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与竹茶炉

 真友书屋 2015-06-29


文献显示竹茶炉是宋代以来,文人们喜用作为烹煎茶水的炉具,竹茶炉外以竹编,内以土著。宋代绘画上几乎不见竹炉形象的描绘,绘画或壁画所见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炉具。明清绘画上则见数种竹炉样式,一般大同小异,有呈方形者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晚期王问《煮茶图》上的斑竹茶炉,炉侧还附有一小出烟口。最常见者则为上圆下方的竹茶炉,此一款式多见于江南苏州、无锡一带的吴派绘画上。这种上圆下方的竹编茶炉是乾隆皇帝一生最钟爱的茶器之一,从清宫档案数算,乾隆至少为他的茶舍制作了高达20件以上的竹茶炉,使用于各处茶舍及宫室之中,现存为数不多的竹茶炉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极好茶事,他在京城以及各处行宫建构茶舍,时间却大多在乾隆十六年(1751)之后,这是受江南文人文会传统与品位的影响。从清宫档案及《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以下简称《御制诗文》)中,可以看出“竹茶炉”是乾隆最为重视的一项茶器,深具重要意象。

竹炉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佚名《乾隆雪景行乐图》及局部。备茶场景上使用的是白泥茶炉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炉是乾隆茶舍的必备之器,乾隆十六年《仿惠山听松庵制竹炉成诗以咏之》:“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腾声四百载,摩挲果精妙。陶土编细筠,规制偶仿效。水火坎离济,方圆乾坤肖。讵慕齐其名,聊亦从吾好。松风水月下,拟一安茶铫。独苦无多闲,隐被山僧笑。”说明乾隆南巡至无锡惠山听松庵竹炉山房烹茶,喜爱上质朴素雅的竹茶炉,故命人仿制,并且还仿造二处以“竹炉山房”、“竹炉精舍”为名的茶舍。而且每到这两处茶舍品茗必提及茶室内所用是竹炉仿自惠山。例如在香山静宜园茶舍《竹炉精舍》诗中即提道:“因爱惠泉编竹炉,仿为佳处置之俱。诗后并注:辛未南巡过惠山听松庵,爱竹炉之雅,命吴工仿制,因于此构精舍置之……”(《御制诗文》五集,卷三十九)《竹炉精舍烹茶》:“鼻祖由来仿惠山,清烹到处可消闲。听松庵里明年况,逸兴遄飞想象间。”

以上诗文显示,镌有御制诗的竹炉是在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结束北返时,便从江南携回置之茶舍。前述《仿惠山听松庵制竹炉成诗以咏之》诗,便是竹炉完工之后于无锡所作,而这件竹茶炉上半部圆炉部分虽已损毁,但下半部方炉部分及底部刻诗则还保留,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及内部及泥制的炉壁。

竹炉为何如此受到乾隆青睐,当然不唯其造型雅致而已,而是还有背后引人入胜的理由,而此缘由则与惠山“竹炉文会”,以及“竹炉图卷”、“竹炉诗咏”的创制及流传大有关联。

自古名山出名泉,惠山出惠泉,自从唐代被陆羽、张又新等评定为天下第二泉之后,惠山就成为文人雅士登临试泉的名胜。而且惠山寺又多高僧、文人雅士每与寺僧在庵中汲泉烹茶,必吟诗论道,形成了惠山寺的文会传统,比如唐代的皮日休,宋代的苏东坡、杨万里,元代的倪瓒等,都与惠山寺僧有深厚交谊,且留下了许多歌咏惠泉的诗词歌文,苏东坡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便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明清时代更是惠泉的鼎盛时期,此时文人重视的不只惠泉而已,同时也对与惠泉相关的建筑及器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惠泉旁的听松庵竹炉山房聚集了江南文人名仕,参与品茗文会,不仅歌咏惠泉,也吟哦听松庵内煮泉的竹炉。

