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方參戰艦艇

 咸临 2015-05-15
中方參戰艦艇 
中國參戰以北洋艦隊為主,包括鐵甲艦「定遠」、「鎮遠」,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來遠」、「經遠」、「濟遠」,裝甲巡洋艦「平遠」,倫道爾式巡洋艦「超勇」、「揚威」及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四艘魚雷艇,加上廣東支援的魚雷巡洋艦「廣甲」、「廣丙」等二艦(「廣乙」艦已在豐島海戰損失)。另外北洋的「鎮」字號六艘蚊子砲艇因戰力不足未參加。

是役中國艦隊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等五艦,但基本戰力仍在,不過之後因採取避戰保船戰略,龜縮于威海衛而喪失主動,最後因日艦偷襲加上陸地炮台的喪失,全軍覆沒於此。


 
1886年,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率北洋艦隊各艦訪問日本長崎港。本照片極為清晰,可見「定遠」艦維多利亞式塗裝黑色艦身,黃色煙囪的模樣,當時方交艦一年,艦容相當新。,此次訪日對日本全國上下造成極大的震撼,並因此發生「兵捕互鬥」事件。


鐵甲艦:定遠、鎮遠 
「定遠」、「鎮遠」二艦由位於德國Stettin的Vulcan廠建造,每艘造價620萬馬克;1881年起工,同年12月22日「定遠」艦下水,次年11月28日「鎮遠」艦下水;1885年抵華交艦。兩艦298.5呎、寬64呎、艙深24.28呎、吃水19.6呎,標準排水量7,144 噸,滿載排水量7,335噸。全艦鋼面鐵甲,最厚處為 砲台與砲塔達14吋、舷側為12吋、甲板為3吋、艦橋為8吋、裝甲共重1,461噸,水密隔艙多達兩百多個。

動力系統為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主機,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另配有8仟瓦與2仟瓦探照 燈各一具,由三台發電機提供70仟瓦的電力。乘員329人,管帶為總兵編階。裝備四門12.2吋(305釐)25倍 徑之主砲(兩座雙連裝砲塔,水壓動力)、二門6吋(150公釐)副砲、37公釐五管迴轉式(Gatling)機砲8門、3 支380公釐魚雷發射管(攜帶21發魚雷)。

兩艦上尚各裝載有兩艘小型魚雷艇即「定一」、「定二」與「鎮一」、「鎮二」等四艘。各艇長19.7公尺、吃水 1.07 公尺、鋼質船殼排水量15.7噸、91匹馬力、航速15節、乘員7人,裝備二門砲與380公釐魚雷發射管2支。 各艇裝在2公尺高的架上以蒸汽動力吊桿吊放。

「鎮遠」、「定遠」二艦與「濟遠」號巡洋艦為同批訂購,三艦本應於1884年交艦回國,但其時正當中法戰爭時 期,德國遂以此為理由拒絕交艦;直到1885年四月中法議和後方將三艦交付中國,三艦懸掛德國商船旗由德國水手駕駛於1885年10月底抵達天津大沽口。

1886年8月,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定遠」、「鎮遠」等六艘軍艦訪問日本並晉見日皇,「定」、「鎮」兩艦的堅甲巨砲震撼了日本全國上下。兩艦訪日後續至海參威,回程時於8月9日至長崎入塢,卻於15日爆發了「兵捕互鬥」的意外事件,起因為日警故意對中國水兵挑釁造成互毆而死傷多人,最後雖然由中日雙方互相賠償對方死者了事,但「定」、「鎮」兩艦卻因此被留置長崎船塢讓日人好好研究了幾個月,實在令人不得不懷疑日警的挑釁是否其情報單位故意安排的。

