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雪斌158 2015-07-23
2010-10-24 12:07 消息 引用 分享

相关疾病:
高手过招,新人抛砖。
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气/胃气→宗/荣/卫,借脾之运化,滋养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表里,脾升胃降)。论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论》。东垣先生开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脏生变之缘——岂特四者……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胃腑之气胃气,为正气(经气)源一,调护胃气,生理护养、病时固本,治则一。
慢性胃炎可参TCM病证胃脘痛、纳呆、痞满、嘈杂、积食、呕吐等范畴。饮食(饥饱过度、饮食不洁、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外邪(风寒暑湿燥)、情志、虫积等内外合邪,长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于荣养,升降失司),或继之它脏紊乱,如肝郁、脾困,久则中气亏虚,类状频频。鉴此,个人以为,肺为娇脏,胃亦然矣。临床辨证,潜习楼下高人方药妙手,仅从外治问道。
个人所喜不外阳明相关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总)/中脘(胃募/腑会)/胃俞(胃俞,与中脘俞募配穴)/章门(脾募/脏会)/梁丘(胃郄,急性发作佳)/冲阳(胃原)/丰隆(胃络,与冲阳原络配穴)/合谷(大肠经/四总,上下配三里)/公孙(八脉交会,通冲脉)/内关(八脉交会,通阴维)等,余见证配取。
1.风寒邪胃(良附丸证):隐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见:【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温针灸,中脘温和灸15-30min;
2.脾胃虚寒(理中丸证):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温针灸、针用补法,气海/关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饼)灸30min;
3.热邪扰胃(清中汤证):悬钟(八会之髓会,见:【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足三里(双向调节)/厉兑(胃井,泻热)/内庭(胃荥,泻热)/合谷,针用泻法,15-30min;
4.胃阴亏虚(沙参麦冬汤证):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30min;又,可以益胃汤成分煮粥,食疗;
5.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证):太冲(肝原)/阳陵泉(胆合/胆下合,八会之筋会)/阴陵泉(脾合)/内庭/章门,针用泻法,30min;
6.湿困脾胃(二陈平胃散证):丰隆/阴陵泉/三阴交/中脘/胃俞
7.食滞伤胃(保和丸证):配神阙,天枢;神阙隔盐灸,中脘/天枢向神阙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顺时针轻手法摸腹100-200次。
8.瘀血客胃(失笑散证):血海/阴郄(心郄)/内关,针用泻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胃/神门/心/脾);

引申:
1.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急取地机(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针重手法按压,当然得排除合并溃疡穿孔等急腹症。
2.偏方:面粉炒糊,兑水饮服,个人以为类似硫糖铝、Al(OH)3等胃粘膜保护剂,服后敷于受损粘膜表面。
3.曾亲闻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经标准化治疗,亦自愈耳,或此病随时间有自愈性?何                                                        2010-10-24 12:0
相关疾病:
常见慢性胃炎的症状: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有关,有的进一步影响肝胆的疏泄而共同发病。病为“本虚标实”,治疗宜攻补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建中汤诸方等为常用方,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敛疮;乌药、香附、元胡、乳没三棱莪术行气活血止痛等药佐配使用。

另,胃炎与外科疮疡可互参,“托疮生肌”是主要治疗原则                    

相关疾病:
慢性胃炎 中医分型: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                                                                                                                                                                                                                 相关疾病: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相关疾病:
谈一谈本人对本病的一点心得
1.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 正确理解“通降”的含义是疗效的关键

2.治疗治法以“和”为贵
所谓“和”,调和肝脾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分消上下之谓“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备

3.苦寒健胃与清热解毒
苦寒药与清热解毒药的运用在胃病治疗中有非常的意义 1)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碍易生“热”饮食积滞易生“热”。2)胆草、黄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3)清热解毒药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细菌代谢产物对身体的中毒症状

4.“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绪在胃炎的发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医所谓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谁说中西医在理论上不能相通呢?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

5.把握“四个相关”
中医讲究整体观,一脏有病全身相关,对于胃病来说重要的有四个相关
“胃——口”相关,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
“胃——肠”相关,胃在肠之上,胃病必然肠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数都有大便不调的情况,或“秘”或“溏”或“泻”
“肝、胆——胃”相关,这个就不需说了吧
“脾——胃”相关,这个对于学中医的人就更不需说了

6.注意古今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天国人体质的变迁,由于饮食结构及体质的变迁,胃炎病也是变迁的,对于先哲的经验也需要你有一双慧眼                                                                                      
相关疾病:
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楼上的诸位都说的差不多了。偶就小小秀下自己的一例医案。
刚刚读研的时候,坐火车回家。长途,卧铺,非春运,人不是很多。
正在和别人闲聊时候,有听到通知,需要医生赶往某某车厢,一个腹痛的病人。
本来还想着我没有执业医师证,不太想去,但患者所处的恰好是我所在车厢,且隔了几个床位。还是立即赶了过去。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
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
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
后来还来了两位医生,都是西医的,对治疗经过大为赞叹,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心,呵呵。                                                          
慢性胃炎的辩证分型,病例病机,治法方药大家谈的差不多了,我只谈谈临床治法,
一、分型处方:我将慢性胃炎大致分为6个型,在此基础上加减进退:
1.寒凝气滞型—良附丸加减:香附,良姜,半夏,枳实,砂仁;
2.脾胃虚弱型—香砂六君汤加减;
3.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加减;
4.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四七汤加味;
5.痰湿困脾胃—平胃散加减;
6.胃阴不足型:叶氏养胃汤加味。

附: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辩证和治疗:即首先在明确西医诊所的前提下,对发生在为体的萎缩性胃炎(A型,该型B细胞抗体阳性,有浆细胞的浸润),因其临床症状大多以胀满为主,通常伴有乏力、纳呆、头晕、舌淡体胖,故以脾胃气虚辨证论治,对发生在胃窦的萎缩性胃炎(B型,该型B细胞抗体为阴性,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因其临床症状以胃部疼痛为主,大多伴胃中烧灼、口干、便秘、舌苔黄腻,故以胃火炽盛辨证论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汤治疗,B型则多用半夏泻心汤,A、B混合型则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治疗。

二、组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临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么典型,而是2个或2个以上的证型同时存在,特别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代表方,其他泻心汤亦常用)比较多见,所以常用组方来治疗:
1.香半汤:即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脾胃虚弱日久寒热互结之胃脘胀满不适,反酸,舌苔黄厚或腻者
2.叶半汤:即叶氏养胃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之舌红少苔或无苔之胃阴不足者。
3.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平胃散,多用于肝胆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现口苦,反酸,剑突下烧灼、疼痛。

三、加减:
1.心下痞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即加枳实,白术。
2.胃酸过多:加龙骨,牡蛎,乌贼骨;明矾,煅瓦楞。
3.胃痛:蒲黄:加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没。
4.胃火炽盛,大便秘结或黑便者:加大黄(大黄10g以上和后下则通腹,少量3g则健胃)。
5.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鸡内金,炒莱菔子,生大黄。
6.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复代赭汤;
胃寒恶心呕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黄土;
胃热恶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生姜。                                         
这是我对脾胃病的基本认识:
脾胃病论治体会
脾胃同居中州,属土,为后天之本,主受纳水谷,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并通降浊物。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情况相互影响,但是临床之时,务必分清脾病与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轻重主次,才能使治疗井然有序。
1 脾与胃的生理特点
脾属五脏,为阴土,能藏精气,满而不实,体阴而用阳,诚如朱彦修所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格致余论·鼓胀论》)。故脾以脾阳为贵,功能升清,宜升则健,运化胃中水谷,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营卫精气,并能升腾营卫精气,归肺达五脏九窍,营养周身,因此脾脏喜温喜燥而恶湿浊,温燥则脾气轻而得升,气湿气浊则降,譬如阳光明媚,天气清朗,阴雨雾气,天气混浊。正如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胃属六腑,为阴土,传化水谷,实而不满,体阳用阴,腐熟水谷,通降浊物,胃降浊的功能不但表现为使水谷化生后的糟粕下降排出体外,并能使五脏代谢后的废物亦排出体外,因此胃喜润而恶燥,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润则六腑通畅,浊物顺流而下,燥则六腑干涸,浊物积滞难下,正如叶天士云:“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脾脏的升清与胃腑的降浊相辅相成,脾脏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浊的基础上,否则胃中浊物壅滞,一方面水谷不能纳入,脾气匮乏,胃不降浊,五脏代谢之废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浊气阻滞,脾脏难以发挥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浊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础上,否则脾气郁滞,不能磨谷,不能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滞,影响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湿浊弥漫,必使脾阳受损,难以升清,无力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湿内停。脾脏不升清,阴火乘中,必损胃阴(津、血),胃中干涸,难以降浊。无容纳谷,脾气更伤。因此周慎斋说:“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不仅如此,胃的纳食与脾的运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润亦相辅相成。亦如尤氏说:“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
2 脾病与胃病的特点
李杲氏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关于脾病与胃病的病因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饮食不节为最,或饮饱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热,肠胃壅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胃本多气多血之腑,湿浊积滞,化生湿热,反伤胃阴(津、血),久则脾无所禀故亦病。劳役形体则伤气,气伤久则脾必怠惰,清气不升,营卫不行,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痰浊内生,故胃亦从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导致脾胃病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的升降使 三焦气机升降不利,从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病焉。
胃病则胃阴不润降,痰浊阴火内结,故胃病以痛为主,痛者不通,或气滞、血瘀、火郁、湿阻,六腑实而不满,满则胃痛。
脾病则脾阳不升清,清气内郁,阴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胀为甚,并兼见清阳不升之证,如清阳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阳不实腠理的多汗病寒热,清阳不上清窍的面色无华、头晕、食后困倦,以及乏力劳累、四肢心热等。
脾胃不和,往往脾阳不磨谷而反呈阴火伤胃阴,胃阴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饮伤脾阳。
胃病则浊气不降而胀,但胀不分食前食后,因胃中有邪气。
脾病则清气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后为甚,因脾不运气、不磨谷。
胃中有热则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吞酸,便秘。
脾阳不足则胃中冷凉,或感寒食凉则胃胀加重。
胃病多实,实在浊气,虚在胃阴。
脾病多虚,虚在阳气,实在痰饮。
3 脾胃病的治疗
由于脾与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治脾贵在温脾阳(气),以升清,使脾阳气以运,清气能升。治胃贵在养胃阴(津、血),以降浊,清火降浊,胃喜润降。因此升脾阳与降胃阴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胃病者恒多胃不降浊,或因食滞、气郁、痰饮及瘀血内阻,或因胃阴不足,润降不行,故表现为胃一方面不能纳水谷,或纳而不降,则胃胀胃痛,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降胃之药虽多,然以大黄一味最佳,剂量大小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大便的干稀及频次决定,其它如半夏、枳实、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黄、当归、桃仁等均可辨证应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阳、气),或因胃中填满,或因肝气郁结,或脾阳气妥,故表现为食后胃胀,乏力嗜睡,头闷身困,甚或泄泻、溲频等。当此之时,宜宣发阳气,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苏叶、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干姜、防风等。如系贪凉恣冷而致脾阳遏郁者,藿香、紫苏叶为佳,酌加苍术、干姜、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郁脾阳不升清者,柴胡首选,酌加枳壳、白芍药、防风、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无隙,脾阳遏郁者,当降胃为先。或一吐为快,可见吐亦升发脾阳之法也。脾阳气妥者,升麻最宜,方选补中益气汤。另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伤最易使脾阳郁于阴血之中,此时发越脾阳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过多,以 3~ 5 g为宜,且定要防其升发阳气过极,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药而大吐血,吐后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溃疡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虽鼻衄后胃痛缓解,但应用仍要谨慎。一般附片可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奥妙无穷。还有血虚阳郁者,亦于大量补血药中加少量附片发越阳气,行气活血,往往于难治性或陈旧性溃疡可治愈。另外,临证之时,还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采用相应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阳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脾气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胃阴虚与脾虚生湿同病,脾气虚与胃中阴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后渐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实,中期则虚实挟杂,后期虚多实少。
3、1 初期
初期由于胃阴(津、血)、脾阳(气)尚能代偿,病理以邪实为主,其临床可表现为阴火、痰浊、食积、气滞、寒凝、瘀血,因此治疗以祛邪为务,可灵活选用泻阴火、化痰湿、消积食、行气滞、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总之,胃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积滞,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纳、能降,从而脾能运、能升发,丹溪越鞠丸从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方面组方简炼,立意创新,很有实用价值,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病,根据气、血、痰、火、食、湿的偏重而适当增损药物,即能拈手即效。
如已用祛邪之药而邪不去者则是正气不足。中药的应用以机体为本,以正气为本,正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如果想主观地用药把邪气怎么,不借助正气的作用,因势利导排出邪气,那么虽用祛邪之药,如何能发挥作用呢?这里的正气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阳不运,或胃阴不降,细查在气在阴,或加温运脾阳,升清输脾,或加养阴润降,以和胃降浊。如我治一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男, 35岁,主诉胃脘胀满,无疼痛,胀以清晨为甚,活动后反减,饮食尚可,大便干,约2日一行,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初诊辨证为肝胃不和,阴火郁结,胃阴已伤。用四逆散加大黄黄连泻心汤,胃胀稍减,大便亦软。但仍口干多饮,唇上生疮,再服胃胀不减,细问才知,胃胀每于受凉后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阳已伤,不能为胃磨谷。仅于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剂后胃胀大减,口干及唇上疮已愈。再3剂后饮食增加。另一为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饮食不慎则次数增加,诊时脉濡滑,舌苔黄腻。用化湿之法,处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汤,便次虽减,但其舌上黄腻苔久不退去,后细诊舌苔厚而腻不浮,乃脾阳不足,中焦不运,湿浊不化之故,上方加干姜一味,舌苔渐退,服泄亦止。这二例病人的治疗均说明正气已伤,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
3、2 中期
脾胃病进一步发展,病至中期,脾阳胃阴伤损,出现部分功能失代偿,故表现为虚(脾阳气虚、胃阴津血不足)实(邪气)挟杂证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临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
3、2、1 附子泻心汤:功能降泻胃中阴火,而兼升补脾阳。适用于胃中阴火郁结不降,脾阳已伤。故一方面表现为胃中疼痛,胀满,嘈杂灼热,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烦热,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凉,感寒或食冷后胃胀痛加重。本方尤适用于慢性或难治性溃疡,由于服中西药克伐日久,脾阳已虚。
3、2、2 半夏泻心汤:功能健运脾气,化痰降浊。适用于脾阳不运,胃津反为痰饮,胃中水谷不化,痰浊不降,胃津既为痰浊,则胃阴不足,脾阳亢反成阴火,阴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阳不升,水谷停中。证见心下痞满,食后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临床可根据正邪的比例加减,如温脾阳加制附子、干姜、草豆寇。补脾气加党参、黄芪、生甘草。健脾运药加白术、茯苓、砂仁。泻阴火:其中泻心火加大黄、山栀子、生石膏。泻相火加知母、黄柏。化痰浊加半夏、陈皮、莱菔子、苍术、藿香、车前子、泽泻。降气加枳实、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鸡内金。活血加当归、桃仁、川芎。
3、2、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脾胃论》,药物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功能升发脾中阳气,降泻胃中阴火。主治脾伤清气不升,胃中水谷不运,痰浊不降,阴火乘中,表现为体乏无力,面色无华,多汗易感,头晕头痛,四肢心热,食后困倦。随证加减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食少乏力,体虚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疗效。
3、2、4 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有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柴胡、枳壳、甘草、黄芩、黄连、白及。功能调和肝胃,行气活血,柔肝养胃,泻火除湿。适用于胃伤阴血不足,润降不行,气滞血瘀,阴火郁结之胃脘痛,胀满呃逆,吞酸嘈杂。对于陈旧性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疗效。
3、2、5 加味一贯煎:药物组成有生地、沙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枳壳、川楝子、黄芩、黄连、生甘草、太子参。功能滋养胃阴,泻阴火除湿行气。适用于阴火郁结,湿浊内阻,而胃阴已伤者。证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痞满不食,胃中嘈杂,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此证型。
3、3 后期
由于脾阳(气)、胃阴(津、血)的进一步损伤,脾阳(气)、胃阴(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偿,故表现为虚多实少,其证型有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证),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证或肾气丸证),气阴两虚(生脉散证),胃肾阴虚(六味地黄汤证)等。此期西医相应的病名有陈旧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证准确,就要守方常服。
4 调五脏以安脾胃
东垣昌“百病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东垣认为凡内伤之病,一般都与脾胃有关,于是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及至明·张景岳论内伤虚劳者,则昌“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盖脾胃居中州,资生气血,血以养心,而心火肾阳又资助脾阳,胃阴以肾阴为本,脾阳升清需要肝气条达,胃阴润降得肺气清肃。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脏,而五脏有病,祸必脾胃,即能“调脾胃以安五脏”,亦必能“调五脏以安脾胃”。如胃阴(津、血)不足,润降不行,胃脘胀满,饮不欲食,大便不畅,可以沙参、麦门冬、杏仁、桑白皮润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头晕,可以荆芥、防风、升麻、麻黄等宣肺以升脾阳,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温心以暖脾,以酸枣仁、远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当归、生地黄养心血以滋胃阴,大黄黄连泻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龙胆草、山栀子清肝和胃。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柔肝和胃,八味肾气丸可通过温肾以助脾阳,六味地黄汤可以通过滋肾阴以补胃阴(津、血)等。总之,只要晓明病机,终可殊途同归。
               
