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与现代审美特征

 四季如春528 2015-05-30

书法与现代书法特征



现代书法与时代同步

    置现代艺术观念于古老的书法艺术土壤,以创造新奇的艺术之花,这正是现代书法艺术流派的艺术追求。现代书法的创造者们多为画家,面对苦恼,或茫然、或异军突起、或纵横开阖的众多艺术家和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艺坛局面,他们冷静地思索着,并沉稳有力地从书法与绘画的边缘地带奋进着。
    他们认为:长期沉滞书坛的审美惰性与时代精神格格不人。人们习惯于将“家”与“书”、“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欣赏”混同起来。而在这现代艺术的大交响中,书坛“和声”仍在不停地重复着旧有的旋律。伴随时代发展而“创新”,这不仅是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的追求,而且也是当代书法家的追求,也是时代审美的要求。
    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终于拉开了距离,主要是因其知识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观念上的不同。诸如:对汉字结体在造型上的理解、运笔用线的艺术处理、章法结字的组合排列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再认识。上述作为书法艺术形式的三大支柱,显然在现代派书法家看来与传统派有迥然不同的选择。所以,逐渐形成了现代书法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征。

多维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卜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过去那种令人窒息的“僵化与禁锢”感到苦闷,人们要求开放与丰富多彩。现代工业出现了“多功能”系列产品;科学界出现了“边缘”学科;艺术界也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和“多栖型”艺术家。当代的知识互构与信息爆炸,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观念。
    审美的多维性,表现在同一时间、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内容与形式美感的享受。现代书法中所包含的各种艺术语言(诗境、画意、哲理以及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尤其是“绘画”中的形式美法则,可以直接输人现代书法的艺术表现中来。现代书法的平面构成、笔墨色彩的综合运用,更近于写意画的笔墨情趣。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现代音乐,是在特殊的音响中表达出来的现代观念的音乐思想。现代书法运笔用墨的色彩变化,给人的鲜明的节拍跳动,表现形式上的节奏起伏,是建立在书家对所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作者的情绪波动,便情不自禁地表现在落笔的疾徐、轻重、涩润与刚柔上。
    现代舞蹈的艺术形象,是由具现代观念的人,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强烈节奏和有规律的变幻所构成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听到“鸣鼓奏乐”、“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获草书之飞动人神;而现代书法家则从“现代音乐”、“现代舞蹈”中,获得强有力的时代节奏和质朴的抒情感,以及现代舞蹈中的那种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现代书法所表现出洒脱、奇趣与奔放,是与现代绘画的构成、现代音乐、舞蹈所揭示人体形象的造型更有密切关系。
    现代书法的“建筑”语言,是通过汉字结体的变化和直接感受获得的。北方宫殿的威严、肃穆;南方园林建筑的空灵超脱、轻盈与飘逸,均可在现代书法作品中领悟到。
    “雕塑”艺术的空间、体积、着实与永恒感,在现代书法中也是通过结体的夸张、变形,浓淡墨色的变化与巧妙的构思布局来完成的。现代书法的艺术表现,不单是说明自己在用什么书体,抄录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在以自己的现代构成及文字的寓意、内涵与哲理来满足读者与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和对“多维”的审美要求。

