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玉米吃玉米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5-05-09

地处天府之国的边缘,即使在几十年前,家乡的农民也都能吃饱肚子。不过,在我小的时候,即使是能干勤劳如我父母那样的农民,通常也还是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米饭。其他的时候,就需要用玉米来充饥。

经典的玉米食品叫做“火烧子”。把玉米面用水和成团,在锅里烙到表面变硬,然后放进灶膛的灰里。蔬菜煮熟,火烧子也熟透了。刨出来抖去灰,就可以吃了。上山劳动的时候,往往就带一个火烧子,中午就着山上的溪水对付一顿,省下来回的时间。

今天的都市人,大概可以把火烧子做成一段“舌尖上的中国”。然而当年的我们,对“好日子”直接的期盼就是不用再吃它了。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自然备受大人的宠爱,于是也就有了不吃火烧子的“特权”。在全家人吃玉米食品的时候,奶奶会特地为我做一小碗米饭。那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让全家人都顿顿吃米饭。

虽然不喜欢吃,不过我依然熟知种植玉米的细节。四川的冬天往往也在零度以上,土地不会冻上,就可以开始为来年做准备。冬天的时候,会把地先“打整”出来。所谓“打整”,就是清理掉干枯的杂草。然后,就是“挖冬地”了。趁着冬天没有其他农活,把地翻一遍,到了春天下种之前,再“培地”就比较容易——培地,是把翻过的大块土打散,让土地表层松软而平整。不管是挖地还是培地,一天下来,不常干活的人手上打出几个水泡总是很常见。

下种也不是轻松的活儿。尤其是早年使用农家肥的时候,需要从山下往山上“背粪”。现在的我在山路上走那样的距离,大概可以算是一项大运动量的锻炼。而那时的农民,需要一趟又一趟地往山上背运粪肥。所以我一直认为化肥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以至于每每看到反对化肥的人,总是忍不住地想:让你去背三天粪,再来叽叽歪歪吧。

玉米出苗以后,杂草也开始生长,就要开始“薅草”和施“一道肥”。季节还是春天,不过天已经开始热了。小心地把杂草铲掉,但又不能伤了幼苗,同时为每棵幼苗扔一点肥料。相同的姿势,一天下来,基本上就腰酸背疼了。

比薅草更辛苦的,是“薅二道草”。那时已经进入夏天,典型的天气是又湿又热。玉米已长到跟人差不多高,叶子上的绒毛跑到身上,更增加了搔痒。比起湿热的天气和这些无处不在的绒毛,“汗滴禾下土”其实要好受多了。

许多人说起农业,动则就是滥用农药化肥。我至今不清楚,为什么我家乡的玉米不需要打农药。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也没有农民会喜欢打农药。一方面,农药并不便宜;另一方面,打药不是轻松的活,喷雾器喷出的农药难免被自己吸入 ——即使带了口罩个,也还是能闻到农药的味道。

收获的季节劳动更加繁重。把玉米棒子掰下来背回家,还必须尽快撕掉外壳。外形规整的,扎成把挂起来;外形不规整的,直接晒干。白天背了一天的玉米,晚上还需要“撕玉米”——不把它们的表皮撕掉并晾开,玉米们很快就会长霉。

收获玉米中,有时候能找到甜的玉米秆,就能象吃甘蔗一样一饱口福。还有一些先天不足的玉米,别的玉米都老了而它们还年轻。这或许是那几天最大的快乐。

棒子上的玉米,还需要脱下玉米粒才算完事。个体的农民自然不会有脱粒机之类的东西,于是在冬天里,除了挖冬地,脱玉米粒也就是另一见家家户户不可避免的活了。

不管是当年作为主粮,还是后来作为饲料喂猪,或者卖到酒厂酿酒,玉米都是廉价的。辛辛苦苦种一季的玉米,一亩地也收获不了几百斤,也卖不出多少钱来。

等到我离家多年,冬天回去的时候,才知道现在种玉米已经不需要“打整地”,也不需要“挖地”和“培地”。改良的玉米品种产生了更为省力的种植方式。然而,种玉米依然辛苦而廉价。即使种植方式已经比当年轻松了许多,人们还是不愿意耕种。用母亲的话说,去工地上做小工,干一天赚几十块钱,也要比种玉米划算多了。当年,为了争边界上的那行玉米该由谁家来种,同村的乡亲能闹到大打出手。而今天,把自己的土地白送给别人种,都没有人接受。

即使是在农村,也已经很少人吃玉米,孩子们大概已经不知道“火烧子”是什么东西。然而,玉米依然是一种很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外,玉米深加工的原料在各种加工食品中随处可见,而肉、蛋、奶的生产,也要依靠玉米作为饲料。虽然中国的育种技术也算世界前沿,试验田中的玉米亩产量也经常有赏心悦目的成果。但是,全国实际种植的平均水平还是明显低于国外先进水平,更不用说更多的人力投入了。

中国的玉米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