12楼
介绍几个使用频率高的验方:小建中汤、理中汤、半夏泻心汤、失笑散、乌贝散、四逆散、小陷胸汤、小柴胡汤、平胃散。对症使用,思过半矣!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曾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参、延胡索、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古代医家对于痞满的治疗用药比较一下,差异很明显,最突出点就是活血化瘀药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

CAG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气滞(胃气阻滞)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机及重要环节,这一点已不难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机的地位与作用又将如何呢?

CAG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发展而来,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变过程就为内伤、外邪等诸多因素导致血络瘀阻奠定了基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损伤导致胃病,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阻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亦瘀滞,而致瘀阻。实则食滞、湿浊阻遏气机,或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热,热可灼津,热邪久恋,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虚则阴虚阴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养,胃壁脂膜干槁不荣,犹如旱野龟裂而血行淤滞;或中气虚损,运血无力,则胃络血行不畅;或气虚及阳,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又古人有训,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久多见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每每互为因果,脾胃愈虚,则气机不畅,胃络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调畅,则脾胃升降难复,中州益损。

对CAG血瘀病机的轻重与层次的认识,胃病离不开胃气阻滞这一病机,气滞则血行不畅。笔者认为,胃络血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由渐而盛,由轻而重,由浅入深的,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这一概念,这与一般所讲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证是有区别的,前者病情为缓,尚处发展阶段,后者病势为急,病情较重。但CAG的血瘀病机进一步发展、恶化,并非出血,也可出现痰瘀互结,发生恶变。

CAG的血瘀证候还是明显的,常见的。如胃脘疼痛虽不若消化性溃疡那样规律和剧烈,但痛有定处,久延难愈,所谓久痛入络,久病留瘀;胃脘痞满久治叠治不解,这也与血行不畅有关。而最常见,也最有诊断价值的血瘀征象,是CAG病人大多见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义。固然,CAG的血瘀证候并不多见,但笔者觉得,CAG的血瘀病机也是在长期的病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决定了与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因此不必拘泥于既往的瘀血证的全部症状和体征,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活血化瘀治法,根据其药物的作用程度进行分类,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分为三类:(1)养血和血类,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芍药等;(2)活血祛瘀类,如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郁金、红花等;(3)逐瘀散结类: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等。由于CAG的病机特点即是虚实夹杂,因此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够接受,这极其重要。

在正确选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治疗CAG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证候上虚实主次之分、标本缓急之别,因此,实证为主者,应以攻为主,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较大的药物,如活血逐瘀之类;虚证为主,则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缓和的养血和血药物,否则病人难以接受,且于病无益。其二,根据具体病情及证候不同,必须结合其它治法及其药物,这样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结合理气法、温阳法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等等。二是照顾病情的需要,针对兼有湿热及气虚、阴虚等证者结合使用化湿、清热及益气、养阴之品,这样才能有益于治疗,减轻、消除症状,为患者接受,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有害无益。如脾胃虚弱的CAG患者,单用或过用活血逐瘀之品,则每易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薄之中气益损、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须结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补兼施,方能奏效。

二、伴随病变的病机认识和治疗

CAG的伴随病变极其常见,而且很多,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上,对其伴随病变的治疗往往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伴随病变得不到确切、妥当的治疗,CAG的治疗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难以根治。从临床胃镜检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合并消化性溃疡以及胆汁返流性病变。从粘膜病理活检看,腺体萎缩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属癌前期病变,治疗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CAG多由CSG发展而来,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见的。从病机与辨证上讲,CAG多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而CSG多以实为主,此“实”是主要表现为肝胃气滞、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证候。在症状上,常出现明显甚至较剧烈的疼痛、痛胀并见,或以痛为主,故治疗上须标本兼顾,或治标为先,以调理肝胃气机、清化中焦湿热、活血通络等通降法治疗为主,这样方能缓解患者痛苦的症状,长期稳定地接受治疗,逐步深入。其次,胆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极其常见,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现为肝失调达、胃失和降、胆随气逆或痰热中阻的病机和证候,出现胃脘烧灼感、烧心、恶心、泛酸、口苦等症状。一般治疗上多结合疏肝利胆、和胃清热之法,采用小柴胡汤、温胆汤等方药。第三,临床可以见到CAG与消化性溃疡并见的病人,尤其是胃溃疡病人,这类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缩伴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治疗上较为棘手,尤其是长期应用治疗溃疡病的西药抑酸剂,对CAG及癌前病变治疗无益。患者多见不规律的疼痛、胀气等症状。笔者体会,这类病人的治疗一般着眼于以下三方面:(1)脾虚。脾虚是溃疡病发病的关键,也是溃疡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许的情况下,要适量地加入益气健脾之品,如生黄芪、炒白术等;(2)气滞血瘀。气既阻滞是胃病的病机特点,并贯穿病变始终,气滞所及的脏腑主要病在肝胃。溃疡的产生离不开气滞及血、胃络瘀阻、胃膜溃烂之机,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证,因此调气活血、肝胃并治也是治疗用药重点之一;(3)湿热。这类病人在病程的反复迁延中多出现湿热中阻之标象,因此二陈、藿佩、芩连等清化之品须常用之。第四,对属于癌前病变的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疗,笔者认为,应根据CAG的症状表现、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抗癌中药,做到既要抗癌,又不伤胃气,不伤正气。一般抗癌中药复方多采用活血逐瘀、清热解毒、化瘀软坚或结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药物如莪术、三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白英等。

三、CAG的疗程与用药剂型

CAG是一个病程很长而且较为难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疗上,症状改善尚较容易,若取得胃镜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则较困难,尤其对肠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难关。一般病理学上认为,萎缩腺体的重建需3~5个月,因此治疗CAG的疗程较长。多数医家主张以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观察1~3个疗程不等,即3~9个月进行复查判断疗效。当然,对于重度萎缩或伴重度的肠化、不典型增生则宜延长疗程,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判定病情。

笔者临床体会,CAG的给药剂型以浓缩煎剂或冲剂、膏剂较为方便适用。CAG患者多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长达数十年,体质较弱,特别秋冬之季时,结合运用中医膏方,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极为合适。在使用膏方之前,多着意对脾胃湿热、痰湿之邪予以针对性治疗,即所谓开路放药,以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利于吸收,而后予以膏滋处方。处方的用药仍坚持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寓通于补的原则。补,主要是补气阳,补阴血;攻,重在理气活血,通降导滞。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北沙参、潞党参、太子参、石斛、麦冬、黄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山药、川楝子、枳壳、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等,根据情况选用10~20味,1料相当于汤剂10~30剂,制成蜜膏,早晚各服1汤匙,温开水冲下。优点是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调节胃肠功能,并使CAG病变减轻。 (文章出处:杏林在线)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
慢性胃炎 (欢乐旧城墙 整理)

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之堂主人道:“让我们共同总结慢性胃炎的治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 涵 义
1.1 “allennewton”: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气/胃气→宗/荣/卫,借脾之运化,滋养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表里,脾升胃降)。论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论》。东垣先生开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脏生变之缘——岂特四者……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胃腑之气胃气,为正气(经气)源一,调护胃气,生理护养、病时固本,治则一。

2 辨证论治
2.1 “suannai78”: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有关,有的进一步影响肝胆的疏泄而共同发病。病为“本虚标实”,治疗宜攻补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建中汤诸方等为常用方,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敛疮;乌药、香附、元胡、乳没三棱莪术行气活血止痛等药佐配使用。
另,胃炎与外科疮疡可互参,“托疮生肌”也是主要治疗原则。
2.2 “sjtusjtu”:慢性胃炎 中医分型:
2.2.1 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2.2 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2.2.3 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2.2.4 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2.2.5 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2.3 “wyhongfe2010”:慢性胃炎的临床治法
2.3.1 分型处方 慢性胃炎大致分6个型,在此基础上加减进退:
①寒凝气滞型----良附丸加减:香附,良姜,半夏,枳实,砂仁;
②脾胃虚弱型----香砂六君汤加减;
③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加减;
④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四七汤加味;
⑤痰湿困脾胃----平胃散加减;
⑥胃阴不足型----叶氏养胃汤加味。
2.3.2 组方治疗 慢性胃炎多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临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么典型,而是2个或2个以上的证型同时存在,特别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代表方,其他泻心汤亦常用)比较多见:
①香半汤:即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脾胃虚弱日久寒热互结之胃脘胀满不适,反酸,舌苔黄厚或腻者
②叶半汤:即叶氏养胃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之舌红少苔或无苔之胃阴不足者。
③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平胃散,多用于肝胆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现口苦,反酸,剑突下烧灼、疼痛。
2.3.3 加减:
①心下痞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即加枳实,白术。
②胃酸过多:加龙骨,牡蛎,乌贼骨;明矾,煅瓦楞。
③胃痛:蒲黄:加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没。
④胃火炽盛,大便秘结或黑便者:加大黄(大黄10g以上和后下则通腹,少量3g则健胃)。
⑤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鸡内金,炒莱菔子,生大黄。
⑥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复代赭汤;
⑦胃寒恶心呕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黄土;
⑧胃热恶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生姜。

