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水墨涟漪有奇光——姚有信的水墨画

 海明山水 2015-07-25
  20世纪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中国画者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诸如“海派”“新浙派”等绘画派系。新中国建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派系林立,笼统称之,可谓“新中国画”。姚有信(1935-1996年)开始学画时,正处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师从潘天寿,而后又习程十发,却将老师的画风融于心中,表现出的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
  王昭君 姚有信 120.5×68cm 1979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母女 姚有信 68×5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姚有信,浙江人,尤其擅人物画,1954年开始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国画,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他的水墨画以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为基础,构图则是东方式的语言,言简意赅,再加墨色渲染,烘托气氛,形成一种酷似水墨式的素描样式。这也是当时部分国画家崇尚的画法,尤其以“新浙派”为代表。因笔墨的不能反复涂改的特性,这种绘画作品中也常会带有速写味道,绘画者必一次性完成。姚有信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得益于他的造型能力以及对画面的控制力,而控制力则主要表现在对光影的处理上。如上海中国画院藏的一系列作品《王昭君》《母女》《入学之前》《民族舞》等。此外,姚有信还曾经创作过一组连环画——《伤逝》,在当时受到高度赞扬,除了顺应新中国的文艺理论指导,他的连环画秉承他绘画的一贯特征:构图简洁,注重神韵,对人物动作、表情拿捏得十分到位。在渲染墨色上,注重光影的表现,色调均用彩色直接渲染,并有冷暖之分,高光亮处则直接留白。作品颇有印象派遗风,却又能同时兼顾水墨特性。
  入学之前 姚有信 86×69cm 1973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民族舞 姚有信 68.5×4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姚有信更多地受到“新浙派”还是“海派”的影响很难很明确的界定,除了带调子的水墨,他也有注重笔墨的作品,如画院院藏的《苏东坡像》,人物用焦墨勾勒,线条苍劲有力,只在皴染中少许带了些光感。这幅作品更倾向于传统绘画,并不似他的以往作品过度地追求素描效果,对于笔墨以一种极为放松的状态表现。1980年代,姚有信移居至美国,他得到石油大王哈默的扶持,被聘为哈默画廊首席签约画家,而后创作了大量政要以及精英人士的油画肖像。此时,他的绘画已经超出材料的界限,将东方绘画的对于神韵的注重融入西方绘画的写实中,使得他的肖像画十分有神采,受到大众的喜爱。
  苏东坡像 姚有信 68×45cm 1980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