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化雨先生 2015-06-17

《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上古伏羲氏原创《易》是自然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智慧倾向。 
已经通过《系辞》和《道德篇》等书籍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始终还是将研究探寻的目光视野停留局限在对于《易经》经文、象数、占筮体例、大衍之数的解释上。其实读《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打开《易》之大门的思想钥匙。 
十翼并不完全是后来人所为,《系辞》系属于经文之辞,《系辞》不同于《易经》,《系辞》所包含的有关于自然内容方面的思想已经大于《易经》经文。因为《易经》经文在许多内容上是为引申义或迷信卜筮活动服务的,了解《易经》必须得先看《系辞》。

回归到文字开始命名时期,即古人观天制《易》造字时期。中国的文字皆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别大可不必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而困扰纠缠,因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距离本义已经甚远。应该理解《易》之本义主题内容。 

《系辞上》新解 
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坤只是一种类比象征,定乾坤而不言天地是为了满足以天地为样式和包罗万象所有的相互作用关系,既有本义又有比喻的引申义。即不只是表示天地,而且还引申类似天地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和实体。 
天尊地卑是排列位置的关系,并无褒贬意义,如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尊地卑来自于盖天说。从宇宙的整体上讲,天与地进行普遍性的相互联系,地顺承天而动,天也受地的影响,天与地只在局部存在主次关系,在整体上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天文历法是《易经》的重要内容,而气则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天地万物变化是通过气来完成的,所以中国古人是特别崇尚天,首先将天排列在第一位。天地生出万物是按照各自的形态从低到高的位置排列的,天在上有气体,地在下有物体。地球和大气都分为很多层,不同形态的物质各自形成不同的位置,同时,位置的不同也说明物质形态的不同。 
天地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而不存在什么尊卑关系,天尊地卑的说法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统治需要而提出来的。反过来又称天为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岂不是差矣?恐怕引起误会又重新提醒一下要认识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不管是以天或地其中的哪一个为动或为静,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存在有不变的秩序的,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天地万物各种变化运动。刚是指物体,柔是指气体,或反过来说天为刚地为柔,其实质关系也还是一样的,就是它们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相互作用导致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变化。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指一年四季所对应的四方,既指地方又指天方,而每一方区域又都产生或存在有不同形态的物质。物以群分是指万物与天时季节的不同有关,主要是指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关系。吉凶的本义是指跟天有关的与时变化的得失关系,并非指现在人为性活动的结果,是指按照遵循自然的变化去做,凡是顺者得之为吉逆者失之为凶。因为当时人们农耕稼穑性的活动与天时是紧密相关的,即按照天时去做,该种地时种地,顺时为吉逆时为凶。吉凶是指用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来看才存在的,如果用自然整体性的思想则就不存在什么吉凶,只存在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其中还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关系。天中的气体因为是存在无形无味无声和透明性的特征,所以用象来表示它们,地上万物则是可看可触摸有形状的物体。通过观察气体的气象和物体的形状,就可以知道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天为气体状态成象,无形为道;在地为物体成形,有形为理。道是气体变化之能,生成物之道,气之道生物在天,理是物体形态物成之理,物之理成物在地。 
在地也可以称为道,道者即气与性,也亦成物之理也。道可以称为理,而理却不可以称为道,即在天却无法称为理,若是称为理,那这个理就是具有引申义之理。即气化过程中具有引申之道又叫做理,各具其理。天道为一是气象,地理万物物体是殊相。气性实则同一,物体形态各异,万物万理一一对应,道主统,理主分,因为万物的气性道理共有共通共同。先有气性后有道理,气之体和气之性才是所有万物转化的真正本质真相,道理亦即物性使然,这个道理一般是很容易区分清楚的。理的本义是指一种物体形成时的结构,如木、石等纹理和肌理、理等。气之道是看不见的相互作用,物之理是看得见的形态结构,由先看不见逐渐聚变长大以后能看见,见文理变化则内容章显。 
道理是成物之因,然后循环不止,宇宙万物皆由气之转化统一,即气变万物和万物气化。道是隐藏理是显现的,理为变为快为来为聚变成物体,理变显明我们容易发现,往往是通过宏观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道为化为慢为往为散化为气体,道化幽隐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是通过气体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物体看似不动而化,于是新变旧,旧变朽,朽变烂,烂化为无,无又变为生,生又变为成有。变是直接接触,化是通过气的间接作用接触。变化的实质就是物质形态的转化更替,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更替。一般人们只注重物变而忽视了物化,由于物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有人认为只有物质实在是真实可靠的,也就容易引起误会。 

 


中国古人的道理又引申具有普遍意义,万物创生转化之道和形成之理,常常是指因果关系的来龙去脉,《易经》用类比阴阳的相互作用变化的道理来说明和诠释一切事物。目前人们只知道引申意义的道理却忽视了原来的意义,并非是理念,而是指实际事实。引申之理是强加之理,不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说是物体与气体之间和地方与天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雷霆风雨,然后滋润产生万物,日月万物此消彼长。八卦的本义是定方位八方和计时间八季,将每个卦再一分为三于是就又成为二十四节气。随着日月星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地一寒一暑,万物各从其类阴阳感应变化而动。把天地比喻成男女来试图说明天地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性的关系。天设地造,乾坤运行造化人物,天对人或物的作用是任何人也回避逃脱不掉的。自然中的天地才是我们真正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父母的祖先,最初也是在天地的作用中产生的。如现在结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的形式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古老风俗。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之天道我们虽然看不见却可以认识到,在广大无边的天空中有细微柔弱的透明性的气体在发生相互作用,它是物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源头;坤之大地万物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但是通过各种不同有形体的物质形态变化转化,我们还是可以能够看得见和认识到的。如果我们理解了乾道就会体悟到原来认识宇宙是多么容易,一切都一目了然;如果我们理解了坤道,就会发现不同形态物质变化的背后原因是那么简单,掌握了容易简单就能够做很多事情。乾既指天之形象又指天之作用,天中包括日月星气,而更重要的是又指它们的功能属性作用。 
有人说读《易经》难,其实并不难,易的本意就是容易,关键在于没有弄懂原来的本义,所以才感觉倍加艰难。易字是象形加会意字,本义是指气体的变化,易的古文有云开雾散清楚透明和太阳使其变化形成之意。《易纬·乾凿度》: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而后数。易各有四义:本日月相冲,又易者,又易,易定。”“变易也者,具气也。”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正是因为容易所以容易掌握,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容易顺从去做,因为容易掌握所以按照天道去做事,因为喜欢这样顺着去做所以会取得成功。用八卦把一年的天地万物时节都描写清楚,农业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统治者只要公布历法,人民各安其事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取得人民信任得到民心则可以长久,有了成功则可以继续努力逐渐发展壮大。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了则是贤人之德,国家强大则是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个容易简单的道理要是明白了,也就能够成位于天地之间的人了,也就是能够成为天子。这个理字也是引申义之理,即将气的转化变化之道引申为宇宙的永恒之理,道理常常是本义与引申义的混合使用而引起许多的误解。 

