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龙”和老子的“道”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5-06-15
中国的“龙”和老子的“道”

作为掌管历史典籍的老子,掌握着周朝天下所有的文献书籍,不可能对周朝以前关于“龙”的记载和传说置若罔闻吧!

《周易》乾卦开篇就提到了“龙”。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等等。

对于龙的记载传说,作为一代圣贤在他,不可能不在他的文章中反应出来,或者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当我们带着疑问从另一个角度发问:既然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三位一体构成他的“道”,那么,他在批驳孔德不是“道”中所列举的“道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物象是什么呢?就是《周易》中的“龙”!《周易》的“龙”不仅启发了他的“道”!而且他还从中发现了大地的“周行不殆”运动规律。

对于龙的传说,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解释的:龙是我国古代转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上有鳞,有角,有足,能走,会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左传、秋龙见于降郊》鲁昭公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513年秋天,降地郊外出现了龙。魏献子向蔡墨请教说:我听说过,虫类没有比龙更聪明的了,因为他不能被活捉。说它聪明一定是这样的吗?蔡墨回答说:这是因为人实在不聪明。不是因为龙很聪明。古时候人可以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之国。魏献子说:“这两个氏族我也听说过,但不明白他们的来历。这说的是什么呢?”蔡墨回答说:“过去飂国国君叔安,有个后代叫董父,很爱好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欲望而饲养它们,很多龙都到他们那里去,于是就驯服喂养龙,用来侍奉帝舜,帝舜赐给他姓董,氏叫豢龙,把他封在鬷(zong)川,鬷川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时代有人养龙。到了夏代孔甲,顺服于天地,天地赐给他四条龙,黄河、汉水各两条,各有一雄一雌,孔甲不能饲养龙,却又没找到豢龙氏,陶唐氏已经衰落,后来有个刘累,向豢龙学习驯养龙,以此侍奉孔甲,能够给龙提供饮食,孔甲嘉奖他,赐给他氏叫御龙氏。(《左传、秋龙见于郊》339页)

从左传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龙是真的,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如果有龙作为一代圣人的老子为什么在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中一个“龙”字也没提呢?

比他晚些时候的孔子反倒把老子比喻一条龙。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拜见了老子之后,回来对弟子没说:“我知道鸟会飞,鱼会游,野兽会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成鱼钩钓它,能飞的可以用箭去射他,至于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架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一条龙吧。”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我们可以肯定以下三点:龙既不属于飞禽类,也不属于野兽类,更不是鱼类。但他可以在天上飞,在陆地上跑,在水里游,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

《庄子、天运》篇记载说孔子五十一岁时又到宋国沛地去见孔子,回来之后三天不说话,他的弟子问老师:“你见老子有什么要规劝他的吗?”孔子说我今天似乎见到龙了,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阴阳!我听得惊讶的嘴都合不上,又怎么能规劝他呢?”在这段话中,“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说明龙像云雾一样能聚能散,不属于任何生物,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乘云气而养阴阳”说明有的云层带正电,有的云层带负电正负两片云层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雷声,乌云滚滚像一条条龙一样混战在一起,天空下起了暴雨。

就是天地之间水的循环,我们都知道地面上和海洋里的水,通过上升气流蒸发到天空,低处漂浮田野上空的我们叫它雾,高处的漂浮在山尖上的我们叫它山岚,再往高漂浮在天空的我们叫它云,云凝聚集水珠落下了我们叫它雨,碰到冷空气上下冲撞形成小冰球我们叫它冰雹,冬天又变成雪花。雨、冰雹、雪花又回到大地上,滋润着万物生长,多余的就会成了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有流入大海,大海上升气流又把它们带到天上,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我们人类祖先最早发现的大自然的水的发展变化规律,劳动人民用一种生物形象来代替它,就是龙所以说龙能在陆地上跑,水里游,天上飞。水的这种天地发展变化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老子把这种客观规律就叫“道”!“龙”等于“道”,但是“道”不等于“龙”。因为天下有规律变化的物质不只是水的一种,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也是有规律的循环、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等。

