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养生不可春捂秋冻

 江山携手 2015-05-31
    很多人都认为像广东这样的南方省份是没有春秋天的,但其实是入秋比较晚,虽然与北方相比来说是比较湿冷的,但对于常年在南方的人们来说,入秋的时候还是会稍显干燥的,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此时季节的变化。比如不能再像平时那样吹空调,入秋时要更多的喝些水等等。
  秋“燥”令人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地处南国的广东,入秋较晚,白天温度依然很高,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秋天存在。广东秋天太阳直射曝晒,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就算下一场雨,几小时后就蒸发得没有痕迹。这时,秋燥与夏热一起,导致初秋温燥病,人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等干燥症状。
  秋天转凉,容易落枕和中风
  除秋燥惹不适外,近日落枕的情况颇多,入秋后夜间天气转凉,容易出现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为了预防这些疾病,不能再像夏天一般大吹冷风,家中空调应尽量保持 在27℃以上,晚上睡觉应该把空调调为睡眠状态;本身就患有膝关节炎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做破坏性活动,膝关节突然肿痛,那就有可能是受季节的影响,应加强保暖,及时做好防范巩固性的治疗。
  秋天中风高发,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发生中风。
  秋季养生补水最重要
  秋季养生如何进行?应该从坚持补水、清润饮食、运动不疲、加强监测四大方面进行。
  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而到了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方可 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秋季中风的患者,大多可发现在发病前缺水,当机体缺水时,血液会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加大,很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发病机会。补水之法也很关键,要少量频饮。一般人喝水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因为口渴时表明人体已缺水,应每隔一小时就喝一杯水。对于老年人而言,更 要随时喝水;夜间老人尿频,床头最好放一杯水,起夜后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夜晚入眠前及早晨起床后,各饮用200毫升左右的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起 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清润饮食,避免燥热
  “秋季进补,冬令打虎”是民间的说法,不过秋季饮食还是以清润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煎炸的食物;年老或胃弱者早上可食粥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尽量少生食大量瓜果;建议适当用百合、莲子、枸杞子配瘦肉炖汤服食。
  运动不疲,适当早起
  一方面运动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增加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强新陈代谢,帮助排除体内毒素,有利于保护血管的弹性,预防中风;另一方面,秋季锻炼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否则汗出太过会损人体。民间历来推崇秋游,这也可作为运动锻炼之法,漫步田野、公园,在大自然怀抱中多接地气,也利用秋季养生。此外,中老年人应早起早睡,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建议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青壮年人士切忌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加强监测,防止复发
  中风风险高的老年人应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特别要提醒的是,民间养生提倡“春捂秋冻”,此法老年人切不可行,因为生理功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秋冻”容易导致受冷后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导致中风的发生。
  所以,季节的变化一定要引起老年人的注意,特别是患有一些特殊疾病的老年人。虽然一些民间养生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能盲目。在入秋时做些身体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避免在更冷的时节发生意外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