随意性

    前人创造的“传统书法”(真、草、篆、隶的用笔、结体与章法),往往容易被后人视为“清规戒律”,对楷模的崇拜与偏见,必然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审美这样一个极为敏感的领域里,长期笼罩着一种阴影而难以“标新立异”,更不可能出现一种“有感而发”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就是多年来人们审美惰性的根源。而“随意性”,不仅给审美的多元化提供了主观创造的“温床”,而且也是对审美惰性的无情冲击。
    画家作书,历来与书家写字有异,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画家作书更加“白由”与“随意”。传统书法的创作空间,基本土是长方形的,书写时也只能是自上而下、由左向右地进行,欣赏习惯也同样按照这一顺序。多年来传统书法的“书写程式”与“行气”,作为“规范”被确立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而现代书法则完全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来处理创作空间的,因此,在创作中的空间利用就带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这种情感的直接流露,不仅缩短了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平易和谐的气氛,同时又达到了两者双方情趣上的直接交流与共鸣。
    现代书法的创作,虽由传统而来但又不为传统所缚。他们认为:最好的继承是对传统的“分解”与“综合”,即从宏观控制并从中领悟其书法的真髓(抓住了线条的’‘力度”与“生命”,就抓住了书法表现形式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现代书法在创作件,所表现出的“随意性”绝不是“胡涂乱抹”,而是要求建立在对传统书画的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在所表现出的“物我两忘”的潜意识中,所达到的“心忘其书,手忘其笔,心手达情,书笔相忘”的最高境界中。
    对书法作品其“可读性”与“可识性”的淡化,是现代审美的要求。初看颇为“恍惚”,然再仔细端详,又可品察到它的“来龙去脉”,然而这种“出处”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借古抒情的再创造。
    “随意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跟踪和那种“一劳永逸”的批量生产,以及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熟练工种”。

主体创造性

    书法在经过短暂的痛苦与迷惘之后,现正在走向一个新阶段。十年以前,暮气沉沉、僵化保守、千篇一律,视书法艺术为写字的观念笼罩了整个书坛,书法家们在为一个“考证”、“点画用笔”喋喋不休,颜、柳、欧、赵乃至“二王”是当然的典范;因此,冲破侄桔、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几乎是书坛异口同声的愿望。
    现代书法家,在艺术创造中顽强地表现自我,这种不愿和别人雷同的创造意识,正是创造者应具有的品格。“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相对于那些盲目的追随者,一味模仿别人、毫无创造欲念的人,前者无愧于时代艺术的使者,是激流勇进中的“前卫力量”。
    现代艺术家享有无限的自山,对于发挥这种自由的创造者来说,以书写文字为依据而开创的现代书法的新天地,令人欣慰。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古典艺术,对于能够自由极取创作源泉的人来说,是至为珍贵的。面对抛弃自由、甘受束缚的人都是一种“羁绊”。因此,勇敢摆脱这种束缚的精神,是真正的艺术的自由精神,是主体创造的“核心”。
    现代艺术家,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导演自己,不为他人所惑,以显示自己创造力的非凡与超人的审关意识。现代派书法所追求的个性强烈表现,意味着在审美领域里的独创与发现。
    首先是在章法上的突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字里行间穿插遮掩,重叠阻挡的前后关系配以墨色的层次,表现着三维空问。因此,其任意变幻穿插的笔画,虽然打破了传统书法的空间法则,却又从新的层次上更好地体现了这一法则。
    画家作书,就造型方面自出新意,务使字形变化无穷且具画意,信手夸张而无顾忌,在朦胧的冥想中内心油然升起:“纤纤乎似初日之出天湃,落落乎犹众星之到河汉”的天然情趣。纵观历代书风:晋尚“韵”、唐尊“法度”、宋追“意”,清求“质”,而现代书法则更重“情感”的直接流露。
    现代书法之所以备受中外朋友的关注,其主要前提是因为书家们恢复了书法艺术自由的创造精神和认识了现代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再现了书法的本源,即书法这门艺术的根本观念。
    现代书法家经过对传统书法的反思,从书法的哲理中得到启迪,片以现代人的审美,努力开发自己所蕴藏着的潜在能量,在艺术实践中又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开拓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现代化的造型。