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从发展运动的角度上说,但是从辩证的角度上说,水也具有好和坏的两方面的因素,因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八章写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什么意思?皇帝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生长,这是不用争辩的事实,但是水有时泛滥成灾人民就厌恶它,所以说水的发展变化几乎同“道”一样,(几于道)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地方,还有善和恶矛盾的两个方面处在同一个统一体内。那么中国龙是怎么表现事物矛盾统一体的?我们可以从“龙”的形象中得到答案,龙生有鹿的角,可是偏又长着一张狮子的血盆大口。鹿是温顺的动物,狮子是凶猛的化身二者本来就是吞吃和被吞吃、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可是在龙的身上二者却统一了,同理,龙有鹰的爪子,但却长着蛇的身子,鹰能飞击云天,蛇就像小溪河流一样只能在地上弯弯曲曲的爬行,但却巧妙地结合一起了,还有龙长着鱼的磷但背上却长着火焰一样的鬃毛,把水火的不相容也紧紧地结合在一块了,龙是众多的矛盾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之前最古老的图腾文化!凝聚着最原始的辩证法,它同“河图”“洛书”一样传达着一定信息,(传说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只不过是“河图”和“洛书”被聪明的原始部落氏族领袖伏羲解开之后组成了八卦图。形成了《易经》最古老的成分,而“龙”却被老子解开之后形成了“道”成了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成分。

那么老子怎么发现龙记记载着天地之间水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呢?我们还是从左丘明《春秋左传》开始,《左传、秋龙见于降郊》鲁昭公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513年秋天,降地郊外出现了龙。魏献子问蔡:“现在的龙怎么不见了呢?蔡墨说:“凡是事物都有管理它的官员,金木水火土都有各自的官员来管理它,一旦官员失职,那么死亡也跟着到来,龙是水中之物,水官被废弃了,所以龙不能被活捉。”我们从龙的形象之中本来就发现了水和火的融合,而金木水火土又和古代劳动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易经》上称作“五行”“行”就是“用”的意思,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土五种有用之物。《尚书、周书》有这样的记载,周武王攻克殷朝的第二年,听说纣王有一个叔叔叫箕(ji)子,掌握着治国大法,相传大禹得到了“洛书”历代实行下去,后来到了殷朝就传到了箕子的手里,箕子几次用治国大法劝谏过纣王,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进了监狱里,

这个时候周武王就向箕子请教治国大法,第一天箕子只告诉了他治国的五种有用之物,就是金木水火土,第二天告诉他五事,第三天告诉他八政,第四天告诉他五纪······金木水火土五行对老百姓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水火是老百姓饮食所需要用的;金木是老百姓工作需要用到的;土是万物生长所需要的。箕子并且告诉他这五种之物的特性和味道,水性湿而润下,是咸的味道;火性炎而向上是苦的味道;木性可曲可直是酸的味道,金的性质可顺可以任意改变是辛的味道;土性可以用来种庄稼也可以用来垒墙是甘的味道。正因为水有润下的特点,不断向大地渗透的能力形成地下深渊才有老子“居善地,心善渊”说法,龙起于深渊起于大海也就不奇怪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批驳孔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上到天堂下到地府“龙”的广阔空间找到了理论根据。水不但能上天入地而且还能攻坚,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来攻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水滴穿石,高速水流切割钢板等。还有《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之至坚”说明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同时也说明水的作用强大。

水是怎样升到天空上的呢?这正是水发展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火”的帮忙,正因为火有炎上的特点,老子有根据龙图腾上的水火融合的提示,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写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矛盾对立相反的一方是推动事物发展运动的,柔软胜刚强的发展规律常常在生产或生活中所利用。水在天地的大循环中如果没有火的参与阳光的照射,水就不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就不会产生云雾、雨雪等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所以传说的龙能呼风唤雨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把水火不相容变得统一了,融合了反应在龙的身上,水是不能向上流,但是通过火可以产生变化,在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上的森林、田野、湖泊、河流、大海,特别是海洋里的水大量蒸发凝聚在上空慢慢向上升腾,变成雾,变成云,变成雨,当这一股股水蒸气遇到上升气流或者强风的影响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气流,遇到森林山川阻碍时会旋转上升拔地而起,犹如一条条蛟龙从海洋里、森林中、田野上直冲云霄,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在天空中发生碰撞电闪雷鸣!这就是《易经》描写的场面:群龙无首,战于郊野,天昏地暗下起了暴雨!这就是中国的龙!诠释着天地发展客观规律的图腾文化!也就是老子的“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