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芝润斋 2015-07-22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挂饰 4件)
明代
通长8.1、宽9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挂饰共有玉饰4件,均为青白玉质。4件玉饰中间以彩色绳结连接,最下端有一烧蓝花球,下坠珊瑚小珠穿成的长穗,每条穗的底端坠以翠珠及碧玺珠。中间圆形玉饰镂雕麒麟送子图,麒麟作回首状,口张开,身上骑一人,人物手中持笙(音谐 ),人物身穿宽袍,腰间束带,周围饰以梅花、钱币、元宝、犀角。麒麟送子圆饰上下两端各有一小型玉饰件,此3件玉饰正反面图案相同,烧兰花球之上有一玉环。4件玉饰及珊瑚穗子应为后配成一套挂饰。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兽,被视作吉祥象征。形象略似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尾,简称。据说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民间通常作麒麟送子图案来祈求早生贵子,子孙繁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佛
明代
7.7、宽6.6、厚2.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佛作坐姿,莲花冠,大头长耳,颈佩珠,肩披缠绕长带,上身裸露,腰束带,右手抚膝,左手捧桃,跣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佛像
明代
14.6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亮润泽。圆雕无量寿佛坐像,佛像双手捧宝瓶,跏趺静坐。头上发髻高耸,眉骨略高,两眼微合,嘴角略向上收,双肩绶带飘动,线条流畅有力。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水晶弥勒佛
明代
9.1、底长15.3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水晶质。通体圆雕而成。弥勒佛呈坐姿,上身斜靠右侧。弥勒秃头,大耳垂肩,脸丰满圆润,弯月长眉,双眼微睁,高鼻,阔嘴,面带笑容。身着袈裟外敞,大肚凸出,露出肚脐。双手扶膝,其中左手执佛珠搭于左膝上,右手抚于右膝,器底部内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达摩玉坐像
明代
通高16、像高11.5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立体圆雕。达摩盘腿端坐于玉雕琢而成的不规则礁石上,两足外露,双手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胸左侧,头略右倾,天庭和两腮丰满,蓄须,双耳长垂,表情自然。身披遮体长衣,前胸袒露,衣纹迭褶自然下垂,衣边为阴线雕琢缠枝莲花纹,底纹为海水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刘海戏金蟾玉佩
明代
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黄斑。圆雕刘海戏蟾。刘海袒胸,满面笑意,憨态可掬。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持瓶玉人
明代
9.4、宽4.5、厚2.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光洁细密,有黄色沁及绺。立雕。玉人头顶官帽,阔脸,弧眉,细眼,长鼻,招风耳,肥衣宽袖,双手捧瓶,神志自然凝重。阴线勾饰衣褶纹,线条有力流畅。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寿星
明代
13.1、宽9.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寿星站立,左手持杖,右手托桃。寿星左侧立鹤,右侧为站鹿及山石。纹饰象征福禄寿之祥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持菊玉人
明代
12.5、宽6.2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头戴文官帽,双目平视,面带微笑,官袍,腰束带,右手举一枝盛开的菊花,左膝单跪。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二老观书形玉镇纸
明代
7、宽9.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圆雕二老人,一人梳双髻,盘坐,膝上置一打开的书卷,其右手边一老人凭几而坐,头包方巾,背上系一酒葫芦,手抚观书老人背,两人似在交谈。背后一童子怀抱灵芝站立。器中人物均以黑墨线勾染眼珠、胡须,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拄杖玉人
明代
5.2、宽1.7、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烤色转黄。腰圆形脸,双目圆睁,大鼻高隆,大嘴嘴角上弯而略显温和。头发呈塔形,分四截。身着束颈曳地宽袍,双手拄杖。整体比例匀称,工艺细腻。此人物造型与当时一般的玉雕人物有差异,或与宗教有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持荷玉童子
明代
5.1、宽4、厚1.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绺裂处沁蚀较重。童子手持过顶莲蓬,盘腿而坐。童子脸部琢三个大面积的圆窝,上两个圆窝中间隐起双眼,双眼中间琢一道阴刻横线,下一个圆窝中间隐起鼻和嘴,之间隔以两道阴刻线。双唇较厚,微微上翘。双耳制作粗糙。桃叶发、双弯眉、衣褶等处阴刻线作风凌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伏鼓玉童子
明代