2、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个圣人原来是指伏羲。圣人观察天象设立八卦是为了说明天中无形无体的气象。辞有时没有象重要,象更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意义。辞由象生,用系辞来阐述气象中的变化。了解了天地变化也就会明白了吉凶,而指导农耕与时变化的活动才不会耽误农时,这些都是因为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刚柔是指象征阴阳作用的爻象,相推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因此,吉凶说的是将要有失得之象,悔吝说的是将要有犹豫之象,变化说的是将要有进退之象,刚柔说的是将要有昼夜阴阳变化之象。昼夜象征相互交替的宇宙循环变化作用,导致万物也随之变化。六爻的变动象征着天地人三极的道理。爻者是具有象形象意的符号,是圣人赋予于其阴性与阳性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意义。 
悔并不是指事后的后悔,而是指事先决定的选择,悔吝处于吉凶之间可供选择的中间阶段,要是觉得避免后悔还可以重新选择决定,要是继续坚持错误决定,那么就有可能变成凶的。《易》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卦象的吉凶的提示而进行指导悔吝性的行为选择,如果只有卦象吉凶而没有悔吝性的选择,那么《易》也就失去更大的意义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或是指比天子和侯王范围更大的有修养品德的人。因此君子所居而安者,安其卦者时位也,是因为掌握了卦序所揭示的与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君子喜欢而玩味的是爻位爻辞变化,通其爻者适时之变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因此君子安居时观其卦象而玩味其系辞,行动时观其万物的变化而玩味其占卜,因为来自天地变化内容的启发帮助,并遵循按照变化去做事,所以吉,无不利。 

3、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彖辞即卦辞,卦名由卦象而生,卦象取象自然,看似平静但不是平静,言卦象是在爻象不变情况下的静态。爻者就是仿效乾坤阴阳,是指爻位爻象或爻辞,爻辞言爻位是动态变化,用爻象表示卦象其中的变化。自然并不是完全稳定性的存在,物质形态或各种事物而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着的,卦象却不动,以示形容,卦讲静止爻讲变化。也就是在两卦象之间存在一个变化过程,是由于一个卦象的爻变而形成另一个卦象。即卦象不变卦位变,卦位变化的实质是爻位变化而引起发生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没有变,而是它们之间的爻在变,爻象变化的实质是指爻位上的爻象变化。《易》本身的内容是不变化的,《易》所表示的内容是变化着的,这才能够应了那句话: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两卦象之间存在两个方向的变化,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按照卦象指示的天道去做,所以顺天得者吉逆天失者凶也。 
为什么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呢?疵者,小毛病咎也。因为处在两卦象中间阶段,既没有达到凶又没有达到吉,所以在这个时候错的改正对的坚持,即如果是采取悔吝行为的善补过者,就会成为无咎者。自古人生谁无错,任何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一生不犯错误,犯点小毛病对于每个人是没有多的伤害的,但如果是致命性的错误那将是很危险的。从小毛病开始防微杜渐知错便改,所以后面再次重复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前面已经说过贵贱并非今天所具有的意思。自然万物从最小的气到最大的天地进行整体性考虑都用卦象来表示,人本来就是在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天地才会吉,逆之则凶,用系辞来说明得失。为什么忧悔吝者存乎介呢?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如雷是容易伤害人的,如果加小心以躲避,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了,所以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因此卦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的从小到大的天地万物及所有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用言辞来说明其中的困难和容易。分别解释万物因为其得失的不同情况,各得失其所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结果。 

4、《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与天地准是一句至理明言,因为《易》是以观察实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以天地真实原形为准,将自然整体天地万物都概括纳入《易》中,所以能全面涵盖天地之道。仰观天文其中上有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关系,俯察地理下有地球大地万物的五行作用关系。天中气体与地上物体也发生相互转化互相影响,所以知道幽明之故。幽明是指那些潜伏隐蔽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即道之气体的各种变化内容。气为万物之宗,形上发散清虚成为天中之气,形下聚合成为浊实地上物体,复又成为物之终,既是原始又是终止。《易》又有周期的循环过程等之意,天地日往月来寒往暑来阴阳交替而兴,认识到万物的原始原因返回源头,所以知道死生之说。用爻变表示游魂,死者为鬼生者为神,地上万物的来源是气,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中有细微的精气,精气也是属于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转化成有生命的生物,有生命的生物死亡后的灵魂反又转变为原来的气体形态。物中有游离之气像灵魂一样,相互作用而使物质发生变化转化,这样也就知道幽明中所潜伏隐蔽的鬼神作用的各种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于道的作用与天地的作用性相似,故《易》不违天地之道,认识把握本义之道的作用性普遍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所以就不会犯错误。按照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的作用去做的引申之义道,引申之义道与本义道是没有脱离关系的,所以不违背自然或即与自然同行。命是指一个局部事物过程,人只不过是自然整体相互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命也是在道的作用所支配决定的,法天行健只管按照道去做,所以不存在犹豫或忧愁。安土即能厚积德,象天道一样以周济天下万物,珍惜人生热爱生命,所以天下能互爱而不互害,即生生不息。知道把握整体没有遗漏而能作用生成万物变化之道。人在人间吸纳交流天地万物之精神,心在天地万物之间弄通了阴阳相互作用之道而作为指导认识,为天地万物鬼神做诠释。天地万物的精神固定不变,没有局限在某处所地方,是所有物质的功能属性,所以神无方是普遍存在着的,《易》中气体没有固定形体是在不断转化变化着的,是人类对于真实自然进行真正的理解认识。 