3 临证心得
3.1 “xinjun”:脾胃病论治体会
脾胃同居中州,属土,为后天之本,主受纳水谷,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并通降浊物。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情况相互影响,但是临床之时,务必分清脾病与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轻重主次,才能使治疗井然有序。
3.1.1 脾与胃的生理特点
脾属五脏,为阴土,能藏精气,满而不实,体阴而用阳,诚如朱彦修所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格致余论?鼓胀论》)。故脾以脾阳为贵,功能升清,宜升则健,运化胃中水谷,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营卫精气,并能升腾营卫精气,归肺达五脏九窍,营养周身,因此脾脏喜温喜燥而恶湿浊,温燥则脾气轻而得升,气湿气浊则降,譬如阳光明媚,天气清朗,阴雨雾气,天气混浊。正如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胃属六腑,为阴土,传化水谷,实而不满,体阳用阴,腐熟水谷,通降浊物,胃降浊的功能不但表现为使水谷化生后的糟粕下降排出体外,并能使五脏代谢后的废物亦排出体外,因此胃喜润而恶燥,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润则六腑通畅,浊物顺流而下,燥则六腑干涸,浊物积滞难下,正如叶天士云:“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脾脏的升清与胃腑的降浊相辅相成,脾脏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浊的基础上,否则胃中浊物壅滞,一方面水谷不能纳入,脾气匮乏,胃不降浊,五脏代谢之废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浊气阻滞,脾脏难以发挥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浊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础上,否则脾气郁滞,不能磨谷,不能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滞,影响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湿浊弥漫,必使脾阳受损,难以升清,无力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湿内停。脾脏不升清,阴火乘中,必损胃阴(津、血),胃中干涸,难以降浊。无容纳谷,脾气更伤。因此周慎斋说:“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不仅如此,胃的纳食与脾的运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润亦相辅相成。亦如尤氏说:“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
3.1.2 脾病与胃病的特点
李杲氏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关于脾病与胃病的病因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饮食不节为最,或饮饱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热,肠胃壅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胃本多气多血之腑,湿浊积滞,化生湿热,反伤胃阴(津、血),久则脾无所禀故亦病。劳役形体则伤气,气伤久则脾必怠惰,清气不升,营卫不行,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痰浊内生,故胃亦从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导致脾胃病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的升降使 三焦气机升降不利,从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病焉。
胃病则胃阴不润降,痰浊阴火内结,故胃病以痛为主,痛者不通,或气滞、血瘀、火郁、湿阻,六腑实而不满,满则胃痛。
脾病则脾阳不升清,清气内郁,阴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胀为甚,并兼见清阳不升之证,如清阳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阳不实腠理的多汗病寒热,清阳不上清窍的面色无华、头晕、食后困倦,以及乏力劳累、四肢心热等。
脾胃不和,往往脾阳不磨谷而反呈阴火伤胃阴,胃阴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饮伤脾阳。
胃病则浊气不降而胀,但胀不分食前食后,因胃中有邪气。
脾病则清气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后为甚,因脾不运气、不磨谷。
胃中有热则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吞酸,便秘。
脾阳不足则胃中冷凉,或感寒食凉则胃胀加重。
胃病多实,实在浊气,虚在胃阴。
脾病多虚,虚在阳气,实在痰饮。
3.1.3 脾胃病的治疗
由于脾与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治脾贵在温脾阳(气),以升清,使脾阳气以运,清气能升。治胃贵在养胃阴(津、血),以降浊,清火降浊,胃喜润降。因此升脾阳与降胃阴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胃病者恒多胃不降浊,或因食滞、气郁、痰饮及瘀血内阻,或因胃阴不足,润降不行,故表现为胃一方面不能纳水谷,或纳而不降,则胃胀胃痛,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降胃之药虽多,然以大黄一味最佳,剂量大小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大便的干稀及频次决定,其它如半夏、枳实、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黄、当归、桃仁等均可辨证应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阳、气),或因胃中填满,或因肝气郁结,或脾阳气妥,故表现为食后胃胀,乏力嗜睡,头闷身困,甚或泄泻、溲频等。当此之时,宜宣发阳气,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苏叶、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干姜、防风等。如系贪凉恣冷而致脾阳遏郁者,藿香、紫苏叶为佳,酌加苍术、干姜、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郁脾阳不升清者,柴胡首选,酌加枳壳、白芍药、防风、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无隙,脾阳遏郁者,当降胃为先。或一吐为快,可见吐亦升发脾阳之法也。脾阳气妥者,升麻最宜,方选补中益气汤。另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伤最易使脾阳郁于阴血之中,此时发越脾阳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过多,以 3~ 5 g为宜,且定要防其升发阳气过极,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药而大吐血,吐后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溃疡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虽鼻衄后胃痛缓解,但应用仍要谨慎。一般附片可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奥妙无穷。还有血虚阳郁者,亦于大量补血药中加少量附片发越阳气,行气活血,往往于难治性或陈旧性溃疡可治愈。另外,临证之时,还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采用相应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阳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脾气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胃阴虚与脾虚生湿同病,脾气虚与胃中阴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后渐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实,中期则虚实挟杂,后期虚多实少。
3.1.3.1 初期
初期由于胃阴(津、血)、脾阳(气)尚能代偿,病理以邪实为主,其临床可表现为阴火、痰浊、食积、气滞、寒凝、瘀血,因此治疗以祛邪为务,可灵活选用泻阴火、化痰湿、消积食、行气滞、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总之,胃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积滞,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纳、能降,从而脾能运、能升发,丹溪越鞠丸从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方面组方简炼,立意创新,很有实用价值,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病,根据气、血、痰、火、食、湿的偏重而适当增损药物,即能拈手即效。
如已用祛邪之药而邪不去者则是正气不足。中药的应用以机体为本,以正气为本,正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如果想主观地用药把邪气怎么,不借助正气的作用,因势利导排出邪气,那么虽用祛邪之药,如何能发挥作用呢?这里的正气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阳不运,或胃阴不降,细查在气在阴,或加温运脾阳,升清输脾,或加养阴润降,以和胃降浊。如我治一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男, 35岁,主诉胃脘胀满,无疼痛,胀以清晨为甚,活动后反减,饮食尚可,大便干,约2日一行,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初诊辨证为肝胃不和,阴火郁结,胃阴已伤。用四逆散加大黄黄连泻心汤,胃胀稍减,大便亦软。但仍口干多饮,唇上生疮,再服胃胀不减,细问才知,胃胀每于受凉后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阳已伤,不能为胃磨谷。仅于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剂后胃胀大减,口干及唇上疮已愈。再3剂后饮食增加。另一为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饮食不慎则次数增加,诊时脉濡滑,舌苔黄腻。用化湿之法,处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汤,便次虽减,但其舌上黄腻苔久不退去,后细诊舌苔厚而腻不浮,乃脾阳不足,中焦不运,湿浊不化之故,上方加干姜一味,舌苔渐退,服泄亦止。这二例病人的治疗均说明正气已伤,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
3.1.3.2 中期
脾胃病进一步发展,病至中期,脾阳胃阴伤损,出现部分功能失代偿,故表现为虚(脾阳气虚、胃阴津血不足)实(邪气)挟杂证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临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
附子泻心汤:功能降泻胃中阴火,而兼升补脾阳。适用于胃中阴火郁结不降,脾阳已伤。故一方面表现为胃中疼痛,胀满,嘈杂灼热,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烦热,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凉,感寒或食冷后胃胀痛加重。本方尤适用于慢性或难治性溃疡,由于服中西药克伐日久,脾阳已虚。
半夏泻心汤:功能健运脾气,化痰降浊。适用于脾阳不运,胃津反为痰饮,胃中水谷不化,痰浊不降,胃津既为痰浊,则胃阴不足,脾阳亢反成阴火,阴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阳不升,水谷停中。证见心下痞满,食后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临床可根据正邪的比例加减,如温脾阳加制附子、干姜、草豆寇。补脾气加党参、黄芪、生甘草。健脾运药加白术、茯苓、砂仁。泻阴火:其中泻心火加大黄、山栀子、生石膏。泻相火加知母、黄柏。化痰浊加半夏、陈皮、莱菔子、苍术、藿香、车前子、泽泻。降气加枳实、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鸡内金。活血加当归、桃仁、川芎。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脾胃论》,药物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功能升发脾中阳气,降泻胃中阴火。主治脾伤清气不升,胃中水谷不运,痰浊不降,阴火乘中,表现为体乏无力,面色无华,多汗易感,头晕头痛,四肢心热,食后困倦。随证加减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食少乏力,体虚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疗效。
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有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柴胡、枳壳、甘草、黄芩、黄连、白及。功能调和肝胃,行气活血,柔肝养胃,泻火除湿。适用于胃伤阴血不足,润降不行,气滞血瘀,阴火郁结之胃脘痛,胀满呃逆,吞酸嘈杂。对于陈旧性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疗效。
加味一贯煎:药物组成有生地、沙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枳壳、川楝子、黄芩、黄连、生甘草、太子参。功能滋养胃阴,泻阴火除湿行气。适用于阴火郁结,湿浊内阻,而胃阴已伤者。证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痞满不食,胃中嘈杂,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此证型。
3.1.3.3 后期
由于脾阳(气)、胃阴(津、血)的进一步损伤,脾阳(气)、胃阴(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偿,故表现为虚多实少,其证型有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证),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证或肾气丸证),气阴两虚(生脉散证),胃肾阴虚(六味地黄汤证)等。此期西医相应的病名有陈旧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证准确,就要守方常服。
3.1.4 调五脏以安脾胃
东垣昌“百病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东垣认为凡内伤之病,一般都与脾胃有关,于是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及至明?张景岳论内伤虚劳者,则昌“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盖脾胃居中州,资生气血,血以养心,而心火肾阳又资助脾阳,胃阴以肾阴为本,脾阳升清需要肝气条达,胃阴润降得肺气清肃。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脏,而五脏有病,祸必脾胃,即能“调脾胃以安五脏”,亦必能“调五脏以安脾胃”。如胃阴(津、血)不足,润降不行,胃脘胀满,饮不欲食,大便不畅,可以沙参、麦门冬、杏仁、桑白皮润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头晕,可以荆芥、防风、升麻、麻黄等宣肺以升脾阳,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温心以暖脾,以酸枣仁、远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当归、生地黄养心血以滋胃阴,大黄黄连泻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龙胆草、山栀子清肝和胃。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柔肝和胃,八味肾气丸可通过温肾以助脾阳,六味地黄汤可以通过滋肾阴以补胃阴(津、血)等。总之,只要晓明病机,终可殊途同归。
3.2 “lfling1”: 寒热并施、升降相因、燥润相濡。 依证型决定寒热、升降、燥润药物的偏重。 关键一点,治中焦非平不可,要轻剂,不要重剂 。
3.3 “aom”:
3.3.1 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正确理解“通降”的含义是疗效的关键。
3.3.2 治疗治法以“和”为贵
所谓“和”,调和肝脾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分消上下之谓“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备
3.3.3 苦寒健胃与清热解毒的运用
①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碍易生“热”饮食积滞易生“热”。
②胆草、黄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
③清热解毒药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细菌代谢产物对身体的中毒症状。
3.3.4 “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绪在胃炎的发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医所谓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谁说中西医在理论上不能相通呢?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
3.3.5 把握“四个相关”
中医讲究整体观,一脏有病全身相关,对于胃病来说重要的有四个相关
①“胃----口”相关,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
②“胃----肠”相关,胃在肠之上,胃病必然肠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数都有大便不调的情况,或“秘”或“溏”或“泻”;
③“肝、胆——胃”相关(略);
④“脾——胃”相关(略)。
3.3.6 注意古今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天国人体质的变迁,由于饮食结构及体质的变迁,胃炎病也是变迁的。
3.4 “old楚天阔”: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3.5 “511988”:
慢性胃炎多寒热虚实夹杂,常喜用半夏泻心汤调理胃肠,效果不错。
3.6 “978679519”:
蒲公英是一味治疗胃痛的好药,无论是急慢性胃炎及溃疡均可使用,此药苦而不伤胃气,甘寒不损正气,还有疏肝利胆作用,对肝胃失和也是良药一味,可以在各种证型之胃痛中加用。这是我实习时幸得浙江省名中医王以文之传,使我受益一生,为此我曾经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过〈王以文治胃鳞爪〉的文章。
3.7 [转帖] “Belek”:慢性胃炎名验方
3.7.1 竹茹清胃饮
〔组成〕竹茹12g 芦根30g 公英15g 枳壳10g 石斛10g 麦冬15g薄荷6g 白芍12g 甘草6g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g)、甘草加元胡15g;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g、瓦楞子粉15g,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g,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g;呕吐者加生姜 10g。〔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 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3.7.2 砂半理中汤
〔组成〕清半夏9g 制香附9g 高良姜9g 炒枳壳9g(或炒枳实)
砂仁9g(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3.8 [转帖]“cxiaohan”:温补法治疗慢性胃炎
3.8.1 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50岁以上的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由轻到重,由非萎缩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温补法即根据疾病的虚寒属性,建立的以温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非常明显效果。温补法开始使用于非常久远的时代,以张仲景为代表,处方主要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当归建中汤等,临床用于各种慢性胃肠疾病属于脾胃虚寒者,疗效明显并且安全稳定,至今仍被大家推崇。
3.8.2 虚寒性慢性胃炎 的诊断标准:
3.8.2.1 首先必须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分类复杂,基本是以胃镜诊断为准。
3.8.2.2 必须符合脾胃虚寒标准:
关键就是胃脘部(上腹)反复或胀、或痛(可以是胀、隐、烧灼、刺、冷)及与进食有明显关系的不适,同时可以伴随有进食减少(纳呆、纳少、纳减等)、畏惧进食(冷辣刺激及油腻),不喜多食,喜欢温性食物,多数伴随有嗳气、冒酸、烧心、胸痛、早饱(稍食即感饱胀),可以因为病程长短而各异。
舌象:舌淡,苔薄白。脉象:弱,或者细可以伴弦,或者沉弱。
3.8.2.3 伴随以下现象:倦怠疲乏、头昏头痛思睡、神差、口淡无味。
3.8.2.4 应该排除以下情况:
①消化性溃疡:必须做胃镜排除。
②外科情况:根据病情特点,可以选择做胃镜、超声波、X-线摄片等检查,排除胃肠肿瘤、肠梗阻、腹部肿瘤等。
③部分内科疾病表现为慢性胃炎者必须排除: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低血钾、炎症性肠病(包括克隆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数有腹部胀痛及大便异常)等。
④精神因素必须排除:消化门诊病人最多精神心理因素,需要根据相关知识予以排除。
3.8.3 辩证的关键
①胃脘胀或伴痛,喜温暖揉按;
②口淡无味,纳差,早饱,畏惧进食;
③舌淡,苔薄白,脉弱;
④不应该出现大便明显异常(便秘或腹泻),或者病情缓解与排便矢气有关,不会出现情绪波动加剧病情变化。
3.8.4 治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消胀(止痛),益气补虚
3.8.5 处方
3.8.5.1 处方一:半夏厚朴汤加枳实白术汤加减(适于早饱、嗳气、冒酸、烧心明显者)
方药:法夏15~20g 厚朴15~20g 紫苏叶15~20g干姜10~15g
茯苓10~15g 枳壳10~50g 生白术15~30g槟榔15-30g 炙甘草10g
剂量调整:法夏15g~30g,嗳气冒酸严重、咽部痰涎多者用至30g
茯苓 便溏或者苔腻时用。 枳壳 剂量范围可从10~50g(王再谟教授单次用至100g),关键要视患者气血盛衰及个体敏感度而定。
生白术 便溏时应改为炒白术,15~30g,大便可用至50g。 槟榔 纳不香、口淡无味及腹胀程度加减,明显多用即可。
3.8.5.2 处方二:桂枝加芍药汤加木香、川椒(适于胃脘痛为主者)
方药:桂枝10~30g白芍15~30g干姜10~15g大枣15~30g
炙甘草10g木香15~20g川椒5~15g
剂量调整:大枣 饥嘈明显者可用至40g。
川椒 腹痛明显者可用至15g。
3.8.5.3 变通
两方如见倦怠疲乏明显,可以加黄芪30~60g、党参20~50g;腹胀明显,后方可以加枳壳、生白术、厚朴;畏冷(四肢逆冷、畏冷食、畏油腻食物等)明显者,可加制附子10~30g。舌苔厚腻、便溏、口淡无味者,可以加用茯苓、砂仁、白蔻等。
如果见口苦、口臭、甚至潮热汗出等,多属于胆胃不和,食积化热,胃气上逆,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保和丸或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便秘明显,干结不畅时,可以用泻心汤,必须牢记不可过用泻下太久太重,否则损伤正气,反而不利病损修复。
3.8.5.4 注意要点
由于脾胃疾病临床变化复杂多端,慢性胃炎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常见,仍然只是豹斑而已。临床时,仍然要紧紧牢记脾胃结构生理是其基础,病损就是基础的损伤,病变只是病损的表现,而个体差异、先天禀赋、居住环境变化、年龄性别、观念信仰、人文宗教、地区习惯、健康理念等等的不同,导致我们看到的脾胃疾病表现千差万别,或典型或非典型。医学知识是不断丰富,多样的新学科不断出现,目前的医学信息已不是一个人穷其一生可以掌握的了,故医生的职业决定其终身学习,永远都需要处在进步中,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补淘汰的可能。
3.8.6 按语
3.8.6.1 疗效评价: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多数是以病员感觉为标准的,遗憾的是,由于消化检查技术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大多都有介入不适情况,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而且,疗效实际是需要复查既有检查进行比较的,我们应该尽量以此为参照。我们应该遵循病理疗效第一,镜下疗效第二,病员自我感觉病人第三,医者观察第四的疗效平价原则,对自己所取的疗效进行平价,如果能进行科学量表分析比较,目前相对比较理想。
3.8.6.2 注意事项:临床需注意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问题, 基础治疗也非常有用,饮食是第一位的,正常饮食产关键,应该强调定时、定量、定种类等的作用,不必以流质饮食长期食用,这非常不利损伤修复,在治疗的同时,强调营养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流质饮食是无法满足的,必须牢记。对于刺激性食物、油腻性食物、过多食物等的摄取应该予以减少甚至避免,考虑虚弱因素,过于强调补养,需注意脾胃运化能力,否则有害。

