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草”及代表作

 百了无恨 2015-06-17
 

 

今草,又称小草,它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草书中流行最广的一种书体。相传后汉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波磔笔画,使字外出锋的波挑,变為向内呼应的收笔;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纵,比章草更便利书写,形成所谓的「今草」。张怀瓘《书断.书断序》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即是说明了章草变為今草的过程,也说明了今草与章草的不同。

今草诞生后,就特别受到书家的重视,尤其经过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為代表的晋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為之一变,今草的体式已完全成熟,得以放出异彩,成為草书的标準。晋朝之后,今草的风貌基本上已跳不出二王系统的笼罩。各朝重要书家除二王之外,南北朝有王慈,隋有智永,唐有孙过庭、贺知章、李怀琳,五代有杨凝式,宋有米芾、薛绍彭、宋高宗,元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巙、饶介,明有文徵明、李东阳(西元1447—1516年)、王宠,各自名重一时。以下择要介绍之。

王羲之

王羲之是草书史上发展关键人物之一,他的草书作品有两类,一类是章草,一类是今草。章草传世甚少,今日能见的只有刻本《豹奴帖》一种。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还是在今草。作品有《初月帖》、《宦远帖》(见图)、《寒切帖》、《此事帖》、《七月都下二帖》、《妹至帖》、《旃罽帖》、《瞻近龙保二帖》、《行穰帖》、《游目帖》、《长风贤室四飞白三帖》、《上虞帖》、《其书帖》等鉤摹墨跡本;还有《十七帖》刻本,以及大观、淳化阁、宝晋斋、鬱冈斋、平远山房诸帖所刻王羲之法帖等等。


宦远帖 晋代 王羲之


《宦远帖》,用笔洒脱,气势连贯,气息悠然。字形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纵或横,或断或连,随笔势建构,皆疏密有致,跌宕错落,体现了王书妍美流便的新体特色。

《十七帖》以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名為《十七帖》。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二十九通尺牘的连卷。真跡久佚,歷代翻刻本极多,以「敕字本」及「贺本」為优。存世主要有一百三十四行的「唐拓本」;《青李帖》失两行,残六字的宋拓本;缺《朱处仁帖》、《十七帖》等共十行八十八字的北宋拓本。《十七帖》歷来被奉為草书圭臬,是章草转為今草的代表作,习草者莫不从此帖入手。唐代孙过庭《书谱》把王羲之、张芝与钟繇三人的书风作比较,其结果是比雄放肆恣的张芝,王书稳重有餘;比稳重平和的钟繇,王书肆恣开张。由此可见王羲之的草书继承前人又有创新,妙得中和。从这裡也可了解王羲之对今草的重要性与此帖的地位。《十七帖》的特点是运笔平和含蓄,不激不厉;笔画转折分明,线条準确细腻;字字独立,笔断意连,但是气势雄逸;字间的大小长短、俯仰向背都能自然和谐,表现出王羲之尽善尽美书风的追求。

王献之

王献之,传世草书作品数量远不及王羲之那样丰富,在草书史上的名气却不让其父。唐张怀瓘《书议》说:「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偽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这一段议论道出了子敬的卓越识见,后来王献之书风的发展,也正如自己说的「穷偽略之理,极草纵之致」,往「改体」的路上前进。所谓的改体主要针对改变章草的拘紧,使今草更加流美通畅。今观王献之作品确实走笔如风,酣唱淋漓,活泼飞舞,一笔相连数字,逸气纵横,远比王羲之更放达,有别於王羲之的一种风韵。张怀瓘《书断》的一段话评王献之书法之美,他说:「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字拘制则,挺然秀出,务於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為风流者也。」实在是深知王献之的中肯之语。目前王献之的作品有墨跡本《送梨帖》,以及收录於《餘清斋帖》的《兰草帖》刻本,与《大观帖》卷十、《淳化阁帖》卷九诸帖。

王慈

王慈(西元451—491年),字伯宝,王僧虔子,南朝齐临沂人,官至侍中冠军。史称其擅行、隶书,今存作品则以《万岁通天帖》中的《郭桂阳帖》、《汝比帖》、《柏酒帖》三帖草书知名。王慈继承二王书风又极具个人色彩,特点是重视笔意而不求字形完美,有夸张之态却不失法度,运笔大胆迅疾如风扫叶,线条粗细参差而以浑厚為主,善於侧锋取势有爽朗俐落之气。

