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全国大纲卷)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语文已在昨天结束,刚看到网上正式发布的试卷,现就简单分析如下。 纵观整套试卷,整体来讲,和去年的相比变化不大,属于稳中有变,变中还稳,难度适中,有新题,无偏难怪题,从基础知识到能力考核再到文章的写作,从古文、古诗歌到现代文阅读,从题型到题量到题顺,各个方面圴基本与去年相同。这也正好体现了国家在考试前所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也基本符合近年来所试行的教育部要求的语文素质能力改革之标准要求等。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基本成功。具体分析如下。 一, 二,古文阅读。 这是今年变化特大的一个大题,二个题型有变,一是没有了传统上的实词意思的理解考查,二是考查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而且第一题便是断句,让考生有点猝不及防。但是,好在考前大都考生有心理准备,再加上难度不大,所以,也基本不影响考生的发挥。断句题比较简单,文化常识更是简单,第三题是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考查,是个传统题,难度也不大。最后是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 因文章选自《宋史》整体难度不大,再加学生对那段宋金对峙的历史有概念,所以读起来容易明白,做起来也比较顺手。此题总得来说虽然有变动,但变后又较为简单,从出题的角度看是符合考试规则的,从答题的考生的角度说,基本没增加什么难度。只是文化常识是个新考点,需在以后的复习中给予关注。 三, 今年考查的仍是一首古诗,是唐朝岑参的五言律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属于边塞诗。边寒风格明显,字名意思较为通晓,阅读难度不大,再加有几处注解,可帮助考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全诗的意思。从后面两个题的内容来看,有一个大的变化,即将另一首高中课本里出现、考生们都比较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拿来作对比,考查其写景的角度的不同。这个出人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用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对古诗,对课本,对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更为关键是,如果考生没有将《白雪歌》背下来,此题则全然无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力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从对比的角度看其写景的不同,这一问题属于常规问题,不难。而第二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此问题也是诗歌阅读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无新意,难度也不大。两个题一个考艺术,一个考思想情感,基本还是沿用了往年的套路。总得来讲,此题有点变化,有点新意。 四, 五, 考题所选用的是一篇国内当代的小小说《马兰花》 也许把小说阅读难度降低的原因是想与二选中的传记阅读难易度等同吧,因为经过这些年的高考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生在小说与传记的选择上,大都选择的传记,因为相比之下,传记比小说简单多了,这便渐渐地失去了二选一的意义与目的。所以,今年大幅度降低了小说的难度,而大大提高了传记的难度,二者差别来了个反颠倒,让人料想不到。从这点上讲,合理也不合理。终没有达到平平衡的状态。从高中小说的教学要求上讲,与高中课本来所选小说的难度相比,也是不匹配,不对等的。那么,有一个问题想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考查传记这一文体呢?它本来的文学因子与意义就不大呀。回归从前的散文考查不就很好的吗?对语文,对学生,对生命,对生活,对文体,不都是很好的一种考查文体吗?为什么考查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取消了呢?不懂,真的不懂。 六, 传记是选自《朱东润》的自传。 朱东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教授,学识渊博。我们上大学时所用的古代文选课本就是他编写的,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则比较陌生。选用这一文,且是先生的自传,比较合适,一可让学生了解过去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经历与学识,且先生的文笔与知识是丰富优秀和丰富的,也适合高中生学习。此传记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它首先采用的是自传体,与往年所选用的他传体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个创新点,二是传主本身就是一位古文大家,用来考查语文比较恰当;三是后面的几个题的设计上,无新意,但知识点覆盖较为全面、科学、合理。四是难度太大。 如第一题“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实这是对他的生平经历作一分析总结。但也有一定难度,不是随意摘录原文就可得到满分的。第二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此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是本套题是最好的一个题。既考查了文章的性质特征的把握,又考查了学生独自的感悟与理解,还需有较高超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此题不错。最后一题是“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这个8分的大题在设计上也是别出心裁,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既紧扣原文,又让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考查的角度与难度都有,真正能把考生的能力考查出来,把相互间的距离拉开,专业性强,文学性浓,区分度高。而且与往年的传记文的考查角度与内容也不一样。是很不错的一个题。 除原文之外,试题还提供了传主的几则材料,以这补充。这个与往年的考查方式一致。不再多言。 七, 再看17题。属于图文转换型。试题上所给的图为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一枚邮票,要求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与往年的题相比,它无一点新意。而且去年就是图文题,今年再考,有背常理。因为每年的语文试题里就这个题型变化最大。多少年来,不变的是其他,而些题是年年有变的。因为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需考查的知识点太多,只有在这一个题上变化,才可以很好地指导平日的高中语文教学。否则,好多学校便不会去关注这些语文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了。另一方面,只有变,才可把语文的考查变得灵活了,自由了,也更加全面而科学了。如由早年时考查的仿句子、变换长短句、根据情境写短语、写对联、应用文改错,到去年的图文转换,等等,此题可考查的内容太丰富了,方式太多样了,只有这样,才可涵盖高中语文丰富的知识,考查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惜的是,今年没有。照旧。再看所给邮票,内容简单,构图元素明显,寓意一看便知。难度不大,区分度也一定不大。在一字千金,惜题如金的高考试题里,它的出现真的是一种浪费。 九,最后说说写作,这是占半壁江山的一个大题。考生、教师整个社会都特别关注。 今年的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今年刚刚五月份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件:一位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不断地打手机,女儿劝告无效,便打电话报警。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谁都行。 令人绝对想不到的是,刚刚在五月分发生的事,六月初的高考中便能出现。按照往年的时间安排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电子时代的到来,将往日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这也算是高考语文关注时事社会的一个重大体现吧。这是正确的一个方面。 此题与往年所给材料不同的一点便是将日常所用的书信体引入高考,这是失传了多年的一种考试方式。今天出现,很不错的。再看其内容,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亲情与法规,生命与安全,小家与大家,自己与他人利益的矛盾问题,这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严格地从高考材料的要求看,选用这则材料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其思辩性不是很强,立意点不是很多。虽说整个社会对事件的争议比较大,但这个大不能代替高考学生的能力考查,更难以考查出学生的知识量、才华、智慧、哲理性等方面的才能。毕竟它是一件普通而不平常的事件,没有经过什么精心的艺术加工,属于原生态,不典型,不文学化,更不艺术化。原样不动放到高考试卷里,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粗糙性、平淡性与局限性。再加文体的限制,难以考查出考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创新能力与文学才华。和浙江、上海的作文题相比,还是差点火候。 总结整套试卷,我们认为总体上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显稳。难度不大,题型无改,顺序不动,题量适中。处于教育改革,特别高考改革的的关键时期,坚守这一原则也是正确的,同时此套题也真正体现出了出题人的一番苦心与艰辛的探索。具体不足的是:题型单一,文学味不强,瑕疵明显,创新意识还显不够,科学性、严密性需进一步加强。优点是无偏难怪题,无人为设计的障碍,有新奇,有惊喜,结合时代社会紧。 以上点评如有不妥,请指正为是。 2015年,6月8日8时太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