4 针 灸
4.1 “allennewton”:慢性胃炎可参TCM病证胃脘痛、纳呆、痞满、嘈杂、积食、呕吐等范畴。饮食(饥饱过度、饮食不洁、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外邪(风寒暑湿燥)、情志、虫积等内外合邪,长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于荣养,升降失司),或继之它脏紊乱,如肝郁、脾困,久则中气亏虚,类状频频。鉴此,个人以为,肺为娇脏,胃亦然矣。临床辨证,潜习楼下高人方药妙手,仅从外治问道。
4.1.1 个人所喜不外阳明相关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总)/中脘(胃募/腑会)/胃俞(胃俞,与中脘俞募配穴)/章门(脾募/脏会)/梁丘(胃郄,急性发作佳)/冲阳(胃原)/丰隆(胃络,与冲阳原络配穴)/合谷(大肠经/四总,上下配三里)/公孙(八脉交会,通冲脉)/内关(八脉交会,通阴维)等,余见证配取。
①风寒邪胃(良附丸证):隐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见:【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温针灸,中脘温和灸15-30min;
②脾胃虚寒(理中丸证):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温针灸、针用补法,气海/关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饼)灸30min;
③热邪扰胃(清中汤证):悬钟(八会之髓会,见:【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足三里(双向调节)/厉兑(胃井,泻热)/内庭(胃荥,泻热)/合谷,针用泻法,15-30min;
④胃阴亏虚(沙参麦冬汤证):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30min;又,可以益胃汤成分煮粥,食疗;
⑤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证):太冲(肝原)/阳陵泉(胆合/胆下合,八会之筋会)/阴陵泉(脾合)/内庭/章门,针用泻法,30min;
⑥湿困脾胃(二陈平胃散证):丰隆/阴陵泉/三阴交/中脘/胃俞
⑦食滞伤胃(保和丸证):配神阙,天枢;神阙隔盐灸,中脘/天枢向神阙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顺时针轻手法摸腹100~200次。
⑧瘀血客胃(失笑散证):血海/阴郄(心郄)/内关,针用泻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胃/神门/心/脾);
4.1.2 引申:
①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急取地机(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针重手法按压,当然得排除合并溃疡穿孔等急腹症。
②偏方:面粉炒糊,兑水饮服,个人以为类似硫糖铝、Al(OH)3等胃粘膜保护剂,服后敷于受损粘膜表面。
③曾亲闻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经标准化治疗,亦自愈耳,或此病随时间有自愈性?
4.2 “wangjo731”: 医案一例
刚刚读研的我,坐火车回家。长途卧铺,非春运,人不是很多。正在和别人闲聊时候听到通知,需要医生赶往某某车厢,有一腹痛的病人。本来还想着我没有执业医师证,不太想去,但患者所处的恰好是我所在车厢,且隔了几个床位。还是立即赶了过去。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
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后来还来了两位医生,都是西医的,对治疗经过大为赞叹,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心,呵呵。

5 现在研究
5.1 “mingfa”: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参、延胡索、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古代医家对于痞满的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很明显,最突出点就是活血化瘀药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5.1.1 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
CAG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气滞(胃气阻滞)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机及重要环节,这一点已不难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机的地位与作用又将如何呢?
CAG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发展而来,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变过程就为内伤、外邪等诸多因素导致血络瘀阻奠定了基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损伤导致胃病,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阻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亦瘀滞,而致瘀阻。实则食滞、湿浊阻遏气机,或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热,热可灼津,热邪久恋,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虚则阴虚阴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养,胃壁脂膜干槁不荣,犹如旱野龟裂而血行淤滞;或中气虚损,运血无力,则胃络血行不畅;或气虚及阳,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又古人有训,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久多见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每每互为因果,脾胃愈虚,则气机不畅,胃络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调畅,则脾胃升降难复,中州益损。
对CAG血瘀病机的轻重与层次的认识,胃病离不开胃气阻滞这一病机,气滞则血行不畅。笔者认为,胃络血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由渐而盛,由轻而重,由浅入深的,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这一概念,这与一般所讲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证是有区别的,前者病情为缓,尚处发展阶段,后者病势为急,病情较重。但CAG的血瘀病机进一步发展、恶化,并非出血,也可出现痰瘀互结,发生恶变。
CAG的血瘀证候还是明显的,常见的。如胃脘疼痛虽不若消化性溃疡那样规律和剧烈,但痛有定处,久延难愈,所谓久痛入络,久病留瘀;胃脘痞满久治叠治不解,这也与血行不畅有关。而最常见也最有诊断价值的血瘀征象,是CAG病人大多见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义。固然,CAG的血瘀证候并不多见,但笔者觉得,CAG的血瘀病机也是在长期的病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决定了与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因此不必拘泥于既往的瘀血证的全部症状和体征,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活血化瘀治法,根据其药物的作用程度进行分类,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分为三类:(1)养血和血类,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芍药等;(2)活血祛瘀类,如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郁金、红花等;(3)逐瘀散结类: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等。由于CAG的病机特点即是虚实夹杂,因此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够接受,这极其重要。
在正确选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治疗CAG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证候上虚实主次之分、标本缓急之别,因此,实证为主者,应以攻为主,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较大的药物,如活血逐瘀之类;虚证为主,则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缓和的养血和血药物,否则病人难以接受,且于病无益。其二,根据具体病情及证候不同,必须结合其它治法及其药物,这样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结合理气法、温阳法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等等。二是照顾病情的需要,针对兼有湿热及气虚、阴虚等证者结合使用化湿、清热及益气、养阴之品,这样才能有益于治疗,减轻、消除症状,为患者接受,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有害无益。如脾胃虚弱的CAG患者,单用或过用活血逐瘀之品,则每易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薄之中气益损、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须结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补兼施,方能奏效。
5.1.2 伴随病变的病机认识和治疗
CAG的伴随病变极其常见,而且很多,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上,对其伴随病变的治疗往往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伴随病变得不到确切、妥当的治疗,CAG的治疗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难以根治。从临床胃镜检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合并消化性溃疡以及胆汁返流性病变。从粘膜病理活检看,腺体萎缩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属癌前期病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CAG多由CSG发展而来,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见的。从病机与辨证上讲,CAG多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而CSG多以实为主,此“实”是主要表现为肝胃气滞、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证候。在症状上,常出现明显甚至较剧烈的疼痛、痛胀并见,或以痛为主,故治疗上须标本兼顾,或治标为先,以调理肝胃气机、清化中焦湿热、活血通络等通降法治疗为主,这样方能缓解患者痛苦的症状,长期稳定地接受治疗,逐步深入。其次,胆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极其常见,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现为肝失调达、胃失和降、胆随气逆或痰热中阻的病机和证候,出现胃脘烧灼感、烧心、恶心、泛酸、口苦等症状。一般治疗上多结合疏肝利胆、和胃清热之法,采用小柴胡汤、温胆汤等方药。第三,临床可以见到CAG与消化性溃疡并见的病人,尤其是胃溃疡病人,这类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缩伴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治疗上较为棘手,尤其是长期应用治疗溃疡病的西药抑酸剂,对CAG及癌前病变治疗无益。患者多见不规律的疼痛、胀气等症状。笔者体会,这类病人的治疗一般着眼于以下三方面:(1)脾虚。脾虚是溃疡病发病的关键,也是溃疡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许的情况下,要适量地加入益气健脾之品,如生黄芪、炒白术等;(2)气滞血瘀。气既阻滞是胃病的病机特点,并贯穿病变始终,气滞所及的脏腑主要病在肝胃。溃疡的产生离不开气滞及血、胃络瘀阻、胃膜溃烂之机,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证,因此调气活血、肝胃并治也是治疗用药重点之一;(3)湿热。这类病人在病程的反复迁延中多出现湿热中阻之标象,因此二陈、藿佩、芩连等清化之品须常用之。第四,对属于癌前病变的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疗,笔者认为,应根据CAG的症状表现、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抗癌中药,做到既要抗癌,又不伤胃气,不伤正气。一般抗癌中药复方多采用活血逐瘀、清热解毒、化瘀软坚或结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药物如莪术、三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白英等。
5.1.3 CAG的疗程与用药剂型
CAG是一个病程很长而且较为难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疗上,症状改善尚较容易,若取得胃镜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则较困难,尤其对肠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难关。一般病理学上认为,萎缩腺体的重建需3~5个月,因此治疗CAG的疗程较长。多数医家主张以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观察1~3个疗程不等,即3~9个月进行复查判断疗效。当然,对于重度萎缩或伴重度的肠化、不典型增生则宜延长疗程,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判定病情。
笔者临床体会,CAG的给药剂型以浓缩煎剂或冲剂、膏剂较为方便适用。CAG患者多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长达数十年,体质较弱,特别秋冬之季时,结合运用中医膏方,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极为合适。在使用膏方之前,多着意对脾胃湿热、痰湿之邪予以针对性治疗,即所谓开路放药,以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利于吸收,而后予以膏滋处方。处方的用药仍坚持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寓通于补的原则。补,主要是补气阳,补阴血;攻,重在理气活血,通降导滞。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北沙参、潞党参、太子参、石斛、麦冬、黄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山药、川楝子、枳壳、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等,根据情况选用10~20味,1料相当于汤剂10~30剂,制成蜜膏,早晚各服1汤匙,温开水冲下。优点是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调节胃肠功能,并使CAG病变减轻。

