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寺庙里诞生的创作指南——《文心雕龙》

 dongchang 2015-06-19


成书于一千五百年前的《文心雕龙》,至今仍对人们的创作起到指导作用。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批评巨著,该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501-502年),作者是刘勰。

隐居寺庙潜心著述

  刘勰早年父母双亡,举目无亲的他来到了京口(今镇江)。京口是南朝重镇,文化氛围浓厚,充满人文气息,城中经常有知名学者、大文学家、诗人在此讲学,这对刘勰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文化气息的熏染下,他饱读诗书,笔耕不辍。

  二十六七岁时,刘勰隐居到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定林寺。当时,文人在寺庙隐居是一种时尚,但对生活清苦的刘勰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刘勰在定林寺隐居了数十年,在这期间他终日以书为伴,彻夜苦读,钻研儒学经典著作,同时他也帮助寺庙里的僧人整理了大批佛教经文。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中山的《文心雕龙》纪念馆(网络图)

南京中山的《文心雕龙》纪念馆(网络图)

 

  当时社会环境复杂,战乱不断,改朝换代频繁。刘勰在寺庙辛苦钻研的儒学已失去了其主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玄学的泛滥。当时的文坛有三大派:一是“新变派”,文风浮夸,附庸风雅,无病呻吟。二是“复古派”,固守传统,食古不化,不利于文学的发展。第三则是“通变派”,主张文质并茂,强调为文者应该抒发真情实感。

  刘勰正属于“通变派”的一员,他坚决反对齐梁时代文坛不良风气,着重抨击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文风,反对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但是重视写作技巧。他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以矫正时弊、正本清源为目的创作了《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成书于齐代,就其本意来讲,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非文学概论。刘勰之所以将书稿定为“文心雕龙”这个名字,其中有两方面的意思:“文心”就是写文章时要用心创造。“雕龙”原意是在木头上雕刻龙的纹样,这里是取比喻,作文要讲究文采和修饰。

  所以,从书名不难看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就是“文与质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刘勰一生信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思想。但是,当时豪门望族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上独揽大权,包办整个官场,出身寒门的刘勰,纵使有天大的才能,也很难上位。仕途对于刘勰来讲仿佛是无星的暗夜。看来 “奉时骋绩”对于刘勰来来说难于登天,所以他只能选择“独善垂文”的文学之路。无缘仕途的刘勰苦心著述,终于完成了让他名垂青史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

镇江南山的《文心雕龙》雕塑(网络图)

镇江南山的《文心雕龙》雕塑(网络图)

 

  可以说《文心雕龙》的出现不仅是对齐梁时期腐朽文风的当头一棒,同时也对促进后世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但是最初,《文心雕龙》并不被重视。可刘勰不以为意。阅遍天下经典,读尽圣人之书的刘勰,可以说对当时文坛不良风气了如指掌,他深知《文心雕龙》与当时文坛的靡靡之音有本质的区别。

  刘勰强调文学作品既要内容积极、向上,同时在形式上也要细心雕琢,力求优美。他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但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正所谓“雕削取巧,虽美非秀”,“辞为肤根,志实骨髓”。刘勰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应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态度和修养,强调批评家必须增长知识,不可武断妄言,必须客观谨慎,摒弃偏见。

  刘勰在论述具体的创作活动时﹐没有抽象说教,而是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大量借鉴古代经典,以此来使读者能更深的领悟写作要领。例如,在《神思篇》中,刘勰主要论述了艺术构思问题,他引用《庄子》“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这句话,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艺术构思就是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活动。此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分析精辟入里,富于独创性,称得上是优秀的创作指南。

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里的刘勰塑像(网络图)

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里的刘勰塑像(网络图)

 

  成稿后的一天,刘勰打扮成一个卖货郎,来到街上,正好瞧见沈约(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乘车回家,便故意挡住沈约的车子,把书稿递到沈约面前,他相信沈约有慧眼识珠的能力,一定会对《文心雕龙》刮目相看。

  果不其然,沈约在反复品读《文心雕龙》以后,认为“深通文理”,文字清新简约,树德建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次年,梁武帝萧衍登基,为了缓解门阀士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主张“唯才是用”。于是沈约便把刘勰举荐给梁武帝。梁武帝对沈约十分看重。这一年刘勰当上了奉朝请(不是官职,是给有些名望或有影响的人的一种衔号)。后来,梁武帝又派他回到定林寺整理佛经。数年后,刘勰在定林寺落发为僧,出家后不满一年就去世了,享年55岁。

 

  中外学者热捧的文学理论著作

 

  一代文豪鲁迅说过:世界文艺史上,“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鲁迅将《文心雕龙》和《诗学》比作全世界古代文艺理论的双璧,充分说明了它对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文心雕龙》第一篇(网络图)

《文心雕龙》第一篇(网络图)

 

  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版本是唐写本残卷,可惜在1907年被斯坦因从我国敦煌窃去,至今仍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目前在我国最早的刻板是元至正刊本,后有清代黄叔琳汇各家校语和注释,完成《文心雕龙辑注》一书。近代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等。港台学者如李曰刚、王更生、张立斋、黄春贵等都十分珍视文心雕龙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李曰刚教授,文心雕龙全书只有4万字,但是李曰刚历经二十年,竟然写了二百万字的《文心雕龙斟诠》。

  《文心雕龙》从成书至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而它流传海外的历史也有千年以上了。公元九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日本弘法大师,在中国游历了三年(804—806),这期间他阅读了《文心雕龙》,回国后不久写成《文镜秘府论》。而且据日本土田杏村、太田青丘等人的考究,日本十世纪初编成的《古今集序》一书,也明显受到了《文心雕龙》的影响。

  《美国大百科全书》评价《文心雕龙》是“一部重新估价古代文学也严肃批评当代文学的内容深刻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