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气讲坛之---中医治病的法则 “四诊”别论(3)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5-07-17


中医治病的法则 “四诊”别论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与“望而知之者谓之神”的道理是一致的。医生可以通过聆听患者的声音,将其反于医生自身,通过模拟和辨别自身内部对患者声音的感受,而能知道患者疾病的所在和虚实的状况。其本领要比“望诊”低一等,因为“望而知之者”的智慧已经能够达到由里向外发出的境界了,就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一样,所以称之为“神”;而“闻而知之者”的智慧已经到了正在显现却还不能够发生的境界,就像圣贤之人仍将“反省”和“慎独”作为基本功夫一样,所以称之为“圣”。这就是“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的意思。


古医隔着墙壁听到患者的呻吟和哀号,没有见到病人,却能够知道患者的病情,这是用全部的心力进行体验的结果,其静心之力积累日久,自然就会达到这种功力。就像盲人的听力之所以强于常人,就是将心力全部用于耳的缘故。关于“闻”的功夫,在《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中有较为明确的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中盛脏满,气胜伤(于)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这就是听声中之音就可以知道神气变动的规律,尽在不言之中。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症第一》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只此三句话,上、中、下三焦的病情,便有了声音的凭证,变化的妙义从此而开,闻声之功可得矣。


其中,“语声寂寂然”者,就是不想说话,“静和默”统属三阴,而此处所说的三种病,为厥阴所生。为什么呢?因为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此病本应缄默,却有时惊呼,所以病必在厥阴,而且,必定深入下焦“骨节间”也(就是西医所谓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痴呆等症)。

“喑喑然声出不彻者”,声出不扬也,是因为胸中大气不能枢转,出入升降之机艰难迟缓,由此可知病在中焦“胸隔间”也(就是西医所谓的过敏症、哮喘或鼻炎等症)。

“啾啾然细而长者”,说明声音从下焦小腹而上,因为足太阴与足太阳互为表里,所以,元气大伤就会出现足太阳的寒邪入于足太阴肾中,足少阴所生的热被迫入于足太阳经而上达于巅订,故而声音“细而长”。肾“在声为呻”,故而其声“啾唧”,为头中病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疑难杂症)。

医圣张仲景对“闻”的这段描述和分析,若能细心体味,对于闻声察病,就会举一反三,入于无尽藏也(这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而现代学习中医的人几乎都不加以重视,只会按图索骥,学西医的方法,依病名开药方)。(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