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金华出才子,更出藏书家。自宋以来至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就有70人。南宋的何恪、明代的虞守愚、元朝的吴幼敏、蒋玄,清代的陈熙晋,不仅在江浙,就是在古代中国都颇为有名。但是“尤重乡邦”文献的清末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胡凤丹,最值得我们金华人推崇。
胡凤丹,字齐飞,号枫江,又号月樵,别号桃溪渔隐,1823年出生于永康溪岸一世代读书经商的殷富之家,从小酷爱读书且学问扎实。然而成人后10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次次名落孙山。不得已,奉母亲之命入京城捐了个光禄寺署正的小官,不久因办事干练、仗义疏财被荐为兵部员外郎,稍后又被保升为知府,又升任道员,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干部。
正当他仕途得意之际,不幸母亲病逝。按照规矩,胡凤丹于同治二年(1863)秋回乡为母亲守制。三年守制期满后,同治五年(1866)春,胡凤丹整装出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游历了婺、杭、沪、皖,又由两淮至两湖。所到之处,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如何白英、陈心泉、彭渔帆、张鹿仙、唐薇阶、丁心斋等人,互相唱和、相与往来。他自己描写这段生活是“旧雨新知,相见恨晚,披肝沥胆,到处逢人”。这段难得的游历生活不仅为胡凤丹带来了心情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出版刻书事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治六年(1867),洋务大臣李鸿章的大哥、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因素闻胡凤丹酷喜藏书,遂邀请他创办湖北崇文书局。这为胡凤丹后来“尤重乡邦”文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一阶段,胡凤丹不辱使命,以振兴文教的宗旨刊刻了十三经、正史及百子全书等,共有237种。刻书质量不仅得到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张之洞的褒奖,甚至成为海内佳本。
丰富的私家藏书,广博的游历视野,书局的丰富经验,大约在同治六年(1867)秋冬,胡凤丹萌生了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打算,并且这种为家乡有所贡献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胡凤丹为故乡金华人文荟萃感到由衷自豪,特别是清代时编《四库全书》,被采录的就有自唐以来165种书。然而由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所及,“先哲遗书,散佚略尽。”为不使同乡先辈著作就此失传,他决心搜散辑佚,尽毕生之力把地域文献丰厚的同乡先辈著作萃为一编,以传百世万代。因此,他从主持崇文书局起,就开始留意搜求故乡的先哲遗籍。当时,他在崇文书局的同事兼朋友王柏心(子寿)曾对他说:“求正学,刊遗书,而不首登乡国之先贤,可乎?君婺人,开婺州理学者,东莱吕先生也,其文集犹有存焉者邪?”朋友的鼓励,更坚定了他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信念。他把自己辑刻的这套乡邦文献称为《金华丛书》。
太平军的战火,使乡邦文献绝大部分散失。为保存故乡先贤的遗著并让其流传后世,胡凤丹首先从自己珍藏的书籍中拿书刊刻。
身边的书刻完后,胡凤丹就开始搜书刻印。搜书的过程无疑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校刻手头已收集到的书,另一方面又广泛发动,多方搜求,对于那些仅存书目而原书散失的,则呼吁海内藏书家能把它贡献出来以备刊刻,使之成为完整的书得以流传。尽管他深知任务如此艰巨,要顺利完成所付出的艰辛和精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既然是自己认准了的事,当然也就义无反顾了。有时为求一善本,不知要经历多少周折,为考证一个问题,又不知要花多少精力。为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即使是对于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同行,也常常是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如胡凤丹与钱唐丁申、丁丙兄弟二人的交往就非常频繁,他曾在《嘉善堂藏书目序》中写道:“凤丹与丁氏昆仲交垂三十年,于书有同嗜,往岁官鄂刊《金华丛书》,商校文字,邮筒不绝于道。”可见,为了实现他搜求采掇金华府县古今散佚遗书的愿望,他是多么的执著与艰辛。
胡凤丹在刊刻《金华丛书》时,采用了已为历代所认可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搜集到的历代金华籍人的著作编了一个目录,名为《金华丛书总目》。为使条理清楚,四类中的每一类内部又是按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便于读者对所收书目更深层次的了解,胡凤丹又参照《四库提要》的写法,撰写了八卷《金华丛书书目提要》,也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
对收入《金华丛书》的先贤著作,胡凤丹不仅有自己透彻的理解,为方便后人学习,专门撰写序言,其序言或对内容进行扼要点评,或对作者简要介绍,或对版本来源及学术价值进行阐述,以对读者起到直接的引领作用。如今当我们仅仅阅读胡凤丹所作的序言时,就仿佛见到了骆宾王、张志和、宗泽、吕祖谦,陈亮、黄 、许谦,宋濂、王 等先贤奔走在八婺大地上探索人生、传经解惑的风采,使人们的精神油然为之升华。
胡凤丹刻书时间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三年(1877),历经十载寒窗。其间,胡凤丹于光绪元年(1875)升任湖北督粮道。白天忙于签批各种公文,晚上则抄书、校书,写序言,常常熬到深更半夜,书童和仆人都靠着屏风睡着了,除了打更声,书房里只听到砚墨相碰之声,往往直到黎明才会动身去睡觉。每晚亲手抄写的书稿,叠在桌上有近两尺高。光绪三年(1877),他辞官归家,定居金华,仍以搜辑校刻地方文献为己任,以未能萃金华文献为一编而感到终身遗憾,即使后来病重到已说不出话时,面对平时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宗懋跪在眼前问他还有什么遗言时,他只是再三用手指着书桌上未来得及整理的高高书堆。直到宗懋“泣血受命”,才欣慰地合上双眼。光绪十六年(1890)农历九月廿五,胡凤丹病逝于金华,终年68岁。
《金华丛书》对保存金华的地方文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存世的《金华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即经部15种,史部11种,子部13种,集部28种,共67种。线装成340册,分29函布装。其刻印精审,号称善本。是他的小儿子胡宗懋在其父亲逝世后的第五年(1895)结集出版的。1983年,金陵书局曾用原版影印。
而今浙江省在努力打造经济强省的同时,也着力于打造文化大省,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浙学”的优良传统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传统“浙学”的起源和核心,正是南宋以来的浙东经史之学,这与胡凤丹父子的丛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08年6月金华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新编金华丛书》工程,其主要内容即为在胡氏父子丛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补充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其一为金华籍作家清代的作品,因胡氏父子丛书所列作品止于明代;其二为胡氏父子因当时各种原因未能搜集到的作品,以使金华地方文献更为完善。在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显现出胡氏父子所刻丛书的重要价值,他们为金华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史资料,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