打破等量平衡

    个性的发展与开拓所创造的自由空间,给人类的审美提供了最佳环境。在激荡的时代激流中,人们不再留恋那种“四平八稳”的等量平衡。那一去不复返的“传统模式”,将载人史册或被送进博物馆珍藏,成为“考证”与“鉴赏”的文物资料。而现代美所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对等量平衡的破坏与肢解,在“欲倾而不倒”的不等量中寻求新的平衡,即:“险中求稳。”
    传统绘画的细腻与再现,已被奔放而粗阔的线条组合、强烈的色彩所取代;古典舞蹈的优雅与稳健、曲调的和缓与谐调,将被震撼人心的、近于疯狂的迪斯科、霹雳舞所代替;那震耳欲聋、带有强烈刺激的现代音响使人欣喜若狂。总之,现代艺术以它那动荡不安的情绪、迷离梦幻的空旷,令人陶醉并为之神往。
    传统的稚致与肃静的四合庭院、有条不紊的成对称状的室内陈设,也正在被起伏跌宕、参差错落的现代建筑群所淹没,取而代之的现代装饰与琳琅满目的各种现代电器、壁挂和目不暇接的工艺品,给人以交叉、重叠的空间享受,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稳定感”,重新出现的新的组合空间:即险中求稳的“不等量平衡”。来源书法.屋 www.,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历代书法家所强调的“稳中求险”,其结果往往是稳有余而险不足,而现代书法则是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在每年的绘画实践与构图经验中,获得对画面的控制,完全可以做到在不等量中重获新的平衡。中国画的黑白对比,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巧妙地被运用到现代书法的格局中。
    章法布局的安排与控制,是一种既具体而又抽象的东西,它属于“艺术指挥”范畴。具体说,其关键在于字距行距的疏密得体和行笔的疾徐有节上,一幅作品在于全方位的控制上。疏密体现了空问,疾徐表示着时间,有了时间与空间就有了事物的千变万化。一幅作品,能做到“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再配以字的大小悬殊,斜正的变化,用笔的粗细、刚柔对比,墨色的层次对应关系,其神白出。从整体效果看,还要俯仰相合、顾盼有情、左呼右应、上下跌宕自如,血脉气韵自然相通,这样的作品在现代书法中,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现代书法中运用了大面积的“空白”,这在汉字书法中是一次重大突破。“空白”表现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扩展,带有一种“空灵莫测”之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在这一片无垠的空间里,任观赏者驰骋遐想……