6 名医临证精髓
6.1 “上善若水”:归纳整理“董建华教授对慢性胃炎的辨治”
6.1.1 合生理通降乃治胃炎之***
慢性胃炎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临床普遍采用的还是胃镜形态分类法,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三者均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至清?叶天士,始倡养胃阴之说,用药甘凉濡润,补东垣之所未逮,但用药仍以香燥升发为主。董建华教授集几十年临证经验,认为通降乃治胃炎之***,胃为水谷之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而邪气犯胃,胃失和降,从而脾亦失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滞、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相因为患。概言之,慢性胃炎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实者壅而失降,虚者则滞从中生。因此,董师在治疗上强调一个降字,胃气下行,则有效验。疏其壅塞,消失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祛郁生新。
若气滞实证,予理气通降。药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砂仁、香橼皮、佛手;即使脾虚气滞,亦是先用香附、苏梗、陈皮、香橼皮、佛手、槟榔行气通降,后酌加小量黄芪、党参、甘草顾本补虚,反收以通为补之效;
若胃中灼热,大便秘结,则用通腑泻热,取效最捷。药用:酒大黄、黄连、黄芩、瓜蒌、大腹皮;若胆胃不和,胆汁返流,则予降胃利胆,则胆汁下行。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连翘、厚朴、枳实;
若胃阴不足,舌红少津,予滋阴通降。药用:沙参、麦冬、丹参、白芍、石斛、香橼皮、佛手、枳壳、香附;若中气不足,脘腹痞满,宜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香橼皮、佛手、大腹皮,名为加味补中益气汤,疗效更为明显;若湿滞中焦,舌苔厚腻,予化湿通降。药用:藿香、佩兰、半夏、厚朴、滑石、通草、大腹皮、清豆卷、荷叶、苏梗;
若气滞血瘀,舌黯有瘀斑,予化瘀通降。药用:丹参、酒大黄、砂仁、降香、川楝子、延胡索、蒲黄、五灵脂、九香虫、刺猬皮。
在通降胃气时,十分重视疏肝气以调畅脾胃之气机。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脾胃为枢;在病理条件下,气机怫郁,以肝为首。治胃不忘调肝已成定则。脘胀胁满,宜疏肝和胃,常用四逆散加减;恶心呕吐,宜平肝降逆,用旋复代赭汤;肝胃阴虚痞满,宜柔肝和胃,用一贯煎加减。故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以通降为***。
6.1.2 研病机主张胃热学说擅用清法
胃脘痛的病机,中医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治。慢性胃炎亦不例外,《素问?举痛论篇》所述诸痛原因,以寒邪最多。“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李东垣《脾胃论》亦指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张景岳更明确指出:“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居***,因热者十惟一二”。因此,近代医家治疗慢性胃炎多宗此说。如“胃其为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为多”(上海中医杂志,1980;4:5)”。“胃痛寒热虚实都有,毕竟是以虚寒证最为多见”(中医杂志,1980;21(4):19)。
董师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在内伤病中固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着重研究胃热学说。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就指出:“火郁之发,胃痛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朱丹溪亦说:“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叶天士进而指出:“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之痛,寒必化热”。但由于脾胃虚寒学说盛行,胃热的观点并未引起临床重视。直到幽门螺杆菌被证实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之后,胃热学说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董师早在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就根据临床观察,提出胃热学说,主张慢性胃炎的治疗要注意清热。他指出,《脾胃论》的成书年代,正值战乱频仍,饥饿冻馁,虚寒证的表现自然会突出,但现在的胃炎患者,多是恣食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生热,再复餐寒凉生冷,或感外邪,郁闭气机,助热为毒。在内,就表现胃粘膜充血、红斑,甚至糜烂,在外,就表现胃脘灼痛,舌红苔黄,这和虚寒证的表现迥然不同,郁而化热的证型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因此,董师适时地提出胃热学说。
胃炎若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宜通腑泄热。药用:黄连、黄芩、酒大黄、栀子、枳壳、槟榔、香附;
若胃热口渴,舌红少津,宜清泻胃热。药用:石膏、知母、黄芩、栀子、枳壳、佛手;
若胃痛因寒而发,表现寒热错杂,舌红苔黄,宜温清并调。药用:吴茱萸、黄连、山栀子、荜澄茄、香附、苏梗、半夏、木香;
若痰热互结,舌苔黄腻,宜化痰清热。药用;黄连、瓜蒌、半夏、竹茹、黄芩、枳壳、大腹皮、佛手;
若胆热犯胃,胃中胆汁返流,宜降胃清胆。药用:柴胡、黄芩、郁金、半夏、竹茹、香附、大腹皮、枳壳。
对于慢性胃炎胃热的辨证,董师认为,舌黄苔是辨证的眼目。慢性胃炎静止期,舌苔多薄;活动期舌苔多厚;胃炎重或有糜烂,舌苔多黄;胃炎由重转轻时,舌苔亦由厚变薄,由黄转白;反之,胃炎加重时,舌苔由薄变厚,由白转黄,可资辨证参考。
6.2 “q1a2z3”:刘石坚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撷英
刘石坚主任中医师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东莞市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良多。
6.2.1 重视脾胃同治
中医有“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腑以通为补, 胃气以下行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而且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纳运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之源不足,会出现脾胃气虚的结果。李东垣长于治脾,短于治胃,叶天士则补充了甘凉濡润养胃阴之法。如后世所宗沙参麦冬汤、叶氏养胃汤。刘石坚主任中医师研究《临证指南医案》多年,认为脾胃互为表里,慢性胃炎常见脾胃同病,法宜脾胃同治。
6.2.2 借助现代检测方法辨证施治
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刘老常借助现代检测方法如电子胃镜、钡餐摄片等以协助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选加专效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消化道溃疡胃酸过多者,则加海螵蛸、瓦楞子、珍珠末;胆汁反流者,则加柴胡、郁金、枳实、川楝子;有幽门螺杆菌者,则加黄连、蒲公英、金银花之属;电子胃镜下见糜烂, 则加丹参、田七、蒲公英。
6.2.3 养胃降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宜降则和”,且胃为阳土,胃阴虚则易生内热,故应在甘寒濡润之中,稍佐微苦清泄之品,以遂其通降之性。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刘石坚主任中医师以《千金方》温胆汤为基础,自拟和胃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虽平淡,收效甚宏。方药组成:茯苓15g,半夏12g,枳实15g,竹茹15g,橘红5g,沉香5g,乌药15g,百合15g,太子参15g,白芍15g,甘草5g,方中取太子参、白芍、百合、甘草甘凉柔润以养胃阴,橘红、半夏微辛之通降,竹茹、枳实微寒之清泄,再合用沉香、乌药理气调中,则甘柔之中, 清补而不腻滞,实为良法。阴亏明显者去乌药加沙参、麦冬,内热明显者加蒲公英、黄连、金银花之清化而远苦燥,兼见脘腹胀满改枳实为枳壳,加厚朴、羊草结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功, 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加延胡、郁金、木香行气止痛,纳呆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消食开胃。
6.2.4 建中益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迁延日久不愈发展而成,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临床上以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纳后尤甚、嗳气、纳差、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改变是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胃黏膜失去了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刘石坚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关系密切。并提出应以建中益脾为治法,脾贵运而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不宜选用海螵蛸、瓦楞子之品, 宜用小建中汤: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5g,大枣肉10g,生姜3片,饴糖50g,面色不华加黄芪、当归,胃痛明显加田七、丹参、延胡、沉香、党参。此方建中益脾,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与适应能力,调节、健全消化机能,有助于黏膜的新陈代谢与黏膜病变的恢复。
6.2.5 疏肝和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觉。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反流性疾病中医属吞酸、呕吐、嘈杂、噎嗝、胃痞、胃痛、梅核气、食管瘅等范畴。其病因多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胆热犯胃等。刘石坚主任中医师认为治胃病不忘疏肝,
脏腑生克中最常见的是肝木克土,故《临证指南》专辟“木乘土” 一门。刘石坚主任中医师认为反流性胃炎患者,每有胁痛、肠鸣、呕恶、气撑至咽、心烦易怒、脉弦等症,均是肝木横逆克土之象,此时治胃勿忘疏肝,于治脾胃方中加入四逆散。并认为柴胡不与葛根、升麻为伍,升提之性极微,如徐灵胎云其“能于顽土中疏理结气”。同时要善用川楝子与麦芽,川楝子既可佐柴胡疏肝,且其性下行。麦芽既可伐肝,又能化滞,与四逆散同用,相得益彰。
选方用药: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郁金15g,白术15g,枳实15g,厚朴10g,甘草5g, 麦芽20g,方中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从肝而治;白术、枳实、厚朴、理气解郁,宽中消痞,且枳实与白术相配,增强行气消痞之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
6.2.6 治胃病不忘调畅情志
刘老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对情志致病尤为重视。脾胃功能与情志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系。先贤对此认识颇深。张景岳曰:“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内经》中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主思”等论述。提示在临床中更应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情感状态反映进行谨慎的询问和体察,以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刘石坚主任中医师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以人为本,时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因素。处方用药常用浮小麦、百合、郁金、春砂仁等行气解郁养心安神之品。
6.2.7 注重食疗调养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护养胃气是食物养身的重要手段。《遵生八笺》提出了“美饮食,养胃气”的食养原则。中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本身具有性味的偏盛,即食性,食性也分四气五味。刘老认为对于胃病患者,如果能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可提高疗效,加速病人康复。反之,如果药食相忤,寒温失当,五味过偏就可影响药物疗效,甚至招致病情恶化。《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刘老建议用猴头菇或雪耳煲汤食疗;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建议常用北芪党参百合煲汤食疗;消化性溃疡患者, 食疗可用椰子炖猪肚或花胶炖瘦肉;无胃酸偏多者,宜用新鲜谷麦芽煲鸭胃.并嘱慢性胃炎患者忌食米粉、发酵食物、苹果、菠萝、香蕉、柚子、柿子、芹菜、西兰花、芥兰、竹笋、酸菜、芋头、土豆、红薯、花生、萝卜、冷冻食物、有气饮料、酒、浓茶、粽子等食物。通过食疗,巩固疗效,患者反应良好。
6.2.8 病案举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 李× ,女,58岁.患胃痛5年余,2005年1月3日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炎症,有胆汁反流。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病者胁痛,呕恶,进食后加剧,吐苦水少许,气撑至咽,心烦易怒,便秘,舌苔黄腻,脉弦。前医用参芪归术沙参麦冬等药,皆不中病,治宜和胃降逆.兼佐平肝。处方: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郁金15g,白术15g,枳实15g,厚朴10g,甘草5g, 麦芽20g。并随症加味:便秘加大黄,气滞加百合、乌药,纳呆食滞,加鸡内金。治疗2月余,诸症悉除,2005年8月lO 日胃镜复查: 胃粘膜炎症(轻度), 胃液无胆汁。后以四逆散加浮小麦、砂仁,常服善后,并嘱调畅情志,注重饮食宜忌,随访2年无复发。

