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现代书法特征现代书法与时代同步
置现代艺术观念于古老的书法艺术土壤,以创造新奇的艺术之花,这正是现代书法艺术流派的艺术追求。现代书法的创造者们多为画家,面对苦恼,或茫然、或异军突起、或纵横开阖的众多艺术家和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艺坛局面,他们冷静地思索着,并沉稳有力地从书法与绘画的边缘地带奋进着。
他们认为:长期沉滞书坛的审美惰性与时代精神格格不人。人们习惯于将“家”与“书”、“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欣赏”混同起来。而在这现代艺术的大交响中,书坛“和声”仍在不停地重复着旧有的旋律。伴随时代发展而“创新”,这不仅是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的追求,而且也是当代书法家的追求,也是时代审美的要求。
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终于拉开了距离,主要是因其知识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观念上的不同。诸如:对汉字结体在造型上的理解、运笔用线的艺术处理、章法结字的组合排列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再认识。上述作为书法艺术形式的三大支柱,显然在现代派书法家看来与传统派有迥然不同的选择。所以,逐渐形成了现代书法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征。
多维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卜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过去那种令人窒息的“僵化与禁锢”感到苦闷,人们要求开放与丰富多彩。现代工业出现了“多功能”系列产品;科学界出现了“边缘”学科;艺术界也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和“多栖型”艺术家。当代的知识互构与信息爆炸,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观念。
审美的多维性,表现在同一时间、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内容与形式美感的享受。现代书法中所包含的各种艺术语言(诗境、画意、哲理以及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尤其是“绘画”中的形式美法则,可以直接输人现代书法的艺术表现中来。现代书法的平面构成、笔墨色彩的综合运用,更近于写意画的笔墨情趣。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现代音乐,是在特殊的音响中表达出来的现代观念的音乐思想。现代书法运笔用墨的色彩变化,给人的鲜明的节拍跳动,表现形式上的节奏起伏,是建立在书家对所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作者的情绪波动,便情不自禁地表现在落笔的疾徐、轻重、涩润与刚柔上。
现代舞蹈的艺术形象,是由具现代观念的人,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强烈节奏和有规律的变幻所构成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听到“鸣鼓奏乐”、“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获草书之飞动人神;而现代书法家则从“现代音乐”、“现代舞蹈”中,获得强有力的时代节奏和质朴的抒情感,以及现代舞蹈中的那种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现代书法所表现出洒脱、奇趣与奔放,是与现代绘画的构成、现代音乐、舞蹈所揭示人体形象的造型更有密切关系。
现代书法的“建筑”语言,是通过汉字结体的变化和直接感受获得的。北方宫殿的威严、肃穆;南方园林建筑的空灵超脱、轻盈与飘逸,均可在现代书法作品中领悟到。
“雕塑”艺术的空间、体积、着实与永恒感,在现代书法中也是通过结体的夸张、变形,浓淡墨色的变化与巧妙的构思布局来完成的。现代书法的艺术表现,不单是说明自己在用什么书体,抄录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在以自己的现代构成及文字的寓意、内涵与哲理来满足读者与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和对“多维”的审美要求。
随意性
前人创造的“传统书法”(真、草、篆、隶的用笔、结体与章法),往往容易被后人视为“清规戒律”,对楷模的崇拜与偏见,必然束缚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审美这样一个极为敏感的领域里,长期笼罩着一种阴影而难以“标新立异”,更不可能出现一种“有感而发”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就是多年来人们审美惰性的根源。而“随意性”,不仅给审美的多元化提供了主观创造的“温床”,而且也是对审美惰性的无情冲击。
画家作书,历来与书家写字有异,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画家作书更加“白由”与“随意”。传统书法的创作空间,基本土是长方形的,书写时也只能是自上而下、由左向右地进行,欣赏习惯也同样按照这一顺序。多年来传统书法的“书写程式”与“行气”,作为“规范”被确立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而现代书法则完全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来处理创作空间的,因此,在创作中的空间利用就带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这种情感的直接流露,不仅缩短了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平易和谐的气氛,同时又达到了两者双方情趣上的直接交流与共鸣。
