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性肌力药在急性心衰治疗中的位置如何?

 舒HUANLIANG 2015-07-11


急性心衰中的老大正性肌力药物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也在质疑这一切,也许我们更要审慎的看待这些新的进展。


作者:刘峰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突然发生或骤然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急性心衰综合征。目前它已成为年龄>65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20%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约占80%。急性心衰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急性右心衰竭。急性心衰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3%,6个月的再住院率约50%,5年病死率高达60%。


  近10余年,急性心衰治疗的循证证据匮乏,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推荐的治疗大多基于临床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证据支持。


正性肌力药物在指南中的定位


  近年来发表的心衰指南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2ESC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ACCF)联合推出的《2013 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和中华医学会公布的《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较为重要。三大指南关于正性肌力药物的论述和推荐分别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其临床定位略有差别。具体如下:


  《2012ESC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指出,正性肌力药通常用于心排血量严重降低以至于重要器官受损的患者。若要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相对抗,从药理学的角度可以使用磷酸二脂酶抑制剂米力农。


  《2013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认为,直到明确的治疗(如冠脉血运重建、机械循环支持、心脏移植)或急性诱因问题的消除,有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应接受临时静脉内正性肌力药物支持,以维持系统灌注和保护器官功能(Ⅰ类推荐)。对指南导向药物治疗(GDMT)难以治疗和适合装置治疗时的心衰C阶段患者,或等待机械循环支持或心脏移植的患者,作为“桥接治疗”连续静脉内使用正性肌力药支持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对于表现有低血压和明显心输出量受抑制, 证实为严重收缩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为了维持系统灌注和保护终末器官的功能,长期、连续静脉内使用正性肌力药支持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


  《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如伴症状性低血压(≤ 85 mmHg)或CO降低伴循环淤血患者,可缓解组织低灌注所致的症状,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


正性肌力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正性肌力药物主要有洋地黄类、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左西孟旦4大类。洋地黄类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促进Na+-Ca2+交换,提高细胞内Ca2+水平,发挥正性肌力作用。目前认为,其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发挥治疗心衰的作用。洋地黄类在临床上虽属较为常用和历史最久的正性肌力药物,但其正性肌力作用并不强,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血,以及重症心肌炎等伴严重心肌损伤的疾病,均不适合应用。


  1、儿茶酚胺类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不过,大多数急性心衰为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患者往往已长期和大剂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此时心脏β受体己严重受抑制,儿茶酚胺类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此类药正是通过刺激和兴奋心脏β受体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的,故正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首先推荐应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促进Ca2+内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有舒张周围血管的作用。其中主要药物是米力农,负荷剂量25~75 μg/kg(>10 min),随后0.375~0.75 μg?kg-1?min-1静脉滴注。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和心律失常。OPTIME-CHF研究表明,米力农在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住院患者中,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常规加用米力农对院内病死率和60 d病死率无影响。对于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由于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不适合使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而米力农的作用位点在β1受体的下游,不受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限制,从药理学的角度此时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3、左西孟旦


  它主要与肌钙蛋白C结合,加强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用法:负荷剂量12 mg/kg(10 min)静脉推注,继后0.1 μg/(kg·min)静脉滴注,可酌情减半或加倍。对于收缩压<100 mmHg的患者,不需负荷剂量,可直接用维持剂量,防止发生低血压。应用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电图,避免血压过低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