7 与西医结合
7.1 “wyhongfe2010”: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辩证和治疗
首先在明确西医诊所的前提下,对发生在胃体的萎缩性胃炎(A型,该型B细胞抗体阳性,有浆细胞的浸润),因其临床症状大多以胀满为主,通常伴有乏力、纳呆、头晕、舌淡体胖,故以脾胃气虚辨证论治,对发生在胃窦的萎缩性胃炎(B型,该型B细胞抗体为阴性,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因其临床症状以胃部疼痛为主,大多伴胃中烧灼、口干、便秘、舌苔黄腻,故以胃火炽盛辨证论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汤治疗,B型则多用半夏泻心汤,A、B混合型则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治疗。
7.2 转贴“zsl001”: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005年版)7.2.1 慢性胃炎分类
  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的慢性胃炎分类见附录 1。
7.2.2 慢性胃炎临床诊断要点
7.2.2.1 病史、体检
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严重程度。
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
7.2.2.2 内镜
  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 (又称非萎缩性胃炎 )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 ,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病变的分布及范围 :胃窦、胃体、全胃。
  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浅表性胃炎 :红斑 (点、片状、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 ,出血点 /斑。萎缩性胃炎 :黏膜呈颗粒状 ,黏膜血管显露 ,色泽灰暗 ,皱襞细小。
  活检取材 :见“病理组织学诊断”项。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 :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 ,对病因也要加以描述。举例说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胃窦为主 ,Hp阳性。7.2.2.3 Hp相关性胃炎
  Hp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 :已有充分证据证明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 :证实有Hp现症感染 (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 C或14 C尿素呼气试验任一项阳性 ),病理切片检查有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 ,可诊断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诊断Hp相关性慢性胃炎时 ,现症感染应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发现Hp为依据。
  根除Hp疗法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成功地根除Hp后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上慢性活动性炎症可得到明显改善 ,但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有限。根除Hp治疗适用于下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 1 )有明显异常 (指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 )的慢性胃炎 ;(2 )有胃癌家族史者 ;(3)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 ;(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根除Hp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有铋剂加两种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 (详见附录 2 )。
7.2.2.4 病理组织学诊断 (详见附录 1 )
  活检取材 :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 ,用于研究取5块。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等资料 ,以加强临床和病理的联系 ,取得更多反馈信息。
  关于组织学变化的程度分级 :对 5种形态学变量 (Hp、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 )要分级 ,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 ,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分级方法采用我国标准与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并用。
病理诊断报告 :诊断要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化程度 ,有病因可见的报告病因。病理要报告每块活检的组织学变化情况 ,结合内镜所见及活检取材部位作出诊断。
7.2.2.5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7.2.2.5.1 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根除Hp:指征见上。
  抑酸或抗酸治疗 :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 ,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针对胆汁反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作相应治疗和处理。
7.2.2.5.2 增强胃黏膜防御
  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 ,兼有抗酸和胆盐吸附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黏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
7.2.2.5.3 动力促进剂 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
7.2.2.5.4 中药 辩证施治 ,可与西药联合应用。
7.2.2.5.5 其它 
抗抑郁药、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
7.3 转贴:房静远教授著《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慢性胃炎共识未变和未解决问题》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江西井冈山召开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此后,国内外在慢性胃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不少进展。为达成国内对慢性胃炎诊断和治疗的共识,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于2006年9月14~16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两位国外专家(美国和芬兰)。会议召开前,共识会议学术委员会收集了大量近年有关慢性胃炎的国内外文献并汇编成册,供与会专家参考。
期间,部分专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然后分组讨论各项共识意见条款,最后采用对每项条款进行讨论、修改并投票表决的方法,最后制定出《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该意见发表于《中华消化内科杂志》、《胃肠病学杂志》等杂志上,本文对该共识意见作一解读和评述。
7.3.1 与上次共识意见(2000年的井冈山)基本上一致的内容
2000年《共识意见》在叙述浅表性胃炎时已提到“非萎缩性胃炎”概念,为与新悉尼系统一致,2006 年《共识意见》采用了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名词。与2000年《共识意见》相比,2006 年《共识意见》增加了慢性胃炎的分类,建议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7.3.1.1 确诊方法 胃镜和胃黏膜活检是确诊的方法。
慢性胃炎的内镜下所见是肉眼诊断慢性胃炎的依据,但最终需与胃黏膜活检结合作出判断。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窦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仅为38~78%。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见下图)。

(非萎缩性胃癌图)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见下图)。

萎缩性胃炎图
现在一些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的医生,还是用浅表性胃炎这种说法,如果从严格的学术方面来考虑的话,最好还是用非萎缩性胃炎这个名词。
目前世界上一群消化病理学家组成了一个萎缩联谊会(也有人翻译成为萎缩俱乐部),他们认为,无论是萎缩性胃炎还是非萎缩性胃炎,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或者是分期的标准(见下图)。

我们认为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国情,所以这次共识没有采纳这种分类的方法。
7.3.1.2 治疗方面 跟上次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治疗方面包括:
★ 根除H.pylori; ★ 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
★ 针对胆汁返流的治疗; ★ 黏膜保护剂;
★ 促动力药。
7.3.1.2.1 H.pylori感染的根除
PPI(H2-RA)或加铋剂(胶体铋 240mg)+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 250-500mg、阿莫西林500-1000mg、甲硝唑400mg、呋喃唑酮、100mg)三联(或四联)治疗,bid 1~2周。
7.3.1.2.2 抑制胃酸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
■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 bid; ★兰索拉唑30mg bid; ★泮托拉唑40mg bid; ★雷贝拉唑10mg bid; ★埃索美拉唑 20mg bid。
■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400mg bid; ★雷尼替丁150mg bid; ★法莫替丁20mg bid。
7.3.1.2.3 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
■ 促动力药:★ 吗丁啉; ★ 莫沙比利。
■ 胆汁酸盐结合剂:★ 铝碳酸镁。
7.3.1.2.4 保护胃黏膜
■ 单纯胃黏膜保护剂:★前列腺素类衍生物; ★替普瑞酮(施维舒); ★瑞巴派特(膜固思达);
★吉法酯(惠加强);★麦滋林;★硫糖铝。
■ 兼有杀Hp作用:铋剂。
■ 兼有抗酸作用:氢氧化铝。
■ 兼有抗酸抗胆汁作用:铝碳酸镁(达喜?)。
7.3.2 尚未完全明了须继续研究的问题
尽管慢性胃炎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以下几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根除H.pylori 是否可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H.pylori 毒力基因在其感染后不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H.pylori感染在淋巴细胞性胃炎、Ménétrier病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根除H.pylori对胃癌的预防作用、萎缩性胃炎的“不可逆转点” 、贲门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H.pylori疫苗的研发等。
7.3.3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对胃癌的预防有一定作用,如抗氧化维生素和硒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那么,补充硒预防胃癌的剂量与剂型、 肝肾毒性、纳米硒等等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7.4 转贴“whzzy”: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7.4.1 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1. 根除H.pylori:指征见"H.pylori相关性胃炎项"。
2. 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胃粘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 针对胆汁反流或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情况作相应治疗和处理。
7.4.2 增强胃粘膜防御能力 适用于胃粘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盐吸咐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具粘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
7.4.3 动力促进剂 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
7.4.4 中药 辩证施治,可与西药联合应用。
7.4.5 其它 抗抑郁药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
7.5 转贴“lw56102”:慢性胃炎有可能是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病人。所谓“十人九胃”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又以炒为主,川菜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很盛行。
在慢性胃炎的诊断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临床、影像、内镜、病理各说各话的情况。比如内镜下的萎缩性胃炎,而病理诊断却是浅表性胃炎,又或者内镜、病理、影像三者均诊断慢性胃炎,而临床上则更像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有,如果到消化内科护士站的病人信息卡前面浏览,如果看到某位病人的诊断上写的是“慢性胃炎”,则多数是诊断上不明确的病人,最终的确定诊断可能是功能性疾病,可能是溃疡病,可能是胃癌,甚至有可能是心衰、呼衰、糖尿病的病人
上述情况可能与各个医疗机构不同科室的水平有关,但即便是在全国公认的消化内科权威机构,恐怕上述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消化内科医师和各医技科室技师的水平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我认为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很重要:第一、各相关专业之间缺少交流。第二,临床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研究的缺失。
第一、交流的缺失。
影像就知道看片子,内镜就知道看粘膜象,病理科就知道看显微镜,而临床医师什么也不看,就看报告,好一些的还知道问病史、作体格检查,有些医师则干脆以辅助检查的报告作为诊断,在辅助检查出来之前,连诊断都不敢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项:
①当前的医疗环境使然,医师和其领导过分强调客观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众多的医疗纠纷也使医师对自己的主观判断里产生了怀疑;
②医师临床水平的下降,不仅包括临床知识的缺乏,更重要的责任心、耐心的缺失,与第一条相辅相成;
③金标准的模糊性,各种疾病诊断的均以病理作为金标准,但内镜活检的局限性使得慢性胃炎的内镜病理有时候并不符合临床和内镜下表现,况且慢性胃炎的症状也并不总与粘膜的组织变化有关。
解决的方法,首先应该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下各个方面的不足,不怕揭短,不怕争论,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比如病理科就可以对内镜病理的取材提出意见,临床医师也可以对放射科报告中的不解提出疑问。内镜技师可以和放射技师讨论同一病人粘膜象和X线表现的关系。
第二,临床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研究的缺失。
(一)临床研究的缺乏:西医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些年来似乎这些发展仅发生在仪器等辅助检查上面,而作为教材上每个疾病主要部分的临床表现进展似乎没有。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出现以某个人命名的阳性体征,现在每年还有多少“综合征”的命名。作为至今仍被广大消化内科医师所使用的Murphy征、移动性浊音等阳性体征,我个人认为其发现发明者为人类健康所作的贡献绝不亚于当今任何一个高新科技成果。这是很多临床医师积累和天才医师总结的结果。医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一门很不完善的科学,临床医师离开辅助检查所能发挥的作用还远没有被穷尽。虽然每个医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但真正传给后人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验证。而目前的科研几乎均针对所谓的高端进行。真不知道今时今日我们所进行的众多科研是否真的能够造福后人。
(二)慢性胃炎方面:同样的慢性胃炎,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内镜下虽然用同一个模板,但是做过胃镜的战友都知道,各个病人之间的粘膜象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虽然都少不了“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等语,但是有的病人有糜烂,有的病人有隆起,有的病人有颗粒状增生,有的病人胃底陈旧性出血点明显。这就涉及到一个慢性胃炎临床分型的问题。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从百度上搜索就发现了六种。过去内科学上把慢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胃炎的方法已基本弃之不用了,但是在中国这种分类方法的抛弃还是有些晚,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疑惑,为什么老师们从来不考虑病人是A型胃炎,即便病人伴有大细胞性贫血也不考虑,后来一位进修医师告诉我,这种病在中国基本上是个案报道。后来翻阅外文书籍才发现,这是最初的教材借鉴国外教材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悉尼系统过于复杂,国内很少有人使用,光内镜下表现就有7种之多,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是井冈山会议和大连会议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把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但不论悉尼系统还是井冈山会议的分类,均忽略了临床表现在慢性胃炎分类中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要把一个疾病进行分类,就是为了指导治疗。而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绝大多数医师同意个体化的原则。除去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还要进行对症治疗,比如患者是以酸相关性症状为主,如空腹痛、夜间痛,那治疗上自然要给予抑酸药,如果患者是以胃排空减慢为主,如腹胀、早饱、嗳气等,就要加用促动力药物。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则均忽视了患者临床表现在分类中的价值。
有人做过内镜下粘膜象和患者症状的关系的研究吗?好像没有。有人做过病理表现和患者症状是否相关的研究吗?好像也没有。
总之,目前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还是比较混乱的,当前的一些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可以参考,但绝不完善。我们在临床工作当中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类方式。比如我个人就把胃炎分为粘膜炎症型和动力障碍型。这种分类方式自然是不完善的,也不提倡大家盲从,但个人体会在诊治病人时非常实用。什么是一个完善的诊断方式,我比较欣赏内科学心血管疾病部分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规范。一个完整的诊断,应该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同时又指明了治疗方向。这一目标的实现非我辈敢妄加评议,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最终应该能够实现。希望各位专家再开会的时候要学习一下糖尿病诊断标准公布时所作的声明,原话记不清,但大体意思是说目前的诊断标准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也借此意思结束此文。
7.6 转贴“永远无止境”: 谈谈小儿慢性胃炎
提起慢性胃炎,人们总以为这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其实不然,慢性胃炎亦可见于儿童,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儿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常被误诊为肠虫症、胃肠痉挛和消化不良等疾病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因此,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家长乃至社会应对小儿慢性胃炎引起重视。
7.6.1 小儿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
①饮食不当:据国内资料的报道,60例小儿慢性胃炎中49例与饮食不当有关,如过量食用生冷食品和零食、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等。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长期无节制进食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过量冷饮、冷食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缩和粘膜层变薄,从而使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卫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增加,导致粘膜水肿和糜烂,形成慢性胃炎。
②与幽门螺旋菌感染有关:
据最近国内的报道,小儿慢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旋菌的高达81.6%,说明幽门螺旋菌感染是导致胃粘膜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
③近几年又有人研究小儿慢性胃炎与缺锌有关,缺锌可以导致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加重胃炎的病情。
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腹痛。有人统计了184例小儿慢性胃炎,其中176例以腹痛去医院看病,由于小儿对疼痛部位的表达常含糊不清,泛指脐周或脐上,做父母的往往认为孩子患了肠虫症或肠痉挛,而给孩子服用驱虫药或缓解肠痉挛的药物,但是,这些孩子即使吃了药或打了针后腹痛仍不消失。小儿慢性胃炎的腹痛多为持续隐痛或阵发性痉挛腹痛,有的可发生在餐前或餐后,有的也可发生在夜间或毫无规律性。此外,病人还可有纳差、呕吐、消瘦、上腹痛、嗳酸、贫血,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由于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此,年轻的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原因不明的腹痛,同时有纳差、消瘦和上腹部压痛者,应想到慢性胃炎的可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胃镜检查就可得到确诊。
7.6.2 小儿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取:
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小儿从小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排食、偏食,不要过饥或过饱;不吃过多的冷饮;不要零食或糖果等不离口。否则,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胃粘膜的抵抗力下降而患慢性胃炎。
②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幽门螺旋菌,可采用得乐冲剂。疗程6周,大部分病人在服药后2~15天腹痛消失,一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也可口服氨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3周为一个疗程,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适当补锌。
7.7 转贴“liyge”: 谈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7.7.1 中医的确没有慢性胃炎之说。中医治疗疾病,出于历史原因吧,最早形成时候,往往已症状的改善(当然包括远期症状的改善)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当然,现代的中医正在思考拜托这一作法),这也就决定了中医治病,这个病的“病名”也就是病人的主要症状。如以胃疼为主苦者,中医名为“胃痛”,而以胃部胀满不适为主苦者,中医名为“胃痞”,如此一概而论之。
7.7.2 慢性胃炎,西医分为很多类型。如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等。其表现以粘膜损害、酸分泌异常及动力障碍为主,如疼痛、泛酸、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如此对应中医的病名就多样了,如中医的“胃痛”“泛酸”“胃痞”“呕吐”等,传统中医治疗,从病的角度,是从以上病名出发的。这一点,有别于西医慢性胃炎的治疗。
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中医的以上病名,也可能包括在西医的“胃癌”“消化性溃疡”“FD”等疾病中。所以,可以见到一个对于西医来说很难理解的现象,一个中医药的处方,既可以治疗胃炎,又可以治疗FD,又可以治疗溃疡病,且疗效均可。
7.7.3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目前大约有两种思路和方法。
其一,依靠传统的中医理论治疗。譬如,以泛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胃炎,其治疗多从中医的肝胃功能失常来治疗,或者从脾胃运化失常来治疗。如以饱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胃炎,其治疗又多从肝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来治疗,临床并无固定成方,而以具体病人情况合理加减用药。如ymg2000 君所说,80岁与20岁,其用药往往是有区别的。
其二,借鉴西医理论,西药药理研究治疗。譬如,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来说,中药的生地、天花粉、丹皮等药物,对于胃粘膜萎缩的逆转是有作用的,所以临床治疗此类慢性胃炎时,往往又多加以配伍。当然,其是否应用,一般情况下,也要吻合中医理论,这样效果较好。
7.7.4 中成药的应用,“ymg2000”君说的很好,我个人很赞成。现在的确一些药商贪利之心过重了。而医生用药又的确时很乱,甚至可以称得上胡来了,这也是中医的一大悲哀吧。
7.7.5 中医药对HP的作用,与西药相比,就根除率来说,的确差很多,这一点我们曾经做过实验。但也如西医理论所说,根除HP与病人症状的改善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对于有HP根除指正的病人,应用西药三联甚至四联疗法根除之,是非常必要的。
7.7.6 对于慢性胃炎来说,我们目前的治疗策略是:对于HP感染者,如存在根除指正,首选西药三联或者四联疗法根除之。然后,依据患者的依从性选择西药或者中药治疗。
7.7.6.1 其中如下情况,选择中药治疗: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根除HP之后
②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出现,或停药后即可复发者
③合并肝肾功能损害者
7.7.6.2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重视两点:
①长期反复发作,有焦虑、抑郁表现者,应给予抗焦虑药物。
②充分重视饮食宣教。
慢性胃炎属于痞满,胃痛等范畴,由于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以至于本病的证型也多种多样。比如过食生冷,寒邪客胃,日久伤及脾阳导致脾胃阳虚;过饱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壅塞,继而湿热内生;还有经常因恼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的肝胃不和及肝胃郁热等等。
临床所见的胃病多数虚实夹杂,而且治疗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矛盾的地方。比如脾虚运化无力,影响到胃的腐熟和降,此时脾虚与食滞常共存,治疗时过补易碍食滞,过消又易伤脾气,遇到这种情况,补中寓消较为适合,取炒白术,枳壳,莱菔子等;湿热型胃痛日久热邪伤阴,气机郁滞日久亦可化热伤阴,故湿热内蕴与胃阴不足也经常同时存在,治疗时滋阴容易助湿碍胃,燥湿又恐伤阴伤胃,遇到这种情况,根据它们的严重程度以及利害关系分配相应剂量的山药,玉竹和黄连,蒲公英。山药和玉竹善补胃阴,且不滋腻碍胃,黄连和蒲公英能清热燥湿解毒,又擅长健胃厚胃。提到黄连和蒲公英不得不多说几句,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胃炎证属湿热型的多数与HP相关,此二药经验证,针对这种病菌有很好的灭杀作用,所以选择这二味药,不论是辨证还是辨病,均应属于理想药选。久病入络,胃病日久,不论从虚从实看,还是从寒从热看,均有可能形成瘀血,而瘀血证一般又都兼见于其他证型之中,通常是胃病日久的转归证型之一,然而久病又多虚,尤其脾胃病,气血必因乏源而亏少,遇到这种情况,治疗瘀血给予活血,势必耗伤气血,补气血对有瘀滞的病人来说无疑会加重壅塞,此时可以选黄芪进驻中州,补脾益气,再配伍莪术,三七活血化瘀,就可以达到攻邪不伤正,补气不壅塞的目的了。黄芪配莪术是我从朱良春用药经验里学到的,它们攻补并用,祛瘀生新,运毒生肌,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加速疾病痊愈。
胃属六腑,以通降为用,不论虚实皆如此,据此,我所开的每一个药方中都有一味枳实,它行气导滞,消痰除癖,势如破竹,每遇到病人服药后声称效果显著者,枳实可谓功不可没也。我一般虚证明显时用5至10克,实证明显时用10或15克。慢性胃炎病人有时候可能因饮食不慎或情志不遂而加重或诱发,常使本来就复杂难辨的病证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此时抓住主证很重要,这需要辨证时精细入微,活法方圆,分析此次发病与以往发病的区别,尽量找出准确答案,慢性胃炎在辨证上还是有难度的,值得重视。简单说几种常见的证型。
1脾胃湿热:胃脘灼热疼痛,腹胀纳呆,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用药多选黄连,蒲公英,栀子等,若寒凝热郁或素有中阳虚寒者,可用半夏,吴茱萸,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开泄湿热。
2肝胃不和:胃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口苦,病情常因情绪波动而发作,善太息,舌红苔薄,脉弦。用药可选柴胡,白芍,枳壳等来调肝和胃。若肝郁化火而见烧心泛酸,可加用黄连,吴茱萸开泄郁火;或者用乌贼骨,栀子制酸清火,效果都不错。     
相关疾病: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
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
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
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
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
“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价值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
本人将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日两次,每次5克,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
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
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返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查,报告为胃食管返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嗝逆,舌质暗,苔黄,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
诊断:胃脘痛
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泛酸嗝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及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
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方药:胃炎散加减
柴胡50 枳实50 赭石30 黄连50黄芩50干姜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贝50 共为细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疗效: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过来取第二疗程的药,胃已不痛,无返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                                           
一般胃镜都以病理报告为准,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半不需要治疗,调节好饮食,一般问题不大,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西医效果也不错,唯独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缺乏治疗的手段。就我临床经验来看,很多慢性胃炎临床上需要治疗的是脾,并不是单独胃。