现代书法的创作,虽由传统而来但又不为传统所缚。他们认为:最好的继承是对传统的“分解”与“综合”,即从宏观控制并从中领悟其书法的真髓(抓住了线条的’‘力度”与“生命”,就抓住了书法表现形式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现代书法在创作件,所表现出的“随意性”绝不是“胡涂乱抹”,而是要求建立在对传统书画的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在所表现出的“物我两忘”的潜意识中,所达到的“心忘其书,手忘其笔,心手达情,书笔相忘”的最高境界中。
对书法作品其“可读性”与“可识性”的淡化,是现代审美的要求。初看颇为“恍惚”,然再仔细端详,又可品察到它的“来龙去脉”,然而这种“出处”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借古抒情的再创造。
“随意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跟踪和那种“一劳永逸”的批量生产,以及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熟练工种”。
主体创造性
书法在经过短暂的痛苦与迷惘之后,现正在走向一个新阶段。十年以前,暮气沉沉、僵化保守、千篇一律,视书法艺术为写字的观念笼罩了整个书坛,书法家们在为一个“考证”、“点画用笔”喋喋不休,颜、柳、欧、赵乃至“二王”是当然的典范;因此,冲破侄桔、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几乎是书坛异口同声的愿望。
现代书法家,在艺术创造中顽强地表现自我,这种不愿和别人雷同的创造意识,正是创造者应具有的品格。“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相对于那些盲目的追随者,一味模仿别人、毫无创造欲念的人,前者无愧于时代艺术的使者,是激流勇进中的“前卫力量”。
现代艺术家享有无限的自山,对于发挥这种自由的创造者来说,以书写文字为依据而开创的现代书法的新天地,令人欣慰。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古典艺术,对于能够自由极取创作源泉的人来说,是至为珍贵的。面对抛弃自由、甘受束缚的人都是一种“羁绊”。因此,勇敢摆脱这种束缚的精神,是真正的艺术的自由精神,是主体创造的“核心”。
现代艺术家,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导演自己,不为他人所惑,以显示自己创造力的非凡与超人的审关意识。现代派书法所追求的个性强烈表现,意味着在审美领域里的独创与发现。
首先是在章法上的突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字里行间穿插遮掩,重叠阻挡的前后关系配以墨色的层次,表现着三维空问。因此,其任意变幻穿插的笔画,虽然打破了传统书法的空间法则,却又从新的层次上更好地体现了这一法则。
画家作书,就造型方面自出新意,务使字形变化无穷且具画意,信手夸张而无顾忌,在朦胧的冥想中内心油然升起:“纤纤乎似初日之出天湃,落落乎犹众星之到河汉”的天然情趣。纵观历代书风:晋尚“韵”、唐尊“法度”、宋追“意”,清求“质”,而现代书法则更重“情感”的直接流露。
现代书法之所以备受中外朋友的关注,其主要前提是因为书家们恢复了书法艺术自由的创造精神和认识了现代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再现了书法的本源,即书法这门艺术的根本观念。
现代书法家经过对传统书法的反思,从书法的哲理中得到启迪,片以现代人的审美,努力开发自己所蕴藏着的潜在能量,在艺术实践中又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开拓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现代化的造型。
打破等量平衡
个性的发展与开拓所创造的自由空间,给人类的审美提供了最佳环境。在激荡的时代激流中,人们不再留恋那种“四平八稳”的等量平衡。那一去不复返的“传统模式”,将载人史册或被送进博物馆珍藏,成为“考证”与“鉴赏”的文物资料。而现代美所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对等量平衡的破坏与肢解,在“欲倾而不倒”的不等量中寻求新的平衡,即:“险中求稳。”
传统绘画的细腻与再现,已被奔放而粗阔的线条组合、强烈的色彩所取代;古典舞蹈的优雅与稳健、曲调的和缓与谐调,将被震撼人心的、近于疯狂的迪斯科、霹雳舞所代替;那震耳欲聋、带有强烈刺激的现代音响使人欣喜若狂。总之,现代艺术以它那动荡不安的情绪、迷离梦幻的空旷,令人陶醉并为之神往。
传统的稚致与肃静的四合庭院、有条不紊的成对称状的室内陈设,也正在被起伏跌宕、参差错落的现代建筑群所淹没,取而代之的现代装饰与琳琅满目的各种现代电器、壁挂和目不暇接的工艺品,给人以交叉、重叠的空间享受,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稳定感”,重新出现的新的组合空间:即险中求稳的“不等量平衡”。来源书法.屋 www.,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历代书法家所强调的“稳中求险”,其结果往往是稳有余而险不足,而现代书法则是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在每年的绘画实践与构图经验中,获得对画面的控制,完全可以做到在不等量中重获新的平衡。中国画的黑白对比,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巧妙地被运用到现代书法的格局中。