5、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说得最准确到位,天下万物莫不及之。阴阳是象意,皆可以用卦气的相互作用一言所蔽之,试图用最少的语言来说明最多的内容,阴阳象征天地万物之间也都具有类似为男女雌雄功能属性的相互作用性关系之意。因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才会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形态变化的本身又是指在两性的作用下引起的,即两仪阴阳之象还具有属性功能。凡说阴阳者皆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支配决定相互转化性的相互作用。一阴并非是一种阴性的气体,而是多种阴性气体混合归之称为一体,阳性亦如此。二又生一,单一不能生,不是数字一之意义,而是指相互作用关系。阴阳二气消息变易,阴阳贯穿整个《易经》,没有阴阳那么一切都没有了。只是因为这种形态的气体目前我们还没有技术或能力来把它们完全彻底地搞清楚。阴阳还有转化消长之义。 
道的本义实际上是指透明性气体物质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或即将变化时的一种状态,道既有气之体又有气之性,道亦是气与性使然。道既是指阴阳二气的混合统一体的未经相互作用之气,又是指即将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为器的气,即成为物体之气。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是指不停运动和变化着的阴阳之气,冲气和合万物化生。阴阳交感而和,合而能生,生能成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即阴阳之气交感相互作用转化成为万物。阴阳之气冲合为道为一,和合指即将成还未成,聚合为理成为物体。地上阴阳气上升为天,天上阴阳气下降为地。道性者,天地万物之所能也,即天地万物之间在相互作用下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坤作成物的原因。由此可见这句话在当时也是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人彼此理解得也不一样。偏偏是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知道的道,却是很少有人知道,只知道引申义的道路之道,百姓日用道而不知道,因此君子的天道内容很少有人能知晓,所知道的只是表面的那些人为性的东西。人们普遍都认为自己知道,然而知道的却是道的引申义,本义的道却是不知道的。道仅一阴一阳而已,广大悉备,真是太容易了!阴阳,天之性、地之性、人之性、万物之性也。 
天中的气体物质自身所固有的功能属性,始终有人把这种属性看作是非常神秘或妙不可言的东西,这种属性说明凡是不同形态的物质在相互作用条件下都能产生变化。凡是物俱有变化之性,道的功能属性不是抽象而是与象同时共在的,物性与物质是自身不可或无法分割同在着的,所以又称为性质。凡言性者是离不开质的,这种性能或功能性是与物质同时存在着的,我们只是分而言之。没有物质哪来的物性,即性能或功能性,没有物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谈性并非谈质,但是性却是离不开质的,离开质无法谈性,而质也是有质必有性,性是质的属性是指属于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质可以是一种物质,而性则是所有物质所共有的。物质性是指物质而不是性,物性与物质性完全是两回事。性不具有时空性,质却具有时空性,或者可以说质也没有变,而是物质的形态在变。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感是性的表现,性是感的载体,感就是指相互作用。民咸用之而不知谓之神,穷神知化心领神会,神指物性无法测量,性才是真正本质,尤其是透明性气体物质的物性,更是令人很难觉察。道之性本义为物变化之功效或相互作用,目前许多人所用性一词皆以引申义为主,偏离本义故不知性。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自然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就在人们的面前明摆着的,天中透明性气体物质的作用初看起来不容易观察发现,然而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相互作用不管被认识与否,却是自然普遍存在着的。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之谓大业,每日更新与天时变化是在道的作用下发生的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有变而通之即转换变化之义,易的本义就是变化之气,生生之谓易,道的本义也是变化的,我们知道了变化的真正意义一切将不难理解,万变不离其宗。宇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即生之又生循环不止的(既济又未济)之谓《易》;在天成象之谓乾;在地成形顺承效法天道之谓坤;知道天地万物怎样在无限广大和循环的宇宙中产生之谓占;下面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为之做解释;究竟哪些属于阴阳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闻不着搞不清楚是怎么来的原因之谓神。 
神是指相互作用的气与气之性是无法或不能测量的,阴阳二气在当时只是无法严格区分很容易被迷惑,现在阴阳二气并非不可觉察,即现在所谓的正粒子与反粒子即反物质或暗物质。现在的技术已证明气不再是不可觉察,可以进行比重和进行相互作用实验。由古代的思辨式转向可以精确定量的定性可验证式的实验。有人认为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到的才是真实的,气是什么呢?曾经给予人们多少误会误解,以往人们就是忽视了气的作用关系,它是一切万物的根基来源。 

6、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虽然说《易》之象意很简单,可是所涵盖的内容却广大无边,以象意说远处则超出人所能及的范围,以象意说近处则清静而正常,以象意说包罗天地万物万象之间的内容广大悉备。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在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浑然一体,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所以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大地万物都是在天与其日月星辰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坤其静翕是指大地在静止时状态的闭合或收敛,并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像人呼吸那样在一开一合其中的一种情况,与日月星辰进行相互作用,因此广生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广指地大指天,还可以合称为宇宙。配是指相对或配对结合,还可以引申相互作用或相对关系。广大配天地是指取象整个宇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因为是相互作用而导致变化通行取象而对应四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止。日月合明,即知道日月相互作用为明白,阴阳之义取象日月相互作用的两性功能关系,男女雌雄的两性相互作用关系导致生产新的生命。阴阳爻又指月象和朔望日。《易》简单象意的好处是取象大地万物顺承天道而行之的本义之德和引申义之德。 
天地万物之间的变化是通过阴阳性的气体作用来完成的,中国古人由阴阳日月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继续推广到五行五星及其它星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产生地球的气象和万物变化。《史记·天官书》: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记·历书》: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因为天上有五星,所以地下才有五行,五行是指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作用。阴阳五行只是一个象意象征性的说法,而实际远不止是这些,而是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星星和太阳月亮在与地球进行相互作用,其实质也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其称名也,其取类也大。五行只不过是对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再次比较详细具体的补充解释。金木水火土只是一种比喻,但它不必非得是实体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专门指这五种材料之气。有人把五行解释为五种元素,这就使得关于五行的所有学说都无法解释得通了。五行象征性揭示万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生又相克,又互不影响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打比方比喻不是很简单吗?也不尽然,阴阳五行八卦只是类似比喻而已,但不是。实际上古汉语的行是指五星之气具有流动传播转化的意思,即通过气体的道来完成的,因为它包含着很广泛的内容,只好给个代表属性的命名。 
古人的天气不是现代含义的天气,指的是天有五天各有其气与地的五行相对应,又与时间上的干支纪年相关,从而产生了与地球气候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运气。阳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太阳的运行周期关系,阴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月亮的运行周期关系,而中国古人的星历则是从二十八宿及各个星体大范围的天体所在位置考虑对人、对地球、对生物的影响。阴阳主要是指月亮与太阳或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今人只知太阳光对地球万物施加作用影响,殊不知其它各种星光也对万物产生作用影响,而且完全是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屈原《楚辞·九歌》: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7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个子曰并不是孔子所说,自司马迁以来皆误以为是孔子,实属误会。老子曰:因为《易》之内容包罗万象广大悉备,所以圣人尊崇仿效《易》之道德而成就远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成为开辟中华民族文化的宗主;知道尊崇仿效上面的天道,谦恭依法下面的地德;天地定位,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而《易》在其中运行发挥作用;知道把握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才算是稍微懂得一点道的意义和才算是进入道的意义的大门。” 

8、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观察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而拟其象征其形状之状态内容叫做象。如乾坤象征阴阳日月男女雌雄相互作用等许多关系之意,总之以卦象包罗万象来形容各种事物。圣人用心观察体悟万物之动,而遵循按照仿效其万物之动拟其卦象卦序变化,用系辞的语意以说明爻位变化而引起卦位变化的道理,来判断吉凶,阴阳之象又可叫做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要想说尽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那是不可能说得尽的。要想说尽天下所有事物的变化,变化是有序的,那也是不可能说得尽的。圣人用拟其象征的卦象爻象和语意形容的系辞语言《易》来说明对自然包罗万象变化的诠释,然后再仿效遵循自然变化而进行各种活动,以适应不同的各种变化。 

9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讲君子言行要慎重,机密容易通过语言而泄露。以这些卦中的内容为实例进行解释《易》实际内容之重要。 

10《同人》:先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提醒要慎行。先小人后君子或不要斤斤计较才能合作,少说多做为佳,所以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 

11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讲君子谨慎,谋定而后动,就不会犯错误了。 

12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讲君子要谦虚,有功劳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有益。 