到了1894年甲午海戰前夕,「定」、「鎮」二艦的船速與火砲性能已經趕不上同時代的日艦了,但賴其堅厚的裝甲使兩艦在9月17日的黃海大海戰中雖被日軍擊得千瘡百孔(「定遠」中彈159發,死17人傷38人;「鎮遠」中彈 220 發,死13人傷28人)卻仍能存活。不過因為火砲射速太慢(戰前預定花費35萬4千兩為兩艦換裝各六門速射砲,但終因預算不足而未實現),主砲砲彈存量亦不足(305公釐主砲彈兩艦合計僅197發,戰爭結束後僅「鎮遠」存25發,副砲彈全部打完),戰果並不顯著,否則依日旗艦「松島」僅捱了鎮遠一砲就引發大火,死17人傷68 人,若能持續這種火力,日本在這場海戰中斷無勝利的可能。

1894年10月殘餘清艦退入威海衛港自保,最後「定遠」自曝,「鎮遠」被日軍俘虜。(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於甲午戰爭前在人力的牽引下,緩緩進入旅順的大塢,這是人工上色的照片。


 
「定遠」艦在德國伏爾鏗廠建造中,隨著兩次大戰領土的變遷,目前該廠已經是在波蘭境內。


 
掛著德國商船旗,由德國水手駕駛來華的「定遠」與「鎮遠」兩艦。 原來的交艦時間適逢中法戰爭,為避免被法軍攔截所以延期交艦。


 
維多利亞式塗裝的「定遠」艦,其特點為黑色船身,紅色水線,白色甲板上層建築與黃色煙囪及桅桿。


 
1886年,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率北洋艦隊各艦訪問日本長崎港,此次發生「兵捕互鬥」事件。


 
「鎮遠」艦艏尾的6寸副砲,可見艦名及飛龍標誌。


 
黃海戰後在旅順進塢搶修的「鎮遠」艦,白圈標出著彈點,可見日艦快砲的射擊效率。


 
黃海戰後「鎮遠」艦在旅順塢用白圈標出著彈點。
兩艦的鐵甲在此役發揮作用,日艦以快砲連中數百發都無法擊沉, 從此全球崇拜重甲巨砲戰艦到達極至,包括日本,反而中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力擁有鐵甲戰鬥艦。


 
黃海戰後在旅順進塢搶修的「鎮遠」艦,甲板上殘破不堪。


 
黃海戰後「鎮遠」艦甲板上方裝備殘破不堪。


 
黃海戰後「鎮遠」艦在旅順進塢修理,可見艦艏撞角結構。


 
「鎮遠」艦進塢,可見艦艏撞角結構。早年火砲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撞擊是戰艦的重要攻擊手段, 但在快砲與魚雷出現後,以自己的船身朝向敵艦熾烈的砲火開進,無異找死。


 
黃海戰後「鎮遠」艦在旅順進塢搶修,白圈標出著彈點。


 
黃海戰後「鎮遠」艦在旅順進塢搶修,白圈標出著彈點。



穹甲巡洋艦:濟遠 
本艦為德國Stettin的Vulcan廠建造,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 8月完工、10月駛抵大沽。本艦原始計劃為「定遠」級的第三號艦,但因預算原因縮小而變成巡洋艦,造價為62 萬兩銀。「濟遠」艦初建成時即被人批評設計有問題,因其穹甲在水線下防護力不佳,且艦內空間狹窄裝煤量少,加上造艦費極高,結果負責訂造本艦的欽差大臣李鳳苞竟被革職。

「濟遠」艦之艦艦身長236.3呎、寬34.5呎、吃水15.75呎、排水量2,355噸,砲塔有厚達14吋的裝甲、甲板亦有4吋裝甲。她原有三枝主桅但後來撤除只剩下一枝。動力系統為四座鍋爐2,8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5節,乘員202 人。艦艏裝備一座雙聯裝Krupp廠的210公釐砲塔、艦尾裝置一門150公釐砲塔、四門3吋砲,四支15吋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在水下),9挺機槍。「濟遠」艦上亦配備有兩艘艦載小型魚雷艇。