竹炉典故

清 / 青铜茶炉。画幅集册之一局部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杜耒有名诗《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中谈及以竹炉煮汤点茶,然而竹炉文会的盛行却到了明初才在文人间兴起。“竹炉煮茶”文会的典故肇始于洪武年间,惠山听松庵主人性海真人及明初文人王绂(1362~1416)等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友情,而且还共同创制竹炉,同时也是惠山竹炉文会及竹炉图卷的原创人,这段历史可由明清文人王达《竹茶炉记》、秦夔(1433~1496)《复竹茶炉》、吴宽(1435~1504)《盛舜臣新制竹茶炉》、顾贞观(1637~1714)《竹炉新咏记》、邹炳泰(1741~1820)《纪听松庵竹炉始末》,以及乾隆《御制诗文》中与惠山听松庵相关的竹炉诗文等记载得到印证。惠山竹炉的创制始于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王绂是年自山西大同谪戌回到家乡无锡后,即在惠山听松庵寓居疗疾,愈后在庵中“秋涛轩”墙壁绘制庐山图。不久友人潘克诚来看画,此时恰有湖州竹工到访,于是庵主性海与王绂及潘克诚共商以古制编制竹茶炉,置于庵内;王绂绘竹炉图赠予性海,并附咏竹茶炉诗卷。之后名家陆续和韵赋诗,遂成一卷。11年后,永乐初年(1403)王绂离开惠山入事文渊阁,性海则转赴苏州虎丘,行前将竹炉留赠潘克诚,此后60余年归潘氏家族保存。成化初诗人杨模曾向潘氏后人求让,成化十二年(1476)无锡秦夔(1433~1496)为惠山寺作《访炉疏》,于杨氏处访得,并归还听松庵,于是竹茶炉失而复得,故作《听松庵复竹茶炉记》、《复竹茶炉》诗。明中期成化、弘治间,盛虞曾仿制二炉,一赠其伯盛颙,一赠吴宽(1435~1504),并得吴宽、李东阳(1447~1516)等人写诗相赠,明清之间文人仿制竹炉与竹炉诗卷,一直相继不断。至清初康熙年间,听松庵原竹炉既毁,盛制又坏,于是无锡顾贞观又仿制二炉,并作《竹炉新咏记》,携其一至京师以贻纳兰成德。

惠山寺听松庵原藏有四卷《竹炉图咏》,第一卷即前述王绂所绘并题诗,第二卷为履斋所作,第三卷为吴珵于成化丁酉(1477)所写,第四卷作者佚名。乾隆于十六年南巡至惠山寺时,第四卷已失,乃命张宗苍补作,并题诗于上。此四卷《竹炉图咏》与竹茶炉相同都有一段沧桑遭遇:乾隆四十四年(1779)无锡知县邱涟将《竹炉图咏》图卷携回县署重裱,邻家失火,延至官署,不幸全毁于火。乾隆闻之勃然大怒,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在江苏巡抚杨魁的奏折《查明竹炉图卷被烧缘由》上朱批:“御书有何要,朕当另写何难!僧家传世旧迹为可惜,真不知轻重,煞风景之事,可恶之极!”又谕:“岂有如是胡涂之理,不但不能黄褂并花翎亦莫望,余俟面谕。钦此。”,杨魁也因此而丢官。四图既毁,翌年四十五年八月,乾隆乃御笔亲补第一图,命皇六子永瑢补第二图,贝勒弘旿补第三图,董诰补第四图。并于卷首题跋,于每卷图后补录明人旧题。此外又将内府所藏王绂《溪山渔隐图》赐予听松庵,这也是《纪听松庵竹炉始末》一文的由来。乾隆之重视惠山竹炉文会传统,可见一斑,而此举亦成传颂艺林的韵事。

