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胡《乱云飞》,京剧样板戏《杜鹃山》选段

 hdpingxu 2015-07-19



京胡《乱云飞》 姜克美演奏


这段被命名为《乱云飞》的唱腔,调名来自于毛泽东七律诗中的“乱云飞渡仍从容”句。表现了剧中主人公柯湘在起义军形势危急时刻的那种沉着、镇定,从容的革命气概。唱腔整个布局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旋律音调新颖、顺畅,调式对比鲜明、丰富,节奏、节拍张弛有度,腔词关系融洽、自然,演唱演奏富于新意,因而取得了极好的音乐艺术效果。


像这种民族风格强烈的曲式,不同于西洋的任何曲式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正因为此,因而曾一度被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特征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现代京剧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是被称为的成套唱腔,这是中国音乐中最为庞大的曲式结构之一。


剧中的主要人物往往由多段这种成套结构的唱段,来抒发其内心深沉而丰富的情感。那么,这种唱腔结构的表现力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是来自于渐层发展的多种板式的连贯组合。


中国音乐中的所谓板式,是一种包括着旋律、节奏、节拍乃至演唱、演奏技巧等的组合体。同时,以节奏衍变发展为主体,用同一曲调发展出多种变体,再根据散、慢、中、快、散的板式组合,形成庞大的唱腔结构形式。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外国歌剧唱段结构的,富于中国音乐特色的曲式结构。其次,这种成套唱腔结构形式,虽然兼有戏剧(戏曲)艺术中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但是,最为突出的是其戏剧性的特点,往往能达到非常感人、催人泪下的地步。


如果与西洋歌剧相比,它们的戏剧性效果常来自于旋律与节奏的组合上,来自于庞大乐队的音响效果上。而我们的戏剧性效果大都是与单音节语言相配合的,故而节奏、节拍的组合灵活多变,尤其像长大的拖腔及【摇板】与【快板】、【垜板】的结合,戏剧性效果非常的明显。


在西洋歌剧中不可能有这种一字一板的节拍形式,以及那种长大的拖腔形式,相反,这种一字一板的节拍和长大拖腔形式是最能突出其戏剧性效果的。因此,以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大多也是借鉴了戏曲的板式联缀表现。


如果单纯地借鉴模仿西洋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等曲式,往往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效果,反而使我们的腔调充满了外国味而难于为我国听众所接受。因此,现代京剧中的唱腔结构,正是在发挥其戏剧性效果的同时,大力加强了它的抒情性和乐队音响的丰满性。


这样,不仅使传统京剧在音乐上有了开创性的突破,而且促使传统戏曲在成为中国特色歌剧的道路上,迈出了稳健而坚实的一步。

现代京剧《杜鹃山》唱段《乱云飞》是剧中主要人物柯湘的最主要的唱段。它是由【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垜板】等板式联缀组成。


一开始就完整地呈现了柯湘的主题音调作为唱腔的前奏,由于这一音乐主题本身就非常具有情感的张力,且留存有极大变化发展的余地。在这里它是作了两头高中间低的旋律迂回处理,高的音调突出了环境的险恶和柯湘坚强不屈的精神,低的音调突出了柯湘深沉坚毅的情感。在短短的前奏中已经浓缩了整个唱段前后的剧情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风貌:





这个新颖的主题音调使其落于【二黄】的调式主音re后,就可以与传统的【导板头】音调相连接了,这样,也就能平衡新老音调的关系问题。【导板】的旋律则非常的高亢有力,在前半句“松涛吼”的“吼”字上用了顿音的唱法,这是传统中所没有的,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后半句唱完了的乐队尾奏进行了暂转调处理,这为【回龙】调式对比(主调与下四度调)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这种设计非常的巧妙而富于效果。


【回龙】的音调则更为新颖而出彩,作曲家借鉴吸收了戏曲淮剧中的【淮调】,在节奏上突出切分节奏,又在“烈火烧”的“烧”字上,不仅精巧地运用了一个虚词“哇”字垫衬,而且运用了单字的重复,把主人公那种焦急如焚的心情全盘托出,而后运用了一个大腔,将主题音调又镶嵌在其中,可以说这个【回龙】是全唱段最为精彩的一个“务头”之处,也就是务必突出的、引人驻听的地方:



接着的大过门吸收了京韵大鼓等伴奏音调,铿锵有力、张弛有度地展现出主人公此时复杂焦急、坚毅沉着的心情:


然后转入了【慢板】前奏过门,同样也是把主题音调巧妙地掺入进去,做到自然妥贴,天衣无缝的地步。【慢板】的音调与传统的完全不同,随着唱词的四声,旋律高低起伏,十分的贴切,同时把主题音调尽可能的融入到字的腔格中去,这样,更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树立。


到了第二句“雷队长入虎口九死一生”,不仅在“九死”两字上融入了主题音调,而且在“虎口”两字上运用了较典型的京韵大鼓腔格,使之在人物的气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后面的“人心浮动难以平静”上也是运用了典型的京韵大鼓腔格,而且高低起伏是那样的顺畅。这个“难以平静”四字正好是阳平、上声、阴平、去声,因此,可以看出作曲家是如何来处理京剧字韵的。


一方面对京韵大鼓字韵有着透彻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贯彻融入到京剧字韵中去。由此,可以发现作曲家喜用高阳平与上声加以明显的区分,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字调风格特点。由于这些均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因而在实践的处理上能有这样的自然而顺畅:



接着,转入了【原板】,这常是成套板式中叙事的段落。然而,作曲家即使在叙事段落中,也不放过对词意的表达与发挥。例如,“须提防”开始运用了垜句,当节奏推进了一定程度后,运用“危机全军”的重复句,节奏拉慢后再回原速,最后甩了一个大腔,来表现“心沉重”的情感,前后的对比极为显明。


这个大腔的设计有点像传统【二黄】中的“满江红”拖腔,然而,它却是一个全新的拖腔。而后,运用了幕后的女生齐唱来伴唱,音乐效果非常的突出:先是从低音区开始,然后旋律渐渐向上突出了“望长空,想五井”的心情与氛围,还真有点“长夜难明赤县天”(毛泽东《浣溪沙》词句)的意境。


紧接着是主人公的【垜板】演唱,这种穿插的【垜板】演唱,进入上五度宫调与之作调式对比,且运用短促的节奏形式,然后再拉一个大腔,使之整段旋律非常的生动、活跃:


这是作曲家惯用的,非常具有特色的对比写法。我们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在这里可以称之为一种“腔眼”,是最为引人驻听的又一“务头”之处。接下来运用幕后男女声分声部合唱,具有颂歌式的特点,这在传统板式声腔中是根本没有的。这种现代化音乐手法的运用,对烘托剧情气氛起到了极为良好的作用。最后,再次运用【垜板】把音乐推向了高潮,散唱拖长腔结束整段唱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