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一大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这种双重性必然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参与书法创作活动。宋代初年,有许多被称为文化名人的著名学者,诸如欧阳修、苏舜钦、范仲淹等等,积极参与书法创作活动。其实,他们并不特别以书法知名,但对书法的创作和发展却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文化名人的介人,使得自宋代开始,书法艺术加重了文人的倾向。 【北宋】欧阳修《付书局贴》(局部) 在欧阳修修订唐史的过程中,往返书信很多,这件《付书局帖》就是当时的物证。从此帖中我们不难看出,欧阳修的书法风格对后来的苏轼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阳文忠公的书论,以随笔和小品的形式进行阐发,开启了书论的新形式,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对书法的酷爱程度和倾注的极大热情。他在《试笔》中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书中还记叙了他学习的方法:“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 与欧阳修年龄相仿的著名学者苏舜钦(1008一1048年),在他短短四十年的生涯中,政治上极不顺利,且地位无法与欧阳文忠这样的国家重臣相比,但他的才华却使得欧阳公为之折腰。他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梅尧臣相友善并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欧阳修在《苏学士文集序》中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欧阳修在他的书论中,多次谈到苏舜钦的有关情况:“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又说“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也有商榷之言:“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迫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更对他给以极高的评价:“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北宋】苏舜钦补书《怀素自叙帖》前六行 苏舜钦在宋初的书法地位,通过欧阳修的一句话,就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他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自叙帖》前六行,线条生机勃勃,笔法跳荡不羁,游丝连绵而正散错落。和原迹统篇浑然一体。这位“汉书下酒’的浪漫才子.在书法上的造诣确实非同寻常.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草书结体取象殊奇.字形造象立意超迈.纵笔恶肆.锋芒毕露,通过挥毫构线以抒发其情性。 范仲淹(989一1052年)是宋初一位正直的、有历史使命感的、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据《宋史》记载,他虽然几次遭受贬滴,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视为做人的法则而广为传颂。 对于范仲淹的书法创作,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往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许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与《乐毅论》同法,……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于古人法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铓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亦云文正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由此可见,宋初大批文人积极参与书法创作活动,使得书法超脱理法而倾慕趣味。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大家,既是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至宋乃一大转挟点: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的个人性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