「濟遠」艦1894年7月25日因護航「高陞」號運兵船而與日艦爆發豐島海戰,大副沈壽昌以下陣亡13人傷40餘人,本艦曾暫掛白旗欺騙敵艦而得趁隙逃脫。當年9月17日本艦再參加黃海海戰,死5人傷10人,又疑似因臨陣脫逃而撞沉「揚威」艦;所以回港後提督丁汝昌上奏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將之軍前正法,於當月24日在旅順船塢被斬首。 事後艦隊官兵與洋員皆為之抱不平,因為當年並沒有像今天這種進步的通訊設備,在汪洋大海的戰場上散失並不一定就是陣前逃亡;何況當豐島之役「濟遠」單艦被日軍三艦圍攻時,尚且發砲擊中日旗艦「吉野」之艦艏。

導火線可能出在其所護航的「高陞」輪被擊沉溺死淮軍官兵近九百人,但更大的可能卻是李鴻章多年耗費巨資建立的北洋艦隊竟如此的不堪一擊,朝廷中的反李守舊派反撲需要有人頂罪;於是馬尾學堂一期畢業,1876年留學英國格林威治海校的方伯謙不但人頭落地,身後還被羞辱百年至今。

「濟遠」艦黃海戰後避入威海衛,管帶遺職由原「廣乙」管帶林國祥接任。本艦於1895年二月十七日甲午戰敗後與其他清艦同時向日軍投降,後於當年三月廿六日編入日本艦隊服役。(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三桅時代的「濟遠」號巡洋艦,多的桅桿用來張帆。



 
三艘北洋水師巡洋艦在威海衛灣內操演,最前方的是「濟遠」,由她還是三桅時代的模樣可知是相當早期的留影。照片左側的是「靖遠」艦,右側是「揚威」艦,全部都還是維多利亞式塗裝。


 
已改為單桅的「濟遠」號巡洋艦,此時仍是維多利亞式塗裝。


 
「濟遠」號巡洋艦停泊於旅順港內(位於庫房後那艘)。


 
「濟遠」艦後甲版的150mm砲,這門砲在豐島海戰時曾擊中「吉野」艦。


 
「濟遠」艦被日本俘虜後,日軍檢查其前主砲。


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 
本級艦在北洋海軍稱做「鋼板快船」(即鋼殼巡洋艦之意),由英國Armstrong廠建造,每艘造價84萬5千兩,1887年完工,於當年11月抵華。

本級艦之艦身長250呎、寬38呎、吃水15呎,排水量2,300噸,穹面裝甲2至4吋厚,四座鍋爐7,5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8節。乘員202人,管帶為副將編階。裝備三門21公分Krupp主砲(艦艏雙聯裝,艦尾單管,在半封閉式砲塔中),兩門15公分Armstrong砲,八門57公釐砲,六門輪轉式(Gatling)機砲與四支18吋魚雷發射管。

本級艦在訂造之初即根據「濟遠」艦之缺點加以改進,由於同時又向德國訂造了「經遠」與「來遠」二艦,所以英德兩國暗中較勁,互相批評對方缺點。在設計方面英國人認為封閉式砲塔被擊中時將造成更大的傷亡,所以「致遠」、「靖遠」二艦的主砲塔都是後面開敞的半封閉式。英國的設計概念應是有實戰經驗為根據,因為到了豐島海戰後,連「濟遠」艦都把原有的砲塔頂給拆除了。

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七月十六日,日本間諜宗方小次郎竟曾在煙台港潛登上「致遠」艦偷窺從上海運來的軍火,讓北洋艦隊的軍機完全洩露。9月17日黃海海戰中,「致遠」激戰五小時彈盡且艦受到重創後,管帶鄧世昌欲以艦艏衝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結果被魚雷擊中鍋爐爆炸而沉沒,全艦官兵246人同殉,管帶鄧世昌與其愛犬同沉,僅7人獲救。

