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本书丨开放的智力

 HK啊 2015-07-04

﹋﹊﹋﹊﹋﹊﹋﹊﹋﹊﹋﹊﹋﹊﹋﹊﹋﹊

每天一本书丨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

﹋﹊﹋﹊﹋﹊﹋﹊﹋﹊﹋﹊﹋﹊﹋﹊﹋﹊

知乎盐系列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一,心理学博士采铜的知乎自选集,出过两本(另一本是《深度学习的艺术》),都值得一读。对于认知、思维等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受益颇多。

﹋﹊﹋﹊﹋﹊﹋﹊﹋﹊﹋﹊﹋﹊﹋﹊﹋﹊

笔记如下:

发现自己的无知、狭隘和浅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玩游戏这点事,是真真切切的「以有限搏无限」即「以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搏无限的游戏时间」的活动。

﹋﹊﹋﹊﹋﹊﹋﹊﹋﹊﹋﹊﹋﹊﹋﹊﹋﹊

C· 赖特 ·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抽象经验主义」理念。即社会科学研究都强调科学的精确性,遵从严格的统计方法,但是当复杂的社会现实抽象成数字之后,置于表面之下的「结构、历史和心理学的意义 …… 却被抽空了」。目前社会科学的主流方法「拒绝评论当代社会,除非它已经经过统计仪式这一小而精的程序操作」,而这种数字的精确性只是一种伪精确,因为它无法准确描摹出世界复杂多变的本质。这种以脱离现实世界为代价来追求理论内部精确性的研究取向,投射到大学教育,就是让无数学生感到迷茫:「我学的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对此的解决方案:

1.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3. 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在对问题的分析上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其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至近似的问题。

5.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试着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 bug 就立即修正。

6. 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

7. 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

教育体系三个根本特征的限制:

一、它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培育人才

二、它是以「标准化」的方式筛选人才

三、它仅满足于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

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够。限制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最强大的掣肘力量,永远是他自己所一贯秉持的(常常是被既有教育体系所塑造的)思维模式。

学校灌输的「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之外,至少还有五条路径(如下图)。

每天一本书丨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

对此的四条建议:

一、学会在现实和理论之间交错思考

1.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

2. 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二、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运行的规律

用一颗孩童之心去观察周遭的世界,包括以前未曾注意的细节,重新去提「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根源性的问题,然后尝试着去回答。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从多因素、多视角,更为审慎地去分析和判断,拒绝想当然,拒绝对现有理论的削足适履式地简单运用。

三、广泛地阅读,涉猎多学科知识,不为自己划定专业的边界在校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所在的专业框定自己。你再怎么为自己框定边界,也奈何不得现实中的问题不受专业界限的拘束。

四、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

「精益创业」里最核心的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 MVP ),就是说创业者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制造出一个最轻量级的可被用户试用的产品,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优化和革新,这一过程称为「构建 — 测量 — 学习」( Build-Measure-Learn )的循环。

如果用「精益创业」的思想去发展我们的人生,当务之急,就是做出一个也许是挺粗糙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厚着脸皮拿到众人面前去看,去争取建议和批评,然后再行改进,通过一步步地迭代

1.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才叫完美。你必须去实验,去测试,去把东西做出来,和这个世界产生交互后,你才可能知道一丁一点可能正确的方向。

2.获取反馈是学习和改进的前提。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善于吸纳批评建议。

3.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懂得大时间周期的积累,懂得优势资源的保持和承袭,但是也必定懂得根据外界反馈的变化来做出必要的改变。

﹋﹊﹋﹊﹋﹊﹋﹊﹋﹊﹋﹊﹋﹊﹋﹊﹋﹊

当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从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以及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得较久较长。(用四象限表示)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你就尽管去做,这个可以破除「选择无能」;

2. 你不用去做那些宏伟高大的事情。即便是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

单因素模型,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到一个影响因素中,认为只要抓住这个因素,就能达至想要的成果。虽然可能很多人并不承认自己会这么简单地去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更多的时候,是以以上这些流行句子的方式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决策和行动的。

「单因素模型」最为熟稔的是所谓的「营销大师」们,通过构建单因素模型实现营销对象的「认知窄化」是他们的常用伎俩,堪称现代洗脑术。

「认知窄化」的实现常需用到以下三种套路:

1.简化。就是把忽悠对象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或者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大刀阔斧地简化,把它们解释成是一个「单因素」的结构,这种过度简化就奠定了构建「单因素模型」的基础。

2.攻击。就是攻击其他竞争性的观点、模型,不惜故意扭曲。

3.攀附。现实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攻击的,那么忽悠家就会采用攀附的策略,把别人的观点扭曲之后归一到自己的单因素模型里去,同样起到了「排除杂音」的作用。