重返大自然

    现代社会,随着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发生根本的变化。
    现代意识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惊人发展,大自然的奥秘正在被人类所揭示,因此,人们越来越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并重返大自然环境的热切希望。
    人们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产生与大自然的共鸣与和谐的意念,正是人类本性的“回归”。
    在审美领域里,现代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的憧憬与深情,经过反思与积淀,终于抛弃了那矫揉造作的虚伪与毫无生机的“戒条”,执着地投向那本来就属于人类原本的质朴与单纯,以及从属于自己民族的、民间的并充满原始神秘感的艺术芬芳中,生活气息中以获得灵感。
    在现代音乐中,大量的曲式与旋律,直接取材于民间,致使曲调、演唱洋溢着浓厚的地方情调与馨人的乡土气息,一扫“学院”的传统模式与规范,所谓“野调无空”,然而却给人以亲切、香醇之感,现代雕塑的意象表现,充满着远古神逸的色彩。现代舞蹈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土著人的粗犷,并体现了“自娱娱人”的原始浑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书法所追求的一种“稚拙”与“单纯”正反映出对“童心”的眷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乃是原始人心理活动的再现”,现代书法所表现出的一种“超脱感”,也正是带有一种朦胧与混沌的色彩。
    人们从教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重新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体验到类似原始自由状态的混沌境界,它唤醒积淀在灵魂深处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原始幻象。这就是现代书法家对原始文化兴趣的由来、,也算是“思古之情所致”吧!然而现代书法中所出现的“古文字”绝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激发它生命深处的神秘和能量,并注入现代意识,使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古文化的光辉。
    现代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首先是拂去它表面的面纱,然后再从深层的浑融文化母体中找到,并汲取自己的血缘根基;从远古的“徽号文字”、“岩画”、“黑陶符号”的单纯中,体味到直觉的、混沌的、超验的神秘世界。现代书法的随意性(即带有原始文化的无规范性)摆脱了作为孤独的个体与自然相杭衡的困顿境遇,这种“神人交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便构成了浑融无碍的最高生命体验。这种“无我”的境界,仿佛使我们感到已经融人了大自然的怀抱—它是艺术创造最美好的时刻。
    现代书法在中国的崛起,以它的艺术实践作为起点,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经受着凤凰涅槃式的变革历程。它不仅表现在绵延千年的美用合一观念壁垒被遽然打破,知识者从必习的历史斩焉中断,也不仅表现在随着书法作为一门自足艺术的专业化倾向日渐彰明,乞灵于全体超越功能的传统思想方法遭受到严重的贬抑,还同时表现在体制什时代书法的认识的阐释。亦即产生书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实用性审美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体系中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抽象的黑白线条组合艺术。而文字即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书法是性格、气质的流露,书法是人格、人性的展现;书法是学问、政治、人生美妙境界的享受;书法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浓缩、是疗救社会的手段、维护道统的工具等。因而书法不光是“写字”;还要“写心”、“写志”,要“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语),要“功宣礼乐,妙拟神仙”(孙过庭语);要“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张怀瑾语),要“证书法、以证人心”(项穆语)。而中国书法的成因,则是书法历史的特殊性,几乎和中国自身的历史一样悠长—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民族由野蛮的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标志,国家、法律、军队、政权、大体与此同时产生。书法是文字表义功能的实际实现者;在古代印刷艺术发明前,凡一切思想文化传播途径必是书法,而其它艺术门类—音乐、诗歌、舞蹈、绘画、雕塑绝难得以殊荣。由于书法大造化,即有传播专业,又有娱乐独美。因而“从业”队伍状大了。在本世纪初旧科举废除以前读书人不能不习书法。从春秋战国时代官学文化垄断结束,悠悠岁月、莽莽神州,说书法是中国第一大艺术,实不为过。即至今,国民普及率最高的首当书法。而对书法象征意蕴的审美意识,最为流行的观点是自然物象说。蔡邑《笔论》认为:“为书体、须入其形”。从有生命意义说,分析书法结体、气势,以辐射自然生命的某种形迹。为国人要求书法造型的原则。卫恒《四体书势》说:“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元篆,妙巧入神”。以即指文字字形的体现象征之形。而王羲之《笔势论》试图概括字型特点的原则和技法。力和技法:“夫著点皆磊:以大石气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瓜瓣、粟子......”这种比喻性的造形代代充满在各种书札、书论、学术笔记中。因此,书法艺术是一种有形象性可言的抽象性较强的艺术。
