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pengxq书斋 2015-07-02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2009-09-09 09:48: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关林之宝】

地 址:洛阳关林古代石刻艺术馆
年 代:东汉 三国 北魏 唐 宋 明 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

曹魏王基墓碑
      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或《王基墓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残高1.37、宽0.99、厚0.22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69字,碑石前三行上端各有空格一,后家空格二;下端均有空格五。又因上下文理不通,因而昔日有的认为上缺几字(下文不缺),上半截“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而称其为“断碑”、“残碑”。又因内容是叙述其巨系、官职及薨葬年月,所以又称为“墓碑”。碑文中有:“进爵常乐亭,安乐乡东武侯”,“以景元二年辛丑薨”等语。考唯三国魏曹奂建号景元,故知其为魏人,据官爵又知其人为王基,《三国志  魏书》有传。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西晋韩寿墓表

      韩寿墓表,解放前存洛阳“存古阁”,后转河南图书馆。解放后由洛阳博物馆收藏,现存洛阳古代艺术馆墓表为石质圆柱形,现仅存中间一段。高1.13、直径0.33米,上下两端各雕一道缠绳纹,石柱上下有沟漕圆弧线。表铭横于石柱上端,刻字四行,行五字,隶书。中间两行书曰:“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两旁两行泐损,但残存有笔划,依残存字形和史载韩寿生前官爵以及卒后追谥,全碑文应是“晋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府君墓神道”,共二十个字。书体承汉魏风格,颇近《西狭颂》,结构疏朗,笔划俊逸,波磔浑敛,并有缪篆笔意,为西晋书法艺术中之杰作。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东汉石辟邪(一)
1955年出土于洛阳市孙旗屯。

东汉遗物。石辟邪背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可知作者是今偃师县缑氏乡人。缑氏,汉县名,古代属洛都京畿。蒿聚乃县属之聚里。石辟邪高109,长166厘米。头部略为残损。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东汉石辟邪(二)

1963年从伊川县彭婆镇东高屯村征得。东汉遗物。高114、长172厘米。保存较完好。该石辟邪除具有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的基本特点外,不同之处在于双角高竖,羽翼上翘,似欲飞扑向前,形象更为雄健凶悍;在艺术形象上较前者更臻于完美。雕刻技法是圆雕与浮雕相结合。

 

西晋石其少墓志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洛阳城北2.5公里马坡村头数十步出土,志高46、宽22.5、厚、9.7厘米。保存完整。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北宋二十四孝画像石棺

张君墓石棺,1958年修建洛孟公路时于孟津县送庄公社张盘村西北下坡处出土,棺盖被附近三十里铺村群众运走。1964年7月洛阳博物馆征集运回,先存王城公园,1980年陈列于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石棺,前高130、后高104、前宽110、后宽85、长220厘米。棺盖及棺身用二块青石雕成。棺盖上部正中刊刻墓志铬。志额篆书“洛阳张君墓志”六书,二行,行三字。下为志文,现在除“崇宁五年四月二十日”数字依稀可辨外,其余志文全漫漶不清。崇宁为北宋徽宗年号,崇宁五年当是公元1106年。棺盖正面棺楣高耸,与陈列在洛阳石刻艺术馆的洛阳岳家村出土的北宋陶棺相似。棺盖前额阴刻花盆,盆内植两株牡丹,枝叶繁茂,布满棺楣,棺盖两侧为连枝大朵牡丹装饰图案,间以攀枝童子和骑兽童子。雕刻技法是物象以外减地,物象平雕,以阴线辅助造型。棺身前档浮雕门窗,两扇小扉各有一小环,乳钉五层,每层三枚,共三十枚。两侧共有四个近乎圆雕的侍卫者外,门扉半掩,一侍女欲启门而出,犹半遮面,很富有世俗生活情趣。门窗上方两侧阴线刻牡丹图案,中央阴刻人物,前一执幡者,宽袍大袖,后一老者相随,高冠拱手,榜题“一翁”。身后一女侍,捧一圆筒状物,分节,盖上饰花卉,再后一老妪,躬身拱手,榜题“二婆”。身后一女侍,捧一盘。人物足下均有云气缭绕,似为仙人导引墓主人夫妇升仙的图画,表现出汉魏升仙图的余绪。棺底四侧浮雕仰覆莲,四隅各一托棺力士,这是受佛教石窟艺术影响的产物。