「致遠」艦沉沒地點是在現今遼寧省東港市大鹿島西南16.9公里的海域,其實最初「致遠」艦的主桅在低潮時仍是露在海面上的,但後被當地漁民鋸掉變賣了,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亦曾來打撈過一些東西帶走。近年中共已開始計劃將「致遠」打撈出水,但直到2000年後還有不肖商人以自水面吊掛重鎚砸碎方式盜賣廢鐵,能剩下多少遺物令人懷疑。

「靖遠」艦是役被擊中110發,死2人傷18人;後於1895年2月8日在威海衛港內被日軍魚雷艇擊沉,當時管帶為葉祖圭。本艦於1897年撈起拆解。(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致遠」艦在英國的下水典禮。


 
「致遠」艦在英國的下水典禮,可見該艦艦艏的衝角。


 
「靖遠」艦在英國的下水典禮,清官員及英方船廠代表在觀禮台上,中間是清駐英公使曾紀澤,右邊可見該艦艦艏的衝角。



「致遠」艦在英國公試,艦艏的機關砲因風浪飛濺難以使用於回國後拆除。


 
「致遠」艦在英國公試。


 
「致遠」艦在英國公試,由此角度可清楚看到由於「致遠」級在艦艏設有的水下魚雷發射管,造成浪花上濺影響航海性能。


 
「致遠」艦自英返國前。


 
1886年「致遠」艦隨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港,此次發生「兵捕鬥毆」事件。


 
英國建造的「致遠」艦。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英國籍大管輪Purvis及艦上幹部合影,此照片中大部份人包括英籍大管輪都在黃海海戰中隨艦戰死。


 
「靖遠」艦管帶葉祖圭的家眷在「靖遠」艦上的留影。


穹甲巡洋艦:來遠、經遠 
本級艦在北洋海軍稱做「鋼板快船」(即鋼殼巡洋艦之意),由德國Stettin的Vulcan廠建造,1887年7月完工,每艘造價86萬 5千兩。兩艦於1887年秋與致遠,靖遠二艦一同抵華。本級艦長270呎、寬39.3呎、吃水16.75呎,排水量2,900噸,穹面裝甲2至9.5吋厚。四座燃煤鍋爐4,4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5.5節。 乘員202人,管帶為副將編階。裝備兩門210公釐Krupp主砲、兩門150公釐Krupp砲、兩門47公釐砲、五門37公釐旋轉式機砲、1支固定式與三支可轉向式18吋魚雷發射管。

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黃海海戰中「經遠」艦被擊沉,管帶林永升以下231人陣亡。「來遠」艦中彈225發,陣亡17人、傷13人。「來遠」艦最終於1895年2月6日晨在威海衛港內被日軍第一魚雷艇隊偷襲擊沉,當時管帶為邱寶仁。(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德國建造的「來遠」艦。


 
「來遠」艦。


 
1886年「來遠」艦隨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港,此次發生「兵捕互鬥」事件。


 
戰前南、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會操的攝影,圖左後是「經遠」艦,她的前方標示"Yang Pao"的看起來是南洋的「寰泰」艦或練習艦「威遠」,右方標示"Huan Tai"的應該是練習艦「康濟」,前方中央的是一騷魚雷艇。


 
「經遠」艦。


 
「經遠」艦。


 
「經遠」艦。 '


 
黃海海戰中,遠方「經遠」艦被擊中爆炸。


 
「來遠」艦在黃海戰後殘破的模樣,甲板全部被燒毀。


鋼甲巡洋艦:平遠 
「平遠」艦為福州船政局參考「超勇」與「濟遠」首次自行設計建造之全鋼甲軍艦,她是福州船政局之第廿九號艦,亦為19世紀末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

本艦於1888年1月29日完工下水,造價52萬4千兩。艦身長197呎、寬40呎、艙深21.25呎、吃水13.1呎、排水量2,150噸。最厚處裝甲8吋,兩部主機2,3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0.5節,乘員145人,管帶為都司階。艦艏裝備一門254公釐Krupp主砲,船舯後方兩側各裝備一門150公釐Krupp砲,另有八門3磅(47公釐)砲與四支18吋魚雷發射管。

