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负鹏载舟 2015-07-24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henry0311001_新浪博客------2011-01-21 06:22:37)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C.“蜀”字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原打算就徐中舒老师《汉语古文字字型表》里收录的3个甲骨文“蜀”字进行学习,但是找不到他所引用的《殷墟文字乙编》一书,正在苦恼的时候,嘿嘿,发现 李学勤老师对甲骨文里的“蜀”字作过很好的整理,他所引用的甲骨大多来源于建国后编制的《甲骨文合集》。好,另辟蹊径,读这本收录字多的合集。下面这段引 号里的文字是李老师的统计,取来作我的甲骨文字型原文学习索引。
  
   “有关“蜀”的甲骨卜辞,最早董作宾先生统计有11条(《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3卷7期,1942年版);后来日本学者岛邦男先生统计有42条 (《殷 墟卜辞综类》,北京中国书店翻印1979年);,在纪念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时候姚孝燧先生列出了67条(《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这其中还包括仅有一两个字无法确定其内容的卜辞。现选具有代表性、内容比较完整的20条如下予以分析说明。为印制的方便,对疑难的甲骨文字都用现代汉字代 替。甲骨卜辞大都选自《甲骨文合集》,简称《合》。
   (1)口寅卜,壳贞:登人征蜀。 (《合》6858)
   (2)口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合》6859)
   (3)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0)
   (4)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2)
   (5)……允……它蜀…… (《合》18080)
   (6)……伐……蜀……口…… (《合》33083)
  
   (7)……于蜀 (《合》6866)
   (8)……在蜀 (《合》20584)
   (9)……无祸在蜀 (《合》20598)
   (10)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 (《合》21723)
   (11)辛酉卜,录贞:至蜀无祸。 (《合》21726)
   (12)甲寅卜,臣子来蜀。 (《合》22374)
   (13)癸巳卜,贞:旬在蜀。 (《合》33141)
   (14)……蜀御事。 (《合》5563)
  
   (15)癸卯卜,贞至蜀我有事。 (《合》21730)
   (16)……巳,贞:毕以津于蜀乃奠。(《屯南甲骨》866)
   (17)辛巳,贞:毕于津于蜀乃奠。(《英藏甲骨》2413)
   (18)贞:蜀受年。 (《合》9774)
   (19)贞:蜀不其受年。 (《合》9774)
   (20)贞:蜀不其受年,二月。 (《合》9775)”
  
  
  1.让我们先看看《甲骨文合集》里的“蜀”字原型: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仔细看,在我拼接的上图里,“蜀”在甲骨文里是一种大眼睛内卷尾巴的形象,虽然不能准确知道究竟是指的什么,但是,按照对各种甲骨文鸟兽文字形象的学习,我认为这甲骨文里的所谓的“蜀”字是描绘的一种动物―――而不是人。
  
  
  
  我们在这里不妨看看图语,甲骨文,金文中各种各样动物文字造型: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是:狐,鸟,鸡,燕,鱼,犬字的文字起源。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是:虎,豹,能(熊字的原型),象,鹿,兔字的文字起源。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是:牛,羊,马,骡,豕(猪)字的文字起源。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图语那是更像)是非常忠实于原形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
  
  
  2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里的“蜀”字原型:
  2.1周原甲骨原文
  
  周原甲骨是周初占卜记事的龟 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其中龟腹甲 13600余片,牛肩胛骨300余片。内有289片龟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数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邻近的扶风县齐家村也发现和 采集到22片甲骨,内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县与扶风县一带古称周原,在周灭商并在宗周建都前,这里是西周这一伯爵国的核心地区,而且,更重要的 是,即便在周取代商建都宗周,并且将近亲功臣分封到全国(东到齐鲁)范围之后,周的宗族死亡后还是要归葬周原,这里是周世代祭祀的核心地区。这也是为什么 西周的重要器物大多出自周原的原因。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来源于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一书中描摹的第68片有字周原卜骨,文字解读为“伐蜀”。
  
  
  2.2班簋原文
  
   班簋(Gui),西周时姓毛名班的一个贵族铸造的青铜器,用来缅怀他先祖毛公的功绩。此簋何时何地出土无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散出。 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从废品里拣选出来并修复,现藏首都博 物馆。簋通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内底有铭20行,197字。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是铭文拓片,全文较长,我们只翻译关注前三行(从右往左):
  “隹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亟极,秉緐、蜀、巢令。。。”
  
