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年代最清甜的声音——近访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

 远望鱼香肉丝 2015-06-03

  “小孩,过来,你想亲就亲一下吧。”英国电影《孤星血泪》中,艾丝黛拉用美丽的外表震慑着少年匹普,又用倨傲的声音裹藏自己孤寂的内心。她,美艳不可方物,任性又乖张。隐身幕后为其配音的刘广宁,把这个表面风光,内心荒凉的姑娘表现得姿态万千。


  时光走远,记忆永存。这一抹甜美高傲的声音停驻观众心底,再没离开。用声音塑造人物,这个浪漫的艺术工作是刘广宁的一生挚爱。天赐的优美嗓音、深厚的文学造诣、严谨的工作态度,叠加的结果就是数不清的经典银幕角色。回忆过往,因为扎实地走来而充满喜悦。刘广宁说,她这辈子最爱的地方就是录音棚。


一封自荐信叩开配音之门


  刘广宁走上配音之路,竟然出自一封自荐信。


  1960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拟招收一些配音人才。得知此消息的刘广宁大胆地写了一封自荐信,表达了自己对朗诵、配音的喜爱。这封出自中学生之手的稚拙信件,幸运地敲开了机会之门。在上译随后举行的面试中,刘广宁朗诵了一篇自己准备的文章,又朗诵了一篇老师现场给出的篇目。独具特色的优美音色和纯正流畅的腔调令她一举胜出。在当年的7个考生中,她是唯一被录取的佼佼者。


  刚刚走入上译,刘广宁接手的是一些零碎角色。她记忆深刻的是1961年那版经典的动画片《大闹天宫》,邱岳峰老师给孙悟空配音,自己配的是大仙女。那时,给内参片配音工作渐多,银幕上出现越来越多年轻美貌的女主角,给她们配音自然也要找年纪轻、声音甜美的女配音演员,也就是从这时起,刘广宁开始担当重任,属于她和译制片的黄金年代正是从那时开启。


  但在当时,为内参片配音可不是个镀着金边的职业,而是不能为外人道的工作。白天在录音棚忙了一天,为“封资修”的“大毒草”外国电影配完音,晚上回到家却只字不能向家人提及。刘广宁说,这个工作真是没名没利,影片既不会公映,也不会打上配音演员的名字,自己真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才会投入无比的热情和精力。她笑称,也不能说配音工作没带给自己好处,最大的收益就是可以拿着特批证到位于徐家汇的“藏书楼”去借阅外国名著。“特批”的目的是让配音演员读原著,尽快熟悉进入所配影片的角色,而这也让熟读《红楼梦》、《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她,因缘际会外国文学,《笑面人》、《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等一大批名著就是那时“利用工作之便”读完的。


不食烟火的美丽声音


  《魂断蓝桥》中的玛拉、《生死恋》中的夏子、《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冷酷的心》中的莫妮卡、《绝唱》中的小雪……想到这些经典的美丽人物,刘广宁甜润的声音就在耳畔浮响。


  刘广宁的嗓音有一种天生的妩媚,又甜又纯,尾音里总像拖着细密的糖丝,化不开却甜不腻。那时常看译制片的观众,非常了解每位配音演员的风格特质,观影前看看故事简介,就开始在心中估计谁会为片中男女主人公配音,但凡气质柔美的女主角,一般都非刘广宁莫属,她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公主专业户”的印象。可是,印象有时也会来自错觉。刘广宁更正说,自己满打满算就配过两个公主!显然,是她没有烟火气的声音最契合公主娇柔高贵的身份,观众才会产生如此印象,但是,谁不愿意保有这个美好的错觉呢?