13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讲君子不要骄傲,才能得到人才辅助。 

14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告诫君子讲话不要将机密泄露,机密不被人所知则没有毛病。 

15、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比喻讲君子不贪名誉不露财物,才不会招惹灾祸或引致麻烦,那些贼和强盗都是因为显摆而招至的。告诫天子或侯王《易》之内容很重要,不要将国之利器《易》之真正的本义内容轻易示人。正是因为如此,才致使许多人被作者故意所设的圈套埋伏所蒙蔽糊弄。从古到今有许多人一口咬定《易》为卜筮之书不放,将《易》本义之内容而误会误解至今。实际上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取得天下了,应该让天下整个人类全都知道这个秘密,人类才会昌明。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这个贞字具有多种意思,恕在此不做详细解释。 

16、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由于上一章作者的意图昭然,所以本章的真实意图只有作者知道,所有的读者都被弄得一塌糊涂。众所周知过去《易》学历来有义理或象数两派之争,义理派不占而知吉凶,可是《易经》作者却也为象数派设计了符合占筮要求的数术,以故意来进行迷惑蒙蔽别人的作用,即模仿日月天地的历法变化而进行卜筮活动。尤其是最后一句,彻底把《易》神化了,以至于引起种种误会误解。大衍之数的本义是指测量计算历法,有关历法内容在此我们不必多谈,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历法,而是现在人们还不太知道的有关气性方面的内容。《易》显示给我们天道地德的简单运行的神奇性质,因此就可以祭祀祐神了。这个神的本义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衍表示为由于天地相互作用而衍生演变万物。 
此处讲太阴历法与太阳历法置闰的相互调节关系,即阴阳合历。三年一闰有余,五年两闰则有不足,所以再扐而后挂。十有八变而成卦,再加上不用之卦,为十九年闰法;五岁再闰,二十年八闰,今不足二十年,去一为七闰即可。365天一年还存在余约1/4天。大衍之数本义是指通过测量的天象然后再计算历法,以表示形容地上的万物都是与天进行相互作用而产生形成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指进行迷信活动占筮的数术,至于迷信活动,那是后来之事。其迷信内容是用来迷惑蒙骗别人的。古人本义与引申义常混合使用,我们应该追究本源义,其中蕴含有丰富深刻的内容。 

17、《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讲《易》内容蕴含思想之丰富。这个道为引申义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个方面:说话崇尚通晓而象意,行动崇尚与时变化而象宜,制器崇尚天地万物而象形,卜筮崇尚数术后而进行占卜。卜筮并不是指后来具有迷信的意义,至于迷信意义的占筮则是后来所赋予的。远古占卜是指通过观察测量日影来决定爻位爻象的变化。卜者本义是指太阳光照在木杆上的影子,又指要看建木日影的变化;占者本义是指建木上的日影落在土台的变化,此口字本义是指地方,形不同源,占的本义为看;筮者本义是指巫者用蓍草或竹子做成用来进行计算的小棍,是与天文历法数学相联系的运算筹码,筮法即大衍之数术也,作为算子来计时记数,又指计算也,指要根据占卜观察所得到的日历数据进行顺逆推算所想需要的日期。正是由于天文占筮活动与迷信占筮活动的混杂才掩饰了八卦的本来面目。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哪些是属于天文占筮活动还是迷信占筮活动? 
《易》由观察天地变化而揲蓍为数,因数设卦,卦以象告以数成。伏羲通过测量日影变化计时立卦,由卦观象,依象系辞,而又可以反过来逆推而知吉凶,极数知来之谓占知去者顺知来者逆,筮的作用是授民以时进行农耕性活动,这才是《易》之真正之用处。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讲君子掌握《易》后,不管君子将要干什么或到哪里去,去问《易》,《易》会满足你所要问的,无论远近幽深等各种事物,都能给你满意的答复,要不是天中的精气之作用,怎么会能这样。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由于太阳月亮地球之间与水金火土木等星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星际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天文,错综其数,即计算万年历法。这些天文变化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天文之象和天下万物之象,要不是天文星际之间的精气作用所导致的变化,怎么会能这样。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又是指性,《易》中的性不是人为性所制定的,虽然《易》是不声不响的文字典籍,所以如果按照《易》去行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要不是经过伏羲《易》所揭示的天地万物精神之性所导致,怎么会能这样。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说《易》,圣人之所以能够揭示天地万物奥秘的幽深无限,因为是从研究宇宙最精微的气体的变化之机的道性开始的。因为揭示深远玄之又玄的天中之气,所以能够造就形成产生天下所有的万物;因为精微无声无形的气的变化之机,所以能够成就天地万物之务,能理解原来所理解不了的事情,成就天下的事业;因为气体神秘的性质导致的相互感应作用,所以能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远距离相互作用而人不知。机者,遇也,遇则才会进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才会变化才会成功。此章与上下两章各版本不一样,但并不影响主题内容。 

18、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段文字表示或解释大衍之数的来历,即表示《河图》《洛书》中的天地关系。天象是仰观,地象是俯察,其反映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天为奇数为阳爻,以地为偶数为阴爻。在古人那里九是为大数,言其多意,再多即又为十归一。表示一开始时是以十进位制进行测量日影变化的,可以表示天干的一旬。可联系上文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不是应该将这段放在大衍之数前面?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老子说:《易》揭示天地万物从开始到形成或乃至整个循环过程的相互转化,都是因为道性作用而引起的,仅此而已。中国古人认为:如果将气搞清楚了,那么天地万物一切的运动变化也就全都知道了。所以圣人能够会通天下的公道,以定天下人需要渴望的大业,明断天下人解决不了的疑难,即为了知道准确的季节,测量天时以利指导农耕稼穑活动。 
《易经》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老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缺乏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或者是危险的,认识的作用是大于一切实用作用的,因为实用作用是在认识作用下的作用。人们一般重视有用而容易忽视无用的东西,其实那些曾被忽视无用的东西往往比有用更为有用,即为大用。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并不是反对有用,而是更加重视大用,而且更加具有实用。 
中国古人是特别注重体用关系的,体用之体是指载体,没有载体无法谈用,体之用为大用,比任何应用更加具有实用。本义体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引申之义的体用是可以分割成为两体的,这个用是指相互作用的对象。气一体而万用,气为万物之本末,前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其实无所谓本末,互为本末。许多人皆知有形之用,却不知无形之用的天之用为大用,故法天行健。形态为体,性质为功,变化为用。用的本义是指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也就谈不上变化,没有变化也就谈不上有用,用本义是为物之用,然后才有人之用。体是用的对象,没有体无法谈用,本体和主体或用体。用体是相互作用的和有选择的,体用不可或无法分割,只是分而言之。道为体化为用,体也是变化之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如果说中国古人是从愚昧时开始的,那简直是对中国古人的极大污蔑,中国古人是何等的聪明与智慧啊!中国古人《易经》的气之说早已将认识的问题解决,只是被有些人误解歪曲了。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因此以蓍草象征天道圆满无所不能而来体现其神奇,以八卦方位取象地德使人们能够知道理解对应以天的作用,以六爻变化之义贡献告诉给人们《易》之简单的内容。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圣人用《易》之思想清洗心中世俗的想法,退其身而深藏其思想利器,保持清静安宁,与民同得失共患难,不自私而成其大私。《易》既将天地万物相互转化来历的神奇秘密以极简单的方式告诉人们,《易》又将天地万物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过程保留其中,还有什么比《易》更简单吗!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古之聪明有远见之人,神武而不好杀不乱战。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以明白天道体察民情,以百姓之心为心,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提倡《易》用而先于为民用,即先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以认识来指导应用。圣人为什么斋戒?因为山珍海味美酒佳酿使人胡吃海塞狂饮暴食,很容易将人都整迷糊了,所以提出斋戒使心脑清净与通神明其德。圣人用无私不争这点来去除杂念,告诫自己来保持其德永远神明。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比喻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如同在门户之间来回相互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叫做变,由于物质变化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不断的进行转化交换周而复始循环不止叫做通。如物换星移或日月年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成象之谓乾。这个象为本义之象,除了我们所能看见地上有形体的物体以外的天都可以叫做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地成形的物体叫做器。凡是人工制造的东西都是人为性的效法自然,人们在生活或生产中不知不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自然时就已经利用了自然,遵从天道而使用叫做法。人们都是这样做而又不知道其为什么,利用无形的气和有形的器等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转化,却认为自然很神奇,就是平常人所无法认识的自然物质当中所存在的这种功能叫做神。也就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变化。 