﹋﹊﹋﹊﹋﹊﹋﹊﹋﹊﹋﹊﹋﹊﹋﹊﹋﹊

成功的学习,必须放置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当有一个你热爱的东西、你迫切渴求的东西牵引着你、困惑着你、折磨着你、逼迫着你的时候,你才能非常高效地去学习,去不顾一切地掌握能够化解这个问题情境的任何可能的知识。

这种学习的威力,不仅由于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动机,更是由于它在你和你想学的知识之间构建了一种强有力的关联。知识的本质就是相互关联的事实,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和创造关联。在你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些知识和你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它们能怎样地推动你,帮助你获得真正的智慧,或者解决真正的问题。

但是在太多人的眼里,学习就是记忆,你以为记住你所读过的东西,你就拥有了它们。但这种拥有,并不意味着掌握,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化用它们,更不用说成为你智慧的一部分,甚至这样的记忆本身也是脆弱的,很容易消退。

﹋﹊﹋﹊﹋﹊﹋﹊﹋﹊﹋﹊﹋﹊﹋﹊﹋﹊

分析时最常犯的错误:

1. 依赖单一信息源。

我们经常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去主动地猎取信息,导致我们习惯于依赖几种固定的信息源来获取信息,这阻碍了我们成为好的信息分析者。

2. 忽视知识的作用。

知识既是分析的支点,也是分析的限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也构成了我们的局限性。尤其当我们的知识背景比较单一的时候,我们的分析就容易局限在特定的、固化的框架里面。特别在面对异常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的时候,单一领域知识的弊端就更加明显

3. 过早地提出观点。

当我们搜集的信息还不够全面,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时,过早地、轻率地提出观点往往是灾难性的。从心理学上讲,我们都有一种「证实偏见」,一旦我们提出一个不成熟的观点,那么就会选择性地选取支持它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证据。而当我们的信息和知识非常多元和充分之时,我们避免这种思维固化和窄化的能力就会增加,且更容易自如地应用「横向思维」,在不同的思维轨道之间进行跳转,以寻找出最佳答案。

解决方案:

1. 掌握尽可能多源的信息和多元的知识。

2. 避免先验假设,在信息没有搜集完毕前一般不要作猜测和推理。

3. 同时性地、聚合式地汇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4. 同时使用理性和直觉的力量,有时候,谜底会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涌现。

﹋﹊﹋﹊﹋﹊﹋﹊﹋﹊﹋﹊﹋﹊﹋﹊﹋﹊

对于每个任务先抽出一个不会被干扰的时间段完成其「核心思考区间」(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需要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完性的工作(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一些支持性的、补完性的工作(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一些「体力劳动」(即「操作性动作区间」)了。

﹋﹊﹋﹊﹋﹊﹋﹊﹋﹊﹋﹊﹋﹊﹋﹊﹋﹊

「显性路径」的陷阱。初识一个领域,最便捷的方法,是找一篇本领域有代表性的论文,翻到最后的参考文献列表,按图索骥,把表单中的论文一篇篇找来读。但这种做法的坏处是,一旦我的思考都来自某个(或某几个)学术大牛列出的参考文献,那么实际上我的研究思路就一定会自限于他们的思考惯性之下。

﹋﹊﹋﹊﹋﹊﹋﹊﹋﹊﹋﹊﹋﹊﹋﹊﹋﹊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努力来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强大:

1.通过反复的元思考,看清自己的智力模式,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强化这个天赋;

2.在信息时代,刻意锤炼自己的「信息碾压能力」,以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工作记忆。(乔希 · 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

﹋﹊﹋﹊﹋﹊﹋﹊﹋﹊﹋﹊﹋﹊﹋﹊﹋﹊

如何明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剪去思想的枝蔓和表达的枝蔓。

一个人的思考,通常是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发散的时候枝蔓越多越好(周杰的答案讲的主要还是在这个阶段,「分解」也可视为一种规整化的发散过程),收敛的时候收得越拢越好,最后可以跟自己说,我找到了那个「点」,就像一根锚,把我所有的思考都收住了。

人的一个通病就是,高估自己的见识,低估别人的知识。

「剪除枝蔓的思考和表达」需要长期地、有意识地操练。

﹋﹊﹋﹊﹋﹊﹋﹊﹋﹊﹋﹊﹋﹊﹋﹊﹋﹊

思考的十种技巧

1. 回到原点。

好的思考者一定善于从原点开始思考。例如: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基于对现实的客观观察?它隐含了哪些前提假设?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看,它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2. 重构问题。