章法布局的安排与控制,是一种既具体而又抽象的东西,它属于“艺术指挥”范畴。具体说,其关键在于字距行距的疏密得体和行笔的疾徐有节上,一幅作品在于全方位的控制上。疏密体现了空问,疾徐表示着时间,有了时间与空间就有了事物的千变万化。一幅作品,能做到“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再配以字的大小悬殊,斜正的变化,用笔的粗细、刚柔对比,墨色的层次对应关系,其神白出。从整体效果看,还要俯仰相合、顾盼有情、左呼右应、上下跌宕自如,血脉气韵自然相通,这样的作品在现代书法中,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现代书法中运用了大面积的“空白”,这在汉字书法中是一次重大突破。“空白”表现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扩展,带有一种“空灵莫测”之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在这一片无垠的空间里,任观赏者驰骋遐想……
重返大自然
现代社会,随着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发生根本的变化。
现代意识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惊人发展,大自然的奥秘正在被人类所揭示,因此,人们越来越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并重返大自然环境的热切希望。
人们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产生与大自然的共鸣与和谐的意念,正是人类本性的“回归”。
在审美领域里,现代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的憧憬与深情,经过反思与积淀,终于抛弃了那矫揉造作的虚伪与毫无生机的“戒条”,执着地投向那本来就属于人类原本的质朴与单纯,以及从属于自己民族的、民间的并充满原始神秘感的艺术芬芳中,生活气息中以获得灵感。
在现代音乐中,大量的曲式与旋律,直接取材于民间,致使曲调、演唱洋溢着浓厚的地方情调与馨人的乡土气息,一扫“学院”的传统模式与规范,所谓“野调无空”,然而却给人以亲切、香醇之感,现代雕塑的意象表现,充满着远古神逸的色彩。现代舞蹈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土著人的粗犷,并体现了“自娱娱人”的原始浑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书法所追求的一种“稚拙”与“单纯”正反映出对“童心”的眷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乃是原始人心理活动的再现”,现代书法所表现出的一种“超脱感”,也正是带有一种朦胧与混沌的色彩。
人们从教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重新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体验到类似原始自由状态的混沌境界,它唤醒积淀在灵魂深处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原始幻象。这就是现代书法家对原始文化兴趣的由来、,也算是“思古之情所致”吧!然而现代书法中所出现的“古文字”绝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激发它生命深处的神秘和能量,并注入现代意识,使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古文化的光辉。
现代书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首先是拂去它表面的面纱,然后再从深层的浑融文化母体中找到,并汲取自己的血缘根基;从远古的“徽号文字”、“岩画”、“黑陶符号”的单纯中,体味到直觉的、混沌的、超验的神秘世界。现代书法的随意性(即带有原始文化的无规范性)摆脱了作为孤独的个体与自然相杭衡的困顿境遇,这种“神人交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便构成了浑融无碍的最高生命体验。这种“无我”的境界,仿佛使我们感到已经融人了大自然的怀抱—它是艺术创造最美好的时刻。
现代书法在中国的崛起,以它的艺术实践作为起点,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经受着凤凰涅槃式的变革历程。它不仅表现在绵延千年的美用合一观念壁垒被遽然打破,知识者从必习的历史斩焉中断,也不仅表现在随着书法作为一门自足艺术的专业化倾向日渐彰明,乞灵于全体超越功能的传统思想方法遭受到严重的贬抑,还同时表现在体制什时代书法的认识的阐释。亦即产生书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实用性审美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正如罗杰.佛莱认为,一件事物的艺术价值取决于人们观看它的态度:“只有当一件事物的存在是供人们欣赏,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观看它们......在这种观看中采取艺术的态度,即从日常需要中抽象出纯视觉表现的艺术态度”。在书法审美领域不断拓展化的今天,篆书、隶书、正书等被书写成条幅或中堂在展览馆展示,或者被悬挂在客厅的墙上,或者在各种报刊上以“书法作品”的名义发表,就成了纯粹的审美对象。而现代审美意识的审美特征则表现了书法的随意性,它是建立在对传统书法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物我两忘”的潜意识中,达到“心忘其手,手忘其笔,心手达意,书笔相忘”的最高境界。以外主体创造性,要求现代艺术家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导演自己,不为他人所惑;以显示自己创造力强烈表现,意味着在审美领域里的独特与发现。另一方面又打破等量平衡,自古历代书家所强调的“稳中求险”,其结果是稳有余而险不足,现代书法审美则是对等量平衡的破坏与肢解,即“险中求稳”。最后是重返大自然,现代书法审美意识从教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重新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体验到类似原始自由状态的混沌境界,它唤醒积淀灵魂深处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原始幻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