。。。。。(因战败而南迁的蚩尤后裔) 这些蚩尤后裔世代相传的传统,散发出的良渚文化光辉中,又为古良渚就是蚩尤九黎的中心增添了新的证据。正如清人王国维诗云:“澶漫江淮万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即今腿髻穷山里,此是江难旧主人。” 三苗,九黎,九九八十一兄弟,这些前缀数字都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反复强调无非是表示人多势众的含意。从这个意义上讲,九黎也很可能(也是推测)包括被占领,征服,投靠,或缔结同盟的部落。因此有理由相信,黄河-长江流域包括山东在内的泛龙山文化部落,都可纳入九黎之中,良渚文化只是九黎中心而已。 从已经出土的考古资料上看,良渚文化确实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最发达的文化,同时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在新石器中后期真正有能力逐鹿中原的非古良渚人莫属。正如《逸周书,尝麦》记载:“蚩尤乃遂帝于九隅无遗”(九隅同九州)。可以相信,蚩尤就是古良渚的主人,曾率领九黎军团转战南北,所向披靡(军事的强盛以经济的发达为基础)。良渚文化就是蚩尤文化,由于蚩尤是炎帝的后裔,因此良渚文化也是炎帝文化。 【注:此文以追踪蚩尤的新浪博客为蓝本,图片及红体字为博主所加.】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