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

 大漠胡杨968 2015-06-20

作者:王运武、朱明月

摘要

转变和变革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所谓学习方式变革,是指学习活动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学习方式变革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变革具有相对性、变革周期越来越短、价值属性因人而异等规律。判断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理念、环境、工具、媒体、材料等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标准的变革程度决定了学习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方式变革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变革依赖不同的变革路径。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既有学习者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有新理念与新理论、新媒体与新技术、政策等外在动因,还有学习方式自我进化等自组织系统的影响。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不存在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应根据学习内容、环境、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绩效,推进人类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学习方式;典型分类;变革标准;变革原因;变革路径;变革趋势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且伴随其一生的本能。学习是一种信仰、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学习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正是由于人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才使得人类成为具有复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智慧生物。从古至今,在人类的教育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对于人类而言,学习方式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哪些典型的学习方式,什么力量支配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应该采用哪种学习方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学习。转变和变革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一、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


1.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学习方式对应的英文翻译为“Learning Style,Style of Learning,Learning Method,Learning Mode,Approaches to Learning”等。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习方式的理解也各执一词。


教育学视角下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例如,谢新观主编的《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所采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谢新观,1999)。Pashler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的概念由于每个人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学习方式评估的支持者认为,优化教学需要依据个体的学习方式来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Pashler et al.,2009)。


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方式,侧重于个体获取或处理信息的方式。例如,James等认为“学习方式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或习惯性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个体如何学习的差异性”(James & Gardner,1995)。庞维国认为,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用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庞维国,2010)郝贵生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郝贵生,1994)。孔企平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孔企平,2001)。朱京曦归纳了学习方式的三种观点:“第一,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第二,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学习方式就是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第三,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朱京曦,2003)


以上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方式的内涵进行的阐释。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看,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或策略,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学习方式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桑新民,2004)。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取决于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学习工具。这正如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主要特征。多样性是指在人类学习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适应性是指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不同的学习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同一学习者在学习不同内容时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相对稳定性是指学习方式不易随着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转换或变革学习方式并非易事。


2.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最为密切(见图1)。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则会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反馈给学习者,以增强其学习力。同样,教育者如果具有较强的教学力,则会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反馈给教育者,以增强其教学力。

二、典型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认识学习方式的类型是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只有科学、理性地认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了解学习方式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才能在实践中科学、理性地运用学习方式(陈佑清,2010)。在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逐步得到进化,提升了人类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成为高级智慧生物。从这一层面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学习的历史,正是由于人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才使得人类创造了地球文明。从古至今,人类学习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


1.古代典型的学习方式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东方文明。一代代文人志士,挑灯夜战,勤奋好学,传承东方文化,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中国古代致力于求学的文人们创造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画虎入虎山、借书苦读、刨根问底、仔细推敲、勤于思考、以勤补拙等学习方式。“头悬梁锥刺股”是学习者在又累又困的状态下,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增强学习毅力的手段。“凿壁偷光、画虎入虎山、借书苦读”是学习者借助光、实地观察、学习资料等创造学习环境的策略。“画虎入虎山”更是体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强调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刨根问底、仔细推敲”体现了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追溯知识源泉,选择知识最佳的表达方式。“勤于思考、以勤补拙”则是警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持有经常反思和勤奋的品质和态度。


著名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的弟子围坐在一起听孔子讲学,这是集体学习方式;弟子自己读书温习功课,则是个体学习方式;子弟在孔子的启发下进行学习,则是启发式学习方式。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产婆术”教学法,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这种教学法也可称为启发式学习方式。


2.近现代典型的学习方式


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了很多学习方式,按照学习方式的历史、学习的信息化程度、学习借助的媒体等分类依据,可以从12个维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类,见表1。