  拥有人人艳羡的好声音,简直就是为配音工作而生。但刘广宁认为,声音好不好听没有严格明显的标准,再好的先天嗓音,也要会用才行。简而言之,就是每一部好的外国影片,都有它的精髓,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光彩和特性。只有抓住原片,还原原片,把角色的光芒配出来,才能称为配得好。配音演员倚仗个人嗓音条件好,罔顾原片气质,随心所欲地配,那只是卖弄自己的声音。


  刘老师比较满意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为杰基的配音。她说,这个人物性格复杂立体,她的多面性给配音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有戏可做。她再举一例:在当年风靡全国的影片《叶塞尼亚》中,妹妹路易莎美丽善良,但原片中出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声音并不好听,是个烟酒嗓。她在配音时,并没有去模仿原片里的声音,而是根据角色的特质,赋予路易莎一种清新的嗓音,这个新声音显然和角色更登对。


  尽管声音被广大观众熟悉,但刘广宁一直在配音中寻求变化,她最反感的就是千人一腔。她认为,配音演员的声音可塑性有大小,这是先天决定的,但演员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磨砺,使自己掌握拥有自由转换声音的能力。这种能力比先天具有好嗓音更为重要。印度电影《大篷车》中的吉卜赛女郎妮莎,敢爱敢恨,充满野性,她招呼男人公莫汉的那句“小辣椒”甚为经典,刘广宁把妮莎既爱又妒,故作冷淡实则热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习惯了听她配柔顺美丽女主角的观众,都惊异于她所配角色性格跨度之大,声音表现力如此之强。


那些黄金搭档们


  对于刘广宁的错觉好像不止一个。因为声音甜美“善配公主”,而声音风流倜傥的童自荣经常为王子们配音,刘广宁和童自荣就在观众心中顺理成章地成为黄金搭档。刘老师笑着再次更正:“哪里,我和很多人都搭档过,最早是伍经纬,后来有胡庆汉,童自荣是再后来的事。”


  上译厂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群贤毕集的时代。对台词的考究已到了不厌其精的程度:哪个年代该称“国王”、哪个年代要叫“皇帝”;什么情况译为“饭店”,什么情况称为“酒店”。译制有关医院的片子,一定要到上海的医院求教专业名词。济济一堂的配音艺术家之间还要讨论业务,交流学习,有时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声音,还会从其他单位借调配音演员。


  说到这里,刘广宁提到自己另一个搭档,竟然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刘广宁回忆说,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位中国唱片厂的女同志到上海译制厂找她,说受上海外语出版社委托,拟录一部教外国人说中国话的有声教材,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声读物。对方听了几十个音带后选中两个声音,女声就是刘广宁,男声则是孙道临。40多年过去了,刘老师现在还清楚记得教材的名字,一部是《实用汉语600句》,另一部是《汉语口语900句》。


从未真正退休过


  已经76岁的刘广宁身材清瘦、容颜秀丽,和她根植于观众心中的甜润嗓音极为契合。但老太太讲起话来很有力量,直率犀利,不遮不掩,坦诚中有鲜亮的个人观点。


  采访配音艺术家,中国译制片日渐衰落的事实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刘广宁干脆地说,译制片就是个片种,它是一群人的一次再创作,欣赏译制片和观看原版片根本没有矛盾,两个片种不会打架。“大家不能简单地理解译制片,它的作用不仅限于给不懂外语的人翻译明白了内容,它是一种声音艺术的再创造。过去也有专门的电影院,放映原版片,不同需求的观众可以进不同的影院,片种之间是平行的。”她说。


  虽然已经70多岁的她称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退休过,各种演出录音邀约不断,每个月都要出去几次。最近的工作是为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做了一档录音节目。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是,刘广宁的声音还经常出现在儿童有声读物中,她录过《少儿唐诗》、《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等很多少儿读物,孩子们能在她的天籁美音中学习文学,真是欣幸无比的乐事。


  老太太说,她最喜欢录音棚,要一直坚持去工作,否则自己会傻掉。至今,她还保持着录音前温习背诵台词的好习惯,但她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称道的美德,“这就是一个演员该做的本职工作啊”!她对字词发音非常讲究,一个专有名词比如“西瓜霜”,必须平着念。


  认真、敬业、规范、精致,这是配音艺术家刘广宁的特质,也是中国译制片金色年代的显著标识。



本页图片:何雯亚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