     左右棺帮前后和上方,平雕连续卷枝花纹图案。两帮前半部分分别阴线刻持幡杖,端果品(另一为寿山)捧宝瓶的仙女,其风度、服饰及笔法,颇似宋代名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女图》(又名《八十七神仙卷》),白描人物,饶有雍容华贵的唐装特点。仙女足下,身前身后,间以云气。空中祥云之间各有两支翱翔的仙鹤。两帮后半部分和后档刊孝子烈女故事图,皆有榜题。右帮是:赵孝宗、郭巨、丁兰、刘明达、舜子、曹娥、孟宗、蔡顺、王祥、董永;左帮是:鲁义姑、刘殷、孙悟元觉、睒子、鲍山、曾参、姜诗、王武子妻、杨香、田真;后档为韩伯俞、闵损、陆绩、老莱子。共计二十四人,均作阴刻线画。

孝子烈女故事盛行于汉代,刘向著有《古孝子传》(已佚)、《古烈女传》、登封汉阙、嘉祥武氏祠、长清郭巨祠等,都刊刻有此类故事。还有洛阳出土的北魏宁懋石室和孝子图石棺线画等,都是宋代石棺孝子烈女图的渊源。宋以后形成“二十四孝”,这一石棺就是佐证。元代郭居业编辑的《二十四孝》一书,大概就是依此为蓝本,人物作了部分修改和调整。此后“二十四孝”就约定俗成,被历史视作“人伦楷模”。

     石棺孝子烈女二十四图,与史载传记故事情节大体相同,画面人物形象的单线勾勒技法,都与宋代巨裕人物画。棺盖上精美的大朵牡丹花纹饰,也富有特包,牡丹始盛于唐代,洛阳牡丹举世闻名,因而牡丹又名“洛花”、洛阳有“花城”之称。这时的牡丹,也开始成为建筑艺术、民俗艺术的装饰图案。

隋代石狮

1965年出土于洛阳市中州路东段路南建筑机械厂生活区北部,在基建动土时发现。当时工人反映,施工时发现一枯井,尚有一石狮在井中,因体量大,不易取出,遂填土施工,压在楼基之下。该石狮出土不久,被洛阳博物馆收存,1980年移至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

石狮大约为隋代遗物。高96厘米。除双耳略残、左侧上下犬齿残缺外,整体形象完好。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该石狮蹲坐,昂首挺胸、颈毛形成规律化、图案化的螺旋形,颈胸两侧各有一道浮雕装饰纹,形似云气。狮尾浮雕在狮腚背上。这件既追求写实效果,而又保留夸张变形装饰风味的艺术表现手法,正是汉魏石刻艺术向唐代艺术过渡的时代特征。

唐代石蟾蜍

1980年于唐代上阳宫遗址出土,同年迁移至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唐武周时遗物。高51、长96、宽71厘米。保存完整,石蟾蜍当为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设置,形似蛤蟆,嘴巴张开,腹中有孔,头肩部位有浮雕加阴线刻的凸眼和双角,造型敦厚,形象奇特。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自战国以降,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作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吉祥的神物。《太平御览》引《文子》日“蟾蜍辟兵”,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抱朴子》、《晋中州记》等史书均有类似记载。这件石蟾蜍,显然仍是上述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北魏至唐时期的造像碑与石塔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北魏常岳造像碑
该碑石灰岩质,得于孟津县翟泉。

北魏遗物。高104、宽85、厚21厘米,底有榫,其座铁。造像略有残损。碑阳雕刻佛龛两层,上方为蚀流苏的帷幕,幕下并列三个尖拱龛。中间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善跏跌坐弥勒;右侧龛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左侧龛一菩萨二弟子二菩萨。以菩萨为主像的佛龛,在龙门多见于孝明时期,魏字洞较多。下层亦并列三尖拱龛,三龛界以二树,造像合为一铺。主像是七佛,相间以胁侍菩萨。惜两层龛造像头部均残。龛下中间一炉,左右各一狮子,两侧为供养人像。左侧供养人供手半跪,旁刊榜题:“供养主常进世”;右侧供养人长跪,双手擎长柄熏炉,旁刊榜题:“供养主李思贵”。造像碑左右侧耳龛各一执杵力士。右侧耳龛上方有两层小龛上层一佛二弟子,未雕完,仅刻出造像轮廓;下层一佛二菩萨,主像施无畏印,结跏跌坐于迭涩方座上。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碑阴刊造像题记。略云:“今佛弟子常岳等,谓之四毒之分段,五荫之画疾,遂率邑义一百余人,寄财于三室,托果于婆娑,磬竭家珍,敬造石像一区。