按照学习方式的历史,学习方式可分为古代学习方式、近代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这可借鉴中国历史的划分,1840年以前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习方式称为古代学习方式;1840年至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广播、电视、电影、留声机、幻灯等成为新的学习媒体,这时的学习方式可称为近代学习方式;1950年以后的学习方式可称为现代学习方式。例如,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有人用不透明的物体裁剪成类似李夫人的影像挂在墙上,让汉武帝观望。后来社会上发展出“皮影戏”和“驴影戏”。17世纪德国人根据“影戏”的原理,在灯光与画面间加上聚光镜,发明了“幻灯”。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记录声音的留声机。卢米埃兄弟于1894年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于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这些媒体的出现,逐步应用到教育领域,使视听教育、影视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方式,从而产生了各种新的学习方式。


按照学习的信息化程度,学习方式可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信息化(数字化)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以竹简、纸、黑板等传统教育媒体为信息载体,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传播效率较低。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在现代信息意识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的取向(李芒,2007)。传统学习方式属于精加工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属于贯通式学习方式(黄荣怀等,2010)。数字化学习方式与信息化学习方式在内涵上相似,是指利用信息化工具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按照学习借助的媒体,学习方式可分为借助肢体的学习方式、借助语言的学习方式、借助文字的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的学习方式、借助超媒体的学习方式、借助仿真试验或仿真环境的学习方式等。语言出现之前,人类依靠肢体动作彼此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文字出现之前,人类还经历了结绳记事阶段,如何学会结绳记事的技能,依靠的是“吱”、“呀”的简单语言交流,以及比划的肢体语言。随后,语言、文字、多媒体、超媒体、仿真试验和仿真环境的出现,使得学习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按照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学习方式可分为面对面学习方式、网络(远程)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方式等。古代的私塾和现代在教室中进行的学习,都是面对面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等快速发展,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中使用的媒介是网络,学习者与教师既可以在空间上分离,也可以同处一个学习场所;而远程学习方式则侧重学习者与教师在空间上的距离。混合学习方式可以看做是面对面学习和网络(远程)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2013年6月20日,神州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向地面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做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和水球”四个物理试验。这种通过天链卫星将太空中的视频信号传输到地面教室的方式,将以往只能在假设状态下设想的“失重”物理现象变成了现实,实现了师生实时双向交流,将远程学习方式推向了新的起点。


按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效学习方式和无效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和无效都是相对的,某种学习方式对这个学习者有效,对那个学习者则可能无效。


按照学习者的数量,学习方式可分为集体学习方式和个体学习方式。学习者组成一个班级或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都是集体学习方式。学习者独自一个人进行学习的方式称为个体学习方式。


按照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可分为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协作)学习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方式、被动(灌输)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其中被动(灌输)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大量知识的集中灌输,知识的传输效率较高,但是知识传输的效果却因人而异。自主学习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方式、被动(灌输)学习方式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使用最多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探索,以发现和探索知识为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更加强调知识的创新。


按照学习是否脱产,学习方式可分为在职学习方式和全日制学习方式。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称为在职学习方式,如果学习者完全脱产进行的学习则是全日制学习方式。


按照知识的来源,学习方式可分为程序性学习方式、经验性学习方式和体验(实践性)学习方式。程序性知识是指处理事情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程序性学习方式侧重学习操作步骤和过程,适合学习程序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丰富的学习或生活阅历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经验性学习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实践性)知识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的知识,这类知识的习得主要依赖于实践探索。


按照学习的速度,学习方式可分为潜移默化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学习方式和快速学习方式。学习者学习的知识,既有隐性知识,也有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进行,即是潜移默化学习方式。显性知识的学习多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即是循序渐进学习方式。另外,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学习者往往需要快速学习一些特定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表达技巧等知识,这时的学习就是快速学习方式。快速学习能力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应对各种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升创新能力所必备的技能。


按照知识获取的信息通道,学习方式可分为诵读(讲述)学习方式、抄写学习方式、观察模仿学习方式、讲授-听讲学习方式、听写学习方式、默读(阅读)学习方式等。这些学习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归类为视觉学习方式、听觉学习方式、运动学习方式和组合学习方式。诵读(讲述)学习方式既涉及听觉,也涉及口腔、大脑等器官的复杂运动。抄写学习方式主要涉及手的运动和大脑的活动。观察模仿学习方式主要涉及视觉、动作的模仿和大脑的活动。讲授-听讲学习方式和听写学习方式主要涉及听觉和大脑的活动。默读(阅读)学习方式主要涉及视觉和大脑的活动。