本艦原名「龍威」,在建造時尚屬福建艦隊,完工後於1898年的五月十五日由船政學堂管帶林承謨率領首次出海試航,不過於當年的12月12日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經上海時視察本艦後卻對之甚為中意,李鴻章遂於1890年5月16日將其調往北洋艦隊服役,同時配合北洋其它各艦之名改為「平遠」號,首任管帶為李和。

本艦1894年9月17日年參加黃海海戰時曾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兩彈(中央魚雷室及左舷發射管部位各擊中一彈,炸斃兩人),本艦亦中彈起火。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衛港本艦與其他受困清艦共十艘同時向日軍投降,當時管帶仍為李和。(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維多利亞式塗裝時代的「平遠」艦。

 
「平遠」艦參與黃海海戰的油畫,仍為維多利亞式塗裝。


巡洋艦:超勇、揚威 
本船在北洋水師稱做「快碰船」,即裝有衝角能撞擊敵艦的快船(清代對巡洋艦的稱謂)之意。英國Armstrong 廠建造,「揚威」與「超勇」先後於1881年的7月15與15日完工,兩艦造價共計65萬兩銀。

兩艦為木身外包鋼板,砲塔有1吋裝甲、艦橋0.5吋、甲板為0.27吋裝甲。艦身長210呎、寬31.7呎、吃水15.6呎、排水量1,350噸。四座鍋爐、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2,677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5至16節、 巡航8節。裝備兩門254公釐砲、四門4.7吋砲、兩門2.75吋砲、四門輪轉式(Gatling)機砲,乘員137名、管帶為參將編階。

兩艦是延續李鴻章對"Alpha"級及"Epsilon"級蚊砲船的偏愛而接續訂造的改進放大型,仍由 George Rendel設計。本級艦的主砲塔設計非常奇特,是以固定式砲塔內裝可轉向式的主砲方式為之,所以砲塔有數個射向的開口(正前方開40度角,左右各開70度角),造型好像亭子一樣。同級艦日本於同年亦購買了 一艘,命名「筑紫」。

超勇艦兩艦由丁汝昌(時正當其任北洋水師提督前)率林泰曾,鄧世昌及中國水兵264人乘「海鏡」號運輸艦赴英國接艦,1881年 8月3日舉行昇旗,並由英海軍艦長Clayon協助駛回。這是清朝黃龍旗第一次隨艦航行海外,途中「揚威」曾發 生因缺煤而飄流地中海兩晝夜的驚險事件(原因竟是英國米契爾公司少裝了30噸的煤),「超勇」亦在過蘇伊士運河時觸礁車葉受損。兩艦歷經萬里遠航而返,終於1881年11月22日安抵天津大沽。

兩艦皆於1894年9月17日的海戰中被日軍擊燬,「揚威」且為脫逃的「濟遠」艦攔腰撞上而沉。「超勇」管帶黃建勛拒絕屬下搭救隨艦自沉,官兵125人死;「揚威」管帶林履中亦投海死,落水官兵有65人為魚雷艇救起,其餘陣亡57人。


