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些许感想 早上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对“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一点感想。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这是孔子在告诫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做人做事配合;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太不容易了。以现在的政治思想来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是“不要违反思想的法则”。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认为,“不谋其政”的“不”还隐含了无法、难以的意思。类似的言论还有: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孟子言:“位卑而言高,罪也。”地位低说话就不要立意太高,不要信口雌黄。《中庸》里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等等。 孔子一贯提倡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的治学处世态度,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与之相符的。一个时代的发展水平拘囿了知识的传播手段,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限定了人们的经验积累,使人们所学知识、所有常识、所获信息都被困在了一定的框架内。而承认人的能力有限,时刻提醒要“自省”、“慎独”,正是儒家高明于其他大家的地方。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是获取信息,没有获得正确的足够的信息,自然没有说话的资格。不在其位,不察其意,不详其情,难谋其政,不要轻易插手你不了解的事情。 有一个小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绵羊和奶牛非常温驯,猪却一直想要逃跑。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这就是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当代社会流行“换位思考”的说法,强调设身处地、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也是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好的正面诠释。不在其位,不处其境,不知其味,难谋其政,不要胡乱评断你不理解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十分中肯的自我定位。儒家讲究由近及远、渐次推进的做人做事原则。《礼记·大学》中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最基础的“格物”起,到最高理想“平天下”,一步跟一步,一环接一环,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彼此之间具有严格的逻辑性,缺少哪一个,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圆满。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针对人处于不同的层次就该有不同的表现而言。不在其位,不明其义,不越其权,难谋其政,不要随意谋划超越自己现实位次的事情。 这里我还要推荐一下杨伯峻先生著作的《论语译注》中对此句的理解。杨伯峻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是一位老派的传统文言文考据专家。他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享有盛誉。杨伯峻先生将“不谋其政”的“政”解释为“政务”,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大乱的背景下,指责批评“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即,该天子做的事天子不做,结果诸侯都在干着天子的活;该诸侯做的事诸侯不去做,结果是大夫们在做;该大夫们做的事大夫们不做,结果是家臣在做。这种上下异位、太阿倒悬的现象正是社会动乱、不复周礼的根本起源。所以孔子的这句话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也包含了他追求正名的政治主张。 (撰稿:周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