竹炉形象

明王问《煮茶图》。主人端坐蒲团于炉前烹茶,斑竹茶炉,炉侧附有一小出烟口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听松庵性海与王绂等所创制的竹炉虽早已毁失,但其形制据王达《竹茶炉记》及明人绘画的描绘,皆为上圆下方,外以竹编,内以土填,中以铁栅分隔,实际形态则可参考乾隆仿自听松庵的竹炉实物及张宗苍画《弘历松荫挥笔图轴》,描绘乾隆在清晖阁写字,以竹炉煮泉啜茗的场景,而竹炉的制作与其象征意义,在王达应性海之请所作的《竹茶炉记》上记载得非常清楚:“性海禅师卓锡于惠山之阳,山之泉甘美闻天下,日汲泉试茗以自怡。有竹工进曰:师嗜茗饮,请以竹为茗具可乎?实炉云:炉形不可状,圆方上下,法乾坤之覆载也。周实以土,火炎弗毁烂,虹光之贯穴也。织纹外饰,苍然玉润,铺湘云而翦淇水也。视其中空无所有,冶铁如栅者横其半,勺清冷于器,拾堕樵而烹之,松风细鸣,俨与竹君晤语,信奇玩也。禅师走书东吴,介予友石庵师以记请,夫物之难齐甚矣,尊罍以酒,鼎鼐以烹,此盖适于国家之用;尤可贵者,若斸鼎以石,制炉以竹,亦奚足艳称于诗人之口哉。虽然,尊罍鼎鼐,世移物古,见者有感慨无穷之悲。竹炉、石鼎,品高质素,玩者有清绝无穷之趣,贵贱弗论也。且竹无地无之,凌霜傲雪,延蔓于荒蹊空谷之间,不幸伐,而筥、箕、筐、篚之属,过者弗睨也。今工制为炉焉,汲泉试茗,为高人逸士之供,置诸几格,播诸诗咏,比贵重于尊罍鼎鼐,无足怪矣。初禅师未学也,材岂异于人人,及修持刻励,道隆德峻,迥出尘表,为江左禅林之选,亦竹炉之谓也。是为记。岁在乙亥(1395)秋仲望日。”

王达与性海、王绂都是竹炉及竹炉文会的创始人,这段《竹茶炉记》上的描述具体地呈现了当时制作竹炉的理念及意旨,而这也正是乾隆心目中理想的茶炉。

乾隆的品茗理趣,基本上是建构在传统的儒、释、道合一的基础上,而竹炉所拥有的特性符合此一要求。竹于儒家思想上象征的最大意义即“君子之德”。竹之虚怀有节、凌霜傲雪,正是文人高风亮节的表征。竹炉所用材料包含金、木、水、火、土在内的“阴阳五行”,炉形上圆下方表达“天圆地方”的哲理,天地运转,呈现了整个宇宙观,亦即道家“法乾坤之覆载也”的思维。竹炉使用于烹瀹,经常烈火燃煮,终就修炼完成,恰似“初禅师未学也,材岂异于人人,及修持刻励,道隆德峻,迥出尘表,为江左禅林之选。亦竹炉之谓也”的禅林境界,一座竹炉正具备了传统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竹炉品高质素,玩者有清绝无穷的趣味,这也正是乾隆喜爱竹炉烹茶的主因之一。

本文为原文节选




清乾隆竹茶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茶炉分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并开长方形风口,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铫座(竹炉上方置烧水器口)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均有红铜护圈,做工细巧精致。





清乾隆 / 竹制茶具(清宫档案均称专门收纳装置或陈设茶器的棚柜为茶具)及竹茶炉等茶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 瘿木茶具及竹炉等茶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十六年 / 竹茶炉及底部。底部刻乾隆十六年御制诗《仿惠山听松庵制竹炉成诗以咏之》一首,此炉上半部圆炉已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 竹茶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茶炉分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铜片、灰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并开长方形风口,其上垫铜制镂空方格炭承,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上方圆形铫座(竹炉上方置烧水器口)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均有红铜护圈,做工细巧精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