通高7、宽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杂有糖色。圆雕一孩童双腿蜷曲,一手支头,侧身俯卧于圆形鼓上。孩儿大头,细长眯眼,蒜头鼻,身着斜方格纹上衣,方格中间有双阴线刻饰的米字形花纹。器物底部则饰有花瓣纹。此玉厚重,孩童雕刻的顽皮可爱,用做镇纸,凭添了许多书房情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持榴玉童子
明代
8.5、底径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斑。圆雕一捧石榴童子。童子圆脸短颈,耳侧梳双髻,身着一交领长衫,下摆过膝,腰间系一绳结,衣袖、裤管均肥大,手捧一石榴,石榴寓多子之意,故有榴开百子之说。童子神态活泼自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持荷童子玉佩 
明代
通高5、宽3.9、厚1.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杂有黑褐色沁斑。两童子叉足并立于雕卷云足的一块底板上,手持莲花,莲花垂于脑后。童子头部比例较大,童子眼眶用两道深阔的弧线表现,中间隐起部分琢一短竖线表示眼珠。鼻、嘴周围琢一道深阔的弧线,隐起部分琢两道横线区隔嘴、鼻,线条作风硬朗。男童饰桃叶发型,女童头发中分。童子外披对襟短袖褂,下着短筒裤,饰米字纹。女童背部垂两根丝带,丝带扎成蝴蝶结。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献宝玉番人
6.6、宽8.1、厚1.8厘米
明代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质地温润并带有少许皮色。圆雕两番人手捧宝瓶。番人卷发,大耳,戴耳环,相向对立,共捧带盖宝瓶,意为番人献宝。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螭纹玉佩
明代
4.6、宽2.5、厚0.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质地细腻,褐色沁。扁体透雕,阴刻双面工。螭体呈S形弯曲,圈眼,小耳,分叉尾。嬉戏盘游、口衔灵芝草,尾附瑞草。线条流畅,转折自然,灵逸生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螭纹玉佩
明代
4.8、宽3.5、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通器镂雕而成。螭呈盘绕爬行状,身躯修长呈团形,四肢上下翻腾, 长尾与后腿相互缠绕。整体线条柔和,肩胛、胯骨处略显肥胖, 器身以斜格纹及短阴线进行装饰。螭口衔灵芝,且大小两螭面面相对,充满温情。这种造型较早期温和、优美,明代螭纹己经成为一种吉祥图案,进入了玉器的装饰领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瑞兽
明代
7.8、高6.5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人工黑色沁。立体圆雕。兽呈蹲立状,器型饱满,棱角分明。双眼前视,张嘴露齿,圆眼,如意形鼻,勾云形粗眉,双角后伸,猫耳状耳,长胡须用细密阴线刻画,腿部亦雕刻细密阴线纹。长尾分叉卷起,背脊椎骨呈节状凸起。身两侧饰羽翼纹,四肢关节处有卷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瑞兽
明代
8、宽4、高2.5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酱灰色玉皮。圆雕一兽作匍匐状。圆眼,鼻微隆,头上双角弯曲。四腿关节处琢涡纹,饰有短直阴刻线。尾分叉,脊背碾磨出椎节骨,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瑞兽
明代
6.2、高3.4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黄褐色沁。立体圆雕伏卧异兽,头部有叶形耳,粗眉圆眼,如意形鼻,一长角贴于背,粗颈,耳间生出三绺头发,上刻细密阴线纹。腿前端较粗,刻有波浪线,尾巴上翘贴于背似火焰纹,其上刻细密阴线纹。臀部上浮雕蝙蝠一只。兽通体隐起,富有肌肉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瑞兽
明代
8.2、宽6.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有浅褐色沁。瑞兽呈坐卧状,尖耳,凸眼,勾云形眉,有须,腮饰勾云纹,獠牙外露,毛发散披,尾翘卷。底部为平台,并对穿三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辟邪
明代
6.1、宽4.8、高4.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润,有牛毛沁和灰白色沁。圆雕。兽头高昂,双角,水滴眼,张嘴露齿,上身双翅略展,四肢弯曲,尾贴于臀部,呈伏卧状。阴线勾饰数条翅纹,雕法有力流畅,造型雄悍强壮。此类小型圆雕动物造型的玉器,可佩戴,可把玩,也可用作文房镇纸。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辟邪
明代
7.4、宽2.5、高2.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辟邪呈匍行姿,头部圆硕饱满,粗眉圆目,巨口微张,双耳后抿,长双角,双翼拢于背,四肢粗壮有力,尾由左后肢卷于腹侧。其神态专注谨慎,翼、耳与角贴颈与背,隆起的肩膊、胸腹紧张收缩,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此辟邪以玛瑙雕琢,质地细腻,黄中带褐,有较强的动物皮毛质感,富有鲜明的自然艺术形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麒麟
明代
5.1、宽5、厚0.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受沁处呈黄褐色。玉佩片状,镂雕成麒麟形,张口露齿,圆目卷鼻,垂须贴胸,胁后双翼舒展,足部有爪。用阴刻线表现身上线条,两面纹饰相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衔灵芝玉狮
明代
4.1、长8、宽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斑,温润细腻。圆雕狮子,顾首,口衔灵芝一朵,体肥硕,花式卷尾,呈爬卧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虎
