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方证与病理

 johnney908 2015-05-18

       病案:路氏,女,82岁。诊疗日期,2014/7/30下午。病人如疟状阵寒阵热二三日,前二日为一日再发,今日为一日三四度发,阵寒时全身盖棉被(室温27常人盖毛巾被都热),约半小时汗出湿透衬衣,即恶热揭开被子,几天来都是如此,无头疼身疼鼻塞,无呕恶,时有头晕,口干欲饮水,不欲食,尿频色淡黄,大便自调,舌淡红苔少,脉微紧不浮,每天测体温数次,无论是在阵寒还是阵热的状态下,体温均在37以下。

       诊断: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去麻黄

       方药:桂枝15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个切碎。取2副。

       煎服法:一副药用水1000ml,煮取300ml,分三次温服。

       疗效:病人晚上服汤药一次,即不再汗出。第二天也没有恶寒恶热,续服一副,病愈。

病案分析:阵寒阵热如疟状,《伤寒论》有柴胡证,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有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此案病人属于哪一个病证呢?首先甄别是否柴胡证?从头晕、不欲食、脉微紧等来思考,像是柴胡证,但是柴胡证没有多汗。此多汗一证,就排除了柴胡证。

病人寒热如疟状一日三四度发,《伤寒论》也没有此证。原文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虽然病人前两日是一日再发,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相同,但是病人脉象微紧却不符合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脉象。脉微紧应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之脉象。桂枝汤证脉象通常是浮缓。缓是松缓,与紧相对。脉缓者一般不用麻黄。麻黄汤证脉浮紧无汗,浮为卫气强,紧为营气强,脉浮紧无汗为营卫俱强,故宜麻黄汤。此案病人脉象有点紧,单凭脉象可以酌与麻黄汤。但是病人汗出湿衣,而且常有汗出,就不宜用麻黄。病人虽口干欲饮,尿频,但是尿不黄赤,大便自调,故排除里证。排除了里证,那就是表证。病人不欲食,口干欲饮应为脾弱,津液不能上承。排除了里证,也就排除了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因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不是表证,以仲景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定义,无阳就是无表证,无表证当然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不是表证的主要依据是“脉微弱”,脉微弱而不浮如疟状阵寒阵热者,法当为表热入里。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都是表证。如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伤寒论》),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是“汗出必解”(《伤寒论》),而且这两个汤方的服法都是“将息如前法”,也就是“覆被取微汗”法,可知这两个方子都是小发汗剂。而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的煎服法不是“将息如前法”,这正与条文中“不可发汗”相呼应,说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不是表证。这样辨析,就排除了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因为汗出多,也排除了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那究竟是什么证呢?其实就是桂枝证,处方是桂枝汤加杏仁。

       此案证明,无热恶寒是桂枝证的表现之一。

无热恶寒汗出的桂枝证是个案,相对于发热恶寒汗出的桂枝证,比较少见。之所以认定为桂枝证,就是根据汗出多且非里证。桂枝证的病机是营弱卫强,此案以芍药甘草益营,以桂枝杏仁泻卫,以生姜大枣和脾胃。用杏仁是考虑脉微紧。可能不用杏仁也行。

另外,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不是表证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呢?这就像麻杏甘石汤证一样,麻杏甘石汤证“无大热”是表热入内了,但是其证“汗出而喘,是内热外趋且热在上焦,用麻黄是配合石膏顺其病势从外解热。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也是表热入内了,但是其证“发热恶寒”是内热外趋,用桂枝麻黄也是配合石膏顺其病势从外解热。

    方证和病理的关系,是表象和本质的关系。方证反映出病理,病理决定方证。比如《伤寒论》中有关阵寒阵热如疟状者的方证有四个,但是这四个方证都没有汗出多一证,那么此案病人就不能用那四个汤方。只能遵循“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的病机原理,与桂枝汤和表。《伤寒论》虽然没有桂枝汤证阵寒阵热如疟状的条文,但是《伤寒论》有桂枝证的病机原理。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桂枝汤,这是因为脉紧不汗出是营气强,桂枝汤之芍药益营气,是实上加实,故不可与桂枝汤。反之,病人脉浮缓、发热、汗自出者,不可与麻黄汤,这是因为脉缓自汗出是营气弱,麻黄汤损营气,是虚上加虚,故不可与麻黄汤。此案病人阵寒阵热而汗出多,虽然脉微紧,也属于营弱卫强。因为汗出多,故宜桂枝汤益营损卫,而不可加麻黄发汗损营。如果汗出不多,病人阵寒阵热只有微汗或不出汗,就与脉微紧相符,就应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此病案也反应了病证和脉象的关系,不能仅凭脉象而决定病证。因为脉象只能反应病机病理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全面反应病机病理。如《伤寒论》第61条干姜附子汤证“脉沉微”,第124条抵当汤证“脉微而沉”,这两个方证都是脉沉微,脉沉微反应了这两个病证是里证,却不能反应这两个病证的寒热虚实。常见脉沉微是虚寒脉,但第124条“其人发狂”是实热状,又怎么会脉微而沉呢?《金匮要略》有解释:“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抵当汤证脉微而沉是阴伏之脉。阴血内伏者,其脉亦会沉微,故脉沉微者不一定是气血俱虚,需结合病证状态鉴别寒热虚实。如第61条脉沉微也不是阴阳俱虚,而是阴盛阳虚。因为阴阳俱虚者,若有烦躁,应为昼夜烦躁,而不会“昼日烦躁,夜而安静”。所以,中医诊断,不能只凭脉诊,须要四诊合参,才能对疾病的性状做出准确鉴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