智永

智永,吴兴永欣寺僧,南朝陈至隋年间人,生卒年不详。俗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曾经在山阴永欣楼上学习书法三十年,写有《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当时的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有「铁门限」、「退笔冢」佳话。今所传《真草千字文》有二:一是纸本墨跡卷,唐时流传至日本,為小川简斋氏所藏;一是宋大观年间刻於陜西西安刻本,即「关中本」。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智永兼善诸体,而於草书最优,观其《千字文》,字形平和安稳,字势内敛含蓄,显露出婉约柔美,秀润圆劲的风格。其功绩在於总结和传播二王一脉的书法,进而為唐代的王学高潮奠定深厚的基础。

孙过庭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或作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武则天时代。出生寒门,仕途坎坷,最后客死洛阳。生前书名不显,死后备受肯定。


书谱 唐代 孙过庭


《书谱》是他的传世巨著,也是他的书法理论结晶。就他的书艺来说,《书谱》凡三千五百餘言,煌煌大论,至始至终无一懈笔,可知孙过庭的基本功力深厚;全篇笔调起伏变化,前呼后应,看似随意,却又不失法度。尤其书写自己的理论作品,更有一气呵成,进入了一个心手双畅的绝妙佳境。前人论孙过庭书一致的看法是他已入王羲之堂室,此言极是。秀美飘逸,流畅典雅乃深得二王真諦,而刚断锋利,破碎生辣的一面,倒是孙过庭自家风貌,又别开了一层新境界。《书谱》书、论具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绝世双璧。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善草、隶书,与张旭齐名。与李白知交,為「酒中八仙」之一。传世墨跡有《孝经》。


孝经 唐代 贺知章


《孝经》之作,纵笔快速而爽利,气势连绵奔腾,若行云流水而有飘飘欲仙之姿。虽属小草字字独立,却一笔书下牵丝縈回。笔法上则中锋侧锋互见,尖圆方笔并施,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组合效果。其特点来自於晋人风韵,但将含蓄蕴藉转為狂放外露,此与孙过庭《书谱》有异曲同工之处,代表二王书风在唐代的变化。

蔡襄

蔡襄,草书得力於怀素与周越,他的草书,沉括《梦溪笔谈.技艺》说:「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岁蔡君謨有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


致通理当事屯田尺牘一 宋代 蔡襄


整体而言,蔡襄的草书笔势流利飞动,笔意精到淡雅,然所作不多,主要有《陶生尺牘》、《致通理当事屯田尺牘》、《思咏帖》、《虹县帖》等。

米芾

米芾,行书跳荡多姿,迥立於时代高峰;草书则一反常态,大多以沉著安逸,温文尔雅的笔调书出,偶有大草,亦属少数。


论书帖一 宋代 米芾


传世作品有《论书帖》、《元日帖》、《吾友帖》、《焚香帖》、《中秋登海岱楼作》。

赵孟頫

赵孟頫,各体皆精,流传的作品极多,以行草书為大宗,纯粹草书反而少见。其草书以王羲之《十七帖》為学习对象,只是书写的更加圆熟,如同其它书体风格一样,儒雅平和,深得古法三昧。传世作品有《陶潜诗帖》、《吴兴赋》、《补唐人临瞻近帖》、《保母砖跋卷》、《二体千字文册》等。

鲜于枢

鲜于枢,其书法在元代与赵孟頫并称「二雄」。擅行、草书,以草书最具声名,成就凌驾於赵孟頫之上。草书学二王与怀素,主张写草书必须以悬腕為之,故能腕法圆转,笔势飘逸放纵。

论草书帖 元代 鲜于枢


唐诗卷 元代 鲜于枢

传世作品有《唐诗卷》、《论草书帖》、《草书千字文》、《归去来辞》等。其中《论草书帖》,多用晋法,古穆浑厚;《唐诗卷》则参入唐人大草之法,笔势跳跃,姿态开阔。


文徵明

文徵明,精小楷、行草书。草书学怀素、黄庭坚。为人拘谨内敛,一丝不苟,书如其人,用笔不夸张,字体不变形,不逞奇尚怪,平中见奇。传世作品有《答陈汝玉书》、《晴明帖》、《千字文》、《草书诗轴》等。


草书诗轴 明代 文徵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