按照学习中使用的新媒体和新技术,学习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方式、E-Learning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方式、仿真学习方式、虚拟学习方式、微课程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学习方式、智慧学习方式等。这些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主要受益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与原因


1.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


通过以上对学习史上典型学习方式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在人类学习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那么这些学习方式究竟是否发生了变革,变革的可能路径有哪些?要想理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变革,是指事物本质的改变。变革的过程应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既是某一阶段量变的终结,也是下一阶段量变的开始,两者辩证统一。例如,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种变革,从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也是一种变革,其背后隐藏的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即是学习方式本质的改变,其变革的过程同样体现“质变量变规律”。学习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人类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探索未知世界,从而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习方式变革是学习活动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既指学习者群体的学习方式变革,也指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既能促进学习变革和教育变革,也能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判断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学习活动中学习理念、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媒体、学习材料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学习方式的名称不同,内涵相似,这不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例如,虽然信息化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相近,因此不能说从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为数字化学习方式,或从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为信息化学习方式。另外,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方式变革、教育变革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引发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创新。


2.学习方式变革的多重原因


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本友等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学生个体、教师引导、评价方式、学校文化以及教学资源”(李本友等,2012)。探究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既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可以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学习方式现象,以及结合具体学习活动实践基础之上,采用系统思考工具的“多重原因图”进行系统思考(见图2)。利用多重原因图分析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认识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原因,但是却不能确认引起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原因的重要程度。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主要有学习者自身原因、学习者外在原因和学习方式自组织。

学习者自身原因包括缺乏变革学习方式的意识、动机和能力,以及固定的学习习惯等。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化素养等。学习者如果具有强烈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意识和动机,则有利于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场独立性,学习习惯较固定,则不利于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等,则有利于变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在原因包括学习环境、政策、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新理论、时间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科学化、智能化的学习评价,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所构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各类政策如教育政策、教育现代化政策、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网络教育政策等,对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起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工具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理念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创新理论等新理论,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理念和理论支持。


学习方式自组织是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对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的阐释。学习方式自组织相对于学习方式他组织而言,即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学习方式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是学习方式自我进化的过程。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革,笔者梳理总结出学习方式变革的6条主要路径(见图3)。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学习方式A和学习方式B,既可能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能是多种学习方式。

1.变革路径之一:新理论和新理念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新理论、新理念的发展密切相关,每种新理论和新理念的出现都或多或少会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新理论和新理念既可以是学习理论和学习理念,也可以是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等。从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见表2)。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例,该理论是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更加强调“在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因而产生了许多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

2.变革路径之二:新媒体和新技术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只要出现新技术,就会出现新媒体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催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思维、观念、课本、课程、课堂、校园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徐福荫,2013)。例如,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驱动下,课本从纸质教材发展到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并存;课程从传统课程发展出网络课程、移动课程、微课程、MOOC、SPOC等;课堂从传统课堂进一步发展出数字化课堂、网络课堂等;校园也从传统校园进一步发展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新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新”是相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而言的。以人类学习史上出现的三个里程碑(即文字、印刷术、信息技术)(桑新民,2004)之一的印刷术为例,隋朝的雕版印刷,经过宋朝人毕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对隋朝和宋朝而言是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使得大规模印刷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21世纪是新媒体、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各种新技术如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移动技术、航天技术、物联网技术、智慧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学习、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变革。