《你的灯亮着吗》一书指出:大多数人在试图解决问题前,都没有好好地定义问题;而正确地定义问题,就相当于完成了 50% 的问题解决的工作。

3. 自顶向下。

从最高层次的问题逐步向下分解,可以保证问题分析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并且,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分解方式,常见的有按维度分解、按层次分解和按流程分解。更重要的是,富有经验的思考者不会满足于一种问题分解方式,而是会尝试多种可能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分解问题。

4. 抓住主线。

优秀的思考者会对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梳理,识别出最重要的因素,并将那些次要的因素故意「视而不见」,这种问题简化技巧方便思考者更清晰地分析主线的前因后果,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5. 因果推论。

分析问题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进行因果推论:找到当前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推测当前现象引发的后果。但是人们在因果推论中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例如颠倒因果关系、将次序先后发生的事物武断地认定为因果关系、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等等。

6. 发现关联。

有些时候,问题解决的最大瓶颈就在于无法发现某些隐性关联。

7. 情景预演。

情景预演就是思考者假想一些当某条件成立时引发的还未发生的场景,并推演出彼时会出现的情况,包括思考者之外的其他某个角色在该场景中的反应。

8. 向后推理。

当我们在原点思考但由于必要信息太少而迟迟没有斩获时,不如一下子跳到问题的终点,设想最终我们要达成的结果,然后倒推要达到这一结果所必须实施的步骤,然后继续倒推 …… 向后推理的好处非常明星,它既能帮助思考者启发思路,又能保证思考的聚焦性,使思考更有实效。

9. 横向激发。

思维大师爱德华 · 博诺是横向思维的提出者,他认为人们苦苦求索而不得解的要因是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并且没有从其他横向领域中获得足够的激发。人的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的解决常见问题的经验模板,它帮助人们非常快速地解决大多数可见的问题。但是其弊端是,随着模板使用次数的增加,人们的思维模式就会一步步固化在这些模板中。

10. 迭代探索。

思考者最大的痛苦是面临大量的未知和不确定,思考的过程就像在无穷尽的、异常厚重的迷雾中摸索穿行,甚至于,缺少足够光线的引领来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先想尽办法,依凭某一条细微的线索来获得第一缕光线,然后在它的指引下发现第二缕,然后第三缕 …… 这个过程中,思考者掌握的有价值信息越来越多,问题的自由度逐渐降低,分析的思路随之渐渐浮出水面。

﹋﹊﹋﹊﹋﹊﹋﹊﹋﹊﹋﹊﹋﹊﹋﹊﹋﹊

人的格局体现在:

历史的深度

世界的宽度

零度格局:「盲众」。(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 man of ideas )的概念源自刘易斯 · 科塞的著作《理念人》,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

人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心理原因并不一定对应同一种行为结果。

﹋﹊﹋﹊﹋﹊﹋﹊﹋﹊﹋﹊﹋﹊﹋﹊﹋﹊

每天一本书丨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

因为“熟悉”而不深究的隐藏的未知,我们的认知探索总是止步于表面而不去深究。不是说人类总体未探索到的世界,而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的陌生的未知。

我们满足于「看过」、「听过」、「知道」并且告诉别人自己「看过」、「听过」、「知道」。

﹋﹊﹋﹊﹋﹊﹋﹊﹋﹊﹋﹊﹋﹊﹋﹊﹋﹊

软性洗脑术:注意控制与反控制

操作原理:就是通过唤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来控制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而这种效应又反过来加剧人们对情绪化内容的持续关注。

有两个核心的关键词:「情绪反应」和「选择性注意」。

一、突出某一部分信息的夸张效果,切掉理应发生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唤起某一部分信息的情绪反应,排斥同一事物下其他重要的组成信息

三、突出某小部分实例的眼球效应,掩盖其他数量更多的实例事例

﹋﹊﹋﹊﹋﹊﹋﹊﹋﹊﹋﹊﹋﹊﹋﹊﹋﹊

学校教育的缺陷: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和陈旧

二、讲授的内容脱离应用环境以及教师本身缺乏实操经验。

顺从的学霸和叛逆的学渣都不值得称颂和效仿,我们应该去寻找更好的第三条道路:自由探索者之路。

成为「自由探索者」:

1.就是不要限定自己的角色。你不需要以某种既定的身份来限定自己。

查理 · 芒格就反复强调一种多学科视角的思考方法,他说,多学科视角才能产生某种「共奏效应」,发现原本无法发现的深度见解。

2.就是要学会主动试错。

很多人都苦恼的一件事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那当然,如果你什么事情都没有尝试过,你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呢。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那些有幸找到的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摸索中才逐渐发现的。

3.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包括良师,也包括优秀的同学和学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