19、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极或太极都是指无极无限的宇宙。极,徼也,是指边界。变化中的太极是指变化中的广大无边的宇宙和天空,在没有发生变化时未分阴阳的无法分辨的混合之气和即将发生相互作用时开始产生变化的全过程。因为《易》与天地准,所以《易》有大极或太极或大一。无限无极的宇宙又可以分为两仪,两仪表示阴阳乾坤日月男女雌雄或阴阳爻等许多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天地万物等两仪相互作用,所以产生出四时的春夏秋冬或八个节气和四方的东南西北或八方的八卦象意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就可以判断万物的兴衰得失,所以古人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说法,知道了万物的变化关系就可以成就大业了。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因此应该效法最大的大象就是天地;最大的往来变化不穷的是四时;天文对于地球万物的作用显著而又光明,能让我们看见的没有能够比得过日月,本义明为日月之功,没有日月自然将是不可想象;崇高没有能够比得过天地的物产丰富,意思是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有其用处的,如泥土可以做成陶瓷器皿;效法天道建立天下王道乐土以利天下所有的人,没有能够比得过圣人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研究探索,因为圣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以决定应该怎么做;能够成为具有表示年景好坏者,没有能够比得过蓍龟的。 
古人揲蓍灼龟者,并非完全虚妄迷信,因为通过观察它们在不同的年头的不同的长势,其中有信可示帮助参考,不一定有效。蓍草据说是一种爬蔓形植物,每年生长速度很慢,反映当年年景的好坏,将它的藤茎用来计时,后来又弄成一段一段的作为算子来进行记数或计算活动,所以蓍草被赋予神明。如同现在有些人观察树木的年轮,即相当于现在的天气预报,与人事无关,如果年头不好,容易引起人祸,应该提前防范。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因此天生神物,圣人效法它们,指蓍占;天地变化,圣人仿效着去做;天显示出吉凶得失之象,圣人用卦象表示,帮助人们发展生产躲避灾难等;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山川河流中蕴含着道理,圣人效仿它们。先见画其图,后见写其书,是指受河图的启发发明了以画为字为书的过程。见前面有关四象的解释。 

20、《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讲君子得到天道内容方面的启发启示帮助而决定应该怎么样从事活动,要顺天而行则得到天助,取信于民则得到民助,任用贤能则民心所向。因此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说书籍不可能将所有的语言都记录下来,语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然而圣人的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没有办法了吗?不!老子说:圣人观察气象无形象,用卦象来表达意义,设卦象来表示其性质,系辞其言以尽其卦象具有普遍广泛性的意义的进一步说明,以达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目的。在爻位变化卦象转移而又通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知道吉凶以尽其利,进一步利用其神秘的性质。”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讲天地乾坤为《易》的核心内容,天地并建共存,而《易》就存在于乾坤两个卦象之中了。如果要是没有乾坤这两个卦象,那么也就没有《易》或一切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地上物体转化形成气体上升而形成天,天上的气体是具有相互作用功能属性叫做道,天上气体转化形成有形的物体下降而形成地,地为大器。形而上者散之为气,意谓无形,即有形之上,形而下者聚之为形。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地上的物质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态发生转化,上升形成为气体或者是叫做天,即成为气体时有形有体我们却看不见,并不是真正的无形无体,因为它们是透明性的气体物质。形而下者谓之器即物体,是指天上的气体由于相互作用关系下降聚合形成为有形有体的万物或者叫做地。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没有了,气体又凝聚成为物体叫做变。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叫做通。按照遵循这些自然的变通作为指导思想而进行各种活动叫做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段话前面已经讲过,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又重复一遍,还是准备作为另外版本?从此以下好象又重新做了解释,而属于又一个版本。从内容上来看《系辞下》明显的不如《系辞上》,比较杂且零乱,但也流露出与《系辞上》不同的内容,主要是以引申义和实际事实为举例说明。《系辞上》以解释《易》来源为主,《系辞下》以《易》之实用为主。《易经》存在多种版本也是与不同版本《道德经》的原因一样,是下发给比较亲密的侯王以满足需要,但是重要内容仍然保留在自己手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概括穷尽天下所有的奥妙都蕴含在卦象中,使天下万物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蕴含在爻辞中;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不是真正没有了,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再进行不断的无限循环而无所不及;这些自然的奥妙只有人类能够知道理解;其实自然已经通过无声的语言真实可靠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存在天地相互作用和大地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了。 

《系辞下》新解 
2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八卦为有序排列,其中包罗万象;根据卦象再往细往多分就是爻,爻为更小的时间单位或象征微小的相互作用关系;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的相互作用,导致万物相互转化变化;将天地万物其内容用系辞的语言来命名,和诠释天地万物变化运动的原因。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吉凶得失或各种变化是由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阴阳刚柔象意的关系实体是相互作用的根本,万物相互转化是相互作用与时变化的结果。吉凶者是正常的得失之象者也,天地之道的相互作用是无形或有形能看见的,日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正常的明摆着的,但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得用心脑看就能思考明白。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作用的阴阳关系而形成的,即能够产生变化作用的一对天地关系。说明这个贞字极其重要,恕在此不做详细解释。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乾坤的作用所象征的实体或关系非常真实可靠简单的没有遮挡的展现在人的面前,使人特别容易理解明白;爻也是象乾坤的相互作用一样,效仿天地作用的关系,乾坤只不过是表示天地是万物整体之间作用的关系,而阴阳爻则是表示微小的物与物之间的作用的关系,表示作用关系是一样的,而表示作用关系的实体大小是不一样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但不是此者也,这种关系应该澄清,以象意的方法来达到理解本义的目的;爻位象的变化是在卦象的内部变化的,吉凶得失是通过卦象来反映表现的,时节气象发生变化,万物得失也随之表现出来,人们的建功立业的活动也要根据这些变化相应调整改变,圣人把这些道理写进《易》之篇章或爻辞。隤,形容山势之间高隆,指能起到明摆着的证实作用。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天地的大德是生产生存万物,圣人想要守住天子王位,就要象天地那样慈爱百姓大众。怎么才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聚集起来呢?得有财富或经济实力,即得使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如果民不聊生必然天下大乱。告诫说明君子取财有道,不要为了财富而胡作非为。因此下面以具体的卦爻辞等告诉如何取财行道。 