 
「揚威」艦在英國建造。


 
「揚威」艦在英國建造,工人站在砲塔上。


 
「超勇」艦在英國建造。


 
「超勇」艦在英國船台上建造。


 
「超勇」艦後左舷影。


 
「超勇」艦的甲板。


 
「揚威」的254mm主砲塔,上部為可翻下遮蔽砲塔開口裝甲板的絞鏈。



「揚威」的254mm主砲塔,由於船太小,無法負荷正規的封閉式砲塔,所以改為亭子的形式,即砲轉而砲塔不轉,火砲由幾個固定的開口處發射,如此射界必然受到影響。



「揚威」設在主砲塔頂的四管機關砲。


 
1886年「超勇」艦隨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港,此次發生「兵捕互鬥」事件。


 
遠方煙霧下「超勇」艦正要沈沒。



魚雷巡洋艦:廣甲、廣乙、廣丙 
「廣甲」艦舊稱「鐵脅穹式快船」(即鋼肋木質巡洋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廿八號艦,1887年完工,造價22萬兩。艦長217.1呎、寬33.7呎、艙深17.8呎、吃水14呎,排水量1,296噸。英國三段膨脹式蒸汽主機具備1,600匹馬力,航速14.2節,乘員145人。裝備兩門15公分主砲,四門12公分砲。

「廣甲」原為廣東艦隊艦艇,1892年一月被調往北方支援北洋艦隊,1894年九月十七日黃海海戰時本艦逃跑至三山島擱淺,後管帶吳敬榮被革職留營效力。

「廣乙」與「廣丙」舊稱「獵艦」(即魚雷巡洋艦),鋼肋木質,「廣乙」為福州船政局之第卅號艦,於1889年八月廿八日完工下水, 「廣丙」則為福州船政局之第卅二號艦,於1891年四月十一日完工下水,每艘造價20萬兩。 艦身長262.5呎、寬30.5呎、艙深18.6呎(「廣丙」18.8呎),吃水13.5呎,排水量1,110噸(「廣丙」1,030噸)。三座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主機、馬力2,400匹、雙軸推進、航速17節,乘員110人,管帶為守備階。裝備三門12公分砲、四門三磅(47公釐)砲、四支18吋魚雷發射管。

「廣乙」與「廣丙」兩艦為中日甲午戰爭時廣東艦隊支援北洋之艦艇。「廣乙」於1894年七月廿五日的豐島海戰中被日本「浪速」艦追擊,逃跑至十八島淺灘擱淺,管帶林國祥宣佈棄船被英國輪船救起。「廣乙」是甲午戰爭中方損失的第一艘軍艦,林國祥本人卻因謊報戰績而於黃海戰後昇任為「濟遠」艦都司階管帶,接替被正法的方伯謙。

「廣丙」則於1895年二月十七日在威海衛港與其他清艦同時向日軍投降,當時奉命代表北洋艦隊持降書向日軍統帥伊東祐亨請降的本艦管帶為程璧光。程於民國時官至海軍總長,後被刺身亡。「廣丙」投降後加入日軍艦隊服役,1895年十二月廿一日在澎湖遇風暴而沉沒。(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廣丙」被俘虜成為日本軍艦後的照片。


魚雷艇:福龍 
「福龍」號出海魚雷艇由德國Schichau公司Elbing廠建造,1886年完工,造價5萬7千兩。 鋼質船殼排水量144噸,艇身長140.25 呎、寬16.5呎、吃水7.5呎。一座燃煤鍋爐單軸推進、馬力1,597匹、航速22.5節。裝備兩門37公釐砲、兩具14吋魚雷發射管、另有兩枚備射魚雷,乘員20人。

本艇原屬福建,後調入北洋艦隊,甲午黃海海戰時本艇由管帶蔡廷幹率領曾對日艦「西京丸」連放三枚魚雷竟然都未命中(當時日本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正乘坐此艦觀戰)。

本艇在黃海海戰後退入威海衛, 1895年二月七日「左一」艇管帶王平率領十三艘魚雷艇由威海衛北口逃離,本艇亦為其中之一,但脫逃失敗被日軍俘虜,後於當年二月廿七日以原名編入日本艦隊服役。(威海衛戰役部份將在2015年2月出版的第50期「北洋艦隊的末日專輯」繼續報導。)

 
「福龍」號大型出海魚雷艇在黃海海戰中由艇長蔡廷幹率領,曾有機會向日軍令部長樺山資記搭乘觀戰的座艦「西京丸」連續發射三枚魚雷,但竟都未命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