      而孙过庭《书谱》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弦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再现自然生命象征性。使书法成了书写着艺术人格的象征,以自然物象的生命概括蕴涵人格的价值。以外从作为精神自由象征性的文化史角说,书法书写的便捷、清楚、准确,易于传递和交流是它的基本性能,必然性是审美价值附丽其上。《中庸》(二十二章)说“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优育;可能赞天地之优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上说的格物从人的内在至诚始。因而,书法是心境和灵魂的自由之梦的体现。
     书法艺术的产生是社会审美和文化的产物。而汉字又是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头。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也是书法的母体。汉字的起源从结绳、刻契、八卦肇始。《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又见象于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德神明之德,以美万物之情”。《尚书、序》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文籍生焉”。在史前有有早期陶文,仰韵文化的半坡临潼陶文,龙山文化,良诸文化;大汶口文化从汉字起源到中国文字原始形态,到汉字刻画符号的原始图画,再到抽象符号中国书法都是以抽象造型为特点的美学行程。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经历了从实用书写到书写艺术历程。文字—书写—书法是一个动态创造过程,结果时间连续凝炼东方空间共存性。于是,创造品就呈现自我社会,以供品赏接受。书家创造不出文字,运用文字对美发现而创造书法。书法附丽于文字,文字结构是理性的,汉文字书法在其艺术逻辑又依循汉字结构理性,“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明,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庾胥吾《书品》)。正因有现实形质意理的客观性,人们对书法的挥运结体,章法排置又可总结为可据的法度和用作美丑的判断。不是具象,却有形象。其造型取象基本原理造成书法审美效果及意义的再现。即书法得以成艺术而唤起美感品尝的根本原因。
正如罗杰.佛莱认为,一件事物的艺术价值取决于人们观看它的态度:“只有当一件事物的存在是供人们欣赏,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观看它们......在这种观看中采取艺术的态度,即从日常需要中抽象出纯视觉表现的艺术态度”。在书法审美领域不断拓展化的今天,篆书、隶书、正书等被书写成条幅或中堂在展览馆展示,或者被悬挂在客厅的墙上,或者在各种报刊上以“书法作品”的名义发表,就成了纯粹的审美对象。而现代审美意识的审美特征则表现了书法的随意性,它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物我两忘”的潜意识中,达到“心忘其手,手忘其笔,心手达意,书笔相忘”的最高境界。以外主体创造性,要求现代艺术家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导演自己,不为他人所惑;以显示自己创造力强烈表现,意味着在审美领域里的独特与发现。另一方面又打破等量平衡,自古历代书家所强调的“稳中求险”,其结果是稳有余而险不足,现代书法审美则是对等量平衡的破坏与肢解,即“险中求稳”。最后是重返大自然,现代书法审美意识从教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重新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体验到类似原始自由状态的混沌境界,它唤醒积淀灵魂深处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原始幻象。
     从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看,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知识的形态、内容、传播和接受方式,“数字代革命”改变了我们用以记录和传播知识的符号,数据库的建立,又使得人类知识面临空间的选择和重新构造,全球互联网络的开通,使得人类的交际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书法艺术所依赖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无可挽留的消失了。因此,我们如果对传统书法是思变革,不在现代化转型上取得突破,那它的未来是大可忧虑的。由此现代审美意识也存在着变易,市场经济容易使人们价值取向呈现逆反性特点,现代创变呈现失范与无序的状态,其艺术价值审美流于媚俗。只有当今艺术家背靠传统又紧扣时代节奏,开拓创变才能使书法与现代审美意识达到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美学哲理。
    书法艺术悠久传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法发展到当代,碑帖融合,流派并存,书写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书法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向。而书法的多元,不仅表现为多种书法,多种技法,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观念支配下孕育众多特殊的审美对象。昔日为人们不齿的原生性情感,非理性因素在今天都得到首肯,以奇为美、以丑为美、以率真为为美、以质朴为美、以个性为美成为时尚。书法家们循着碑学之风继续上溯,直追上古,取法民间,汲古出新,开拓书法新视野。如甲骨、古陶、钟鼎、简牍、沼版、权量、砖瓦、古镜、古钱、泥封、石阙、摩崖、写经、造象记、买地券等过去很少有人涉足的穷乡僻壤,一时间成为人们调墨寄情的对象,书法家们所钟情的是这些有意味的形成背后率真稚拙的意趣,奇特神秘的意境,纯朴深厚的意韵,正是这些深厚鲜活的民族文化基因,渗透到当代艺术家的血脉中,从而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古典情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现代意味。