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中医主任医师,毕业北京中医学院,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李士懋教授。临床工作30年,对糖尿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各类皮肤病,不孕症等疑难病有独到经验,年门诊量10000余人,著作《杏林碎金录》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想获取更多中医干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临证近30年,有痛苦,有迷茫,苦中有乐。这辈子我是把中医当做我的事业来做,读书,临证,传道,授业,做个快乐的中医人。 【一、缘起】 说起中医之缘还要从1983年说起:当时正在读高中,夏季高温,我的臀部出现疮痒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自服消炎药无明显效果。把情况与姐夫说,姐夫建议我去他爷爷陈瑞山老中医家诊治。 陈老祖传5代中医外科,擅长外治法,治疗疮痈肿毒以及乳腺癌。于是就去姐夫的爷爷家诊治,陈老看完后开出了几粒黑色药丸,及外用膏药。嘱咐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经过内服外敷一周后,诸证消失。 从此以后,我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兴趣,当时姐夫正跟他爷爷学习中医外科,我就向姐夫借汤头歌、药性赋利用暑假来读,自此与中医结缘。 【二、求学与行医】 高中毕业后有幸进入北京中医学院。80年代末,出国热,经商热,外语热在校园内盛行,经典课在学校弃之墙角,我的多个同学纷纷放弃中医的学习,出于对中医的热爱,我放弃外语的学习,一直坚持学习经典。 毕业之后,被分配在中医院上班,一年之后经过中国中医研究院何绍奇先生介绍去南通市中医院随朱良春老师进修学习。 当时南通市中医院有妇科名家姚雨晨老先生,儿科专家蒋仰山先生,外科专家陈照先生,肝病专家陈继明先生,血液病专家汤成祖先生。整体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每天7点上班,把朱老的诊室打扫干净,帮朱老泡好茶,等待朱老上班。朱老1,3,5专家门诊,每次要看诊100多号患者,主要以风湿,类风湿,肾病及肿瘤等疑难病为主,朱老态度和蔼,每每见到患者说效果非凡,就觉得跟对了一个好老师。 朱老不上班时我便随姚老,蒋老、汤老跟诊。蒋老系上海毕业,与南京儿科名家江郁仁是同学,他将宣,清,降三法融与一炉,诸法变通,对治疗儿童咳嗽,哮喘等疾病有特别好的疗效。有一次跟汤老抄方,汤老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中医应该好好学习,不然中医怕后继无人了。”我深受感动。汤老家传方很多,善治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疑难病,我用汤老方治疗数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皆取得很好疗效,一年的进修生活充实而又紧张。 回到单位工作2年,深深地感觉自己脉诊很差,又去河北省跟随李士懋先生,田淑宵师母学习脉诊与妇科。李老精研脉诊,以脉定证,以脉定方,田老是家传中医妇科,二老特别喜欢我这个刻苦用心的徒弟,口传心授,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与我。 进修最后2个月经过朋友介绍随河北省中医院外科名家林伟雄老师学习,林老也是家传中医外科,他对结石病,牛皮癣等外科疑难病皆有很多独到见解,至今我还用林老的三部曲治疗结石,其疗效迅速,止痛快。我的笔记本记下了几十万字,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回来上班后,一边工作一利用周日随陈瑞山老中医抄方学习,陈老外科有很多绝活,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善运用医宗金鉴诸法治疗外科病。家传有麻蛇散、小金丹,治疗疮痈肿毒烫伤有特效。 【三、读书行医的习惯】 1、以书为师,每天坚持白天看病,晚上看书,特别是白天遇到的疑难病晚上回来查书,包括西医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都一一弄懂。 2、善于总结归纳,如糖尿病在报刊杂志上记载的经验及古书的经验归纳会成小册,分门别类。 3、善于收集单方及验方,特别是患者带来的处方效果比较好的都一一收纳。 4、善于交流心得,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经常与同道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我有一个忘年交,河北省黄骅县袁守怀老中医,这么多年帮助我在临床中授业解惑,我受益很多,我们之间是中医行,兄弟情。
【四、读书的经验】 1、初级 首先要读《三字经》,都是三个字,字字璇珠,朗朗上口。很多疑难病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治中风,首先提到小续命汤。 其次《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平时我们跟师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每一味药查一下《神农本草经》中功效及应用,这样时间久了我们就会熟悉。 其三,《频湖脉学》要背熟,脉诊是我们中医的基本功。望闻问切四诊中,切脉可以定虚实寒热,可以以脉定证,可以以脉定方。 再次,《汤头歌诀》要记牢,汤头歌最后一句皆是阐述病机,如苏子降气汤,下虚上盛痰嗽喘。定喘汤,肺寒膈热喘哮尝,归脾汤,肠风崩漏总能医。 2、提高层次
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这三部书要背熟,在此基础上每年要通读三到五遍。 3、后期 要看陈士铎医学全书,书中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与傅青主是一脉相承,如熟地能开胃,能化痰,能补胆,皆开数法之门,耳目一新。《吴鞠通医案》,其中有很多活用经方案例。他是一位经方家,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写下了《温病条辩》。《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临床实践经验,是从临床出发的一本好书。书中强调中西医结合,以石膏配阿司匹林解热镇痛,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很了不起了,对虚劳病,大气下陷等诸多疑难杂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现代的书 我主张看《李可危急重症》一书,这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书中的破格救心汤临床应用效果非常好,但附子的剂量不提倡太大。《胡希恕临床经验集》《朱良春医学全集》《虫类药的应用》《李士懋医学全集》皆要阅读。《内经》及《叶天士医案》建议到60岁以后再看。 【五、我对中医的一点看法】 谈师承 中国古代的教育形式是师带徒,我提倡多跟几个老师学习。现在真才实学的老师少,会吹的老师多。所以想找一个好老师比较难。跟师学习要以真诚勤奋的态度学习,要做到尊师,只有做到尊敬老师才能爱护徒弟。老师才能把心掏出来,才能把直接的经验告诉你。 关键在于我们跟着老师要学习把握要领,看看老师怎么问诊,怎么把脉。把什么样的脉象,老师是怎样把一个一个的症状归纳得出病机,处方是经方还是时方。剂量多少,二诊的情况怎样,老师是如何守方与变方,一天跟诊写一篇跟师心得。我曾经带过一个博士,他很努力,短短四个月,写了十万字的病例总结,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提倡,因为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皆有独到之处。这些经验比较宝贵,不但要好好继承而且要发扬过大。 谈实践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是根本,以学来的经验靠大量的临床实践来证实有效,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林伟雄老师的结石治疗三部曲,从结石的疼痛期,到稳定期,嵌顿期,我使用于临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