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 饮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悬 饮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诊断依据
   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膈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证治概要
   悬饮的病位在肺与胸胁,与肝密切相关。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乘袭,肺失宣降,通调不利,气不布津,津停为饮,聚于胸胁而发病。初期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为主;中期以饮停胸胁,肺失宣通为多;后期饮邪虽祛,肺络不畅,或气阴两伤。本病的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大法,针对邪郁、饮停、气滞、阴伤的轻重主次,分别予以和解少阳、利水逐饮、理气和络、益气养阴等。若饮停胸腔过多,而见气息喘促不已者,当配合采用抽取胸腔积液等法,以救其急,慎防喘脱亡阳之变。

1.痰饮(饮停胃肠):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有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1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24克  生姜24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茯苓,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脘部冷痛,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6.脘部冷痛,吐涎沬(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壳、肉桂温中和胃。
加减:
1. 眩冒、小便不利(水饮内阻,清气不升),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2. 脘部冷痛,吐涎沫(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萸、川椒壳,肉桂温中降逆和胃。
3. 心下胀满(水饮内结),加枳实开痞散结。

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肠间沥沥有声。腹满 ,便秘。口舌干燥,苔黄。脉 沉弦或伏,舌苔白腻。
甘遂半夏汤;甘遂5克 半夏8克(包) 白芍15克 炙甘草3克 蜂蜜12克(包)
1.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已椒苈黄丸:防己12g 椒目5 g葶苈子(炒)10 g大黄10g。(孕妇忌用。)
【加减法】
A.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加麻黄4 g杏仁12 g
B.如痰涎雍盛,加紫苏子12g 莱菔子10g
C.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川朴12g 槟榔10 g
D.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10g(另炖服) 白术15g 黄芪24g

脾阳虚弱:
2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咳嗽痰多者,加半夏、              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
【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日1剂水煎                         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苈子、车前草各15g,槟榔12g,白术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   煎服。6剂为1疗程。兼气滞胸闷加枳实、厚朴各10g;低热盗汗加鳖甲、桑叶各10g;大便干燥加当归、郁李仁各10g。    另配用抗痨西药异烟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3.秋季腹泻: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术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车前子3g,泽泻4g,神曲3g。呕吐者加制半                         夏4g。日1剂,分2-3吹口服。。
4.器质性肝郁脾虚证:用本方加味:白术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术15-25g。文火水
               煎3次,取药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疗程4-6周,用药期间,忌食生、凉、油腻食物。
5.美尼尔氏病:加味:云苓3O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泽泻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剂,清水煎服。眩晕
   剧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g,吴萸5g,生姜3片;耳鸣耳聋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肢冷
               加熟附子159g,党参15g。。
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轮红肿,加甘菊花30g、
               车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阳虚之作,重用附子20-30g,儿童剂量酌减,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7.异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术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饭后服。治疗异位性
               皮炎1例,经用药1年后获的痊愈,半年后随访,一直未见复发。】

小半夏加茯苓汤(组 成:半夏16克、生姜16克、茯苓6到16克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2 饮留胃肠:
3甘遂半夏汤;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 甘草6克(炙)若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芒硝,以泻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莱菔子,以通阳下气;若肠鸣明显者,加茯苓、泽泻,以渗利水湿等。

2.悬饮(水流胁下):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
;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邪犯胸肺证:寒热往来,身热弛张起伏,汗少。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剌痛,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口苦,咽干。心下痞硬,干呕。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4柴积半夏汤;柴胡5克 黄芩5克 半夏6克 瓜蒌5克 枳壳5克 桔梗5克 赤芍5克 甘草3克 生姜3克 红枣3枚
1.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且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若降辛通。
3.热盛有汗,咳嗽气喘(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饮停胸胁证:咳唾引痛。胸胁痛势初期减轻,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之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
5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汤;椒目50粒栝蒌皮15克葶苈子6克橘红3克 半夏4.5克 茯苓6克 苏子4.5克 蒺藜9克 
                            生姜3片
1.胸部满 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
2.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白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络气不和证:胸胁疼痛,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胸痛如灼。或感剌痛,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更为明显。病侧胸廓变形。脉弦,苔薄,质暗。
6香附旋复花汤;香附9g ,旋覆花9g,炒苏子9g,杏仁6克橘红6克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包后下 )
1.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2.痛势如剌(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
3.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1邪犯胸肺:
7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
材料:柴胡9g,黄芩、瓜篓、半夏、枳壳、桔梗、赤芍各12g,白芥子、桑白皮各12g。

8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阴虚内热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小数。
9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瓜蒌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清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
7.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润肺化痰。
8.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
9.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
10.神疲,气短易汗,面色苍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白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卫。

3.溢饮(溢于肢体):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
10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1.咳喘多痰(饮邪犯肺),加杏仁化痰利肺。
2.肢体浮肿明显,尿少(水饮内聚),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饮。
3.若伴有发热,烦燥,苔白兼黄(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加石膏清泄内热。
4.寒象不著去干姜、细辛之温散。改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

11饮停胸胁:逐水祛饮; 十枣汤,组成:芫花1.5克 大戟1.5克 甘遂1.5克 大枣10枚

12控涎丹;甘遂 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为末糊丸

13椒目瓜蒌;椒目生姜各 10 克橘红半桑皮、瓜蒌实各 12 克苓 15 克,苏子、葶苈各6克。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
14香附旋覆花汤;香附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炙苏子10克光杏仁10克、桔梗10克、制半夏10克、桃仁10克、红花10
              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云茯苓18克、苡仁30克、延胡12克,水煎服。便秘加大黄、枳实;
              咳血多加田七、藕节炭、茜草;肺热加桑白皮、黄芩、芦根;喘咳多痰加生麻黄、川贝母、枇杷叶;
              胸痛剧烈加乳香、没药。
4.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
15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 (10-15g)桂枝(去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体虚表证不著者
16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 四两 [12g] 、甘草 三两 [9g] 、干姜 三两 [9g]、 细辛 三两 [5g] 、五味子 半升 [5g]。
 
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

 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烦渴,苔黄而腻,脉沉紧等)
17木防已汤;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加减风胜则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加滑石、草薢、苍术;寒胜则痛,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耆、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18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制附片30g桂枝15g茯苓30g泽泻15g丹皮15g熟地15g怀山药30g 山茱萸15g,炒白术30g,
                         怀牛膝15g,炙甘草10g。 水煎服
               
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
19五苓散;猪苓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水煎服

分证选方
  一、邪郁少阳证
   【主症】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常用方】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参用方】
   1.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2.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
   【主症】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逐水祛饮。
   【常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2】。
   【参用方】
   1.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2.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3.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4.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5]。
  三、肺络不畅证
   【主症】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络。
   【常用方】 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参用方】
   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2.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