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馄饨,一种面食,亦作“诨饨”,用很薄的面片包馅做成,形如耳朵。可能是因为它皮薄、馅少、易做、快熟、容易入味的缘由,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小吃,流传的范围也很广,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我们江浙一带叫馄饨,广东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馅也有不一样,做法大致都差不多。 只不过扬州的馄饨比较特别,有两种吃法是与外地不一样的,一种叫做“饺面”,将十来只馄饨与面条在锅里同煮,熟透了以后盛在一只碗里,这样既有面条的筋道,又有馄饨的鲜味,做得最有名气的当数共和春,倒不是它馄饨包得好,关键是在它用的酱油。过去共和春的酱油是店家自己熬制的,买回虾来挤出虾子,晒干后与酱油一起下锅熬,火候也掌握得很好,熬出的酱油有一种特别的鲜味,成了共和春的招牌。尽管后来酱品厂也生产虾子酱油,但大批量生产的总没有少而精的那么用心,因而味道肯定也没有那么独特。另一种叫做粯子粥馄饨,是将馄饨放在粯子粥锅里面一起煮,这种吃法源自于靖江一带,在扬州、泰州没有分治之前也是扬州地域,况且现在我们这儿餐馆里这种吃法还比较流行,姑且也把它当作扬州的吧。不过这种馄饨的馅用素菜的比较爽口,好像荠菜的多一些,浸润在稀稀的粥汤里,入口滑溜溜的,很有特色。 与外地相同的做法是将馄饨包好以后直接下锅水煮,起锅以后的吃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清汤的,煮的时候汤里稍加些盐,装碗的时候事先放点虾皮、海苔、青蒜花,要求馄饨皮薄、馅少,这样才能吃出一股鲜味。而在我们这里更多的还是红汤的,用的佐料是虾子酱油、青蒜、胡椒粉,其主要是因为肉馅裹得多,清汤的不易入味,由此可以看出店家不是太小气。 谈到馄饨的由来,北方城市有个说道。说是汉朝的时候,匈奴部落经常骚扰,使边城的百姓不得安宁,尤其是其中的诨氏、屯氏两个部落的首领,生性凶残,人们对之恨之入骨,为了解气就用面皮裹上肉馅,取“诨、屯”之音,呼作“馄饨”,将其剁碎吃掉,企求能够平息战乱,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听来怎么都像一种巫蛊之术。不过他们说的馄饨好像更近似于北方的饺子,元代学者陆友仁的《砚北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述:“一日作馄饨八枚,召知府早食之。其法每枚用肉四两,名为‘满楪江’,知府不能半其一。”其描述的与现在的做法、形状、大小就更不一样了。 当年儿子出生以后,在老家的镇上由奶奶带着,不知怎的就喜欢吃馄饨,隔三岔五傍晚时分,奶奶就会抱着他,端着搪瓷缸去街头,下一碗馄饨回来充作晚茶。上中学的时候住淮海路,亦喜欢吃共和春的饺面,星期天早晨时间宽裕的时候,都要下一碗回来当早餐。现在出去上学了,放假回来总忘不了要去吃一两回。那薄薄的面皮里面,裹着浓浓的乡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