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堂】当老师,就是要有情怀!(李镇西的QQ聊天记录)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5-05-18


小编说:


圝圝

圝圝“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圝圝这年头,当老师还谈理想、谈情怀?“假得很呢”!“病得不轻”!

圝圝亲,现实中,您有木有听过这样的话呢?有木有对教师职业的不满呢?

圝圝对此,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不以为然!

圝圝他说,当老师,就是要有情怀!

圝圝今天,小编向您推荐李镇西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其实,说文章有点太严肃,这是2015年3月,李镇西应邀在一个QQ群中,用聊QQ的方式给老师们做的讲座。李镇西说:“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

圝圝快来看,在这个一些人谈起情怀很“难为情”的年代,李镇西说了什么?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李镇西

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老师进行的教育

  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想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我理解的人文情怀,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语文老师要有情感与理想

圞圞“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曾亲耳听有语文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他还说,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如果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而教这倒霉的语文,谁请你做家教呀?

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假得很”“有病”,而且“病得不轻”。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

语文老师要有风骨与良知

  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李镇西。回到语文教师,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再具体些就是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李镇西。当然,有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

良知就是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所谓“良知”,通俗地说,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为了学生,我曾经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

  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有一年去山西讲学,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开始还以为只有这么多学生。后来才知道他们怕“效果不好”,就把20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课就不上了。后来所有学生来齐了,我才开始上课。很多人都说我“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这不是我不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如果我为了“上课效果好”,就不安排后进生,这就是没良知。

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违背了良知。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违背良知”不一定是看得到的“恶”,有时候是微小的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恶”。也就是说,我们是不知不觉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炫耀自己的博学,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这也是违背“良知”。

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语文教学,最高水平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一方面我们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

语文老师要有视野与思考

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

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你牵挂了多少?……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书的阅读,只占他阅读量的百分之二十;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书读得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

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还是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告诉学生。

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多写。

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

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

语文学习这就么简单!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我就强调一点,让语文回归常识!

语文老师要有学识与胸襟

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时代是“文革”时期,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说这话,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


(程恺伦整理自李镇西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