对“金石气”的亲炙,实际上是对表现性灵,张扬个性的认同,而当代书法去向民间取法非名家书风,实质上就是走向浑融,走向多元化的审美格局。而20世纪的中国书法与其以往历史的根本性区别,是从“美用合一”走向“美用分离”。在古代,书法作为所有知识者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以其日常应用性与文化人格标台的藕合功能,实现着最大程度的社会化。而现代以来,随着书法实用功能被钢笔、电脑之类更为便捷的工具所取代,书法的价值内涵减缩为单纯的艺术品,其生存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由此导致的重要变化,即表现为艺术本体特性的高度自觉。基于历史的迁延性与复杂性,这种“位移”演衍为许多互为关联式各执一端的存在方式。如为欣赏而创作的明代大量张挂于壁间的对联、中堂、怀秦的《自叙帖》,赵孟兆页的《六体千字文》,还有以使用性需要而创作的如王羲之的《十七贴》,颜真卿的《祭侄稿》或者秦汉简牍,晋唐写经,书法永远以其伦理性意义与审美性意义重合统一的姿态,伸展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书法审美意识演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赋予时代审美风尚又富于典型意义的群体风格之美。而理论上概括由浩如烟海,仿解复杂书法史提要钩玄,抓住大时代主流精神。从宏观上勾勒中国书法的时代风格史。传统与现代审美辨析书法抽象符号是无声的乐、无动的舞、无音的诗、无色的画,是书家的心电图。依次,书法逐出凝练成具有监视审美柜架和抗拒能力的艺术符号。从70年代开始至当代,由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到自觉赏析。从继承到创新,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书法在意象形态上呈现多元格局。共有性表现格守传统派、创新派、现代派,展现出时代的差异性。同时以时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复兴古典主义艺术民族精神。在整合优势下以中外书法史、艺术史作基调形成一个思辨性的开放的系统实质美的统一。
   书法的共时性以静态呈现概念运动。创造出“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意象。正如姜白石云:“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然性情在于心。”书法的个人风格与世道风格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如唐代的“千禄字书”,明清的“台阁体”,影响着一个时代。审美的多样性和艺术丰富性决定着审美范畴的新概念。书法与现代审美意识导绎律与自律两种原因相摩相荡,相融相生的生成艺术群体风格递变史。审美意识也存在着“丑”的美学。对立、变叉、包涵转化。(葛洪《抱朴子。渊喻》说:“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
    因而现代书法开拓、架构、空明、线条、布局、意境。文化生命综合表现自然流露。刘勰《文心雕龙》中谓:“文变染世于情,兴废系乎时序。”综观中国书法艺术审美发展史,是时代审美气韵推移,文质迭尚,递相檀变的过程。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和哲学境界,并提出文质彬彬、刚柔相济、神形兼备、意法相参、技道合一、合乎情理的审美标准。综观现代书法发展大势:是一片不断裂变、震荡,改组着繁复的时空构成。以其从伦理性生存依据向审美生存依据蜕变过程。多元化书法发展带来了二王一脉继续保持用笔完美性,而效仿明清的狂放漠视用笔,以丑为尚。我认为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出口,审美理想、审美心理最终仍回复到感受上。从古代案上观到当今壁上观,可视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型。体现个人个性主义自由。书法与现代审美意识不仅与文字作为工具载体的美维持天衣无缝的关系。而且更深刻体现书法社会性实现—承担着文化人格标准的社会功能,近年来盛行传统书法审美习惯背道而驰的“流行书风”,或称之为“丑态书法”对此褒贬不一。存在着审美意识的时空与文化多维性美学关系。
    综上所述,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之一,是中华艺苑中一株光照千古、根深叶茂卉贵奇葩。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审美表征,呈现出华夏人格心灵世界,并以其特立独行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和人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以极强的民族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书法浓缩着东方人艺术审美精义,而成为中国艺术美学的灵魂。综观历代意态横生、意趣超逸的书法,不仅显示出书家惊人艺术的创造力,更展示出他们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是书法这一独特的魅力,使之在众多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深入人心,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阔大艺术之一。千百年来,我国书法名家倍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流风所及,播向东邻南裔。随着现代中国在世界艺术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东方文明更为亚洲所瞩目,书法以其独具性特色审美意识表现形式和深蕴的精神魅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不单亚洲文化圈如此,而且引起西方及其他地区诸多领域如艺术、美学、汉字学、史学等许多人士学习、关注和研究的兴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