首先,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来看,中医一派阳虚气滞的症状。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遇冷加重,纳呆,常伴有大便稀溏,如有便秘者必头硬后稀。中土阳虚,分为胃阳和脾阳,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分清泌浊,这个整体的病机是阳虚导致胃气不降,通俗的说,一方面胃的动力减少了,不能使食物及时规律地传导给小肠消化吸收,胃的负担加重,出现胀痛,食后加重,纳呆,恶心呕吐。另一方面阳虚导致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象烧菜煤气不够,火很小,烧出来的菜半生冷熟,所以大便常常稀溏,但由于前面一条胃的动力不足,有时候会导致便秘,这个便秘是因为肠胃的运动减少,碰到稍大点的残渣,就卡在那里,不能推动了,因此一定是开始硬后来稀的。

其次,从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胃气,一是温中土。六腑以通为顺,所以要降胃气。第二点上面说过为什么要温中土,就不复述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中医中的胃气是从口一直到肛门的,不单单指胃的功能,也就是西医中整个消化系统的通道,我们常见的恶心呕吐,即便是胃以上的,中医也叫胃气上逆;大便不通,阳明腑实证中医称为胃家实,很多古籍也没有把脾胃分家,同属中土,一是燥土一是湿土。降胃气通俗地讲是保持消化系统的生理运动和消化道的通畅。
理解了上面两点,就可以理解我的观点了。慢性胃炎主要是胃气不降和中土阳虚,无论从阳虚或者胃气的角度来说,针对的都是脾胃。

最后,说说慢性胃炎的具体方剂。先介绍我父亲经常用的一张方子,起名五花甘草汤,绿梅花玫瑰花佛手花玳玳花厚朴花甘草各10g全方以降胃气为主,配合甘草扶中,药性平和,无论久病新病,皆可用,副作用小,效果也明显。只是起效稍慢,对于有耐心服药的患者不失为一张好方。
我个人性子急,用药相对猛烈些,简单介绍几张常用的方子。
一、枳术丸
白术建中,枳壳降气化积,简单的组方,效果却一点也不差。阴血亏虚者不适用
二、附子理中汤
药性骏烈些,起效快,不过副作用相对大些,对于有出血、溃疡等因素不适用。
三、补中益气汤
补中代表方,外感发热禁用。做为后期调理不失为一张经典方。
四、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证,对于有烧心,溃疡等适用。

食疗方面,民间常用野猪肚,姜,大枣。针灸方面可以每日针足三里,用补法,灸关元5~7柱。
生活习惯方面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三餐定时定量,适度运动。                                                                                               
我自己就是萎缩性胃炎,这个方面了解的很详细

楼上两个版主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描述是反证。
乌贝散,干姜,白术,砂仁皆化湿止酸之属。
适用于胃酸多的浅表性胃炎。用于萎缩性胃炎就是反证。

关元是肝脾肾3经交会,小肠募。此穴有如桂附姜同用。壮火之原,必导致阴虚火生,俊补气滞。症状加重。萎缩性胃炎最怕的是火。
这个穴位我以前就给患者灸过,对于胃溃疡,12指肠溃疡效果奇佳,原因其3阴阳胜,消化道的酸性物质就分泌减少。

萎缩性胃炎是黏膜消失,阴虚酸少并肌肉层的严重淤血,肌肉层淤血后增厚,再严重则出现肠上皮与异形增生,重者舌多暗紫。实际是以淤为主的病症
如用乌贝散,附子理中汤等温阳化湿之药,病情会有加重。
前人效方多以滋阴化淤为主。

萎缩性胃炎是胃肌层淤滞缺水,有点象干涸坚硬的土地一样。土地都是干裂纹,什么都不长。这个时候需要把地耕一下,土地松了之后,再撒水。
温阳,就象是再加一把阳光,土地就更干涸更坚硬不化。
耕地就是活血,撒水就是滋阴,这是唯一治疗萎缩胃炎的办法。
比如胃复春,摩罗丹的方子。
比较简单的办法有胃复春合益胃散。

用黄芪,莪术,鸡内金,玉蝴蝶、凤凰衣,三七,积壳,元胡,失笑散,丹参饮等入药收效良多。
这方面朱良春先生在80年代就有具体论述。
而肠化,用莪术,刺猬皮,炮山甲,莪术,三棱,白花蛇舌草为主。
肠化的用药与胃癌基本一致。

关于理论上的东西,李恩复的论述,再后来有《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专著里都有详细论述。

本文楼上我转过一篇论文,是北京西苑中医院院长唐旭东先生关于淤血与萎缩胃炎的论述。
唐旭东是中国中医药脾胃专家组带头人,写的东西比较确切。
基本写了各个阶段的用药情况。

言多勿怪,欢迎拍砖                                                                                                                                                     
相关疾病:
胃炎的两大症状即痛或胀,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所以,从中医的疾病范畴来说多为“胃痛”“痞满”的范畴。然,无论痛与胀,总属于脾胃气机失常所致。从脏腑上来说,肝胆气机对脾胃影响最大;从邪气性质来说,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参与或有表现;从病理产物来说,痰湿瘀血并现也是经常见到。从治疗上来说,条畅肝胆脾胃气机是根本。
无论“痛”“胀”,临床上我个人多注意寒热两端。偏于寒者,或痛甚,或痞满、泛恶、甚或恶心泛吐清水,苔白或腻,多兼以痰湿之邪为患,治疗上多以温中散寒止痛,除湿消胀为法,药用茱萸丸、良附丸、香苏散、藿香正气散等方灵活化裁。偏于热者,痛成烧灼,或痞满伴烧心、口苦心烦、便秘溺赤,苔黄或黄腻,多兼以痰热为患,治疗上,我个人多以疏肝清热,理气消胀为法,药用左金丸、柴胡舒肝散、化肝煎、黄连温胆汤、大柴胡汤等方。前者注意吴茱萸一味的应用,暖干温胃;而后者自己习以蒲公英疏理肝胆气机,又能清解中焦湿热,尚能通便泻热,便于火热者,少量予以龙胆草也多能起到清热健胃的功效。
党参、黄芪、三棱、莪术四者同用,可治疗胃病日久,脾胃呆滞,气虚兼有瘀血者,服之多能开胃,大进饮食,此从张锡纯《参西录》得来,用之临床收效明显,临床多见于胃病日久,纳呆食差,舌质暗红者,也可以再陪以鸡内金、丹参少量,效果更著。
又临床常见痛胀并现,而出现寒热互见者,多以泻心汤为主加减用药。然,其关键还在于干姜与黄连比例的调整。个人所见,痞满明显,伴恶心泛恶、甚则欲吐为快,而舌苔不甚黄腻者,当加重半夏、干姜之量,而小黄连;而临床以痛为主,口苦心烦、胃脘灼热或烧心泛酸,便秘溺赤,而舌苔有黄腻之证者,应小半夏、干姜,而重黄连、黄芩。配伍党参,当以15g以下为好。
又以胀满为主者,若苔腻者,此痰湿为重,应掺和疏风化湿之味,如桔梗、杏仁、防风、苏梗等,去“风能胜湿”之意。

展开引用

槐花飘香
胃炎的两大症状即痛或胀,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从治疗上来说,条畅肝胆脾胃气机是根本。
茱萸丸、良附丸、左金丸、柴胡舒肝散、黄连温胆汤、大柴胡汤等方。
党参、黄芪、三棱、莪术四者同用,可治疗胃病日久,脾胃呆滞,气虚兼有瘀血者,服之多能开胃,大进饮食,此从张锡纯《参西录》得来,用之临床收效明显,临床多见于胃病日久,纳呆食差,舌质暗红者,也可以再陪以鸡内金、丹参少量,效果更著。
又临床常见痛胀并现,而出现寒热互见者,多以泻心汤为主加减用药。

......