22、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讲上古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等自然整体,以类万物之情作八卦的过程。利用卦象之《易》教给人们如何认识自然。既然是《易》与天地准,那么《易》也就无所不能了。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外刚内柔,离下离上,象征多孔排列为网。利用卦象教给人们捕捞。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震下巽上,损上益下,巽为木在上,震为动在下,象征木入土耕地。利用卦象教给人们种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噬嗑》,震下离上,离为日在上,震为动在下,象征日中为市,人民往来不绝,交易买卖。利用卦象教给人们进行贸易。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讲《易》被世代继承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易》注重变化,效法天地,掌握万物演化的过程,不乱为而与变化相通,使人民不厌烦,按照相互作用关系而使万物发生转化,使民喜欢而安居乐业。《易》穷则变通,合乎天道,通于万物变化转化之理,所以国家则能长治久安。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尧舜等人无为而天下治,是掌握了天地乾坤的大道。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坎下巽上,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巽为木在上,坎为水在下,象征乘舟。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船。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随》,震下兑上,震为动在下,兑为悦在上,刚来而下柔,象征载物。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车。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豫》,坤下震上,坤为厚重之地在下,震为惊雷在上,象征戒备重重中可能将有突发之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以防为主。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艮下震上,艮在下为止,震在上为动,象征用杵捣砸东西。利用卦象教给人们杵捣。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睽》,兑下离上,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象征弓箭。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弓箭。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乾下震上,乾在下象征上下四方很开阔,正大又壮,震在上为不停运动的风雨,象征遮蔽风雨的房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盖房子。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大过》,巽下兑上,巽在下为木,兑在上为泽,为地面,象征将棺椁埋入地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埋葬。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乾下兑上,泽上于天,君子以施禄及下,象征史官在书契上写字。中国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是没有什么必要去编造历史史实的。利用卦象教给人们书记。 
从《系辞》内容上来看《易经》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是经过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以致于现在的人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古人的认识,说《易经》是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23、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的本意就是效仿天地万物万象,即像也;彖者,用语言裁断判断是非因故也;爻也者,就是仿效天地万物万象的变动;所以吉凶得失产生于爻之动的变化方向,即由潜伏隐蔽而转化为显著。利用卦象教给人们如何做事。 

24、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根据卦象讲君子可以统帅许多史官臣民,史官不可从事二君,若是,则为小人。利用卦象告诫史官事君应该符合卦象天道,不要搞两面派。 

25、《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天下万物相互转化连绵不断来往不绝,一起跟着这样变化啊。问天下还有什么可以思虑的呢?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中气体都是由不同形态的万物而转化形成的,而天下不同形态的物质又都是由天中的气体转化而形成的,一切都是自然正常发生的,反问各种物质它们有什么思虑吗?肯定没有,这些都是因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知道明白《易》包罗万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质的变化及原因,是将整个宇宙的变化及如何做人做事全部包括了,即无须思虑了。《易》与天地准,包罗万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质的变化原因以致用也;利用这些就可以安身立命,因为尊崇效仿天道地德也;通过这些,就可知道即将所要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穷神知化,那么也就是德之盛也。 

26、《易》曰:困于石,据于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讲君子不入死地或是非之地。 

27、《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不利。 

28、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讲适时适当的惩治小人,使之改恶归善,小惩而大诫其实是挽救小人,故是小人之福也。 

2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讲积善的重要,与积恶的危害,若不是这样,即恐怕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30、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讲君子居安思危,才能安身立命治国安邦。 

31、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不胜其任也。讲为官一定要有能力胜任或懂得用人之法。 

32、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几者,变化之原因。讲君子知微知彰防微杜渐,见机而作,众望所归必得天下。 

33、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讲知错能改,吉。 

34、天地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天地中氤氲之气是万物的本源,通过气的相互作用来生成万物。《易》的这句话讲的就是指相互作用关系。 

35、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讲君子修身养性厚德载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道者凶。 

36、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老子将乾坤比喻成《易》的辟阖门户,阴阳相互作用,刚柔交替变化,这样就理解了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由此而就知道怎样从事各种活动了。《易》中的名称包含面很广,但是不与实际事物相违背。若考察其取类,似乎有万世不竭之意啊。《易》能通晓古往今来,而阐述原本所不了解的细微幽隐之气,创造器物而取适当的名称,辨别事物用辞明断,则无所不备。其命名很小,但是取的类很大。其意义深远,其辞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状。其所说的完全符合实际事物的实质,虽然所从事的活动光明正大,而内情别人却有所不知。因为既考虑自己又兼济百姓生存,以明失得之报。 

37、《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非周朝《易》之兴,上古早已有之。如《尚书·虞书》: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讲《易》中卦象的各种引申义的有关九德的作用应用的实质内容。九者,言其多也,不止为九,只是讲其中的部分以表示其多。 

38、《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之为书并不深奥,它的内容距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为道之性也随着物质变化而无所不在,循环而流遍六虚,天上地下经常互相转化,刚柔交替作用或相互变化,是随着物质的相互转化而存在着的,不可经常固定准则不变,唯有随机应变是合适的。观察思考卦象中所表示的在道的作用下而使物质转化变化而知道得失以及得失的原因,使之知道加小心,知道这些道性的作用变化内容谨慎从事。没有老师帮助,崇敬遵循天地却能如同得到父母帮助一样。先要遵循依照爻辞说明而揣度爻象所表示其初始变化的苗头而揣摩其变化方向,万物变化也还是有一定的原因,意思是说变不是乱变,而是既有典常,万变不离其宗,天地中万物在变而道之性亦不变。道既表示气体的形态又表示气体的状态,在状态里面形态是在道之物性的作用下而变化的,而物性则随着物质形态的转化而继续存在,仍然再发挥作用。即使没有人的作用所为,道也还会随着其物质自身状态变化而存在着作用。 

39、《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易》这本书探索研究事物的原始原因,并且简单扼要,以揭示本质实质。六爻就是不同时间阶段内的产物。其初爻开始难以知道,而其上爻结果容易知道,这就是本末关系。初爻的内容一旦确定下来,那么上爻也就有结果了,这就是表示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如果想要将混杂事物说明其是怎么一回事的原因,那么就非得有中间的爻位爻象表示其当中的过程。如果想要知道吉凶,根据这些也就可以知道了。聪明的人一看卦彖辞,就可以明白一多半。这些是指变卦所象征引申的意义。 