    该造像碑当立于龙门附近的寺院中。造像题记中还有“遂临伊阙之左,断石岭之西,镌圣容一躯”云云,可见与龙门石窟有密切关系,造像也颇多相似之处。

    造像题记为魏碑体,刚健遒劲,似龙门二十品中的元详、一弗、道匠诸品。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1979年在北魏孝庄静陵前出土有一件石人像和一个石人头,说明北魏陵前可能有石翁仲。南朝帝王陵墓葬于南京及郊区,从现在石刻看,有石辟邪、石麒麟等,但不见石人。至唐代,帝王陵园里设置石翁仲才成为定制。太守昭陵北门内祭坛有番像时有时无外,其它石刻形制和数量依乾陵而少变化;而北宋皇陵所列石人,一般为驯象人一对、控马二对、番使三对、文武臣四对、武士一对、宫人二对。自王侯至品级高的大臣,墓前所列石翁仲数各有差等,每朝有具体规定,而庶民墓前不许立翁仲。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北魏至宋、元、明、清时代文官武士翁仲...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另附几张较为清楚的照片。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唐代造像碑

该碑系石灰岩质,出土时地不详。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九月甘八日。高120、宽88、厚28。5厘米。保存完好。

该造像碑阳龛内阿弥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束腰须弥座上,通高82厘米。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皆立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观世音髻上刻化佛,手提净瓶,大势至髻上刻宝瓶,手持摩尼宝珠。阿弥陀为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主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统称“西方三圣”。

◤洛阳◢关林藏石刻精品(一)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有情”,或译圣士、超士、大士等。所以观音菩萨又称为观音大士。菩萨是在佛教中仅次于佛一等的,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曾以菩萨为称号的。据佛经说,菩萨可穿僧衣,也可作俗装,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穿僧衣的菩萨很少,一般是加上中国工匠想象经过变化了的古代印度次大陆贵族的装束。佛由于地位崇高,难以和世俗信徒接近,缺乏亲切感,菩萨以度从生登彼岸为宗旨,下界点化愚顽,救苦救难,所以在中国对菩萨的单独信仰逐渐抬头,工匠对菩萨雕造也倾注了特别的精力,所以刻画也分外生动。

 

后记:
   洛阳石刻艺术馆是中国专题性博物馆。在洛阳城南关林庙内。1981年对外开放。该馆专门收藏洛阳历年来出土的石刻文物,有藏品近千件,其中一级品25件,二级品332件。有两个基本陈列室,共展出石刻513件。
  石刻艺术陈列室展出自东汉至明代洛阳出土的陵墓石刻、宫苑石刻和宗教石刻精品96件,辅助展品43件。其中世俗石刻以用于陵墓和宫苑为主,宗教石刻有佛教和道教之别。在陈列时以朝代先后为序,从形体上表现了历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东汉圆雕威猛雄劲,反映帝王之都物阜民丰后精神生活的昌兴。北魏鲜卑与汉族融合,画像石棺、棺床雕刻繁褥,包含的羽化升仙思想发展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此时佛教空前繁荣,佛像面容清秀,服饰褒衣博带,为汉化后形成的本土艺术形式。唐代石刻达到顶峰,普遍造型丰满,气势宏伟,刻工精良。帝陵石雕阵列威严,布局排列形成定制。宗教石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除继承以往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龛外,还大量使用石佛塔,出现石经幢。宋朝之后,洛阳仅保留陪都之位,石刻神态、力感远不及前,但细微工整,富有生活情趣。金元明清,洛阳降至府城,石刻也成象征性偶像。展出的东汉石辟邪昂首阔步、气势威严,雕刻简洁质朴,粗犷豪迈。形象以禽兽为本,利用写实与想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动物造型,为东汉圆雕艺术精品。
  碑刻墓志陈列室展出石刻438方,可谓一部石史,记述了洛阳历史上达官贵戚的生前活动。他们卒后恐陵谷变迁,遂勒石延阴,竖于墓前的称墓碑、墓表,埋入地下称墓志。其内容涉及社会变革、经济贸易、赋税徭役、历史地理、职官族籍、姻亲关系等各方面。因是当时人撰写,相对准确可靠,具有补史、证史、纠史之功。碑志时代蝉联,自成体系。早期形制多样,甚至有碑穿遗痕。北魏趋于正规,多为方形,大小与墓主地位相应,反映等级差别。唐代则刊刻撰、书、篆盖人姓名者多见,志石侧面和志盖常镌花纹。宋志自由活跃,庄重严肃大不如前。到了明清,墓志制度崩溃,一味追求大而厚重,并出现碑志并用情况。碑志多以内容见长,其中不乏史载典著之人,如魏孝文帝子女墓志、唐相李德裕亲为夫人撰志、宋欧阳修撰文的王汲墓志等。但书法价值也不容忽视,书体包括汉代篆、隶,北朝魏碑、唐宋行、楷,不仅为研究书法演进提供了实物例证,而且名家手迹如蔡邕、徐琪、史维则等也可见一斑。陈列的曹魏王墓墓碑,清代出土时一半刻成、一半未刻,朱色界格依稀尚存,从而看出早期碑文雕凿程序。
  该馆曾举办小型石刻展和洛阳碑志书法拓本精选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