我临床拟汤药思路跟槐花飘香颇为相似,以上诸方也颇为常用。当然,临床经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看完您的回复我收获很大。道谢。

从针刺方面谈下。

八脉交会中公孙及内关是最常取的一对穴位。

若是久病中虚,(主要是从舌脉上判断:脉细弱无力,舌苔厚腻或病久苔有伤阴之征),取穴可根据腧募配穴,嘱患者先俯卧,再仰卧,治疗是费时麻烦,但疗效肯定更佳。

另外若是属于肝郁、肝气犯胃,治疗必须抑木扶土,根据情况必要时大补脾阳。取穴:肝腧、行间,手法泻法以疏肝,足三里、脾腧用补法,必要时加灸。

最后说下关于伤食胃痛,导师曾屡次教导,要注意气之走动,平时要多练习行气手法,可惜自己愚笨。曾见老师治疗一例,胃痛并且伴有呃逆,老师独取内关,针刺时斜向上入针,要求针感传导至腋下,如能达到,疗效真的是立竿见影                              2011

折叠引用

mingfa
我自己就是萎缩性胃炎,这个方面了解的很详细

楼上两个版主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描述是反证。
乌贝散,干姜,白术,砂仁皆化湿止酸之属。
适用于胃酸多的浅表性胃炎。用于萎缩性胃炎就是反证。

关元是肝脾肾3经交会,小肠募。此穴有如桂附姜同用。壮火之原,必导致阴虚火生,俊补气滞。症状加重。萎缩性胃炎最怕的是火。
这个穴位我以前就给患者灸过,对于胃溃疡,12指肠溃疡效果奇佳,原因其3阴阳胜,消化道的酸性物质就分泌减少。

萎缩性胃炎是黏膜消失,阴虚酸少并肌肉层的严重淤血,肌肉层淤血后增厚,再严重则出现肠上皮与异形增生,重者舌多暗紫。实际是以淤为主的病症
如用乌贝散,附子理中汤等温阳化湿之药,病情会有加重。
前人效方多以滋阴化淤为主。

萎缩性胃炎是胃肌层淤滞缺水,有点象干涸坚硬的土地一样。土地都是干裂纹,什么都不长。这个时候需要把地耕一下,土地松了之后,再撒水。
温阳,就象是再加一把阳光,土地就更干涸更坚硬不化。
耕地就是活血,撒水就是滋阴,这是唯一治疗萎缩胃炎的办法。
比如胃复春,摩罗丹的方子。
比较简单的办法有胃复春合益胃散。

用黄芪,莪术,鸡内金,玉蝴蝶、凤凰衣,三七,积壳,元胡,失笑散,丹参饮等入药收效良多。
这方面朱良春先生在80年代就有具体论述。
而肠化,用莪术,刺猬皮,炮山甲,莪术,三棱,白花蛇舌草为主。
肠化的用药与胃癌基本一致。

关于理论上的东西,李恩复的论述,再后来有《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专著里都有详细论述。

本文楼上我转过一篇论文,是北京西苑中医院院长唐旭东先生关于淤血与萎缩胃炎的论述。
唐旭东是中国中医药脾胃专家组带头人,写的东西比较确切。
基本写了各个阶段的用药情况。

言多勿怪,欢迎拍砖


欢迎有自己观点的。
足三里和关元的问题,我的看法和你不同,两个穴位都有强壮体质作用,而且作用是双向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临床体会。
比喻打的很很好,学习了。                                                                                                                          2011-04-14 12:09 消息 引用 分享
26楼
慢性胃炎还需辨证论治。介绍下我老师苏忠德的经验:

脾胃虚弱者,六合藿朴汤主之。藿朴杏砂二陈瓜,参术扁豆姜枣加(瓜为木瓜,干姜生姜权衡用之)。反酸可用瓦楞子10~30、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比例常为2:1~3:1)。

脾阳衰微者,温脾阳方主之。沉木丁椒,砂桂豆姜枣(沉香、木香、丁香、花椒等,豆为赤小豆,桂为肉桂)。呕可合吴茱萸汤加姜半夏,呃逆可合旋覆代赭汤加柿蒂。

气血两虚者,加味济阴百补丸主之。八珍香附益,玄胡枳广香(八珍汤加香附、益母草、玄胡、枳实或枳壳、广木香)。前贤多论痛无补法,但临床多见气血两虚之脾胃病患者,舍气血双补则难为其法。若归脾、十全大补、人参养荣等,偏于补而失于通。济阴百补丸通补相兼,气血并重,实为良方。

肝胃不和者,上腹胀满方主之。川朴麦芽青陈归,枳壳香砂大白胡(香为木香,胡为玄胡)。若胸腹梗堵感明显者,可用越鞠丸或胃堵方:桂槟苏杏麦丑茯(桂心、槟榔、苏叶、杏仁、麦冬、二丑、茯神)。

胃脘食积者,保和丸主之。

胃脘湿热,偏热者黄连磨积饮主之,黄连三术芎桃青,香菔栀芥楂三棱(三术为白术、苍术、莪术,香为香附),此方可行瘀化积,瘀重可合五香丸(五灵脂、香附、二丑)。偏湿者当归拈痛汤主之。若大便秘结,木香槟榔丸主之。

以上乃我个人对苏师经验之肤浅总结,学力浅薄意有未到之处,望高明斧正。                                                                           2011-06-17 09:50 消息 引用 分享
27楼

折叠引用

任之堂主人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
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
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
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
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
“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价值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
本人将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日两次,每次5克,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
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
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返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查,报告为胃食管返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嗝逆,舌质暗,苔黄,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
诊断:胃脘痛
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泛酸嗝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及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
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方药:胃炎散加减
柴胡50 枳实50 赭石30 黄连50黄芩50干姜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贝50 共为细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疗效: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过来取第二疗程的药,胃已不痛,无返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

上月底因反酸腹胀去医院消化科就诊,HP检查阳性,遂开PPI+洛美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连服两周,家人也有类似症状,一起同治,并将碗筷煮沸消毒,防止二次感染。服药期间竟然犯了霉菌感染,高度怀疑菌群失调,杯具。

两周后腹胀、粘便臭秽的问题解决了,复诊告知一月后再查一次HP。停药后开始纳差,嗳气,严重反酸,呃逆,痞满,口臭,舌边缘有齿痕,舌苔黄腻,赶紧上园子来翻帖子,先吃了三副半夏泻心汤,加柴胡、煅瓦楞、海螵蛸,痞满症状稍好,舌苔转黄为白,但依旧纳差反酸严重,昨天晚上刚抓了堂主的这个方子加了炒白术和茯苓,打粉,服了一次,今天早上又服了一次,嗳气反酸,口气重竟然好了大半,今天早上吃了俩包子一碗粥,感觉不错,赶紧兴匆匆的跑来汇报,谢谢堂主的方子。                                                                                          
  
慢性胃炎临床上很多见,一般临床症状特异性不强,多有饭后上腹不适、饱胀感,甚至钝痛、灼痛,常被归为胃脘痛和胃痞范畴。胃院痛病位虽在胃, 然治多责之于肝,此皆因肝气每易犯胃, 胃虚屡招肝乘 。《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因此从肝治胃, 胃病治疗之要则。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极易波动,因此常见有肝郁之慢性胃炎患者,证见胃脘胀满或隐痛,胸胁不舒,嗳气频多, 得嗳则舒, 平素性情善郁, 脉象弦或细弦。食气入胃, 有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木过盛, 可伤胃克脾, 即肝木乘土, 肝木过弱亦不能疏通脾胃,阻碍其受纳腐熟;若脾胃虚弱, 则肝木易乘。现代研究也表明 ,肝郁气滞者容易出现大脑皮质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

我常选用青陈皮、柴胡、苏梗、白芍、枳壳、广木香、合欢花、麦芽等。 陈皮偏入胃经, 降胃气为佳, 主通主降,青皮偏于疏肝理气, 主升主疏, 青皮、陈皮合用, 肝胃两调, 疏肝气, 降胃逆, 理气止痛, 为治疗慢性胃炎常用对药。白术味苦性甘温, 偏补, 擅益气健脾, 燥湿助运不如苍术;苍术味辛性温苦燥, 偏泻, 擅燥湿祛湿, 益气健脾不如白术。二药配伍, 中焦得健, 脾胃纳运如常, 水湿得以运化, 亦为治疗慢性胃炎常用对药。                           2012
大家用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小建中汤、附子理中丸,便宜有效。                                                                                                                                                  2012

我来贡献一下焦树德老先生治疗胃炎的方子:
1.三合汤:良附丸+丹参饮+百合汤所组成,药物组成:高良姜10g,制香附10g,乌药10g,百合30g,砂仁(后)6g,檀香10g,丹参10g,
功效: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凡气、血、痰、食、寒、湿诸邪郁滞中焦而致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纳差痞闷者均有良效。

对于兼有瘀血证者,再加失笑散(蒲黄(包)10g,五灵脂10g)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大约有40%病人对目前西医疗法有满意疗效,40%病人对西医疗法无效,尤其是对反流性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下垂,西医疗效很差,中西医结合疑难杂症专家门诊开诊5个月来,接诊的胃病患者绝大多数是经中医、西医久治无效的病人,经过余老中医中药治疗90%以上获得满意疗效,以下为两位慢性胃炎病人诊疗临床录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本人新浪博客名字为余老中医疑难杂症诊室,上面有大量的疑难杂症病人的临床录音,大部分病人已经痊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浏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cRbqx4z-H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mbGua9D8MM                                                                                                                                                                                  
相关疾病:
本人男23岁,消瘦,175CM才51公斤,有几年胃胀了,表现为上腹部胀却不痛,经常有口气,口渴了很想喝水可是喝水后会更胀!可饭吃得还可以,不算太少!冬天的时候比别人怕冷,夏天有时候会浑身发烫!看了好几个医生了,医生说是脾胃虚寒,拿了医生自制的中药粉末,吃后没什么用,甚至胃更胀了!感我拍了舌像给各位帮忙看看!看看任堂主的加减胃炎散能否治疗我多年的胃胀,谢谢大家了!!!舌苔有点绿色是因为吃东西造成的
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
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日两次,每次5克,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                                                                                                               2013-10-09 21:14 消息 引用 分享
59楼
相关疾病:

折叠引用

任之堂主人
1,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
2,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
3,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4,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
5,“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这位同志的话有点啰嗦,我先给他编辑一下,再作鉴定。
1,胃主腐熟水谷,这是哪门子理论。我读了这么些年书,愣是没见识过这个道道。
2,混淆胃阳和热量动力的概念。胃阳绝不可以等同于胃内的热量和动力。胃为腑泻而不藏,其中的怎么可以蓄积热量呢?上下均开着大口子,热量能存住么?水谷的运动依靠气的升降出入来完成,胃就是个扩大化的管道,好比河道内较大的一段,胃壁就像河岸堤,难道泥沙水流的运动要依靠河道挤压不成?
3,这一段胃动力胃炎胃酸的说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估计任之堂是个西医出身。
4,“胃以降为和”,是胃气降吗?水谷也降,气也降,也就是说人在进饮食的时候,胃气都给压到肠子里去了,估计大家喝3瓶啤酒,需要放那屁3升。按照任之堂的理论,吃饭的时候放那屁的多了去了,我就不信谁能憋得住!此理真是怪哉!
5,饥或者不欲食是单纯受胃控制的么?临床常见胃中灼热,饥不欲食者,岂不是没按任之堂的安排行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