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自横刀向天笑

 kindlepaper 2015-05-05

              我自横刀向天笑——谈谭嗣同绝命诗的真伪

    戊戌变法,最让国人动容的莫过于谭嗣同那首题壁狱中的绝命诗了: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流行很广的视死如归的诗作流传甚广。为这诗,谭嗣同在后代人的记忆中烙下了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当梁启超首先将此诗在日本公布之后,日本人甚至把它谱成了乐章传唱。

    然而,可悲的是:康梁篡改了公车上书的历史,篡改了光绪帝的密诏,同样也改变了谭嗣同的绝命诗。

    据专家考证,谭嗣同的这首诗是梁启超的伪作。这缘起于1908年出版的《康梁绣像演义》一书中的一段记载:“(戊戌年8月)14日一早,康广仁等六人官犯。。。。。。知道要伏法,心内一惊,彼此相视,一言不发。唯林旭忽吟诗两首道:青蒲饮泣知无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欲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另一首: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林旭的第一首真伪已不可辨,但其中也隐约透露康党联络袁世凯谋划政变的计划。“千里草”指董卓,暗指清末名将董福祥,本初指袁绍,暗指袁世凯。“本初健者莫轻言”似指董卓入京杀宦官,导致武夫当国的悲剧教训,委婉道出对康引袁世凯部队入京的担忧。如此想来,这诗为真的可能性极大。

    第二首最让史家疑惑。此诗与梁启超公布的谭嗣同绝命诗极其相似,显然是作者张冠李戴所致。但两诗却有很大的不同。《康梁绣像演义》出版时间和戊戌年极近,用典均具深意,也非演义作者所杜撰。经考证,这演义中的诗才是谭嗣同题壁狱中的原诗。那梁启超为何要篡改原诗呢?

    因为康党一直否认在戊戌年后曾拉拢过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废除太后的武装计划。他只承认一切是为了保光绪,保皇。他想让西方国家认为他只是个异政见者,而不是大清国的叛臣。而谭嗣同的绝命诗偏偏将密谋政变的意思都露出来,所以,这诗必须改。

    改后的第一句变化不大,说谭嗣同不愿象东汉张俭那样出逃,累及无辜的亲友。第二句改后和原句有微妙的差异。杜根典出汉安帝臣杜根上书太后放权归政,被太后命人装在袋子里摔死,幸亏行刑人玩忽职守,杜根才得以诈死出逃。原句谭嗣同意指自己自愧不如杜根,没象杜根冒死进谏而是想准备武装政变。而经梁启超改过的第二句则完全不会让人意会到这层意思。“愧杜根”改为“待杜根”意思扭曲成想学习杜根,巧妙地抹杀了他们武装政变的图谋。

     第三四句改写极为巧妙。“欧刀”指行刑之刀,此处指武装政变,“掷欧刀”指政变流产。谭嗣同表达的意思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反思(愧杜根)和坚持(留将公罪后人论)。但经梁改后的诗本意完全消失,显然只指谭嗣就义前的大义凛然(横刀向天笑);更隐含为康梁所做的辩护:流亡的康梁和赴死的六君子都是昆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也许,读者会认为史家考证后的诗削弱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这显然是个误解:在单纯的大义凛然和慷慨赴死的英雄和不但不惧生死而且懂得反思的英雄之间,显然后者更具价值。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

     还要说明的是:梁启超的这种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当时国内无处存身的前提下,为了更多的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为自己的变法行为,用改诗的机会,为自己粉饰一下,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理解的。

    只是,我想还谭嗣同绝命诗的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