40、《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是包罗万象之书,涉及的内容广大悉备。从单个卦象上来说,就有表示天道、地道、人道的爻象位置。从初爻开始,每两爻为一才,所以六爻为三才。这六爻是表示三才之道的变动;由于爻象变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叫做卦象的文章;文章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凡是顺者则吉逆者则凶。文的本义是指纹理,文章是指说明文理的言辞。 

41、《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周易》之兴是在商朝后期,是周文王之盛德吗?还是周文王与殷纣王之间所从事活动的内容不同?是因为周文王根据《易》中内容提示,处处加以小心谨慎行事,结果是使周文王安全平安的脱离危险,是因为在《易》的作用帮助下使商朝倾覆。正是由于这样,所以赞美《易》道功能作用强大,用它作为指导思想,无论从事什么事物活动都能够成功。按照《易》中所说的那样从始至终谨慎行事,肯定不会存在什么毛病,这就是《易》道所起到的作用,即是研究《易》的目的。这些话是后来周朝续记上去的,意思是为周朝取得合法政权做舆论宣传。 

42、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乾的作用是天下最刚健而深远的。如太阳月亮星辰离我们是那么遥远,是通过天空与地球物质来发生相互作用的,因为天是透明的,它让我们看得个清清楚楚。仿效这种德行作用历来恒久容易,使我们知道怎样处理解决那些危险。坤是天下最柔顺应变的,仿效这种德行作用恒久简单,使我们知道怎样处理解决那些阻碍。能够说服群众,又能够知道诸侯们在想些什么,就能够决定天下的吉凶而成为天子。所以说由于知道仿效乾坤的变化作用,而就能够决定一切。天地乾坤设立了位势,圣人根据乾坤的作用变化来成就其能力,懂天地知鬼神与时变化,百姓自然按照圣人其能力所指引的方向去做。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讲《易》引申的变卦断卦的内容。八卦以固定的卦象表示告诉人们其内容,爻位以变化的爻象和彖以语言言辞来述说事情的变化内容,由于阴阳刚柔的交替相互作用而实现达到卦象阶段的吉凶产生。爻象变动有利于言说变化,卦象有利于表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性的变化。是因为类似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而导致吉凶情况的发生,根据卦象阶段之间的爻象变动变化提示而选择怎么做,辨别事情的真假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知道利害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讲《易》表示之情况,按照卦象来讲,凡是与原来卦象的爻象的变化逆向变动时,即违背天道则凶或不利,这时就应该选择怎么做了。即仿效《易》爻辞的方法,结合社会实际来进行判断,查其言而择其行。将要叛逆者其辞是惭愧的,心中疑虑者其辞是分歧的,有利之人其辞是很少的,急噪之人其辞是很多的,诬陷善人之人其辞是游离的,没有坚持住原则之人其辞是理屈的。 

《易经》中乾坤两卦的新解 
《乾》:元,亨,利,贞。乾的本义是指天,其中包括天中的日、月、星、气,引申义象征其它起刚健阳性作用的事物,不言天地而言乾坤是因为乾坤的引申义还有许多取类。 
元、亨、利、贞是指事物发展存在着的一个过程,即因为有了元亨,才会有利贞,指春夏秋冬时的意义。这些语言具有双关语或多关语。元者,是指人脑袋上面的天空或气体,天空中最初的那个气体称为元气,既可以称为混混合之气又可以称为阳性的气体,因为元气在天,又有大的意思。亨者,通也,由于元气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转化而相互联系,故称为通。由于元气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转化才会产生我们及天地万物,才会永远相互循环的存在。天地作用是同时对应着的,为了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分而言之,在古人那里还是以天为开始说的。利甲骨文字表示庄稼已经长成,此时到了收割的季节。贞字表示成就收藏。 

初九:潜龙,勿用。在古人那里奇数表示为阳,偶数表示为阴,九在十以内的奇数里面为最大的数,所以九具有为大为多为阳的意思。初九是指第一爻,表示冬至阳气初起之时。 
在冬至季节初昏时,天空中青龙星象还没有出现,青龙星象在地下时,故称之为潜龙。这时候用不着干什么,干什么也是白干,意思是指不具备条件时不要徒劳,但是天气由于阳气回升温暖的时候将要到来。潜龙为象辞,勿用为兆辞,意即前后句或上下句的承继因果关系,以下雷同。 
天上的龙是指顺着北斗星的勺子把而指向在黄道附近的青龙星象群,地上的龙是一种象征性的冬眠性动物。龙的原型就是指蛇,蛇是具有灵性效法天道而活动的动物,每年春季二月二惊蛰龙抬头蛇复苏,秋季龙蛰伏蛇冬眠,应天时而动应地运而生。乾卦爻辞以龙为例进行说明这种过程,以其达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的目的。启示人也应该遵从天时,而进行从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各种天人感应的农耕性活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初昏看见青龙星象在地上升起来的时候,那些目光远大的人已经知道应该有所作为,即应该及时播种才会有秋收。大人是指目光远大的人,现在人们仍然称目光短浅的人为小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个时候君子终日按照天时进行活动,就算是每天晚上警惕反省要求自己有点过于严格严厉,即检查自己在这个时候看看还有什么应该做而没有做的,是不会产生什么大毛病的。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像青龙星象在天上那样,甩开膀子使劲干,用力伺候逐渐长大的秧苗是没有毛病的。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这个阳极大成,各种农作物即将长成的时候,那些目光远大的人已经知道应该准备下一步怎么做。 

上九:亢龙,有悔。到了夏至季节,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已经达到顶峰,所以提醒注意应该与时变化,避免到时候后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言说四季天象都是在乾或天为阳气与坤或地为阴气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然而首先说阳性,即天乾的作用。此说本义看见天象乃为青龙星象的头部已经入地时为秋天收获季节,故吉。天象吉在无首,地象利在永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此章应该移到前面乾卦辞的后面。乾卦为首卦,其它任何卦是仍然脱离不开乾卦作用的。宇宙是以日、月、星、天、地球为一个整体的,万物也是在以天中空气的相互转化下为开始起源的,并且通过天中空气的相互转化而保持日月星之间物质的相互联系的。彻底明白这些终始过程,也就明白表示上半年的乾卦六阳爻的时间的形成。后天乾卦又表示在这一年时间内是天中的阳气在发挥作用,太阳一年从六个不同位置升降起落,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把握不同时期天象中六条龙的形象位置而进行各种活动,换而言之也就是把握或驾御住天象的变化,与时变化应时而动可至一切。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进行相互作用而发生相互转化,这是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各自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和相互转化过程。正是由于这些保持相互转化作用而持续存在的宇宙广袤天空阳性气体乃是利贞,即得到成就收获。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通过相互作用而转化成为地上的有形体的万物,被大地所承载收藏。按照天道天时从事各种农耕稼穑活动,必然会得到各种农作物的收获,于是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此章《象》曰内容应该分别穿插到前面的爻辞后面。象者,像也,引申之义,效天之法也,多指人事活动。健读为建,本义是指天以斗柄所指方向为斗建,以定此方位为时间标准,天以北极星为中心旋转不停,故天行健。众所周知人是有感情的,可是却不管天是刮风下雨,地球每天或每年都均匀的转一圈,所以君子仿效天道天时而从事各种活动,不受情绪好坏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 
条件不具备不要进行活动,应该蓄势待发做好全面准备工作。一旦具备条件时就应该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的各种活动,应运而生应时而动。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的各种活动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毛病的。各种事业的鼎盛,是作为目光远大的人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各种活动的结果。但更应该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想到时来运转天时变化而做好防范措施准备。只是先说天而已,天地是与此同时共同相互作用着的,上符天象下合地理。 
《彖》为卦辞,依据卦象解释说明卦名、卦意;《象》为爻辞,依据爻位爻象解释说明该爻位爻象的象征意蕴。《彖》也好《象》也罢,都是在为卦象赋予更多进一步的引申意义,不仅只限于一事一物,以致于达到包罗万象或更多的目的。 

