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江山携手 2015-05-19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独特的,令我们引 以为豪的中华文明。 在这种文明中,中国的古代文学,无疑是极具特色, 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从一唱三叹、 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从“神韵” “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 都等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诗词有着自己特殊 的话语世界。 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明晰的 概念内涵。它往往用简单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画面,或者给你再 现一个环境或氛围,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 可从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强调与表现的不同,也就有了自己独 特的审美崇高与范畴。 诗歌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体裁, 起源于周代以前 (公元前 1066 年) 。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推《诗经》 ,其中包含的诗歌距离今天大约 有三千年左右。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 篇》 、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记》的前集十卷《古逸》里。她 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诗 大序》云:诗者,志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于文谓之音。诗歌有三种 写作方法, 《诗品》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也。随着社会日益的文明,诗,这种文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从 最早两言诗渐渐地扩展成三言、四言??十言诗,由独句诗延续到很 多句;体裁也逐渐增多,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风格特色与体裁。就使 用范围来讲,也有很大的突破。它不但可以反映生活状况,抒发心中 的感情,还可以做游戏。诗的变化,从句的方面来讲大概由独句诗开 始。 独句诗大多出自古籍民谣。 特点: 内容上是对人对事的一种评价; 形式上虽然只有一句,但句中的第四字与第七字韵母相同,吟唱时要 稍作停顿。从字的方面来讲大概由二言诗开始,据《吴越春秋》载, 我国最早的一首歌谣《弹歌》 ,是一首二言诗。因这种诗形式单调, 音节迫促,所以没有生命力而流传不久。 按体裁分约有以下几种: (一)“骚体”大诗人屈原《离骚》是其代表。是战国时期的一 : 种新诗体,句式多以五、六、七言为主。诗中多用“兮”这个语气感 叹词做联接。例子: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 (二)“乐府”起源于汉代。是一种可以配上音乐来演唱的诗体。 : 例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 叶南,鱼戏莲叶北。民歌《江南》 。 (三)“古绝句”相对近体“绝句”而言其特点:只求押韵顺口, : 运用自由。有五言、七言两种。 (四)“古风”分五言古与七言古。五言诗五句以上(含五句) ; 不论多长,称五言古风。特点:首句可押韵或不押韵、隔句押韵、不 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既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 (五)“柏梁体”特点:七字一句,一句一韵,一韵到底,不限 : 句数。 (六)“杂言诗” : (七) “半五半六言”严羽《沧浪诗话》“有半五半六言,晋傅玄 : 《鸿雁生塞北行》之篇也! ” (八)近体歌行,模仿乐府歌行的一种诗体。区别在于乐府有律 有词,近体乐府有词无律。题目大多相同,不同的有名咏、谣、哀、 别等。内容以叙事为主,既不不沿袭古题,而且声律也有很大差别。 (九)律诗,起于唐代。有很严格的要求,有五言、七言两种, 限定每首八句,中间不可减字或加字。共分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每 联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 。第一联叫“起联” ,第二联叫“颔 联” ,第三联叫“颈联” ,第四联叫“尾联”或“落联” 。律诗必须押 韵,且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律诗要押平声韵,押仄韵的是变格。 逢双句押韵,首句可起韵,也可不起韵。 (十)排律,又名“长律” 。律诗八句,超过八句,不论多长都叫 排律。多数是五言,七言很少见。特点:必须遵守律诗的规则。要合 乎平仄粘对格式,讲究对仗,限用平韵且一韵到底。 (十一)律体绝句,又叫“截句” ,截取律诗一半的意思。有四种 形式:或截取首尾,或截取中间,或截取头两联,或截取尾两联。要 求和律诗相同。 按特色分时代特色与人物特色两大类。 时代特色: (一)建安体:是指公元 196—220 年,刘协称帝期间。以曹氏父 子及建安其子为代表的一代诗歌风貌。 其风格可借刘勰的 《文心雕龙》 来概括, 《时序》云: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 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 (二)正始体,指正始年间(公元 240—249)以、阮籍为代表的 一种诗风。当时玄学发展,谈玄成风,只有嵇康、阮籍以曲折隐晦的 手法反映现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文心雕龙·明诗》云: “正始之 道,诗杂仙心,何宴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俊,阮旨遥深,故能 标焉。 ” (三)太康体,指(公元 280—289)晋武帝司马炎称帝时期的一 种诗风。其特点是:追求词藻,重视雕琢,流于轻绮靡弱。 (四)元嘉体,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其间(公元 424——453) 。 这是山水诗的时代,与陶潜开田园一派相同。以描绘自然景物,崇尚 辞藻,讲究对偶为主要特征。 (五) 永明体, 公元 483—493 年。 以沈约为代表, 提出了四声 (平、 上、仄、入四种声调)八病(即诗歌在声韵上要避免:平头、上尾、 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八种毛病)之说,给于诗歌 创作严格的音律要求。同时还讲究对偶。形成一种新的诗体。被称为 “永明体” 。此体促进了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进化,也在声韵上给诗歌 带来了许多拘禁。 (六)齐梁体,指永明体的延续,既讲究声韵格律,又文辞绮艳 纤丽的一种诗体。 (七)初唐体,是指由虞世南、魏徴始,经王、杨、卢、骆四杰 到宋之问等人为主的作品风格。特征是既有因袭陈隋遗风,又开创盛 唐体。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诗词不同于外国诗歌,它不仅是 语言上的叙说,更与音韵相融,富有音乐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七组十四个叠字,无一 是愁,却声声含愁,这是我最喜欢的词,哀婉而凄苦,骨子里却蕴含 着执着与倔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运用反问的句式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大弦嘈嘈如 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 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 ,在这般宁静祥和的夜晚,一幅古典 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个秋天的夜晚,落魄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 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羁旅之苦的游子。 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夜霜透着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弥 漫着漫天的霜华。他一夜未眠,在静夜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远的钟 声,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清愁··· ··· 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 值。 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各类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对立的审美价值, 而文学作品中这种相对独 立的形式美在是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简单的几句却渲染了一 种离别的感伤,表现出一种凄凄的哀怨与无限的愁苦;苏轼的《卜算 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则 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孤寂的黄昏,习习的冷风,透骨的寒;李白的《梦 游天姥吟留别》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秋鸾崩 摧” ,琅琅上口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就呼之欲出,令人回 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优美的动人的春景,一种心跳 的悸动,此起彼伏··· ···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难兴邦 的民族,纵观古今,江山社稷,时代变迁,中国古典诗词已成为一种 精神,一种传承,它是中华民族 5000 年悠久历史的体现。也可以说,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是中国的历史长河之画卷,是 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