3.变革路径之三:政策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无论是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还是区县、学校层面的政策,都会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政策既包含教育政策,又包含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现代化政策、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网络教育政策等。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例,这两个国家层面的政策都提到“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王运武,2012a;2012b),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形态(王运武,2013),日益受到建设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数字校园拓展了传统校园的时空维度,有利于促进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评价等。传统校园环境转变为数字校园环境、智慧校园环境,从而引发了移动学习方式、智慧学习方式、虚拟学习方式等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再如,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用于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从政策上引领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又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4.变革路径之四:学习方式自组织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是学习方式自组织和他组织的过程。在外力干预或人工干预下学习方式发生的变革,即是他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相反,如果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由外力干预引起,而是由其自身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变革,即是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新理论与新理念、新媒体与新技术、政策等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都可视为他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为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而对自身结构做出的调整则是学习方式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以凿壁偷光学习方式为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环境的逐步改善,这种学习方式已经不具有适应性,逐渐弱化直至消亡。凿壁偷光学习方式的消亡,即是自组织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5.变革路径之五:时间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从人类学习的历史来看,每种学习方式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诸多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变革。同样,学习作为人类传播和传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人类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手段,也在推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学习方式伴随着人类学习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时间改变了学习方式,并促使持续出现新的学习方式。


6.变革路径之六:学习者自身发展变化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


以上5种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多是从学习者群体视角进行的阐述,而从学习者个体来说,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也在驱动学习方式产生变革。每个学习者从幼年到成年,再到中年、老年,在其一生的学习中会采用很多种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学习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都发生变化,如有的学习者在某个年龄段之前,这些能力达到高峰,此后各种能力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弱;有的学习者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能力逐渐增强,直至生命结束,因而使得学习者在不同年龄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


五、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


纵览学习史上出现的各种学习方式,可以发现学习方式变革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规律:第一,学习方式变革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不适应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消亡;第二,学习方式变革具有相对性,学习者群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具有历史普遍性,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具有历史特殊性;第三,人类科学技术发明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工具的研制周期逐渐缩短,学习方式变革的时间周期也越来越短;第四,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属性因人而异,而且容易受身体状况、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将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化、信息化、泛在化、智慧化。伴随新理念、新理论、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方式。尽管由于协作学习和协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和协同能力而受到学习者的青睐,但是个性化学习仍将是未来学习的重要形态。学习方式正在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由传统学习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转变,同时更加强调个性化学习。学习方式变革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陈琳,2013)。信息化理念、工具、手段、方法等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将会逐步替代或融合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教育也将成为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泛在学习方式将会为闲暇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另外,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迅速发展,将会为学习者营造便捷、舒适、高效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方式将应运而生,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挖掘人的智慧。


六、小结


尽管学习方式变革并非易事,但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没有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自身情况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古代典型的学习方式,对于今天的学习者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并不意味着出现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的学习方式依赖不同的变革路径。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为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绩效,促进人类知识的传播和传承。

本研究对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归类,提出了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定性分析了学习方式变革的多重原因,阐释了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和趋势,但是尚未对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学习方式变革原因的重要程度、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方式变革以及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学习方式变革与教育创新、学习力与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学习,提升人类学习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陈琳(2013).高校课程立体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11):95-97.

[2]陈佑清(2010).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36-40.

[3]郝贵生(1994).论学习方式的现代化[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23-27.

[4]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等(2010).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68-73.

[5]教育部(20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27].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6]孔企平(2001).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 (8):19-23.

[7]李本友,李红恩,余宏亮(201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途径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122-128.

[8]李芒(2007).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8-43.

[9]庞维国(2010).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5):13-19.

[10]桑新民(2004).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4-26.

[11]王运武(2012a).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47-54.

[12]王运武(2012b).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3-62.

[13]王运武(2013).“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21-28.

[14]谢新观(1999).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53.

[15]徐福荫(2013).新技术与新媒体催生学习变革[R].武汉: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16]朱京曦(2003).试论教育技术视野中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8):10-13.

[17]James,W.B.,&Gardner,D.L.(1995).Learning Styles:Implications for Distance Learning[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67):19-31.

[18]Pashler,H.,McDaniel,M.,&Rohrer,D.etal.(2009).Learning Styles:Concepts and Evid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9(3):105-119.

责任编辑:刘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