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下)》

 leeyuyin 2015-07-28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说与关系理论等。 

1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 

(1)基本观点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 

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2)评价 

缺点: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优点: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 

2
共同要素说

(1)基本观点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2)评价

缺点:只看到学习情境的作用,忽视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之间的干扰问题。 

3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水下打靶实验)

(1)实验 

程序:分成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结论:因为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2)观点 

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3)教学意义 

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 

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会使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4
关系转换理论

(1)代表

格式塔心理学家 

(2)实验

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 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 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格式塔学派通过实验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3)观点

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二)当代迁移理论---
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代表人物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2)布鲁纳的观点 

①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事例——正迁移。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负迁移 

②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3)奥苏贝尔的观点

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②认知结构是迁移的中介变量。 

③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2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1)代表人物:安德森 

(2)观点: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基本思想: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所谓产生式: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3
情境性理论

(1)代表人物:格林诺 

(2)观点: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三、学习迁移的应用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当然,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也是空洞的,无生命力的,也无法迁移。大量的实验都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