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极与太极理论溯源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其拳之所以大放光华,闻名于世乃是它凝集了众家拳术和气功之精华,尤以灿烂的中国文化作为它理论体系的渊源,遂成养生与技击相统一的一家之学。 遍览古今太极拳名家的著述和经论,其中不乏儒道之学,而道家的学说更是太极拳哲学理论的底蕴,故而“太极”一词,概可以“道”而论之。 余师冯志强先生在其所著的《陈式太极拳人门》一书中云:“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充分提示练太极拳应从最基本的无极式着手,从而悉心体悟无极中内含的本质:太极的阴阳开合,这才是探究太极拳奥秘的最佳途径。 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两者有何联系,有何区别?这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颇为迷惘的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者本义的粗浅论述,或许会给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一点启示。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以此对宇宙的原始,到万物的生化作了较为抽象的定论。古人认为:“大虚之初、廓然无象、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无形,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描述了天地产生之前,宇宙间是一种空空洞洞的景象。因为空无一切,无可为名,古人遂将这一混沌始初的时期赋其名为“无极”,并以一空圈象征之。
由此而论;在廓然无象动静无始的无极静态中并非对的静,静是形象,其中潜的太极动机是实质,静是相的,而动则是绝对的,动在着万物运动的主要作用。无与太极两者同存而异名,既对立又统一。始终相系又浑然无迹。故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太极分两仪(即阴阳),古人取其义,类其象,在无极圈中间以“ S”形分别为黑白两面画成,形似两鱼并合的图案,白为阳面;黑为阴面,阴阳之中又各自互含着对立面,在两鱼图中,黑半面圆头中间标上白点;白半面圆头中间标上黑点,形似的两鱼之目,意即阳中含阴,阴中含阳,阴阳相合,遂成太极。 二、太极拳是效法天体运动的拳术 古人万物同体的理念认为,人类乃是天体运动变化产生的万物之一者,人与宇宙存在有机的联系,认为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太极拳的产生就是通晓中国古代哲学的先贤武术家效法天体无极生太极的自然学说理论所精心构造的拳术。太极拳演练之先,取法于天地未开之前的无极理论,端立站桩,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穆穆皇皇,浑然大混沌无极景象,名其为无极站桩,在形意虚静的状态中,顺其人体自然之性而定肇基,静之极,必生动,体内真气自然生发,生生不已,其妙真有不可言喻者,以乃无中生有的显现。是为静乃无极体,动为无极用。在操练太极拳时,则以动作的开合、动静、虚实、快慢、刚柔、进退、上下、左右、前后、蓄发等对立统一的内外运动贯穿拳术的始终。无一非阴阳,无一非太极。而在神意虚静的性体中,运用活泼泼的意念活动以心行气,引导拳术的自然运行,而使人体节节贯串,百脉俱开,意气鼓荡,内劲自足,功夫深纯者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沾”的神明境界,这也是太极阴阳运动玄机的所在。 |
|