明代
4.1、长12.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赭红色沁纹。体形扁,圆雕卧虎,张口露齿,下颏有须,突目,神情威武。后肢收于腹下,短尾上翘,以细双阴线示毛发。造型仿商代玉虎式样,简洁明快。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双獾
明代
5、宽3.7、厚1.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细腻润。双獾首尾相互缠绕,以四肢、长尾相连,一獾臀部爬一只蝙蝠。谐音,寓意 欢欢喜喜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双螭纹玉饰
明代
4.9、宽5、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透雕双螭,口衔灵芝,爬卧于两片蕉叶之上。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鹤鹿纹玉笔架
明代
4、长14.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鹿作跪卧状,短角,三角眼,尾下垂饰以短阴刻线。鹤双翅收于两侧卧于山石上,回首衔一枝带花叶和果实的桃枝。灵芝、仙鹤、山石、桃在中国古代纹饰中都含有长寿之意。鹤鹿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寓意鹤鹿同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骆驼
明代
5.6、宽1.5、高3.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黄褐色绺斑。骆驼为卧姿,头微昂,双目前视,圆圈眼,口紧闭,两驼峰耸起,驼峰处浅刻写实皮发,腹下四肢蜷卧,蹄足分明。器身以浅阴线表示细毛,打磨光润,显得古朴浑厚。从造型来看,应为文房用具中的笔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牛
明代
8.5、长2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色深绿,有白色斑纹。造型为南方常见的水牛,作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头部微抬,牛角粗壮弯曲,双耳附于其下,阴刻圆眼,平视前方,似在小憩。牛背部光素,尾巴侧于一边。牛全身比例协调,碾琢出的肌肉骨骼,起伏恰当。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牛
明代
4.46、长8.9、宽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黄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呈侧首伏卧状,菱形目,口微张,鼻孔翕张,尖耳,双角后伸,角尖相对。前肢卧于腹下,后腿前屈,长尾卷曲于腹侧,背部凸现骨脊,躯体清瘦健壮。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牛
明代
6.1、宽3.25、高2.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及褐色玉皮。匠人运用器物的自然皮色,巧妙设计,雕琢成器。卧牛侧首远望,背驮灵芝,寓祥瑞之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兽
明代
6.4、宽3.3、高3.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中泛黄色。兽呈卧式,头部微前倾,阴刻涡纹眼,翘鼻,双耳下垂,后尾上扬,呈扇形贴于脊部,细阴刻线示尾鬃。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马
明代
8、宽2.9、高4.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下部受沁呈褐色。马呈卧式,作回首状,尾上翻贴于腿侧。鬃毛与尾毛用阴刻线表现,整器体态丰满,栩栩如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马
明代
8.9、宽3.3、通高7.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碧色,有黑色斑点。马立于一山子形的底板上,手法写实。马首低昂,马身肥壮,马腿短而骄健。马鬣、马尾毛发丰茂浓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各种马饰繁琐精致。委角长方形马鞍垫饰莲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卧狗
明代
7.3、宽1.8、高2.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有点状淡黄色沁。狗首侧扭回顾,狗身瘦长精悍,阴刻橄榄形双眼,利嘴前探,鼻孔微张,右耳微竖,异常精警。腹紧、腿健、爪利,异常骄健。前腿作抱拳状,示人温驯。颈部至尾部雕出的脊梁、卷于右腿一侧的长尾以及卷叶状双耳有较多的装饰趣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玉狗
明代
4.2、长10.2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浅赭色斑和瑕斑。圆雕卧狗,作回首状。头、身有红褐色斑纹,两耳自然下垂,双目后视,抿口,腰圆臀肥,长尾卷曲,贴于臀上,右前腿搭于左前腿上。神态活泼,自然逼真。利用天然褐色斑纹,巧作而成。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4) 
凤形玉饰
明代
4、宽3.3、厚0.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扁平体,透雕一鸟,昂首展翅,阴线勾饰圈眼、双翅和羽毛。口中衔花枝。背面光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