   这段铭文翻译为:八月上旬某一天,甲戌这个时辰,在宗周(西周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周王命令毛伯(这个当时还是伯爵的毛伯,后文里封了公爵称毛 公,估计是西周的辅政大臣)接替了虢城公(这个虢(guó)城,估计是指周初的西虢国,在周原宝鸡一带作为西面的屏藩,而不是后来东迁到三门峡作为宗周东 面屏障的东虢国)的职位,率领禁卫军以保卫王室的安全,让毛伯掌管其政事,并监管繁、蜀、巢的有关政 务。。。”
  
  
  
  2.3石鼓文原文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为鼓墩形,故称为“石鼓文”。现考证为春秋时秦国(春秋时的公爵国,周王的下属,不是后 来统一中国的秦国)刻石,石鼓上所刻文字原是十首一组的诗歌,模仿诗经篇章,歌咏秦公的征旅渔猎。经过两千多年的剥蚀损毁,石鼓上只留下一些断章残字了, 但从石上残存的文字仍能断 断续续描述出秦公和周天子的使臣出游渔猎的盛况,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 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 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时,石鼓入藏汴京宫中的稽古阁,喜爱古物的皇帝赵佶还命将石上古字填以黄金。靖康北宋国破后,石鼓被金国军队劫掠运至燕 京。元代以后,石鼓一直安置在国子监的墙下,直至20世纪,日军侵迫中原,在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学者马衡先生主持下,石鼓南迁避敌,辗转万里,直到 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入藏故宫博物院,现陈列于故宫宁寿宫区石鼓馆。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上图是十鼓中第八鼓末尾的拓片,这鼓按所刻文字内容被叫做“吾车”鼓,讲述车马修备、驰骋游猎的故事,末尾一句叫“射其X蜀”,意义不明,不多讲了。
  
  综上,不论是周原甲骨,还是班簋,石鼓文,这里的“蜀”字明显是人形,侧面人形。为什么这么肯定?除前面讲到过的和人相关的字而外(大家可以翻回去比较前面讲过的人形文字,包括上回讲的“羌”字和“夏”字),我们在这里再参考参考甲骨文金文里的“老”字,孝字: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不论头部如何变化,侧面人的身形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里始终是固定的。
  
  3.甲骨文里的所谓“蜀”字,和周甲骨金文石鼓文里的“蜀”字差异太大。前者是指某种大眼睛卷尾巴的动物, 后者是某种人,这种人除大眼睛特征外,还和蛇有关,估计这字型表示的是饲蛇操蛇。
  
  
  而《山海经》本身记载了众多的操蛇,珥蛇,践蛇的神:
  
  《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
  
  另外在我们熟知“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有这么个情节:愚公在移山之前曾和智叟发生了争论,操蛇之神听到了,担心愚公挖山不止,于是去向上帝汇报: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这一记录和《山海经》内的神帝之间的关系一致,神是某一族某一国的祭司,帝是全国最高领导,哈哈。
  
  
  
  这样看来,把甲骨文里的所谓“蜀”字和后期金文里的“蜀”字强拉到一起也许是错误的。这俩应该不是一个字。
  
  有人也许会说,甲骨文里的动物形象是对“蜀”人的诬蔑性变形。我不同意,以“蔑”字本身为例: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十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下)
  
  看,“蔑”是用戈从后面斩杀这大眼睛人(从众多的描绘杀人,砍脚,挖鼻。。。的甲骨文来看,殷商是刑法非常泛滥的朝代,《封神演绎》里的很多记述估计并非虚构),即使是这样去诬蔑,也没有把人形变成动物形。
  
  
  结论:
  骨文里的所谓“蜀”字和后期金文里的“蜀”字不是一个字。一定要区分来。
  
   如果我们把甲骨文里动物形态的“蜀”字暂时叫做“动物蜀”字。而周金文以后的所谓“蜀”字,是指人,我们暂时叫“人蜀”。这个人应该是“夏”人的原型, 是没有被诬蔑的大眼睛饲蛇操蛇之夏人。那么, “人蜀”字正是“夏”字的本字,“夏”字是商代对这强大的交战的大眼睛国人的诬蔑变体字。两字实际上是一个字,如果把周金文后的字读作“蜀”,那么,“夏 商周”就是“蜀商周”。
  
  夏虽然不断衰落,但并未亡国,历“蜀商周”三代,通惯2000年,最后,被秦所灭。这样看来,商周真的像传说中从夏朝手中得到过禹铸的九鼎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