《周易》中乾卦的以下许多章节已经不是原创,而是后来人补充的心得体会,完全是后来人的因为某些误会误解偏离本意而提出具有引申义的说法了,有些内容不是太好,即存在有一定的因为误会误解而引起的歪曲之义。并且以下内容的整理工作并没有结束,很零乱,例如乾卦中本来象辞是描述爻象的,即爻辞,可是却被混在《文言》一块了。或者上面的就是象辞,但又不是完全是引申义。在乾卦中爻象被多解释了两次。这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工作,可能是《文言》的作者想将《周易》整理完善,而后来又由于某种原因,此时的作者已经没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了,留下乱摊子,给后来人造成许多误会误解。等待着作为后代人的我们去将它完成。然而这些只是《周易》作者所做的一部分修撰工作,或许《连山易》《归藏易》就已经开始形成对远古伏羲《易》进行严重歪曲破坏了,但也依稀留下一些原来原创时的内容。 
如果按照原来的版本行文结构已经无法进行正确的解释。除了乾坤两卦以外的其它卦的行文结构体例都是一致的,即卦名、卦象、卦辞、《彖》辞、《象》辞即爻辞。这个版本不是善本,有的本子比这本好一点,但也还是不算太好的,因为《文言》的内容并不是太好。反倒影响原创《易》的意义效果,给人以误导。《文言》其引申义有很多,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做解释,由个人选择。《文言》是不是周文王学《易》的心得体会记录?有没有文饰之意?修辞解释说明其意何在?还是后人假借古人之说?文言文是书面语言的大名?很难确定。 
《文言》曰:者,善之长也;者,嘉之会也;者,义之和也;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之。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者,顺也成也,为阴为土为地。坤元与乾元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坤元指地上的阴性气体,与乾元天上的阳性气体进行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物质,反过来又转化为气体,物极必反,故亨通,即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因为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马者,性温顺者也,指地坤顺承天乾;牝者,雌性也,指天乾为生者,地坤为成者;乾天为刚健,地坤为柔弱,比喻大地地球通过与太阳或天进行相互作用能够像母马一样能够生养产生万物。君子有所攸往,即想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开始也是不知道,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即地坤是与天乾进行相互作用才产生的。由于先天八卦西南方位立秋为阴气始生,东北立春为阳气始生,地坤总体性为阴,故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注:这里的马、攸、君子不是现在的马、攸、君子所具有的意思,以后再详细解释原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天乾为气体之极,地坤为物体之极,至为极,意为最初或最大。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元气的元,言元为物之原始。天乾本是物质最初的形态,即最基本的气体,故云资始,乾刚健统领于天地,坤柔弱顺承于天,坤地上万物的产生本是顺承天中气体作用或转化的结果,故云资生。赞美地坤厚德载物,不拘物体种类全部保存收藏。通过与太阳或天空中气体的相互作用,不管什么种类形态的物体都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着的。地上所有的物体都像母马生养一样而相互转化,顺承天乾,即通过与太阳或天进行相互作用而生生不息的,故柔顺利于成就。所以仿照效法地德而从事各种活动,终究会使事业平安的有所成就。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乾道,健也;坤德,顺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广厚顺承天乾载物为坤,仿效顺承载物之德。天为气象,地为土象。 

初六:履霜,坚冰至。言阴性作用从夏至时开始或发展,别看现在这个时候天气还很热,从现在开始天气就会由热转凉。以至于如果初践微霜,坚冰必然将至,提醒应该看到事态发展的结果。履霜为象辞,坚冰至为兆辞,以下雷同。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初践微霜坚冰将至是阴性气体在与阳性气体作用下开始逐渐凝聚深化,按照这个情况继续发展,一直到结冰为止。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到这个时候,这样的作用或发展存在于整个大地。参考《老子·德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知道老子的文风与这句坤卦爻辞文风很象。不习指不多余炫耀,既有坤以简能的简单之意,又有乃顺承天的意思,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利的事情会发生。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地坤与天乾的这种作用而形成的向阴性方向发展的运动是整个大地都存在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在这个时候仍然继续发展,顺承天道作用,虽然这个时候没有成功,但终究是可以形成的。这是一句特别明显的双关语,《易》之语言具有一语多义性,即或具有多关语功能作用,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的同时使用,企图以最少的语言来达到说明更多的事实内容的目的,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也就容易发生误会误解了。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顺承天道的与时变化,发挥作用是大地的品德。 

*** ,括囊,无咎无誉。在这个即将形成的时候比喻地球要将口袋嘴扎紧,不要将各种物质散失掉,又暗指按照大地全部包括收藏品德这样去做是没有什么毛病的。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古代的史官一直在玩弄一种谜语性游戏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受益,提醒注意保密是没有什么害处的。所以又造成现在的许多人因此对《易经》而引起许多的误会误解。 

六五,黄裳,元吉。阴极大成,在这个时候整个地球的各种物质终于形成,然后还会开始相互转化。大地的土壤呈现出一片土黄色,像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一样。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古人天子或皇帝因此崇尚黄色,六五为阴爻尊位,得土德之正,五行配五方,土在其中,寓意与此,故含章可贞”“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在这个时侯天与地进行相互作用,其天的玄色与地的黄色就像血一样混合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意思是指将要阴极转阳。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天与地相互作用进行到一定程度,就会物极必反阴极转阳,反复无穷无限循环。 

用六,利永贞。用六,即地坤阴性在天乾阳性的作用下是永远贞存的。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用六以阴性象征性的作用揭示出宇宙天地万物的整个变化过程。名为用九与用六,实则为利用用阳与用阴的相互作用关系。 
乾卦元亨,坤卦利贞,坤是在乾的作用下,坤卦的元亨没有乾卦的元亨意义广泛。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其正也,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其它卦也只是在乾坤两卦作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内容表示,故不多做详细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