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实录”

 老刘tdrhg 2015-05-27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实录”

 

【摘  要】  语文之“真”,更多的是在于课堂之“真”。有很多的语文专业刊物上经常会刊登一些优秀的课例,并将之称为“课堂教学实录”。课例,既是一种展示,展示技艺,供人欣赏;但更是一种品鉴,展示真实,供人咀嚼。但是,这其中有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录”,没有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客厅的真实,而是有人为加工和润色之嫌,因而多少会给人以“失真”之感。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实录”呢?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实录   反思

 

很多语文教学的专业刊物上都有有关“教学课例”的栏目,我也一直很喜欢看这些专业杂志上刊载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主要动机是希望能从中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学到一招半式用于自己的课堂。因为在很多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切入之精准、展开之巧妙、分析之透彻,学生思维之敏捷、理解之深刻、应答之自如,以及课堂活动之流畅、配合之默契、气氛之活跃,都堪称天衣无缝,精彩纷呈,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这些课例,无疑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标杆”。

我们现在常见的“课堂教学实录”,如果不是各级各类大赛的获奖课例,至少也是规模较大的公开课的优秀课例,因此,必须承认,能够在报刊上呈现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都是精品,甚至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

或许是自身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所限,每每自感惭愧。但是,在惊叹、钦佩“怎么上得这么好”之余,我的心里也会渐渐产生一点疑惑:课堂教学真的都有这么完美吗?

当然,我不怀疑现在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我也丝毫不会怀疑执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因为毕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选手。但是,我有点怀疑有些“课堂教学实录”中局部的真实性——到底有没有“原汁原味”地呈现出课堂的本来面目。

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追捧并孜孜追求那种“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设计巧妙,方法灵活,教师提问学生应答如流,配合默契,教学语言准确精炼,教学时间安排精当”的堪称完美的课堂教学,这无可非议,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一个高度;而时下的有些“课堂教学实录”无疑正是这方面的范例。

这里不妨举一例来说明之。

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过一篇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实录”,现将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师:请大家想一想,初到贾府的林黛玉都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

1:黛玉看到了贾府的外观与陈设,看出了其布局的宏伟与讲究。

2:黛玉吃饭时看出了贾府的习惯与自家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3:黛玉看到贾宝玉,感觉两人似曾相识。

4:黛玉看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不一般。

5:贾府不仅外观宏伟,内设考究,而且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确实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

应该说,教师对“看到了什么”与“看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独具匠心的,它呈现出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但总感觉这里呈现出来的教学过程似乎有点理想化。“看到”或许容易发现,但“看出”却是颇费周章的,它需要有一个披文入境的点拨和分析的过程。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看出”的内容与“教参”上的分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我想,这其中有两种可能,要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确实高人一筹,要么这里的“实录”经过了润色和加工而导致了“失真”。

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也非止一次,“整体把握”的教学思路也多半是由“看到”到“看出”,但感觉似乎没有一次如此顺畅过,有时甚至需要用完整的一节课来处理这两个问题,且未必一定能够完全处理好。自身水平有限?学生能力有限?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但我总觉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似乎不太可能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如此轻易地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更何况还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但是,在很多类似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似乎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都在向着最理想的那个方向发展,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无论是教师的预设,还是课堂的生成;也无论是教师的问,还是学生的答。然而,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或者反问一下,如果一堂课中老师提出的那些问题学生都能自如地一一加以回答,那这堂课似乎就没有再上的必要了,那还上它干什么呢?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常态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很多的未知和意外,甚至还可能“危机四伏”,所有的预设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真实的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会存在“一问三不知”的可能,瑕疵甚至失误在所难免,“两情相悦”难以企及。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没有一节课是真正意义上完美无瑕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甚至失误。尽管我们不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或失误,但也许,正是有那么一点瑕疵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才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也可能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课堂教学实录”无疑是课例中的精品,但也无非就是一个课例。课例,既是一种展示,展示技艺,供人欣赏;但更是一种品鉴,展示真实,供人咀嚼。

修饰可以使“课堂教学实录”趋于完美,起到“标杆”的引领作用,但过度的完美却反而会给人以不真实之感,毕竟“高大上”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多半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如果有些课堂教学真的如“课堂教学实录”那般,那似乎这节课真的也就如美国教师所说的那样——没有再上的必要了。

“真语文”需要“真实录”,“课堂教学实录”无非就是一个课例。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实录”,要把握好这个“实”字,体现出这个“实”字,呈现出课堂的真实来,无须刻意修饰和包装,既然是“实录”,似乎就没必要“失真”。

我惊叹于那种天衣无缝、精彩绝伦的课堂,但我更欣赏那种“白璧微瑕”的原汁原味的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